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7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灭国二十有余。现在的形势是,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领土大小尚无数百里者,人民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者。这三百年间相互攻占吞并,土地之博,至于数千里,人民之众,至于数百万!”

“从中,武子能看出什么规律来么?”

孙武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能立于世间的邦国,也越来越少,无非是周、晋、楚、吴、齐、秦、郑、宋、鲁、燕而已,其余小邦,不值一提。”

“不错!当今天下的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兼并最后会导致一个超级强国崛起,真正地称霸中原。”

很明显,赵氏就是那个被选中的强国,赵无恤正在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孙武猜测,他的最终目的,只怕不会满足于做一个侯伯……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当九州只剩下一个中央,一个官府时,兼并的混战不就可以终结了么?所以天下必将迎来大一统,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

大一统何也?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孙武沉吟良久,直到战车驶出了很远很远,才长太息道:“大一统,这就是赵卿的目的么?真是振聋发聩,老朽钻研了半辈子军争,眼光从兵势上升到地势,再上升到国势,但终究跳不出窠臼,直至今日,方知数百年乱战的最终归向,竟是统一。”

“先生能理解么?”赵无恤对孙武的反应十分期待。

他并非没有跟身边人透露过他“平天下”“定于一”的野心,但旁人无一例外地以为,赵卿这是要效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呢!

时代造就了人,春秋比不了战国那种频繁的交流,让统一成为开明士人内在的共识。一统天下,这的确是这时代无人想到的解决方法,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这不可能。

做一个霸主,尊王攘夷,守着周室东迁以来的秩序,这就是春秋末期大国诸侯们眼界的顶端了,齐侯杵臼如此,吴王阖闾亦如此。也只有楚灵王这个疯子曾经生出了“取天下”的野心,但旋即失去了王位,自己也惨死于外,他的疯言疯语成了笑话,无人再提。

但这个时代,一些话语总能震颤人心。

图穷匕见,孙武此时的心情,大概是秦始皇看到匕首的那一刻相似。

他对即将出现东西恐惧莫名。

但接踵而至的,是兴奋和赞同。

“孙武只恨没有早十年听到这番话。”孙武长拜行礼,这一次,敬的不是赵无恤的地位,而是他远超时代的眼光。

赵无恤大笑:“十年前,小子还只是鲁国一个西鄙大夫,武子只怕会认为我张狂。”

他说的不错,直到近期,赵氏才有了放眼天下的实力。

孙武是能跳出一隅观看全局的人,从战略角度看,赵氏好比一只展开翅膀的大鸟,负海内而处,南面而立,右臂据太原,开代地、上郡,以临胡貉;左臂据鲁国泗上,东破卫国、邾国,夷灭卿族,而他的眼睛,更是盯着中原,膺击韩魏、周郑。

时代造就了人,但同时人也在改变时代,不知不觉,赵氏之势已成。内修郡县之制,外无强敌威胁,在孙武看来,这种形势,比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要好太多。

可就算赵氏强于诸侯,但他想做的事情,仍不轻松啊。

不知不觉,孙武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开始设身处地地位赵氏考虑起战略来,他严肃地说道:“赵卿可知,天下定于一,非一朝一夕可成。”

“我知道。”统一战争的残酷性,赵无恤了然于心,他到目前为止做的一切,都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我可能要一直追亡逐北,导致伏尸百万,才能因利乘便,吞并诸侯。”

但赵无恤认为,那是值得的,正是因为通过战争,人类创造出了更庞大、组织更完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减少了社会成员死于暴力的风险。政府的统治者采取措施,维持和平,虽然不一定出于心中的善意,但即便在不经意间,这样的举措也达成了创造更大、更和平的社会这一目标。

这一社会由更强有力的政府统治,而这样的政府用强制力确保了和平,并为繁荣奠定了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战争塑造国家,国家缔造和平”。战争虽然在有些条件下可以走向建设性的反面,让更大、更富有、更安全的社会倒退回更小、更穷困、更暴力的社会,但从长期的总体趋势来看,战争使人类更安全、更富庶。

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绕不出分裂—统一这一循环的内在原因。

换言之,少数大战代替了频繁的小战,一次短暂的剧痛代替了持久的小痛,官府这些“坐寇”代替了“流寇”,而前者对百姓的损害比前者小得多。用高效的官僚体系进行剥削,总比直接杀人越货要强吧,而且无论是治理水患、挖掘运河、开拓文明的生存空间,小国寡民是永远做不成这些事的,只有强大广阔的帝国才能完成。

一路上,二人的话头就没停下来过,从战争的本质,到统一的可能性,赵无恤与孙武,一个是目光能看到两千五百年后的“先知”,一个是五百年一出的战略大师,世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却能在他们之间达成共识。赵无恤给孙武打开了一道窥见未来大势的窗户,而孙武恰恰能在战略上将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次在车上的对话,足以载入史册。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渡过洙水,抵达邾国。

在洙泗的春风下,赵无恤意气风发,他指着前方的城池里聚说道:“天下的重新安定,将从邾国开始,虽然难免会流血漂橹,但还请先生,为我见证这一切!”

“孙武拭目以待!”

孙武现在已经不觉得铁甲不合身了,在这里,他见识了新的装备,接触到一位年轻君主的勃勃野心,同时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

擦亮眼睛,好好看着这一切发生,这就是他能做的事情,也不知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看到结局呢?

他忐忑,忐忑新时代到来后,他熟悉的一切都将面目全非。他期待,期待陌生的挑战,期待看到新鲜的事物。

孙子那颗已经寂灭的雄心,再度开始兴奋地跳动,他的兵法,急需更新换代……

第929章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PS:之前有错误,邾国北部屏障不是梁父,是绎山。

虽然赵无恤做好了“流血漂橹”的准备,不过很遗憾,此番赵氏四路伐邾,遇到的抵抗却微乎其微。

赵无恤的主力万余人越过亢父,直插邾国,弱小的邾人本来就内部不和,岂敢与强大的赵军野战?纷纷缩回城邑,坐视赵军长驱直入。

就算有零星的战斗,也发生在前锋的位置,等孙武和赵无恤抵达时,看到只是一片被冲得七零八落的车马,以及蹲地投降的兵卒。

不单西路主力如此,除了受阻于北部绎山的赵广德部外,其余冉求、宋军的东南两部都顺利开进,预计很快就可以和赵无恤会师于邾国都城。

对此,孙武评价道:“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赵氏通过伐谋、伐交,将邾国孤立于泗上,已经奠定了胜利,这是好事。”

话虽如此,但孙武也为没有看到赵军战斗的方式意兴阑珊,跟赵无恤呆在中军,这次旁观就会这么平淡无奇地渡过,于是他索性请求,让他跟着前锋一起行动。

赵无恤同意了,给了孙武一辆车,两名甲士保护他安全,孙武跟在田贲的前锋部队后行进,他发现赵军前锋多为新兵,但他们的训练都不错,在老兵的率领下小心翼翼地扫清前敌。

十年前,赵无恤拥有了数千中坚老卒,这些人不断提拔,如今最差也是一个卒长。就这样,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赵氏的军队数量扩张了十倍,二十倍,当年的经验被不断复制。

对这种练兵之法,孙武是持肯定态度的,可惜吴国穷兵黩武,二十年间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以至于老兵死伤殆尽。所以现在吴王夫差虽然号称吴国甲士“亿有三千”,和赵氏明面上的兵力差不多,但能拉到战场上的只有一半,而且良莠不全。

同时,他也注意到,赵氏的兵种组成和诸侯不大相同,车兵很少,只作为指挥车乘使用,对敌阵进行冲击的任务,主要由装备厚甲的武卒承担,这一点,倒是和吴军类似。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战车冲陷于阵,根本不是人力能当的。晋国所以称霸中原,就在于晋国多马,而马匹可以装备大量战车。但问题在于,战车一来太贵,保养战车就是一笔巨大的钱财,而战马的损耗也是非常惊人的,南方的吴国根本没有那么多马。

更要命的是,战车上士兵的训练也是积年累月还不见成效,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御手,没有十年,不能成战,所以车上的甲士多为贵族子弟。

再加上战车需要在很平坦的地域才能投入战场,正所谓战车有“十死之地”,这限制了战车的发挥,在战争地域越来越广阔复杂的情况下,造成了战车慢慢不适应征战。但诸侯按照惯性,依然大量装备,最初还是孙武果断削减吴国的车兵,统统换成步卒。

于是吴甲一出天下震动,大败楚军,五战及郢,就是因为步卒方阵不受条件约束,可以实现一些前人想都想不到的战略大迂回和战术进攻。

无独有偶,在孙武练兵十年后,赵氏也果断用骑兵和步卒取代了车阵。赵氏轻骑屡建奇功,因为他们的机动力灵活性远超战车。而赵武卒方阵不亚于吴军,更有兵刃之利,假以时日装备上铁甲,就更加所向睥睨了。

现如今,中原争霸,已经到了要靠步骑分出胜负的时候了。从秦魏河西之战便可以看出端倪来,秦国,已经开始效仿赵氏的骑兵,而魏氏,则效仿赵氏的步卒进行改革,南方的楚国也在改革,经历柏举之战的惨败后,叶公的宛地精卒,开始以步卒为核心,毕竟他父亲沈尹戎曾在吴国为臣,偷学过孙武的招数。

孙武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毁车为步骑的军事改革将成为一股潮流。诸侯若不想早早灭亡,就不得不进行改变,学会以赵氏之战法对抗赵师。

赵氏的兵种和装备,诸侯卿大夫或许能学到皮毛,但有一些东西,可不是想效仿就能效仿的。

此番赵军伐邾,纵然孙武跑到前锋,但还是连一场像样的硬仗都没看到,没法对赵军战术进行全方位分析的他,只能在车上琢磨起赵无恤的战略来。

“赵氏用兵,在鲁时好用奇,拘泥于兵势的出奇制胜(战术);入晋后则好用正,以阳谋逼迫敌人决战,再以兵甲之利和强大气势战胜。”

这是孙武在吴国时,对伍子胥总结的赵军作战特点,来到赵军里观察思考后,他差不多明白了,前者是弱者击败强敌的无奈之举,后者,则是强者稳操胜券的持重之法。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在战略上,不能一味的防守,也不能一味的进攻,这一点赵氏就做的很好,每年农忙时绝不轻启战端,专心种田,发展生产,储存粮食。等到时机成熟,就迅速确定目标,无论是灭代、取齐河间,伐秦河西,都是一蹴而就,争取一到三个月的农闲结束战争,然后继续种田,等待来年的战机。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局部的胜利,对邻国的优势变得越来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