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使凶残,诚然机智。曹操一生,狼狈出逃不知有多少次,但从来都是微微一笑,绝对不抽,不失奸雄本色。单凭这一幕,就足以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反派,诚可谓大奸大恶,大智大勇。

赤壁之战的过程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只留下一鳞半爪。在演义中则是绘声绘色,被写成了全书的最**。似乎曹操经此一败就再也没有了一统天下的本钱。然而曹操麾下有名有姓的文官武将无一阵亡,他照样雄霸天下。荆州的一部分也还在他的手中。

那么,赤壁之战对曹操的不利影响究竟有多大?

与去年同期相比,曹操的确没多大损失。但如果以长远眼光来看,赤壁之战对曹操最不利的影响有二:

1。刘表养了十八年,唯一可以与东吴水军匹敌的荆州水军损失惨重。当长江上再出现一支更为强大的水军时,魏蜀两国都已经亡了。

2。刘备有了用武之地。刘备之前曾两次出任徐州牧,但徐州兵少将寡无险可守。现在刘备掌握了荆州的四郡,获得了荆州士族的支持,组建了其核心班底荆州集团,前所未有的兵强马壮。要说曹操看人的眼光真是不服不行,袁绍占据四州都没能把他怎么样,刘备占了小半个州却能掀起滔天巨浪。

七、建国大业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得不承认,一统天下的伟业只能交给后人去完成了。但丞相这一职位是不能世袭的,当皇帝又不行——孙刘已经崛起而且还处于蜜月期,哪能授人以柄?

那就一步步来吧。

55岁,为了给后人储备人才,曹操下《求贤令》,把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作为国家法令。

56岁,西征马超、韩遂,关中地区基本平定。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觐见皇帝可以配剑、穿鞋,不必以小碎步前行,只能称其官位,不可直呼其名。)这样的待遇,贤相萧何有过,王莽篡位前也有过。因此虽然引人猜想但还不算太敏感。

58岁,南征孙权,留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无功而返。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逻辑在曹操身上也适用。朝廷下诏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做了公爵就可以建立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的宗庙,册立接班人。但更敏感的是加九锡,这就是明摆着要学王莽了!

汉室的老臣们连个屁都不敢放,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却站出来强烈抗议。

荀彧为曹操效力几十年,为什么在要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

在荀彧看来,曹操是英明的主公,即便做一个权臣也无可厚非。伊尹、周公这样的权臣最终把权力还给天子而不是传给儿子,所以照样是圣贤。

就算看不出圣贤的苗头,只要别明摆着学王莽,让荀彧骗骗自己也好啊。这么明晃晃的要篡位,让理想主义的他何以自处?最让他伤心的是,一个个口口声声说什么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关键时刻都哪儿去了?荀彧是抑郁而死的。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荀彧死前五年,他保举了司马懿出仕曹操。许多年以后,已经权倾朝野的司马懿评价荀彧说:近百年以来的人物,我亲自接触过的,没有人比得上荀文若。这其实就是在说曹操比不上荀彧。

荀彧之死对曹操震动不小,但道路已经选定,只能“利无反顾”。

60岁,曹操征汉中,收服张鲁。

61岁,朝廷晋封曹操为魏王、并特许其仪仗和礼仪向皇帝看齐。

代汉的呼声高涨起来,继荀彧之后的天下士族领袖陈群带头劝进:大汉早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曹操断然拒绝,答复说:“若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暗示篡位的事由下一代去做好了。

可是曹操的儿子众多,这个下一代究竟会是谁呢?

八、铜雀台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归来。夜宿邺城,看到金光由地而起,第二天在发光之处挖出一只铜雀,认为是吉兆,下令建造铜雀台。

公元210年,铜雀台终于落成。曹操召集文人登台做赋,曹丕、曹植兄弟也在其中。十八岁的曹植一挥而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铜雀台赋》(正式名称为《登台赋》,但《铜雀台赋》因为《三国演义》为世人所熟知,故用此名。)

史书记载曹操的反应是很惊喜。其实《铜雀台赋》的文学价值远不能与曹植十五岁写下的《白马篇》相比,然而《铜雀台赋》胜在这篇文章达到了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拍马屁的要义有二:一是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拍,不能有丝毫虚情假意。二是要有新意,有文采,使被拍的人能够牢牢记住并且可以到处显摆。《铜雀台赋》堪称古往今来最优秀的马屁文章。

公元210年,是曹操栽树,准备给后人乘凉的一年。按照传统,曹昂死后,曹操的儿子们以曹丕居长,但曹操对这个儿子一直比较冷淡。这一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出仕,曹操表示赵温举荐曹丕并不是因为曹丕的才能,将赵温免职,这就是当众在打曹丕的脸!

或许是曹操之后有些过意不去,公元211年他让曹丕当上了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但在同一年他也让曹植在诸子中第一个封侯。(比其兄长曹彰早了五年。)

公元213年,曹操就立嗣一事发出密函征求众臣意见。立曹丕明明是顺理成章的事,征求意见是个什么意思?

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一改由曹丕留守的惯例,安排曹植留守。并勉励曹植说:“你老爸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事业刚刚起步,那时做过的事情至今都不后悔,你一定要发愤图强啊!”

换了别的父子,这话不过是老爹嘱咐儿子像自己一样好好干事业。可曹操干的是什么事业?王霸之业啊!

曹丕急了。权谋什么的可以请教司马懿等亲信班底,但老爸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最要命的是他还是个诗人,文采这一项决不能瘸腿儿啊!

曹丕在文学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向建安七子请教,大搞文学沙龙。他的诗篇《燕歌行》质量上佳,文采斐然,由于读过曹丕诗的人很少,特摘录如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我国最早的七言诗,五言诗实在干不过曹植,只好在形式上创新了。

这还嫌不够,曹丕生怕自己的才华不被父亲知道,写下了一本自传——《典论·自叙》,说自己文能通经、史、诸子百家、武能左右开弓,在快马上用牙齿咬箭搭弦、在脖子后面开弓射箭、用甘蔗击败剑术高手……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宣传的效果,曹丕像发传单一样把这本自传到处送人,甚至连长江以南的孙权和张昭都目瞪口呆地收到了曹丕专程派人送来的签名版自传……

公元216年,曹操封王,却没有同时任命曹丕为魏王太子。曹丕实在没辙了,找贾诩问计。贾诩只让他老老实实做个好儿子。看起来是句废话,其实贾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曹操的心态。

青年时代的曹操约束自己一心做应该做的事却处处碰壁,理想破灭以后彻底自我解放,成就越大越任性。他以法治国却把自己的心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他自己长得就不怎么样却喜欢以貌取人。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文采什么的都是次要的,纵然曹植的真性情有些过度,但曹丕却是耍心机耍得所有人都能看出来!

曹丕听明白了贾诩的话,从此装作不装的样子。

曹操犹豫不决,也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暗示他想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后果。二府之争就此一锤定音。

公元217年,曹丕受封为魏王太子。

曹丕之心,路人皆知。但曹植的种种表现却自相矛盾。

曹植到底想不想当太子?

公元214年,好不容易当了一回留守却整天就知道喝酒。

公元217年,酒后驾车擅闯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走的皇宫正门。

公元219年,关羽攻樊城。这时曹丕已经当了两年太子,曹操却派曹植领兵救援,可曹植居然又喝醉了!

要说曹植为了争位做过什么?好像只有写赋和写诗哦。

据此很多人说曹植根本就不想争权夺利,他在意的唯有酒诗。

可说他不想吧,明明白白告诉老爹不就完了?犯得着让兄长猜忌、惹老爹生气吗?

曹植想当太子,但他更想要自在的生活。老爹不就是坚持做自己吗?他不就喜欢真性情吗?对曹植来说,最理想的当然是用坚持做自己的方式当上太子。

曹操最终没有选择曹植,未必是曹植失宠,恰恰是因为曹操太疼爱这个单纯的儿子,让他继承王霸之业那就是害了他。且不说孙权、刘备,单是围绕在曹丕周围的人他都对付不了。

曹操给曹植涨工资,加封为万户侯,打算让曹植痛痛快快地喝酒、安安心心地写诗。

可惜曹操管得了生前,管不了死后。

九、乱

63岁,皇家医学院院长吉本串联了一小撮汉室忠臣在许都作乱,试图劫持献帝投奔关羽,曹操的秘书长王必在平乱后伤重而死。

64岁,曹操的爱将、连襟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刘备军斩杀。汉中失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宛城守将叛变响应关羽。同时邺城有一位超级演说家魏讽煽动了一大堆官二代准备发动政变。

65岁,关羽在曹操孙权两军的联合绞杀之下败走麦城,孙权居心叵测地将关羽首级送到曹操面前。曹操见招拆招,将关羽以诸侯之礼安葬在洛阳。

葬礼之后,曹操在洛阳一病不起,当时曹丕身在邺城,曹操却派人去长安急召近年来在军事上表现抢眼的曹彰,由于曹彰未至曹操就已去世,其动机成为千古之谜。

曹操临终前发表了题目为“分香卖履”的著名遗言,一句军国大计都不涉及,只是唠唠叨叨地安排着小妾们以后的日子到底该咋过。在曹操看来,军国大计早已安排妥当,屯田保障了粮实,唯才是举保障了人才的梯队建设、汉室无人可用,孙刘反目成仇、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曹操想不到他所自豪的制度在曹丕看来是多大的麻烦。曹操充分考虑了那些不忠于自己的人已经被解决得七七八八,却没有充分考虑过忠于他的人不一定会忠于曹丕……

在开启曹丕时代之前,按照惯例应该给曹操一句评语,笔者原本想刷刷刷写上一大堆评价,但在1954年,唯一一位与曹操同样在政治、军事、诗歌、书法上造诣极深的毛泽东已经为曹操写下了一段无法超越的诗词,遂决定老老实实摘录如下: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世家(下)

十、五十度灰

曹丕在33岁这一年终于晋级为霸道总裁。

9岁,他从宛城惊变中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

17岁,攻入邺城,抢走了北中国第一美女袁绍的儿媳甄氏。

在曹家历史性的瞬间,第一顺位继承人不想着稳定军心,不关心户籍账册也就罢了,竟然带头抢女人。一生喜欢抢女人的曹操也没立场说什么,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我打这一仗,就是为了这小子”。曹操让曹丕将甄氏明媒正娶以减轻不利影响,很可能曹操的目光就是在曹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