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人知晓,鲁国内部的各个力量都开始了冬眠和舔舐伤口的蛰伏。

季氏在费邑复归后,拼命恢复力量;孟氏则自诩为阳虎之乱第一功臣,何况手下人才济济,在努力争取话语权,想与季氏平起平坐;叔孙氏则在聚拢残余的族兵,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卿位。

于是三桓的势力再度平衡了,只不过从叔孙和孟氏联合防范季氏,变成了季氏与叔孙合伙抵抗孟氏的压力。

在外界看来,盗跖仿佛被打懵了,在逃回老巢后蛰伏不出。群盗在大野泽周边劫掠的战利品半数便宜了赵无恤,控制的人口也损失了不少,所幸如此,他们才能靠余粮和渔猎勉强渡日。周边城邑有见识的老人都在担心,到明岁夏季冬麦等作物成熟时,在饥饿的逼迫下,这些盗寇将会更加疯狂的出击!

在鲁城之乱中,被武卒俘虏的叔孙志被叔孙州仇在宗庙举行仪式,宣布将他“逐出”叔孙氏,随后戮杀于鲁市。比起在费邑分别当着邑宰和邑司马,安然无事的公山不狃和叔孙辄;亦或是被赵无恤以小司寇名义,作为人质带回廪丘关押的阳越和季寤,叔孙志算是下场最凄惨的阳虎党羽了。

阳虎本人虽然跑到了灌城,但他过去几年都在拼命帮晋人攻齐,得罪齐人太深,所以竟不敢降齐。只能一面咒骂踩着他上位的赵无恤和孔丘,一面靠着区区千室之邑艰难度日。

……

至于鲁的北邻齐国,半个多月前第一时间得知了鲁国的叛乱,齐侯极其兴奋,召来卿大夫们公议。下卿陈氏认为鲁将大乱,应当乘机攻鲁,即便违反了“役不再籍”的规矩,强行征召齐人也在所不惜!

陈乞信誓旦旦地说:“君上尽可放心,高唐方面将全力防御晋国的援助,同时提供足够的粮秣,让国、高二卿可以南下攻鲁,必能大克之!”

鲁国一直是齐的肘腋之患,齐侯杵臼一面心痒不已,另一面则是顾虑陈氏的用心,故不能决。于是他便冒着雪跑到晏氏宅邸中,探望久病在榻的晏婴,同时也想要征求他的意见。

寒暄和问候后,齐侯跪坐在晏子榻侧,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鲁可取乎?”

晏子年近八十了,已经垂垂老矣,早没了去岁还能陪同齐侯登路寝之台的精神,他本就黑瘦矮小,现如今更是蜷缩成一团,脸色的老人斑都挤到了一起。铜燎炉里烧着热腾腾的竹炭,晏婴怀里抱着手炉,裹着厚被依然哆嗦不已——据说晏氏族人已经做好了办后事的准备。

他睁开眼睛看了同样须发灰白的齐侯一眼,缓缓开口说道:“一百五十年前庆父之乱,先君桓公也问过前去鲁国出使的行人同样的问题,君上可知道那行人是怎么说的?”

“愿闻其详。”

“行人曰:不可,鲁国犹秉周礼,周礼,虽然并不适用于齐国,但却是鲁立国之根本。国之将亡,就如同大树病死一般躯干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鲁国不弃周礼,根本仍在,未可动也……君上,当年那行人说过的话,也是老臣想要说的。”

齐侯听罢唏嘘不已:“鲁国尚有周礼焉?恐怕十多年前鲁昭公来投奔我齐国时已经不再留存了吧?先是三桓专权,如今陪臣阳虎又凌驾其上,其国内重赋厚敛,民众贫苦,纷纷投奔盗寇。如今鲁城大乱,阳虎与三桓火拼,此机遇百年难得,岂能放过?”

晏子道:“没错,阳虎不去,鲁难未已,但老臣听闻,在晋国赵卿之子无恤和中都宰孔丘二人干预下,其内乱已平,独剩一阳虎割据灌城。”

“但陈氏认为鲁国三桓纷争,阳虎就在边关可为内应,而赵无恤心思叵测,盗患没有完全平息,所以战机依然存在。”

晏婴听到陈氏之言,冷笑着摇了摇头。

“鲁国上层的卿大夫虽乱,但士和国人却不可轻辱之,国子和高子若是强攻,恐怕会栽了跟头。如孔丘之辈,老臣曾阻止君上用之,那是因为所谓的复周礼不符合齐国情况。他若是被鲁侯起用,虽然富国强兵是绝无可能的,但或许能将时局振兴一二,复兴礼仪,让鲁国强君权,得以多喘息一段时日……”

他在榻上勉强一拜道:“老臣命不久矣,唯有一句话希望君上听进去!”

齐侯连忙扶住他道:“晏大夫请讲。”

“君上有志恢复齐桓公的霸业,这本无可厚非,但和当年桓公面临的形势一样,您应当从事于安定周边小国的祸难并且乘机使他们亲近,以便收为盟邦,翦除晋国的羽翼。亲近有礼仪的邦国如鲁、宋,扶持君威尚存的邦国如卫、北燕,离间内部涣散的邦国如晋,灭亡昏暗动乱的邦国如莒,此乃霸王之器也!”

这是晏子为齐国做的战略规划,齐侯应诺,随后一如当年管夷吾去世前,齐桓公询问继任者一般,他也询问晏婴若是不在,齐国谁能辅政?

晏子可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思索片刻后道:“齐国现在有四位卿,鲍子(鲍国)年岁虽然比下臣还大,但身体却硬朗,他的话是老成谋国之言,君上一定要听;国子(国夏)虽然年轻,但长于军旅之事,可以使之主外;高子(高张)多次处理政务、参与诸侯盟会,虽无过人的才能,且做事不够果断,但不失稳重,可以用来主持内政。”

三卿已备,齐侯颔首,却问了这么一句。

“陈氏呢?”

听到这儿,晏婴突然爆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半晌后才顺过气来,昏黄的老眼盯着国君,喘息道:“唯独……唯独陈氏,若是君上不想姜姓之齐国化为妫姓之齐国的话,万万不能以之主政,要小心提防!”

……

同样是十一月初,被逐的卿子赵无恤在鲁国平阳虎之乱,平盗患,被鲁侯封为郓城中大夫,为小司寇的消息也传回了晋国。

虽还不至于让举国骇然,但虚岁十六的被逐卿子,本应该失去一切,苟且度日才对。但赵无恤孑然一身,却敢于去异国白手起家,不过一年就能取得如此成就,足以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震惊不已!

第357章 晋国那些事儿

十一月,鲁国已是新年,但若将视角转向太行以西,在“启之以夏政,疆之以戎索”的晋国,因为使用的是夏历,所以还停留在年尾。

魏氏主邑安邑城北,初雪降下后,地面一片洁白,广阔的盐池仿佛增大了无数倍。一支黑色的卒伍却乘着雪停,在这寒冬之际在被冰冻得硬邦邦的涂道上赶路,像是一队兵蚁爬行在白盐表层。

打头的驷马战车上旌旗招展,上面几人都是赵无恤的老熟人,立于正中的正是魏氏的世子魏驹,他十七八岁年纪,身披火红甲胄和军绿色大氅,看上去英姿飒爽。

魏驹的御戎是着劲装,肩甲上围着短帔的射手吕行,站在车右位置的是披着厚重狐裘,准备走文士路线的令狐博,此一文一武,可谓是魏驹的左膀右臂,时隔一年,三人都成熟了不少。

魏驹看着这北国风光,忽然感慨道:“又是一年冬至日,这日子倒是有些特殊。”

吕行没什么心眼,便问道:“敢问如何特殊?”

魏驹道:“前年冬至时,出了大朝会的变故,当是时,我第一次得知赵氏还有一个名为无恤的贱庶子,随后与之结识,最初觉得他不过中人之资。但事实证明我其实是看走了眼,去岁冬至时,他已经成为年轻一辈中的翘楚,让整个晋国瞩目。”

“孰料物极必反,事盈必亏,他因为误杀了范嘉被驱逐出国。本以为会从此一蹶不振,谁料我一度有心招揽的张孟谈却毫不犹豫地跑出晋国,去投奔了此子,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前些日子,传来了赵无恤在鲁国的那些作为,换了当年流亡的卿大夫士会、范鞅也不过如此,实在是让我叹服啊,也明白张子为何会如此选择了……”

吕行面色严肃,微微颔首,据说赵无恤现如今手下人才济济,有兵卒数千,这样的势力放在河、济之间,也是不容小视的了。

反倒是令狐博撇了撇嘴道:“世子不可自行菲薄,赵无恤在鲁国做的越好,越是让国内诸卿心存耿介,必会想方设法阻止他返晋成为赵氏世子,如今我魏氏虽然与赵氏关系良好,但在这件事情上却绝不肯帮助赵鞅。这就意味着,赵无恤将长期远离赵氏积蓄百年的强大实力,错过许多机遇,反观世子,轻而易举便能拉起能与之比肩的兵卒来!”

三人目光看向了战车之后,那黑色队伍,正是百余名从魏国各地邑卒中精挑细选出的精锐。他们穿着厚厚的黑色皮甲和防寒的毛料,操一石半之弓,负箭矢五十,至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

这些人若能在冬日里跟着魏驹完成从新绛到安邑的远行,要求在一个白天日行五十里,就算合格,将被选为魏驹亲卫卒的一员。

魏驹颇有些得意地说道:“说的没错,赵无恤的再起看似惊人,但终究有短板。不过他也有许多值得吾等学习的地方,比方说在宋国的招募之制,比如说作为常备兵的武卒之制。可惜我只派人打听到了其选拔之术,却不知道具体的训练法子,不过我魏氏从来就以知兵著称,将这批精锐拉到安邑,招募些领邑青壮,用魏武子方阵训练,三年之内,定能练出一支强军来!”

“无论是知氏的阿瑶,还是赵氏的无恤,都是吾等中的翘楚,必须努力才能迎头赶上,我也不愿让彼辈专美于前,这一卒若是能成军,就叫魏武卒吧!”

如今晋齐争霸正如火如荼,却不关魏氏什么事,他们在太行以东、以及大原、东阳少有领地,所以无法向中原、戎狄地区扩张,调兵时也会尽量搪塞。他们的兴趣在大河以西的河西之地,充当着抗秦第一线。

魏驹心目中的“魏武卒”在三年内将达到千人规模,到时候放在大河以西,依然独立的大荔戎,还有秦国,何愁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

韩氏的主邑原本是位于大河两岸的韩邑,韩宣子获得南阳州地后,将大本营迁移到了那儿。

但十年后,韩贞子又将主邑迁到了和赵氏交换得来的大县平阳城,这个家族,对换地似乎上了瘾。

冬至已过,在韩氏新核心平阳,韩氏父子正在进行一场对话,话题的中心同样是在濮上搅风搅雨的赵无恤。

事关赵氏世子的归属,由不得韩氏不上心,一方面,现任家主韩不信的妹妹是赵鞅明媒正娶的少君,也就是正室夫人,生下嫡长子赵伯鲁后死去。这几年,韩不信的孙女韩姬又许给了伯鲁,明岁开春后大婚在即。所以伯鲁身上有明显的韩氏印记,韩不信,还有他的儿子韩庚因为这层关系,对赵伯鲁继承赵氏自然是鼎力支持的。

但纵观古今,赵宣子之立、赵景子之立、赵鞅之立的往事,说明赵氏一向有唯贤是立的习惯,嫡长子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继承家业。如今,赵鞅也迟迟没立世子,赵无恤这个默默无闻的贱庶子强势崛起,更让伯鲁的地位岌岌可危。

所幸那赵无恤因为一系列变故,在范氏丧子之痛的压力下被国君签署命令,逐出了晋国!这让韩不信松了一口气,就宽恕无恤之事,他面对赵鞅的求助,也是极尽敷衍了事。

但它终究是件绕不过去的事。

得知赵无恤成为鲁国小司寇,得封三邑的消息后,韩庚倒吸了一口凉气:“三邑?六万口数?数千兵卒?我韩氏在韩献子之前,也不过如此而已,此子果然极有才干,在哪儿都能做出让人吃惊的事来,如同黑夜里的明烛火,若他还在国内,伯鲁恐怕不敌。”

年近六旬的韩不信却想的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