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4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恤眼前的伯鲁和四五年前有很大不同,毕竟岁月催人,他已年近三旬,面相方正平直,薄薄的嘴唇上留了两撇胡须,样貌成熟了许多,温润的眼神中的疲惫和焦虑也愈发浓重,以至于眼下有了深深的眼袋。

伯鲁嗯了一声,也与无恤见礼,同时向他身后看了看。只见整个棘津北岸的渡口已经被亲迎队伍站满,旌旗招展,随从甚多,其中兵甲和骑从就有千余人!

反观自己这边,却只带了百余人前来相迎,倒显得有些寒酸了。

想当年四子受了父命,各自前往一个小邑主持事务时,伯鲁也是前呼后拥的,无恤则随从寥寥,然而近日,却彻底反了过来。

对赵无恤还以兄礼待他,伯鲁松了口气,但随即却想不出话头来,这么多人看着呢,就算无法表现出兄弟亲昵的样子,总不能在岸边干站着吧?

恰在此时,登岸的船上有不少衣冠楚楚的贵族陆续朝这边走来,远远便对赵无恤施礼,眼中隐隐有畏惧之意,显然是跟着赵无恤亲迎队伍一同来的。

为了避免尴尬,伯鲁便指着那些贵族,故作轻松地微微一哂:“无恤难得归来一次,真是兴师动众,还带了如此多的宾客。”

赵无恤侧过头看了看那些人,自嘲地一笑:“这些人是在东国时与我有些交情的,听闻我归晋完婚,他们硬要相随而来,好意难却,弟亦是束手无策。”

“世间最不缺地就是这些趋炎附势之徒。”伯鲁小声说道,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他自己与韩姬完婚的时候,也有一堆失势大夫之子,或者六卿远支旁系,乃至于失地的穷士簇拥而来。他们借着贺喜的由头,想要骗些钱帛,亦或是求赵氏收他们为家臣。

不过对这些人,可不能阴着脸往外赶,只能好言好语地招待好,毕竟父亲已经打出了招贤的名号。如今下宫和晋阳处养了食客千人,他们构成了赵氏的人才库,根据各自的不同才干,被派往各地为邑吏,取代了父死子继为宰的世臣们,西赵的集权改革虽然不及东赵有效,却比其余五卿都要激进。

于是伯鲁道:“远来是客,礼不可疏,无恤,还是给我引荐一下罢。”

无恤应诺,谦虚地让那些冲着他名望权势,巴巴地从泗上追随而来参加婚礼的宾客们上前,一一介绍开了。

他指着一位深衣上满是车轮族徽的腼腆青年说道:“这位,是薛伯的仲子,公子夷。”

“竟然是位诸侯公子!”

伯鲁微微一愣,连忙见礼,但面色尚好。赵无恤随即踱步到第二位跟前:“这位,是滕国太子虞毋。”

公子夷和公子虞毋对伯鲁缓缓见礼,他们是宋鲁的附庸,赵大将军的婚事怎能不来捧场?

赵无恤也不停顿,再度介绍下一位着便服,脸色古板的俊秀青年:“这位,则是邾国庶公子匹。”

公子曹匹本是不想跟来的,却挨不过自己的兄长已经畏赵无恤如虎,想着平日多讨好讨好,或许能邾国将每年给宋、鲁两个上邦的贡赋减轻些,便逼着他来了。

他看在赵无恤的面子上,勉强对伯鲁轻轻举袂。

赵伯鲁木讷地还礼,一个接着一个,他已经有些晕乎了,感情这些人都是泗上诸侯的公子公孙啊!虽是蕞尔小国,但毕竟是独立的邦国,和他婚宴时来打秋风的那些穷士不可同日而语,他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烧,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面前的赵无恤虽然仍待他以兄礼,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但他在东方做下的那些事情却是真真切切的。

无恤可是泗上的“小伯”啊!能得到诸侯逢迎,很值得奇怪么?

太小了,是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太小了,伯鲁也一下子理解了,临行前董安于对他说的那些话语……

但伯鲁还没有垮掉,因为他今日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赵氏的颜面,众目睽睽之下,无恤能为赵氏争气,他也不能太丢人。

于是他感谢众公子来捧场,又将目光转向最后一位,却见此人眉眼清秀,态度比方才那几位要倨傲不少,似乎很想表露出鹤立鸡群之状,举止言行与赵无恤显得十分娴熟亲密。

莫非是鲁国的哪位卿子?或者实权大夫?

“不知这位是……”

赵无恤瞥了眼方才在船上还稽首流涕,恳求自己庇护他,如今却人模狗样的小马仔,笑道:“伯兄,此乃途中遇上的意外之喜,他是晋国和赵氏最尊贵的客人……”

“卫国太子,蒯聩!”

伯鲁张了张嘴,卫国与邾、滕、薛三个失去了独立地位的小邦不同,是个中等邦国,而且现在正与晋国为敌,与赵氏结仇。他不知道赵无恤是用了什么手段将卫国太子弄来的,他只是在想,自己作为卿子,似乎比卫国太子要低上一等,是不是应该对他行重礼呢?

但看着蒯聩在赵无恤面前一副点头哈腰的模样,伯鲁张了张口,却觉得口喉干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两兄弟寒暄了数句,介绍了众宾客后,棘津的一干赵氏家臣已跟了过来,围着赵无恤施礼。

如此这般折腾了近一个时辰,用了飨食后天色已晚,只能在渡口休憩一夜。算算日期,今天才三月初二,抵达温县还需四五天时间,刚好赶得及婚期,也不必太急。

棘津北岸也有一千守军,分别驻扎在堡垒四角,和港口相连的区域则成了一片颇为繁荣的小市邑,赵氏在此设置了市肆官,还有邑寺和馆舍。

进了收拾得干净整齐的馆舍后,赵无恤亲自安排妥当妻妾和幼子的起居后,便打算回自己那间屋子洗漱歇息。

谁料在院子里,却遇到了在此徘徊的赵伯鲁,两人居室相近,只隔着一堵矮矮的墙。

赵伯鲁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一会儿仰头望月,唉声叹气,一会儿又低头孰视自己的影子,摇头苦笑不已,甚至没发觉赵无恤的到来。

赵无恤心有所动,他喊来一个亲信,在他耳边说了如此这般,不一会亲信便举着一个漆盘,端着酒菜过来了。

“伯兄?”

伯鲁一回头,只见赵无恤笑容灿烂,从院中石案上举起近年来在晋鲁贵族中颇为流行的瓷酒壶,对伯鲁邀请道:

“伯兄,你我兄弟多年未见,来共饮一盏何如?”

伯鲁愣了片刻,嘴唇微动,欲言又止,反复几次后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唯,是该痛饮一次,为兄正好有些心里话要与你说……”

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

酒是好东西。

相传大禹治水,天帝遣仪狄造酒,将这种少饮能提神解乏的饮品贡献给大禹。大禹喝了一口酒,感到十分美妙,却忧心地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果然,到了大邑商灭亡时,周公旦便认为,殷商之所以崩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贵族们“沉酗于酒”,既浪费了粮食,也令政令混乱无序,以至国破家亡。他颁布《酒诰》,谆谆告戒继承的子孙们,不许酗酒荒淫,并对群聚饮酒规定了严厉禁令。

虽殷鉴定未远,可禁酒时代没维持多久,《诗·幽风·七月》有言:“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不单贵族,人民在收获后也有闲暇饮酒作乐的情况。至春秋,酿酒的作坊,卖酒的酒肆已在各地普遍出现,饮酒之风日益盛行,孔子也曾忧心忡忡地劝乡人适当饮酒,说:“惟酒无量,不及乱”。

善饮者无赫赫之言,喝过后世的高浓度白酒后,再喝这种古时低度数的酒浆,赵无恤便觉得没什么,常常越喝越清醒。

但他对面的伯鲁却是个不胜酒力的。

或许是心中有事,以至于酒不醉人人自醉,才三盏清酒下肚,伯鲁就有些语无伦次了。

“了不起,无恤你出国数年,打拼下一片基业后衣锦还乡,实在是了不起,父亲一定会高兴的。”

血液里的酒精让他忘了先前的生分和木讷,拍着赵无恤的肩膀不住地重复这句话。

“也难怪董子在我临行前曾私下找找我,和我说了一些话。”

“噢?董子说了些什么话?”赵无恤明知故问。

伯鲁神情有些暗淡,他叹息着说道:“董子他对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赵成子与赵伯姬立赵宣子为嗣;另一个是韩无忌称疾,请辞韩氏嗣君……”

……

对于董安于会找伯鲁谈话,赵无恤早有预料。

赵鞅早已经向赵无恤许诺过要让他当赵氏世子,但二子、三子虽不肖,长子却没犯什么过错,作为宗主,他可以狠下心做出抉择,但作为父亲,却没法当着伯鲁的面说出口。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于是这个恶人,便只能由董安于来做了。

董安于却欣然应诺,表示乐意为之。

自从那次赵鞅中风昏迷数日,赵无恤和赵伯鲁两人的表现高下分明后,董安于便在择嗣上偏向于废长立贤,赵无恤出国为赵氏开了个大大的分店后,他更坚定了这种心思。

所以董安于对伯鲁说的两个故事,都是意有所指的。

当年,晋文公结束流亡归国继位后,赵氏迎来了第一个春天,赵成子娶了文公的女儿为正妻,这位赵姬出名的贤惠,不但力劝赵衰把在白狄娶得前妻叔隗和儿子赵盾接到晋国,还把正妻(内子)的位置让给了叔隗,自己做偏房。时隔数年后,还因为赵盾有贤能,便再次提议,让他做嫡子,继承赵氏家业,而让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当了庶子。

赵氏果然在赵宣子的发扬下,进入了璀璨的盛夏。

这意思明摆着,董安于等于是直接明了地对伯鲁说:“主君想让最贤的儿子继承宗族祖庙……”

得知此事后,赵伯鲁可以说是感觉到天旋地转,虽然早有预料,但希望彻底破灭却是另一回事。

他离开晋阳后便一路失魂落魄,心里苦涩地想道,这件事情要是被妻子韩姬知晓,一定会满眼失望,叹着气说:“同是赵氏之子,为何有成就,得到好处的都是赵无恤,你却被弃如草芥呢?”

伯鲁心里一直没迈过那个坎,那个以后要对幼弟俯首称臣的坎。

直到白天在岸边见到赵无恤不露自威的权势后,他终于有所领悟。

当他还在国内庸庸碌碌时,无恤已经强大如斯!

但他还是有点不死心,妻子韩姬的话仿佛就在耳旁:“他既已在国外有那么大的成就,与赵氏本土并称‘东西二赵’,自立一族,让儿孙享受在鲁国的世卿世禄就是了,何必要回来与你相争,夺走本属于嫡长子的东西?”

于是乘着酒劲,伯鲁殷切地拉着赵无恤的手问道:“无恤,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我?”赵无恤无愧于心地笑了:“伯兄问错了,其实我有什么想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伯兄你的想法。”

……

“我的想法?”伯鲁愣住了。

“没错,这是父亲的决意,他的脾气伯兄清楚,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只要是做出了决定的事,无论是家臣还是子嗣,无人能让他改变主意。想想董子说的第二个故事吧……”

无恤说道:“当年韩献子告老,本来想立嫡子韩无忌为继承人,韩无忌却拒绝了。他说,无功的庸者不敢居高位。如今无忌我智不能匡君之失,才不能救国之患,勇不能死君之难,怎么敢再玷污国君的朝堂,有辱韩氏的先人?请允许我退避吧。他接着又力荐幼弟,曰:我无忌虽然不才,让贤,还是做得到的,请父亲立阿起为世子,他有才干,一定能光大韩氏!”

“于是韩氏便向国君宣称韩无忌有疾病,恐不能胜任卿位和韩氏宗主之职,让韩起代替他当了韩氏的继承人。果然,韩宣子时韩氏大兴,韩赋七邑,皆成县也,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