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山军-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装备了毛瑟步枪的清军射击技术太差了。或许他们习惯了使用弓箭,他们使用步枪射击时枪口总是抬的过高。这场战斗的伤亡比例是惊人的,义和团及清军阵亡五百余人,联军只死了六个!
但是西摩尔吓坏了,他决定退出廊坊,用最坚决的速度撤回天津再做计议。西摩尔已经顾不上北京正在受到清军和义和团日夜攻击的同胞了。当发现后撤的铁路也遭到破坏时,西摩尔放弃了火车,沿着运河河岸撤退。最大的危险不是不停骚扰他们的义和团,而是饥饿。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去寻找吃的,不管生熟,能填饱肚子就行。军马被一匹匹地杀掉了,辎重丢弃了。每天的行军里程不超过十公里,被冷枪射死,病死的联军士兵超过了一百五十人。
这就是所谓的廊坊大捷!难道不是吗?清军挡住了洋兵,并将他们击退了,不是大捷是什么?与大沽炮台失守截然不同的是,这条消息用最快的速度送往朝廷。
报喜不报忧是老传统了,在满清覆亡前被运用的格外纯熟。不过,这个消息将严重地误导本来就极其弱智的满清朝廷。
但是,西摩尔撤退的部队在快接近天津时,被一个军事要塞挡住了,这个要塞,就是西沽武器库。
守卫武器库的是义和团。占领了西沽武器库的义和团挡住了。
义和团为什么占领了重要的军事据点,至今还是一个谜。那段时间里,总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发生。映射着这件事就微不足道了。
联军遭到义和团的阻击,这可真糟糕。后面有清军的正规军,前面又被挡住了去路。无奈之下,西摩尔只好组织进攻夺下武器库,正好他们的子弹也将告罄了。做好重大牺牲准备的联军士兵们很轻易地轰塌了武器库围墙的一角,冲入了武器库。大量的义和团众被杀,可怜这些自认为刀枪不入的农民们空守着武器库,却不会使用这些洋人的玩意,或许他们根本不屑用。结果就是,本来走投无路的西摩尔部队获得了补充和据点。里面不仅有大量的武器,还有急需的大米和药品,简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西摩尔决定不走了,就此固守,等待援军。
西摩尔部队占领武器库后,大批的清军合围了此处。人数计有上万人他们是聂士成统率的武卫前军。前一段时间还在奉命杀义和团的武卫前军得到了朝廷的正式命令,终于将枪口对准侵略军了。
早干什么去了?假如武卫前军守卫西沽武器库,西摩尔的部队估计拿不下这个重要的据点。再往前推,朝廷关于动用正规军对洋人开战的命令早一些下达,西摩尔的部队或许早就完了。但是,事情就是这样,等着洋兵们占据了武器库,清军的大部队才出现了。
聂士成的部队开始进攻,经过勇敢的和付出大量伤亡后,武卫前军占领了武器库的外围阵地,西摩尔的部队退守核心阵地﹍﹍就在最后的关头,清军却莫名其妙地撤退了,让活下来的联军士兵惊异不已。这种时候,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任何一个有常识的军事指挥员,都会不顾伤亡地坚持“最后五分钟”,怎么能撤退呢?
联军上下大喜。西摩尔对军官们说,清军都是一帮蠢猪,中国人都是蠢猪!等我们会合援军,一定杀光这帮蠢猪!
他有理由嘲笑孱弱无能的清军。但是,他们笑的太早了。很快,他们将遇到一支完全不同于他们所认知的中**队,他们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还有终身的耻辱和恐惧。 

第二十七节清廷宣战万国
就在大沽口炮台失陷的当ri,6月17ri,慈禧紧急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荣禄单独求见了慈禧,等荣禄离开,慈禧的近身内侍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太后哭了。这可是个罕见的新闻,让一向畏惧慈禧如虎的近侍们意识到,太后是个女人。
荣禄一早来见慈禧,是为她送来一份外交照会。这份照会没有涉及任何正在进行的战事,而是提了四项要求:
1、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
2、代收各省钱粮;
3、代掌天下兵权;
4、勒令皇太后归政。
这是一份非常“过分”的外交文件。其来源却十分蹊跷,它不是经过正常的外交途径送达的。按照荣禄的说法,是他通过秘密关系弄到手的。怎么弄到的?是一个叫罗嘉杰的粮道通过私人关系搞来的。粮道是负责转运粮食的官员,跟外交八竿子打不着,转运粮食的官员竟然转运来一份外交照会,真是够奇特的。
在慈禧对洋人的态度没有最后决定之前,这份“照会”不啻是火上浇油。
慈禧大怒,决定与洋人开战了。
无疑,这是一份假文件。就算不是还困在beijing的外交使团的意见,而是出自大沽口外联军将领之手,正常的渠道也应该是让驻守天津尚未与联军发生陆地交战的直隶总督裕禄转交。如此重要的文件怎么能落在一个粮道官员之手呢?所以只能是造假,谁造假呢?荣禄立即断定这份误导帝国大政的文件出自载漪之手。
已经彻底疯狂的载漪是唯恐天下不乱。他知道。如果自己将这份文件交上去,慈禧不会信自己。jing明的老太太一眼就可以看穿自己的诡计。但如果是荣禄,就完全不同了。他知道荣禄是看不上自己的,而偏偏荣禄的话是慈禧唯一相信的大臣。所以,载漪费尽心机将这份带来严重后果的假文件传到了荣禄手中。
荣禄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将“照会”交给了慈禧。
荣禄为什么这样做?答案是出于自保。这是一份双刃剑,荣禄知道,如果自己压下了这份文件,将给自己留下莫大的隐患。如果第一时间将它交给慈禧,不仅无罪,还能固宠。慈禧会认为。还是自己跟她一条心。另外。如果朝廷打败洋人,光绪是铁定离位的,当上了太上皇的载漪那里,自己也是得分的。再退一步。假如帝国战败。荣禄还有好牌可打。他完全可以反戈一击,揭发这份文件的来历以洗清自己。作为军机大臣,在收到如此重要的文件后第一时间上报最高当局。不是应该的吗?
荣禄对于这份文件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心里一清二楚。在他的心里,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根本就不管国家的安危。
果然,当慈禧再议对洋人的政策时,反战之声依旧强烈。但慈禧将“照会”的内容透漏后,群臣便激愤起来。
那四条要求,抛开第一和第四,简直就是亡国条款。而第四条,无疑要了太后的命,谁敢赞成?那不是找死吗?最妙的是,头脑还算冷静,并且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光绪皇帝本来还怒气冲冲地责问那些主战的大臣,当四条照会要求一说,他再也不能吭气了。
会后,慈禧派了三位反战的大臣前往使馆,对洋人说明大清帝国的立场,如果洋人“必yu开衅”,就请他们降旗归国。
会后,慈禧再次留下了荣禄,让他做好打的准备。荣禄终于决定了,调袁世凯部入京。
荣禄早有调袁世凯部进京的打算。就他手下的武卫五军,他亲自统帅的武卫中军的战斗力就不必说了,一位分统竟然被义和团杀死就是证明。那不是狙杀,而是正面交战,说起来也真够窝囊的,手握重兵的将领竟然被一帮泥腿子杀掉。这样的部队跟洋人见仗?别做梦了。
抛开中军,宋庆的左军尚在山海关,指望不上。只剩下天津一线聂士成的前军和目前已调入beijing正在跃跃yu试准备攻打东交民巷的董福祥的武卫后军。朝廷一般叫做甘军,因为其兵员基本来自甘肃回区。荣禄认为,危险主要来自天津方向,西摩尔联军以及可能出现的后续援军——谁知道有多少呢?仅靠聂士成一军有些玄。而慈禧所信赖的甘军,虽然装备了进口的洋枪洋炮,未必及得上聂士成的部队。
如果增调援军,最合适的莫过于山东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了。距离近,装备好,训练更是聂、董所部没法子比的。但袁世凯这厮竟然连续败于鲁南一伙土匪!这让荣禄气愤之余深为不解,调袁部勤王会不会导致山东局势的糜烂?这也是荣禄必须考虑的,尽管他已经卸任直隶总督了,山东军事,理论上仍归他这个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负责,他不能不全面考虑。
荣禄之所以没有立即下令袁世凯军北上,还是寄希望于这场已经蔓延开来的祸乱能够中止,至少不要对使馆动武。那样也就不需要调袁世凯了。所以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结束时四个愣头青顶撞慈禧,在一旁的荣禄实有回护之意。既然说起来了,等四人退下,荣禄还是跟慈禧密商了袁世凯部入京之事,荣禄认为,应当给袁世凯下一道命令,至少要其做好勤王准备,大军开拔可不是戏文里的故事,那是一件费钱费时间的大事。
现在慈禧因为一份假照会被彻底激怒,荣禄就必须行动了。他立即以兵部的名义给袁世凯去了电报,让袁世凯调集部队,以军事演习的名义集结于德州附近,做好入京的准备。电文的最后。荣禄指出,这是你待罪立功的最好机会。
戴什么罪?袁世凯一看就知。
这封电文刚发出,京畿局势就急转直下了。
第二天,也就是1900年的6月18ri,慈禧再次召开御前会议,研究战和问题。
思考了一夜的光绪皇帝决定豁出去了,或许这位中国最悲情的男人心里真的存了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忧虑。会议一开始,光绪便明确反对开战,理由很充分,朝鲜战争时。朝廷一致主战。结果遭到了空前的失败。现在列强实力十倍于ri本,我们怎么打得过呢?
户部尚书立山和大学士联元都慷慨陈词,支持皇帝的意见,绝不能打!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已经丧失殆尽。如果战端一起。南北交通(主要指大运河,京师最缺少的粮食一直依赖这条运河北运)断绝,军饷器械无从补充。依赖一帮无知的拳民,如何抵挡?
这番话当然惹恼了执意向洋人报复的载漪,他指责联元和立山通敌(他二人刚去使馆与洋人交涉回来),认为他们其罪当诛,请求慈禧下令处斩。
联元是庄亲王载勋的女婿,这位狂热支持义和团的亲王立即跪倒求情,慈禧铁青着脸挥挥手,算是绕过了俩人。
会议没有结果。在宫中生了闷气的慈禧摆驾回到了她最喜欢的颐和园。她开始关心天津以及大沽口的消息了。因为她知道,人心和狂热是不足以带来战争的胜利的,如果真的打起来,依靠的还是军队。
这个时候,大沽口已经陷落两天了。慈禧接到了来自前线最高指挥官裕禄总督的正式报告,奏折的题目竟然是《接仗获胜折》!
裕禄的这份折子,颠倒黑白地描述了帝队如何勇敢迎战洋人,如何将洋人杀的落花流水,罗荣光如何沉着指挥,击伤洋兵军舰多艘。这份捷报让慈禧意出望外,接着来到的是廊坊大捷的奏报,海陆两路获胜,让慈禧数ri的愁容一扫而空。
谁也说不清裕禄为什么写这样的折子。难道他不知道纸里包不住火?还是判断已经占领大沽炮台的洋人会主动撤退?
受到捷报鼓舞的慈禧次ri再次召集御前会议,决定对洋人开战了。
慈禧命令前文提过的总理衙门的大臣许景澄,让他去使馆传达帝国朝廷的命令,限他们二十四小时内离开beijing。
许景澄之所以被调入总理衙门办差,是因为他曾当过清廷驻法、德、荷、奥、意等国公使。对于这个决定,对国际关系有着超越群臣的认知的他很是无奈。这时,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光绪皇帝突然从御座上走下来,上前拉住了许景澄的手,哽咽着说,“朕一人死不足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