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辛亥军阀-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代的末代皇帝都要好上太多了,毕竟还享受着民国的供养,小皇帝还能够不愁吃穿的在皇宫之中成长。

满清退位,袁世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承诺,剩下的就是孙文交出大总统的宝座,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不过孙文并不甘心就这么将权力交出去,他虽然已经没有办法与袁世凯争夺大总统了,但是还可以给袁世凯添点堵!



 第一百二十三章 进军贵州

乔宇一见薛艳娘还在熟睡,也知道佳人昨夜劳累过度,处经风雨,自己是在有些太过分,不过谁让这个妖精如此迷人呢!乔宇找到纸笔,刷刷点点画了几笔,将睡美人的身形勾勒出来,然后又画出一身剪裁利落的旗袍,雪白的旗袍上面还点缀着几点梅花,显得妖娆端庄,诱人无比,看着薛艳娘的身材,据对能把旗袍的美感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送给她这个发财的方法,是不是该让她好好报答自己呢,乔宇坏坏的想到,画完之后,就起身悄悄离开了天泰茶楼,回到了都督府之中。

就在乔宇刚到府中之时,就传来了消息,南京方面议会又经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核心就是定都问题,在参议院之中立宪党极力主张定都北京,理由很充分,如今北京作为首都受列强的承认,中央机构也都设在北京,袁世凯的根基也在北方,哪会轻易离开啊,于情于理都应该将都城设在北京。

而且章太炎此时也从四川回到了南京,亲自撰文指出南京建都的几点致命缺点,第一自古以来南京建都的都是割据政权,除了明朝之外都是短命王朝,而且明朝还是迁都北京了,按照历史延续来看南京不适合作为首都。

紧接着章太炎又指出了南京在防守上的不足,虽然南京号称虎踞龙盘,但是南京最大的天险就在于长江,其余什么雨花台,紫金山都不是真正的先要所在,难以防守,如果国家实力强横在南京建都也未尝不可,但是如今民国连个像样的海军都没有,外国的军舰可以轻易在南京外面游弋,而民国方面根本没有任何应对之法,这种的安全程度怎么能够作为中国的首都。

最后章太炎也强调如今各国公使都身在北京,而且南方诸公也应该设身处地的为袁总统着想,北洋根基都在北方,既然已经承认了袁世凯的总统之位,就应该给予袁世凯足够的信任,互相理解,和衷共济,而不是处处设防,这样做只能够让南北的隔阂更加严重。

不过孙文现在也没有精力和章太炎辩驳了,他在总统位置上的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虽然他一共也没有当过多长时间的总统,必须要快刀斩乱麻才行,因此故技重施,靠着暴力让参议院同意建都南京的主张,同时派出蔡元培,胡汉民,汪兆铭三人去北京请老袁到南京就任,在原本的历史之中并没有胡汉民,去的人是宋教仁,不过显然现在宋教仁和孙文的隔阂更加严重。

这只是孙文的第一步,紧接着孙文加紧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采用法律的手段将老袁的手脚捆住,堂而皇之的又要采取内阁总理制,全然忘却了他在一个月前是如何极力的反对内阁总理制度。

陶成章因为暗杀的问题已经和孙文彻底决裂,绝对不放弃任何一个打击孙文的机会,大肆批评这种因人设法的行为,孙文你现在说的好听是担心袁世凯独裁,才改成了内阁总理制,但是在你孙文当政之时我们难道就不担心你孙文独裁么?事实证明你孙文就在独裁,甚至用军警强迫参议院屈服,这还有半点的民主么。

既然约法是要起到宪法的作用,就是一国的根基,根本不能够随便胡来,今天因为担心袁世凯独裁,改成了内阁总理制,明天是不是还可以改回到大总统制,如此一来法律还有什么权威,民国立国的根基又在哪里。

就连宋教仁也颇有微词,他不反对制衡袁世凯,实际上在孙文即位之前,大家已经明确了看法,就是孙文充其量就是一个过渡人物,袁世凯才是众望所归的大总统,而且从一开始宋教仁就坚定的主张施行内阁总理制,却被孙文强行反对而失败,这才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又因为要制衡袁世凯的权力改到内阁总理制,那法律还有什么威严,即便是选出了总理,还能有有足够的权威么,因人设法的恶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袁世凯也可以凭借手中的强力修改法律,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宪政法治就彻底毁掉了,民国的大祸不远。

不过老袁明显没有熟悉民主时代的斗争法则,而且又迫切希望就任总统,居然没有大力反对,孙文依旧故技重施,在军警的威逼之下,临时约法最终通过。

南京北京如今在较劲,贵州也更加热闹起来,贵州说起来算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省份,除了茅台,但是自从二二政变之后,贵州就越发引人注目了,还身在黔湘边界的杨荩诚立即发表通电,严厉谴责刘显世的行为,同时率领大军直奔贵阳进发,杨荩诚之所以能够反应的如此迅速,自然离不开四川的大力支持。

正是四川方面提供了大把的银子,杨荩诚才能够指挥动部下,不然这些黔军早就溃散了,哪能够气势汹汹的向贵阳杀来啊。

杨荩诚的行动极大的刺激了刘显世,他也只好派遣代表戴戡尽快催促云南发兵,自然免不了向蔡锷许诺好处,自从进军四川失败之后,蔡锷的处境就一直不好,贫瘠的云南并不能够支撑滇军的巨大军费,但是开辟财源又不是一见容易的事情,因此只能拼命增加苛捐杂税,可是如此一来又会丧失民心,要知道现在四川正在大规模的削减税收呢,而且现在川滇两省的盐价足足相差了三十几文,云南百姓苦不堪言,不少边界州县的百姓都暗中与川民换取食盐。

蔡锷也想效仿四川,不过一来是云南的底子太薄,二来四川经历过保路运动,地方政权已经被打破,乔宇顺势而为才能够推行新政,而随着清帝的退位云南已经失去了这个最好的时机,蔡锷十分清楚的如此下去自己就真的没有出路了。

而就在此时刘显世发来了求援的情报,蔡锷顿时一阵欣喜,知道自己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前番自己已经在四川失手一回了,这次绝对不能够再错失良机,急忙召集手下所有军官,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由唐继尧统辖八千滇军,进入贵州,要抢在杨荩诚之前进入贵阳。

信奉乱世英雄四方起的唐继尧早就渴望能够独当一面,上次进军四川唐继尧就极力争取过,不过最后还是让谢汝翼抢去了,不过那个笨蛋在乔宇的手吃了大亏,这次唐继尧可是雄心勃勃,要一举将贵州拿到手中。

滇军行动迅速很快就进入贵州,唐继尧立刻下令大肆搜捕民党中人,一路杀戮无算,直奔贵阳而来,就在唐继尧沉浸在神速进军的喜悦之中时,一封川黔联名通电到了他的面前。



 第一百二十四章 老狐狸本色

通电前半部分是以杨荩诚的口吻写的,主要是强调地方自治,滇军无权干涉贵州地方事务,同时严厉谴责唐继尧胡乱杀人的暴虐行径,最后警告刘显世,任可澄等人不要引狼入室,拿贵州百姓的福祉开玩笑,通电的后半部分则是乔宇以四川都督的身份发出呼吁,要求滇军尽快停止进军,将贵州的问题交给贵州自己解决,云南作为一个省份无权干涉邻省的事务,四川上下坚决反对这种越权的行径。/

看到这这份通电唐继尧自然很清楚川军也要干涉到黔乱之中了,这份通电就是川军出兵的前奏,说实话自从川南之战以后滇军还真有点忌惮川军,虽然川军的战斗能力不如滇军,但是无论兵源还是财源,武器装备都不是滇军能够比拟的,因此和四川硬碰硬滇军上下都没有什么信心。

但是唐继尧此时却不这样想,毕竟这次是到贵州作战,无乱川军还是滇军都是客军,再加上交通不便,川军的优势未必能够发挥出来,相反滇军军事素质的优势能够让滇军获得胜利,因此唐继尧分外期盼能够和川军较量一番,一雪前耻,同时向同僚们证明自己才是滇军第一名将。

唐继尧这边摩拳擦掌,川军的准备工作比滇军做的还要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乔宇决定派遣川军之中最精锐的第一师第一旅由二哥乔贞和吴桐亲自率领作为先头部队进入贵州,同时命令川军第三师渡过金沙江,进入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安江,庆宁一带,对滇军形成牵制之势。

另外又从驻守重庆的第二师之中抽调一个机枪营以及一个骑兵营,协助杨荩诚,尽快向贵阳进军,务必要抢在滇军前面掌控贵州的局势,四川大军调动起来,三方齐动,蔡锷身在昆明得到报告之后也不得不小心应对,一面加强川滇边境的防御力量,一面催促唐继尧加快进军速度。

“甫澄,进军还顺利么?”

“报告参谋长一切顺利,一定能够按照原定计划进入遵义!”吴桐点了点头,又说道:“甫澄千万不要大意,贵州地形崎岖,天气多变,遵义又是黔北重镇,不是那么容易能拿下的,这次是川军第一次出川作战,千万不能丢了川军的脸!”年轻军官急忙敬了一礼:“请参谋长一定放心,我军必定秋毫无犯!”

这个年轻军官就是刘湘,作为大军的先锋,率领先遣军进入贵州,自然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不过他的胸中也燃烧起一股斗志,参谋长比起自己的年纪也差不了多少,而且乔宇都督的年纪比他还小。(。)

自己以前苦无机会,现在也该到了自己一显身手的时候了,因此刘湘踌躇满志,带着大军直奔黔北重镇遵义进发,要为川军拔下头筹!

黔乱将西南各方的眼球都吸引了过去,但是眼下中国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南京和北京之间的较量,蔡元培,胡汉民和汪兆铭三人作为孙文的特使来到北京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

老袁自然接见了三人,蔡元培当即将孙文的书函奉上,老袁拿过来略略的看了几眼,眉头紧锁:“到南京就职我自然愿意,不过如今清帝刚刚退位,北方不平,加上蒙古作乱,凡事如同一团乱麻一般,老夫已经快到花甲之年了,一身的精力有限,本来早就想做一个太平百姓就行了,难道南方诸君之中就没有才力能够胜过世凯的么?何必要劳烦我这个老头子啊!”

袁世凯一番话说出来差点没把蔡元培的鼻子气歪了,你愿意当老百姓,那你还出山夺权干什么,不过他也听出老袁话中的威胁意思,你们南方并无可用之人,所以凡事还是要听我袁世凯的。

蔡元培只好忍着性子继续劝解:“老先生德高望重,天下仰望,江南民众早就期盼日久了,还请先生尽快动身南下,也好让天下心安!”

老袁又摇了摇大脑袋,叹息一声:“北方留我,南方请我,恨老夫不能够身分两地,如之奈何啊!左右不过是顾此失彼,我看倒不如就在北京定都!”

汪兆铭年轻气盛,一听老袁竟然耍赖,哪里忍得住了,高声说道:“袁先生,此番革命起于武汉,成于南京,如今临时政府,参议院俱在南京,都在翘首企盼先生南下,还请先生以天下为重,不要推辞了!”

“呵呵,你就是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果真是少年英雄,不过你既然甘心为国殒命,怎么就放不开一点党派之见呢,我在几日前看到了章太炎先生的文章,说的很好啊,中国是讲究历史传承的国家,纵观五千年历史,南京并没有长寿的王朝,而且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