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9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都是相府的人?听说你们都在为契丹做事?”只见为首的一名喇嘛冲他们七人问道。

“此话何意?”张开路冷冷地反问道。

“你们既然能为他们做事,为何不能替我们做些事呢?”

“你是何人?我等为何要替你做事?”楚定芳不禁怒喝道。

“休得猖狂!这是我们黄教首领达赖喇嘛,是圣识一切、至高无上(尚)的金刚菩萨。你们能为我黄教做些事,应该是你等的光荣。”

“哦!原来是达赖喇嘛!失敬!失敬!”张开路不由掬首施礼道:“但不知达赖要我等做些什么事?”

“听说五衣喇嘛已有四位在中原遭人杀害,我们想请你们助一臂之力,为我喇嘛教徒报仇雪恨。再者,红衣喇嘛的人身安全,也想请你们多多费心!”

“哦!原来是这事!”张开路不由舒了一口气,道:“既是达赖喇嘛吩咐在下,我等万死不辞!”

“嗯!希望你们言而有信,佛祖会恩赐于你们的。”

“请达赖放心!我等决不食言!”

话说白龙马之上的耶无害,他提剑警惕着身边的一举一动,只见满眼满地的“黑狗白猩(星)”在疯狂流动,毫无向他进犯之意。但是,几经之下,白马之上的耶无害已开始眼花缭乱矣。

“不好!他们这是攻心战!我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必困阵中。”耶无害想至此处,纵马舞剑,一套“飞龙剑法”风起云涌,便将这“天罡地煞阵”的里三层外三层冲得七零八落。然而,“天罡地煞”依仗人多势众,依旧死死围困着耶无害,始终未能让他冲出包围圈。

“这天罡地煞阵果然厉害!如若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全全在此的话,怕是其威力又要猛进一层,那时我可就要真的插翅难飞矣!不过现在还好,这八十八人组成的天罡地煞阵暂时还奈不了我!”耶无害边战边想,突然,他心神闪动,顿时把一柄“太极宇宙无敌剑”挥舞得迅猛无比、千军难挡。一时之间,只见耶无害的剑法变化多端、剑剑夺魂,一招连着一招,一招快似一招,直让人看不出其剑法的真魂所在。要问何出此言?这也许只有耶无害本人和我这位说书讲艺人心里最明白,就说这身临其境的二十八条天罡和六十条地煞也是看得云里雾去、不知所终。

你道耶无害这灵机一动之下施展出了何等怪招?实不相瞒,他耶无害这阵子施展出来的剑法,比大战法深老贼时所用到的剑法还要多加一等!并不是什么阴阳怪招,而是一套连着一套的剑法的综合运用。你道是哪些剑法?我在此可以给你们一一排死清楚,你们可要听好,切莫伤着你们的耳朵和眼睛。就在这片刻之间,耶无害挥剑闯开“天罡地煞阵”,他已交错连用了“无极剑法”、“太极剑法”、“飞龙剑法”、“南天剑法”、“天龙剑法”、“青龙剑法”、“黄龙剑法”、“白龙剑法”、“黑龙剑法”、“少林剑法”、“达摩剑法”以及“九宫神行剑”、“五行八卦剑”、“七星剑法”、“太极八卦剑”、“九宫八卦剑”、“阴阳八封剑”、“独孤九剑”,这总算起来,也只是十八种剑不法,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一套套的剑法交错施展出来,“天罡地煞”可算是遭了大殃了。

等到耶无害纵马提剑冲出重围,一个若大的“天罡地煞阵”仅仅剩下七条天罡和九条地煞。这七条地煞正是:天机星李天机,天立星周天立,天空星朱天空,天速星秦天速,天剑星孔天剑,天败星金天败,天巧星戚天巧;这九条地煞正是:地雄星马地雄,地阔星任地阔,地灵星唐地灵,地镇星闵地镇,地空星路地空,地平星颜地平,地奴星梅地奴,地丑星刁地丑,地狗星田地狗。

冲出“天罡地煞阵”,耶无害再次快马加剑,飞扬铁蹄,风火南下。

经过两天两夜的快马行进,耶无害终于跨过黄河,穿过兰州,来到了他五年前就已羡慕已久的地方——天水。这已经是九月十四日清晨。

就曾是这个地方,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慕容天水的别名。无非是在表明他内心的志向爱好,就是向往爱慕天下山水而已。只是当时,他已经知道京城长安有一位号称“京师第一枪”的官方武林高手已取名为慕容山水,所以他才取名为慕容天水。不然,他取别名为慕容山水同样也是可以铭志的。但是巧合得很,此地地名为天水,而天水已含有天下山水之意,他取别名为慕容天水则更是合时合地。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五年前,耶无害就在这天水圣地留下了慕容天水的别名。如今他又来到昔别故地,虽说不是故地重游,但他还是放慢了脚步,聆听着城街之上的风土人情。连日来的烽火行进、唇枪舌战、拼杀突围,已使他口干舌燥、浑身疲乏无力,“既来之,则安之”,到这天水圣地,他是应该好好安歇一顿了。

慢慢走在人群之中,慕容天水依稀还记得这天水城内外的几座古迹名胜,就是在五年前他曾经游历过的好专访。这几处好地方,也曾让他渡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李广墓,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南公里的南山麓石马坪。封土高约两米,墓刻“汉将军李广墓”,据传是李广将军的衣冠冢,葬有宝剑衣物。墓前有石兽石马,造型生动别致,故得石马坪之名。李广(?~前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天水,善于骑马射箭,勇猛无比,很有才气,乃西汉名将。汉文帝时,因为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他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转战朔漠四十余年,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也是李广李将军。其箭法之好,曾留下“射虎石”的美名,更曾箭杀真正的恶虎!

据司马迁的史传所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前29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装死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匹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由此可见,飞将军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而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当如何?可想而知!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写的也正是这个历史片断。但令人为此英雄哀惋叹息的是,在元狩四年(前9年),李广随大将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一代英雄武将,最终直落个壮烈英魂,岂不令人为之惋惜?也难怪大唐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末句感叹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飞将军李广墓

李广墓在甘肃天水,是当年北击匈奴的边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刚到天水时,并不知道李广墓在这儿,后来看到城市简介,才决定去一趟。

甘肃的景色有个特点,就是缺水,全是黄土旱地,无论是塬子上的小镇还是处在峡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雨水的习惯,不然生活用水不够的。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来一道道洪水冲刷的痕迹,残留在谷底沟壑里的只有涓涓细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填补整体上的枯竭。风一吹,扑面而来的漫天的黄土,弥散于你周围每一寸空间,让路人透不过气来。缺水以至杂草都长不到一个春秋,不要提树了。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皱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肤。干硬的土块,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颠,那份苍凉在远古时就已经凝成,只是岁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面肆意琢刻着。一眼望去,整个高原没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开的一道道巨大的沟谷,就是城市所在,因为水往往积在低处,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较多的狭长谷地。渭水河流过整个城市,与四川不同的是那里因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谷地,这是因为需要水。

天水还是很热闹的,伏曦庙就坐落在闹市区的一个小巷深处,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馆,年代太久远了,除了那个八卦图,看不出有什么与伏曦有联系的物件了,只能作为凭吊古人的一个场所。

在现代的城市寻找古人的踪迹,显得有些迷茫。打听李广墓在哪,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看着他们连连摇摆的脑袋,才知道,李广这个名字早已与这个城市不相干了。连找了几个人,才有个中年司机说他小时候去过,不知还有没有了,我只得承诺来回都搭他的车,而且随便他找,于是他痛快地打开车门。车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最后上了一座桥,向城市边缘的山坡爬去。拐了几弯,进了一个到处是杂院的居民区,我正疑惑着,司机说了声找到了,车子在一所小学校门口停下,门口挂了块牌子,字迹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传达室收取,由于当天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和司机径直进去了,这是所希望小学般的院落,条件十分简陋,低矮单薄的校舍就挤在不远的土墙边,中间是一小块黄泥操场,我们环顾四周,终于在小操场对面一棵老槐树下面,发现了李广墓,墓的风格与南京东郊民国年间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过,半拱型石砌的墓主体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约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无法把自己的感觉与近二千年前的汉代联系在一起,唯有碑上‘汉将军李广墓‘的字样,幽幽地暗示着墓主人金戈铁马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许我的到来是想打破时光的阻隔,找一个与这位古人最近的距离点,只是斯人已逝,空余怅惘,这种怅惘在这里感受得更浓烈罢了。

稠密的树荫遮蔽于墓地上,在夏日燥热的黄土高原上显得格外清凉幽静,对戎马一生、饱经磨难的灵魂来说不失为个安妥的归宿地。李广陇西成纪人,天水地处汉代西部边疆,他自刎后,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远就是戈壁荒漠。遥想当年,大漠飞沙,长河落日,纵横驰骋,弯弓射虏,将军智勇无双的英姿,让人叹喟不已。人曾言:‘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汉文帝曰‘子不遇时‘。真不遇时吗?其正值刘彻当政,国力日盛,开始北击匈奴,扩张疆土,一改文帝时的坚忍、避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积厚的实力终于让刘彻有了显耀的机会。然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没带兵过万,手下又俱是老弱残兵,其受用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李广无才,非也,武帝不识其才,亦非也。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历任武骑常侍,陇西都尉,至郎中令,精于骑射,智勇善战,每到危急时必有奇谋,常转危为安,死地而后生,且治军简约,与部下甘苦与共,兵将皆乐为其效死命,仍上将之才也。显而易见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体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个理由是,卫青、霍去病与刘彻有亲而得宠,对于李广的遭遇来说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决不致于他最终自杀的结局。那让我们从头看看李广一生的经历和言行,或许能找到他命运的一些答案。李广年青时‘冲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