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军阀-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都明白候徇所说的心怀不轨之辈是谁,旅顺从辽饷中分润了不少,由于原户部尚书倒台太快,候徇刚上台,杨波也没有来得及打点,候徇此言也是含恨而发。
礼部尚书李康先冷笑一声打断了候徇的喋喋不休,道:“陛下,候徇大言欺君,朝堂诸君莫非不记得大同之变往事乎?”
崇祯帝脸色一变,嘉靖三年和十二年,大同经历了两次兵变,嘉靖三年,大同巡抚张文锦为加强战备,命镇卒戍守城北五堡,参将资鉴催督甚急,激起众怒。镇卒郭鉴、柳忠等起而暴动,击杀张文锦、贾鉴,嘉靖十二年又是大同兵变,连番杀了两名大同巡抚,一个总兵一个参将,大同为明代九边之一,历来被视为京师的“肩背之地”,在明王朝的北部边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自“土木之变”以后,明朝统治集团更把大同视为关系京师安危的“北门锁钥”。然而,就是这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军事重镇,却连续两次发生兵变,这两次兵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及其影响之深远,在明代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李康先大声道:“嘉靖三年的五堡兵变,朝廷派兵镇压,又激起暴乱,再杀朝廷新委任巡抚及总兵,战事连绵数年方得平息,兵变起因乃大同巡抚张文锦刻薄残暴,参将催督甚急激起众怒,方酿成巨祸,如今京营副将倪宠骄横无度,擅杀团练将校,士兵哗变皆由此事而起,陛下还请恕臣口出妄言,若是朝廷一味围剿,大同之祸就在眼前!”
候徇大怒,道:“迂腐之极!暴动乱军不剿,朝廷体面何在?此列一开,天下大乱亦,再说,团练营不过三千余,莫非个个都是铜肩铁臂不死之身?”
李康先反驳道:“大同兵变为首者不过区区数十人,朝廷重兵云集,围剿数年方得平息,如今团练营三千人马,对抗建奴丝毫不处下风,侯大人以为该用多少年时间来平息此事呢?”
李康先的话把候徇噎住了,他转身向崇祯道:“陛下,臣以为当派出能干钦差,把兵变之事查实清楚,一面安抚团练营方为上策,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动,不可轻动。”
崇祯帝面无表情,众人不知道他的心思,一时间都安静了下来。

第九十九章各方角力

吏部尚书谢升出列道:“陛下,团练营战力无双,倪宠带领两营三千余人毫无还手之力可见一斑,现团练营占据了永安城,永安城易守难攻,朝廷大兴兵马,糜耗钱粮无数,最后只能收复一个残破昌平,臣以为围剿乃两败俱伤之举,团练营千里勤王,其多数士卒多对我大明还是忠心耿耿的,或受人挑动不得已为之,一味强硬只怕让这些士卒与朝廷离心,所以臣请陛下三思,对于乱兵当安抚为上。”
听到谢升的话,崇祯帝面色阴晴不定,他并非是不知道这些后果,尤其有勤政之名的他来说,对于军政方面他更是格外关注,关乎皇位的安稳他岂能不上心?各路兵马兵丁逃亡严重,屯地大量荒芜,什么空饷,虚报,顶替,这些情况他皆有所闻,却苦无良法,至己巳之变后大明更是风雨飘摇,军阀林立,辽镇、旅顺、左良玉等等,他颇有种无力回天的感觉,倪宠带去的都是可堪一战的京营精锐,没想到在团练营暴起反扑之下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大明的兵制已经败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他明知道弊病丛生却没办法对兵制开刀,不仅仅是没有银子,后金和流寇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况且京师权贵和满朝文武怕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这些人都是制度腐败的受益者,他能杀多少人头?团练营不过疥癣之患,剿或抚问题都不大,但辽南杨波那才是令人头痛的心腹之患。
“这可不是疥癣之患。”
仿佛心有灵犀般。谢升又道:“团练营痛失主将,含恨起兵。这次兵变怕是为祸更烈!历来兵变,钱粮安抚最是要紧,臣以为。与其调集各路兵马靡耗无数,还不如把钱粮用在招抚上。”
候徇朝户部右侍郎刘望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上前躬身道:“陛下,乱兵正在昌平残杀京营士卒,此时谈招抚岂不可笑?今日招明日叛。朝廷失了体统不说,徒惹天下人耻笑,纵然如谢大人所言,朝廷宽大为怀,既往不咎,那也得朝廷大军平叛之后方可为之,叛军还未到势孤之时便急匆匆的要招抚。臣不知谢大人安得是什么心?”
谢升微微一笑,面对刘望的挑衅并不在意,倒是其他人心里不甘,当下主战派和主和派吵成了一团。
崇祯帝望了望闭目养神的何吾驺道:“先生以为如何?”
何吾驺双眼微张,躬身道:“陛下,老臣以为剿抚并用。一面调集兵马围困昌平,一面派人与叛兵接触,能抚则抚之,不能抚,则平之。”
崇祯帝有些犹豫。何吾驺何等精明,自然是明白他的担忧。又道:“朝廷封锁消息,控制影响,以免失了体面,再则,私下招抚亦不会影响大局。”
何吾驺的老成谋国之言让崇祯帝有些心动,他问道:“可有合适人选?”
何吾驺想了想道:“眼下却是有个好人选,团练营勤王乃是登莱监军带来的,宗元方此人在登莱素有威望,臣听说他的话便是杨波也不敢不尊,若是宗元方在昌平的话,叛乱一定不会发生,所以……”
崇祯帝面露喜色,点头道:“不错,朕怎么忘了这事,宗元方现在在哪里?”
有太监回到:“宗元方十日前奉旨回登莱,根据行程推算,只怕到了天津了”
崇祯帝道:“传旨,令宗元方立刻赶回京师见朕,朕还有些话要交代他。”
“陛下,招抚昌平乱兵之事宜早不宜迟,陛下可命能干御史先行接触叛兵,传达陛下心思”谢升又出列道:“旅顺那边也需遣使安抚,以安游击营众人之心,否则人心惶惶,只怕羊官堡之战恐有不测之虞……”
崇祯帝点头道:“谢爱卿所言甚至,传旨,命蓟辽督师严坤之巡视辽南,督促用兵。众位爱卿,谁愿出使昌平?”
左都御史唐世济朝右佥都御史刘遵宪微微颌首,后者出列,自告奋勇道:“陛下,微臣愿往……”
当晚,抱病的首辅温体仁正在侃侃而谈,而书房里坐了好几个认,有张凤翼,谢升,李康先,还有阁老吴应熊,张至发,吴宗达等,简直就是袖珍小朝廷。
温体仁告病在家一来是为了避嫌,二来最近崇祯帝对他有些冷淡,他需要退一步看清楚朝局再做打算。除了打压在朝的东林党人外,温体仁对在野的复社也很关注,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有些警惕。
复社张溥等人借广收门徒以控制知识界、把持科场,最终达到左右政权之目的,引起了当朝首辅温体仁的厌恶。双方开展了一场持久战,这是一场暗战,文斗武斗交错使用。在杨波的建议下,温体仁的弟弟温育仁找了个枪手,宜兴吴炳作了一本(绿牡丹传奇),其中的内容指着复社选文选字的各种无耻和丑恶,温育仁还请人将此书改编成剧本,搬上戏台四下传播,这件事在复社大本营浙江府引发了轩然大波,复社二张专程奔赴浙江,会见了浙江提学副使黎元宽,黎元宽悍然下令毁尽此书,并将温育仁的家人逮捕入狱,温体仁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但几番运作之下崇祯帝只把黎元宽的内援御史姜思睿罢免了事,他身为首辅,居然没能将一个区区提学副使掀翻,这让温体仁对复社的能量有了新的认识,这一次出手保住黎元宽的是被这些伪君子排除在阉党之外的司礼监秉笔大太监曹化淳。
“凡事岂能尽如人意?”
温体仁环视了众人一眼,叹息道:“我等身居高位,所谓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岂能不小心谨慎?如何处置昌平叛军,老夫也是忧心忡忡。”
张凤翼拱手道:“老大人。朝廷定下了剿抚并用之计,又调派素与旅顺熟稔的宗元方为使。若是老大人能让杨波手书一封,派人递给团练营,想来昌平叛乱可以立刻平息。”
温体仁没有回答,反缓缓道:“旅顺年费十五万,羊官堡独抗建奴八旗数万兵马,连团练营都练成了强军,辽镇年费数百万两,却给建奴作嫁衣。可笑可叹……”
众人都是沉默,温体仁又道:“招抚亦非一蹴而就之事,你们提出私下与叛兵秘密接触也是对的,纵然不成也不会有损朝廷声誉,只是陛下点将之时,为何会被那刘遵宪抢了头筹?”
谢升有些尴尬的回到:“老大人,事发突然。我等急切之间也寻不到合适人选,加上老大人抱病,我等也不敢擅作主张……”
温体仁面色平静,想了想道:“最近旅顺那边情况如何?”
张凤翼道:“前几日才有小捷上报,斩首数百,焚毁建奴攻城器械不计其数。杨波催要物资甚急,只是户部那边一直拖延着没有办理”
温体仁叹了口气道:“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流寇兴风作浪,若是昌平乱起,朝廷真的是骑虎难下了。陛下明知刘遵宪是何吾驺心腹,却委任他为安抚钦差。看来陛下对昌平兵变不会是以抚为主了!”
温体仁话一出口,众人都是惊骇莫名,谢升连声道:“老大人何出此言?当日朝议,何阁老也是老成持重之言,并无半分私心?”
温体仁冷笑道:“杨波一系打着老夫的印子……”
众人立刻恍然大悟,何吾驺若是眼热温体仁首辅之位,必然希望事情闹得越大越好,当年温体仁利用孙元化把周延儒攻讦的好不狼狈,现在何吾驺更加主动,要从源头上断绝团练营的招抚之路。
吴应熊道:“老大人何不入宫面圣,请陛下更换使者,若是昌平动荡,辽南亦恐生变,此非国家之福。”
温体仁冷笑连连,摇头道:“慌什么?何吾驺以为把事情弄大便能弹劾老夫,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既然陛下不要这朝廷脸面,老夫便拭目以待,哼哼,大军云集?团练营可不是流寇这么好收拾,诸位也不用心急,等剿抚无用时,才是我等上台唱戏之时,现在嘛,诸位只管静观事态发展也就是了……”
乾清宫东暖阁内,一缕缕青色的烟雾从宝鼎之中袅袅升起,屋里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崇祯帝拿着一份河南旱灾的奏疏看着,眉头紧紧锁在了一起,曹化淳跪在边上的阴影里,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为人子而饮母之血,饥食父之肉,骇人听闻!杀父母炙而食之,恒古未有!”崇祯帝愤怒的把奏疏扔下,半响后端起几上的茶杯,浅啜了一口,这才开口道:“此次昌平叛乱,倪宠罪不可赦!”
曹化淳连连磕头,道:“奴婢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恳祈皇上降罪责罚。”
崇祯帝看了他一眼,淡淡的道::“罚俸一年,等会去自领杖二十,降一等留用。”
曹化淳如释重负,连忙磕头道:“罪臣谢皇上隆恩”
崇祯帝沉吟片刻,道:“换个谨慎点的,切忌再鲁莽跋扈,坏朕大事……”
和许多内臣领旨之后便急匆匆的赶赴昌平各处不同,刘遵宪并不着急,他等退朝后先去阁老家里走了一趟,又去拜见了左都御史唐世济,心里对此次出使昌平已经有了腹案,又等下人备齐了旗伞顶马,护卫仪从后才不慌不忙的出了京师,刘遵宪嫌坐轿气闷,骑在高头大马上左顾右盼,出了德胜门,虽然叛兵还在昌平,但一路上已经遇到几波蓬头垢面的京营败兵,这些败兵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些在野地上烧火烤炙食物,有些吆喝着拦住路上的行人索要财物,刘遵宪有些心惊,命心腹家丁拔出兵器护卫,又打出钦差的旗号,这才稍稍心安,他招了几个败兵询问,所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