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朝之梦-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北上,何以制约东王?命韦昌辉徐图之?”洪秀全皱眉道。

    “不可,”冯云山道,“若不成,天国大业毁于一旦,若成功北王谁制之?”

    洪秀全脸色一沉“总不能任由东王篡位吧?”

    冯云山摆摆手道“东王能征善战,似兴汉四百年之楚王信,天王该效仿汉高祖,对东王威恩并施。可以洛阳为天京,命东王开府北京,节制虎牢关以东诸军。再命北王和秦日纲、胡以晃经略山西,而后会同天王攻取甘陕之地为根本。”

    “真把北京给杨秀清?”洪秀全不甘地道。

    “天王,咱们是把整个虎牢关以东的担子都给了东王,如此才好专力向西。”冯云山正容道,“满清虽败,但余威犹在,朱明又据有江南半壁,必北望燕京,这副担子可不轻啊!”

    冯云山提到朱明,洪秀全似乎想起什么,低声自语道“朱明也是大敌啊!”

    冯云山凑到洪秀全耳边,压低声音道“绝不可让朱明知道天王和东王有隙!可遣使往朱明处购置枪炮以援东王军,至于宣娇妹子,还得让朱济世立她为后!”(未完待续。。)

526 1512368085665

第409章 会面,林穆翁



    西历1848年11月25日。

    就在西王萧朝贵驾崩的第三天。大明国王朱济世,终于在上海远东饭店见到了大清钦命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奉旨节制四省(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军务的林则徐。

    林则徐的五万练军已经开拔北上,其中大部分已经过了长江。他来上海,是代表不知道是否还健在的道光皇帝,来和朱济世会盟的。所谓会盟,其实就是一场会面,盟约什么的都是没有的。因为林则徐不是满清皇帝,也没有道光帝的授权,根本不可能代表满清和朱明会盟。要是真会盟,朱济世就不会来了——朱大天子是要反清复明的,如何能同满清会盟?所以今天这场“会面”也没有大张旗鼓,没有邀请列强代表,也没让记者采访,实行的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的原则。

    双方见面的地点就在远东饭店的宴会厅,明清双方的大人物各自落座。林则徐和朱济世就面对面坐着,都在细细打量着对方。在朱济世眼里,名满天下的林则徐是一个消瘦的老者,虽然只有六十多岁,但看上去并不比80高龄的潘世恩年轻多少。由于是正式的会面,因而林则徐现在领顶整齐,朝珠扳指双眼孔雀翎,还有一顶镶着大红玻璃珠的大帽子,一应俱全,倒是气度俨然。

    而在林则徐眼中看去,朱济世的打扮更令他感慨万千,头戴乌纱善翅冠,身穿明黄团龙袍。在一群红袍乌纱的大明文官簇拥之下端坐在那里。就好象是从梦中而来——林则徐是福建人。当然知道“红旗飘飘,英雄尽招,海外天子,来复大明”的词句。在当年的他看来,这不过是痴人说梦,大清王朝圣圣相替,绝非历朝可比,汉家英雄想行洪武之事。于痴梦何异可现在却痴梦成真!

    他还在这样感慨万千,朱济世已经开口了。

    “穆翁,此番北上,就到山东驻扎,能保圣人之家乡,便不负名教了。”朱济世的语气,平缓沉稳,说的也却是良言,“军饷后勤,孤王会代为筹措。务须取之山东。鲁地贫瘠,农人困苦。迫之太甚,恐再生奇变。”

    “北上之事,老夫已有决断,勤王救驾乃是大义,则徐不敢违背。”林则徐不愧是当事大儒,瞎话张嘴就来,是丝毫不会脸红的。他麾下的练军是湘军最强,白沙镇一战还是被太平军轻松打崩,现在太平军的势力如日中天,他怎么敢去和杨秀清的主力碰?

    “朱陛下,老夫听闻太平军所用的洋枪洋炮和兵法操典,都是你提供的?”林则徐转动话锋,捋着胡须,面无表情地说道,“你就不怕养虎为患?如今华夏一面遭逢3000年未有之外患。一面大乱于内,三国争雄你要如何收拾残局?老夫还听闻大清皇上已遣白斯文赴俄求救,这俄罗斯之国窥视我华夏久矣,终为中国巨患,若趁虚而入,你又如何应付?”

    林则徐可是坚定的反俄派或者说是恐俄派,历史上他从新疆回来中原后就到处宣扬俄罗斯威胁论,晚年在福州养病时还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穆翁,俄罗斯有多强,孤王比你清楚,自然知道该如何应付。”朱济世笑了起来,“若无大明今日之复兴,以满清之弱,是无论如何挡不住俄罗斯强兵的,这一点穆翁比孤王更清楚吧?”

    “若国无内患,一心对外,未必不能抵挡。”林则徐摇摇头,没有再说下去。将要发生的事情恐怕是满清主动引俄兵入境,俄兵未必敢攻打北京,进犯内地,但是东北、外蒙、新疆之地,难免要被俄国控制,而朱明只有南朝半壁,根本够不着东北、外蒙、新疆,又能奈何俄国呢?想到这里,林则徐只是微微叹了口气,沉吟片刻,忽然又将话锋转到英国公使阿礼国身上了。

    “听闻英国公使阿礼国北上天津去了?”

    “却有此事,现在是三国了,太平天国也是一国啊。”朱济世很沉静,丝毫不以为然,似乎成竹在胸。

    “嗯,你听说过《天朝田亩制度》吗?”林则徐问又换了个话题道,“不知你对太平天国平分土地的制度怎么看?”

    朱济世闻言微微一愣“大约不大可能实现吧?”

    《天朝田亩制度》在后世的名气很大,朱济世当然听说过,而在这个时空,由于杨秀清在河南的实验,满清方面也知道了太平天国打算平分土地。

    林则徐却露出了担忧的神色“在老夫看来,这《天朝田亩制度》可不容易对付!中国人多而田少,豪绅大户又喜广置田宅,以致升斗小民无立锥之土。历代乱世,往往起自田土集中,贫富不均。洪杨以邪教糊弄人心,绝非长久之策邪妄之说终有被拆穿之日,到时军心士气就会一落千丈。然《天朝田亩制度》却是直指本源,如果在直隶河南鲁北推广实行,太平天国的根基就很难动摇了。”

    “推广实行也不大容易吧?”朱济世不大确定地说。中国土地矛盾尖锐的情况,他怎么会不知道?后世的历史课、政治课上唠唠叨叨的都是这个话题。可他却没有想过在大明土地上实行土地改革,道理也很简单,现在朱明的基本盘就是有产阶级!无论是上层会党分子、商人资产阶级、士绅地主,都是有田有产的,均贫富什么的可不是他们这些人爱听的话——而且朱济世现在搞的是资产阶级革命,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啊!把富人的财产拿去没收分给穷人这档子事儿怎么也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吧?

    “均田地之事,其实也不是那么难的。”林则徐脸上担忧的表情更重了几分,“满清入关之时,不照样跑马圈地?不知道让多少汉人失了家业,可这满清王朝不也维持了200年?在老夫看来,太平天国和满清差不多,都是以武力打江山,只要武力还在,这个《天朝田亩制度》就能推行下去。至于北方的大地主,他们本来就不会真心支持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与其讨好他们,还不如将士绅的田土分给贫苦农人以叼买人心。”

    朱济世愕然——林则徐的这番分析好像极有道理,满清当年也没少圈地,关外汉人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京畿周围又圈占了无数的旗田、皇庄,在各地有八旗驻防的地方也都圈了旗地。结果怎么样?也没有人敢造反。

    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确没有搞成,但是并不代表这个时空《天朝田亩制度》就弄不成!历史上的反清复明扑得更厉害,现在不也有半壁江山了?现在满清的武力已经被打垮了,林则徐的练军能守住大半个山东就烧高香了,想要弄个什么大营来包围北京城根本就是痴心妄想!黄河以北很有可能成为太平天国的巩固根据地,到时候杨秀清还不是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看来这太平天国还真是做大了。”朱济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还在想“好在太平天国还有一个死穴——一国二主!洪杨之间的恶斗是免不了的,只要再来一场‘天京事变’,天下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正打着如意算盘,林则徐又开始说话了。

    “除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还有一样利器,就是拜上帝教,陛下打算用什么去破这个拜上帝之教?”(未完待续。。)

526 1954588086181

第410章 宗教战争 求月票



    拜上帝教当然是利器,没有这个利器就没有太平天国。不过朱济世却没有将拜上帝教太当回事儿,因为历史上的拜上帝教信仰在天京之变后就基本破灭了——杨秀清这个“上帝”都让洪秀全那个“人王”砍死了,谁还能信拜上帝教?

    “拜上帝之教,一教二主,早晚必生内讧,不足为虑。”朱济世斟酌了下,对林则徐道。

    “一教二主?陛下是说洪秀全和杨秀清吗?”林则徐捋着胡须点了点头,“一教二主确实是个隐患,但是早晚必生内讧陛下,恕老夫直言,大明可不能将战胜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于他们的内讧!”

    朱济世一怔,细想一下,觉得林则徐的提醒很有些道理。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太平天国的内讧或许终不可免,但是什么时候上天京之变这场大戏可真不好说。

    “陛下,老夫还听闻陛下准备成立鸿儒院,是打算要改革名教吗?”林则徐见朱济世沉默不语,忽然又将话题转到了鸿儒院和名教改革上来。

    改革名教之事,朱济世并未明言过,但是他提出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其实就是对名教的一种改良。在林则徐看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几乎可比程朱理学的产生和完善,朱熹将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

    说的简单一点,便是朱熹将儒学变成了半宗教半哲学的东西,儒学成了名教,并且压制了佛、道成为中国国教,就如同基督教和y斯兰教一般。

    而“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则可以理解为要将西学和名教结合,同时保留名教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这只是潘世恩、林则徐、左宗棠等人对“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理解。

    “名教必须改革,”朱济世语重心长地说着,“名教腐儒,多寻空言,不究实用,平居高谈性命之际,亹亹可听,临事茫然,不知性命之所在,不改革。如何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心道“朱济世的这番话是将矛头直指理学,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之学快要遭殃了。”

    “陛下可知名教是什么?”林则徐不动声色。淡淡地问道。

    “名教是学问。”朱济世沉声道。

    林则徐摇摇头“名教是教,同拜上帝教和h教是差不多的。”

    他所说的“教”乃是指宗教之意,儒学在早期或许是学问是思想,但是到了晚清,的确是一门宗教了。

    “难道不该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朱济世静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