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语堂散文-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这时期我已不知不觉地倾向于童年时代的基督教信仰了。可是那教条式的说教使我难以听见信仰的心声,相信有许多现代人交互同感。我的内人无论同我旅行到什么地方总是要上礼拜堂去的,有时我陪她同去,但往往又因听见那些不甚高明的证道演讲而失望回来,以后就不想再去了。我正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何处去。某一礼拜天在纽约,内人又劝我陪她同往礼拜。这回是我的转机了。当天所听见的证道内容丰富,令人兴奋,台上牧师并不耍神学上的花枪,却深刻而富启发性地道出基督教信仰的一个基本要点——永生。从此以后我每礼拜都上那礼拜堂去,内心殊觉喜慰,自自然然地,未经与家人商议,我恢复了对基督的信仰。
  现在我重新体会到耶稣那简明、纯朴,可敬畏而发人深省的教训。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说过像耶稣所说的话,也没有人以这样的爱心说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历史上也没有人能说出如此美丽的话:“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比拟的教训!”天地之主这样说,怎不使人油然生敬畏之心呢?
  上帝已不再是虚幻的,它已从耶稣基督身上具体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宗教,完整而纯粹,绝对不是一种假设。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能给予这种从上帝而来的亲切感力。建立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乃是基督教的无比贡献。
  人往往企图以自己的思想及形式加在纯朴的真理上面。那些希望接近基督福音之无比能力的人,往往要与那些蒙蔽这能力的教条相抗拒。我想现代所累积的关于宗教的学问,很可以和耶稣时代的律法及先知的学说相竞赛。耶稣为我们清除了这一切,把纯朴真理的核心指示我们,命令我们爱上帝和爱邻舍,以后又补充说:“一切律法和先知的话都包括在这两条诫命中了”。
  现在我不再询问有没有一种能使那受现代教育的人得到的满足的宗教。我的搜寻已告终结,我已回到家中了。
  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我早就想要做一篇论“幽默”(Humour)的文,讲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幽默”或作“诙摹”,略近德法文音。)中国人虽素来富于“诙摹”,而于文学上不知道来运用他及欣赏他。于是“正经话”与“笑话”遂截然分径而走:正经话太正经,不正经话太无礼统。不是很庄重的讲什么道德仁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个毛病在中国很古的,所以诗有毛序,韩序,申培诗说,而《左传》文中便出了一位道学先生——刘歆),便是完全反过来讲什么妖异淫秽不堪的话(这个毛病在中国也是很古的,所以有《杂事秘辛》、《飞燕外传》、《汉武帝内传》等等屈指不可胜数的杰作)。因为仁义道德讲得太庄严,太寒气迫人,理性哲学的交椅坐的太不舒服,有时候就不免得脱下假面具来使受折制的“自然人”出来消遣消遣,以免神经登时枯馁,或是变态。这实是“自然”替道学先生预防疯狂的法子,而道学先生不自觉。所以今日上海三马路及北京东安市场能够有什么《黑幕大观》、《中国五千年秘史》、《妇女百面观》、《九尾龟》等等之盛行于世;所以某报之“俱乐部”除了“三河县的老妈”、“公寓中之生活”、“厕所里的婚姻问题”、“新文化之狗男女”、“同床共宿”一种题目以外,便无所以为俱乐之资料;所以六十岁老翁无肉欲可言之“吴吾”除去“杂事还须续秘辛”以外便无法以资消遣。换过来说。拿起西人詹姆士的一本心理学或是F。 C。 S。 Schiller's Humanism讲学理的书,虽无肉欲可言之六十岁老翁,也未尝不可以借作一种最高尚的精神消遣。说来说去,还是我们中国人吃亏,其原因乃西洋讲学理的书常可以带说一两句不相干的笑话,惟此笑话不是彼笑话,不是三河县老妈的笑话,乃是“幽默”(幽默是什么东西,让我在此地神秘一点儿别说穿了妙)。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这句话懂的人(识者)一读便懂,不懂的人打一百下手心也还是不知其所言为何物。所以从前陈独秀大肆其锐利之笔锋痛诋几位老先生们,从一方面看起来,我也以为是他欠“幽默”(impotence of humour)。我们只须笑,何必焦急?近来做杂感栏文章的几位先生好的多了,然而用别号小品文字终觉得有点儿不希奇。若是以“鲁迅”来说些笑话,那是中国本有的惯例,若是以堂堂北大教授周先生来替社会开点雅致的玩笑,那才合于西洋“幽默”的身格(幽默不是怎样卑鄙的,说他也不是丢脸的事)。若是做细腻可爱骂人有步骤的只是“○然”、“○生”,那是无可无不可的,若是有一位周作人先生不屑说些不相干的话来占《晨报副刊》的篇幅,我才承认新文学受过了西方化,因为有这个观念常在我心头,所以今天早上看见《东方时报》英文第一面有一段文论南池子路旁一个露天的拴马的地方,替这马做了一段很不短的文章,又给他照了五个影片,加以记者极有趣的按语,临时触着我的意念,以为这种“不大正经”的勾当在中文报上主笔先生们一定是“不屑干”的。其中英文又极好,又可以拿来做说不正经话不必丢脸的例,及如何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不太干燥无聊的例,所以就立定主意拿他来做这征求翻译的试题。
  幽默杂话
  我上回介绍幽默有点不规矩的说,“幽默是什么东西,让我在此地神秘一点别说穿了妙。”近日这名目渐有些人引用,因此我不免觉得上次那样匆匆几句诡秘神奇不照法子的介绍这新名目有点对不起读者,而更加为对不起幽默。固然我这样诡秘神奇的介绍,原以为幽默之为物无从说起,与其说的不明白,不如简直不说,故谓“懂的人(识者)一读便懂,不懂的人打一百下手心也还不知其为何物。”至今我还有点相信这话,并且相信“别说穿了妙”。况且要正式翻起什么西洋讲幽默学理的书来做一篇《幽默说》、《幽默论》,恐怕不但读者一定以不读他为对付方法,并且连我自己也要不耐烦。而且太庄重的介绍幽默有点近于不知趣(法国几百年前有一自不知趣的演说家,自己剌剌不休的劝人缄默的道理,卒成书三十卷)。若要研究幽默学理的人们可去看看哲学家柏格森的Le Rire、文学家George Meredith:Essay on the Idea of Comedy and the Uses of the Comie Spirit,及心理学家Th。 Lipps:Komik and Humour、心理学分析家Sigmund Freud:Der Witz等书。但是学理可以不讲,而由上篇文章介绍幽默几句所直接间接发生的疑问,却不妨拿来谈谈,或者可以帮助大家对于幽默的了解与兴会。
  ⑴有人问:幽默译音,何所取义?
  答:幽默二字原为纯粹译音,行文间一时所想到,并非有十分计较考量然后选定,或是藏何奥义。Humour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诙谐”、“滑稽”;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风格”(humour)实多只是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无论如何总是不如译音的直截了当,省引起人家的误会。既说译音,便无所取义,翻音正确便了。不但“幽默”可用,并且勉强一点“朽木”、“蟹蟆”、“黑幕”、“诙摹”都可用。惟是我既然倡用“幽默”,自亦有以自圆其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以意义言,勉强似乎说得过去。
  ⑵问: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之道何如?
  答:试以品茗为喻。最佳的茶无论是武夷小种,或是铁观音、铁罗汉,都是初喝时若不觉其味,静默三分后才得其此中不足与外人道之底蕴。若有西洋人以铁观音之味为不甚明显强烈,必先加以牛奶而次加以白糖,那简直是没有喝铁观音的资格。幽默也是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默而愈俗。幽默固不必皆幽隽典雅,然以艺术论自是幽隽较显露者为佳。幽默固可使人隽然使然而笑,失声呵呵大笑,甚至于“喷饭”“捧腹”而笑,而文学——最堪欣赏的幽默,却只能够使人家嘴旁儿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
  ⑶问:然则三河老妈的笑话好像是加牛奶加白糖的铁观音了?
  答:哪里的话!三河县老妈的笑话唯一的趣味,是他的一点腥气,异常脍炙猫口,其实一点的文学趣味都够不上。说他是加牛奶加白糖的西湖龙井、雨前、香片,我还要说:“彼乌足以当此!”大概是没有喝过铁观音的人总能有此等发问。
  喝过铁观音而不觉其味者,亦在其例。
  ⑷问:“陶然”先生以为中国人对幽默或爱伦尼(irony)完全没有理解的能力,确否?
  答:这是千真万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一章绪论,述及当时北大教职员欢送蔡孑民先生游欧的集会,散会后梁先生问陶孟和及胡适之所谓中国文化何所指,陶胡二先生答以“今天天气太热”。这本是不大正经幽默式的答语,而梁先生拿他太当真,遂以为陶胡对于中国文化果无见解,他们“所说的(文化)完全是虚伪,完全是应酬!非常无味,非常要不得!”这些话实在牢骚;梁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人,然而老实说,此地梁先生有点欠幽默。前个月还有人要加副刊记者以提倡“胡适论”及痰迷诗的嫌疑。前几天还有蓝公武的那封信。此种欠幽默的读者在北平城里可以说是“随拾即是”。
  ⑸问:中国人是否天性若此,不然何以养成这全国欠幽默的读者?
  答:欠幽默读者之养成,排场一点,可以说是端赖于礼教霑化之方,浅显一点,应说是当归功于那些威仪棣棣道学先生的板面孔。板面孔之文学即不幽默之文学,二而一,一而二也。其实面孔愈板愈靠不住,愈近于不通秀才之嫌疑。以当代通人论之,章氏梁氏只有一个牢骚气,或蔼然可亲之貌,何尝板其面乎?(或问“板其面乎”之笔法何自而来?曰,比喻于西洋文之Out…Herod Herod,out…Zola Zola及中国古文之“人其人”,“庐其居”。)
  ⑹问:阁下谈的是幽默,何以突如其来的攻击板面孔?
  答:这正是问题中心。板面孔一日不去,幽默的文家一日不能发达,而诸位板面孔先生一日不能不藏藏躲躲的看三河县老妈一类的笑话,或赋痰迷诗。中国人天性富于幽默,这是我一再说过的,其所以不敢运用幽默之风趣于高谈学理书中及大主笔社论中,只是舍不得这副极面孔而已。其实说来也是顽固的很。面孔固然不必太板,也不必过于鄙俗不文;我们不必讲玄奥(什么主义,什么观,什么派)的高明话,然而又何必讲不自重的三河县老妈的笑话?若以为扯下板面孔来便失了身格的尊严,那是一种顽固不堪的谬见。大家诚诚实实,嘻嘻哈哈的谈谈学理多好,又何所用于板面孔?故正经说,非易板面孔的人生观以幽默的人生观,则幽默文学不能实现;反而言之,一个人有了幽默的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