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7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乎无法呼吸。

“我并非存心背叛……只是,只是……”

他啜泣不已,身前却撞上了一具高大的身躯。

伟岸高大,衣冠博带,杀人不用剑,用心眼。

是他的父亲,魏曼多。

“高尚的君子全都死了,活下的都是卑鄙无耻之徒,宁可万夫所指而活,也不愿坦荡荡地灭族亡家,这就是魏氏在晋国这么多年学到的东西。吾等不为忠君,不为兴国,只为了魏氏全族,无论做了何事,都是正当的。”

父亲的训导就在耳旁,再定睛一看,知瑶的鬼魂消失了,魏驹才舒了口气,却不料天空中刺目的白光传来,是白虹贯日……

随即,洋洋得意说出这一切的魏曼多,就被一个看不见脸的刺客割了喉,一脚踹下粪坑,这是对血口未干却食言而肥者最大的惩罚么?

无头的知瑶又出现了,这次是和刺客,还有那从粪坑里爬出来的父亲亡魂一起追杀魏驹,蠕动的白蛆爬满他周身,从眼角鼻孔嘴巴里涌出来,空气里满是血腥与腐败的恶臭,充斥魏驹的鼻腔。

魏驹急速躲避,呼救,却不慎跌倒,跌落之中慌忙抓住一直放在床边的剑,朝那些挥之不去的亡魂猛地斩去!

“堂兄,堂兄!”

他一剑挥空,滚下了榻,却见堂弟吕行飞快闪开,满脸惊惧,身后是几名同样害怕的甲士,高举的灯烛映得脸庞闪闪发光。

魏驹心头一紧:“出了何事?难道是秦军……”

“秦军前锋已出现在河西,但主力尚未到来。”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魏驹擦了擦满头的汗,近来他所有的梦都离奇无比,而且一个比一个恐怖。大前日梦到小时候在泮宫斗殴,变成了赵无恤和知瑶的对手戏,他们其他人却只能在哦旁边充当配角,干看着。

前日他梦见那个刺杀了父亲的刺客又来了,魏驹撕扯下他的蒙面后,却发现那人长着一张赵无恤的脸……

至于昨晚,更是被各路亡魂纠缠不休。

他瞥瞥窗外,黎明的第一束朦胧曙光正扫过少梁城的城头,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又是难熬的一天罢,所谓的左右为难,再恰当不过了。

“打一盆冷水来。”不能让少梁魏军瞧见他这副衣冠不整、浑身是汗的模样,否则肯定会军心大乱的,寒冷彻骨的冷水有利于他从噩梦里清醒过来。

看着铜鉴里憔悴的自己,魏驹拍了拍自己的脸,说道:“是时候打起精神来了,父亲已然不在,吾现在是魏氏家主。”

然而他依然战战兢兢,而魏氏面临的局势,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

门外,一众侍卫在候着他,魏驹要带上他们去巡视城防。自从魏曼多遇刺以来,他无论到哪儿都带着卫士,尤其是上厕所也不例外。魏驹总感觉魏氏的仇人太多了,知氏余党、秦国人、赵氏,仿佛每个人都想要他死,一个不留神,刺客就会从不经意的地方一跃而出,取他的命。

现在已是十一月初,天气一日冷过一日,迟早会下雪,但魏驹现在就盼着下雪,因为雪天能让敌人的进攻延缓。他虽然号称要与魏氏在河西的两万军队共存亡,可实际上,他没有与秦人野战的打算,上一次的大战,魏军差一点就失败了,现如今所有人都心中不安,上阵必败。

所以魏驹果断放弃了多余的城邑,把两万军队放在了紧邻大河的少梁、王城,仅仅留下新城、辅氏等作为前哨。倘若形势不妙,大军便可以从龙门、蒲坂撤到河东去。

他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在安邑之变后短短半个月内,秦人便抓住机会,开始大举进攻——魏驹甚至没脸皮以“军不伐丧”向秦国人喊一声暂停。秦人的推进很迅速,一些来不及撤离的魏军被他们的骑兵追上击溃。秦人手下还有不少河西人效力,比魏氏更熟悉地形,庆幸的是,大多数人撤回了城邑,开始转入坚守模式。

秦国东部各县的兵卒唱着“岂曰无衣”加入大庶长的大军,秦人这次至少凑出了三个军的兵力来,还有十几只大船顺渭水东来,满载骑从、步兵、战车。

水陆并进,这次秦国大庶长是铁了心要一雪前耻了,在第一场雪落下前,秦人至少会进攻一次,而魏氏若是抵挡不住,就要彻底和河西说再见了。

其实从事实上,魏驹已经放弃河西大部分领土了,这里的民心不向魏氏,他没法做到寸土必争,只有在撤离前运走大部分的粮食。

在他抛弃百姓的时候,百姓也抛弃了魏氏,他们宁可做秦人的子民,或者北上赵氏的上郡,投靠那里日益兴旺的商站。

魏氏的根本,还是在河东。安邑的族人并非没有来力劝魏驹,既然秦人攻之甚急,不如干脆放弃河西,带着大军回河东去,确保家族大本营不失。

但不知为何,魏驹却一直拖到了现在,他也曾怀疑,自己为何不听他们的话,赶紧回到河东,那处没有秦兵威胁的地方?

可是慢慢地,魏驹明白了,他并非不想回,而是害怕回去。

害怕他一走,河西的局面便分崩离析,过去几年的辛苦全然白费,如何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他也害怕回到河东后,将面对更可怕的敌人,赵无恤虽然向魏氏派出了吊丧的使节,也承诺会从向上郡派兵,保护魏氏的侧翼,但魏驹就是信不过他。

毕竟赵无恤是杀害魏曼多最大受益者,纵然他前几日宣布了刺客的身份:知氏家臣豫让,也洗不去他的嫌疑。

魏驹想着,若是赵氏突然反目,自己在河西,或许是为魏氏留了一条后路呢……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当秦军主力开始横扫魏氏的前哨城邑时,河东那边也传来了最新的消息。

“赵无恤要派人入魏氏赈灾?”

魏驹一愣,在他看来,这简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想都不想就决定拒绝。

“让叔祖父严守赵魏交界,不许放赵氏一兵一卒入魏。”

“但是……”河东来的信使面露难色,对魏驹说道:“但赵氏此番行动,是打着国君旗号进行的,有晋侯诏令在,若是强行拒绝,就是首祸者,而且……”

魏驹头疼不已:“而且什么?”

“而且河东百姓已经缺粮许久,听闻赵氏赈灾,靠近边境的已迫不及待地迎过去了……”

第949章 树挪死人挪活

赵魏领地在换地后,以霍太山为分界,山北为赵氏太原,山南为魏氏河东。在去年的蝗灾里,魏氏的北部领地吕县、霍县、杨县、垂棘等地离大卤泽最近,是蝗虫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比起安邑附近的盐池,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县位于汾水中流,在西周时是赵城所在,赵氏肇兴之地,后来在下宫之难后,赵氏失去了这里,便划给了羊舌氏,羊舌灭亡后,又辗转到了魏氏手里。此地在后世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洪洞。

杨县最著名的,就是枝繁叶茂如同车马华盖的大槐树了,几乎每个乡,每个里都长着一棵,他们的乡社就设在树下。

这里原本土地肥沃,能养活许多人,是一处重要的产粮地。但天灾无情,蝗虫也啃尽了地里的庄稼,于是杨县便落到了饥荒的窘境,当地人的腰带,在一天一天地勒紧。

杨县的百姓半饥不饱地过了几个月后,极度缺乏营养,脸上皮包肉骨头,显得眼睛很大,闪着饥饿的亮光,他们现在除了饥饿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来后,整个杨县都有点儿萎靡不振,除了去到处寻觅山上和水里的食物外,平时就一动不动地呆在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槐树下,省省力气,实际上就是省省粮食。

所有人说话时声音有点儿病后的样子,走路也东倒西歪,飘飘忽忽,因为他们瘦巴巴的肚子使不上劲,夜里还经常出虚汗,饿到最厉害时,眼睛绿得想啃石头,嚼树皮。

但槐树皮是不能啃的,也不知为何,当地对四处都有的大槐树有一种崇拜,相信祖宗的魂魄是寄居在上面的,啃了树皮,不单光溜溜的树不体面,若是树死了,让祖先的鬼魂上哪去?

他们就这么苟延残喘,也没指望魏氏会来救济,自从统治这里的羊舌氏灭亡后,官方救济在晋国早已是很久远的历史了。

谁料在晋侯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就在杨县即将山穷水尽,百姓不得不抛弃他们祖辈所居的大槐树,去外面寻出路时,却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了回来。

“晋国的执政要赈灾,汾水北面有粮船往南来!”

一时间,整个杨县都沸腾了。

……

“众所周知,飞蝗是从北面飞来的,听闻赵氏太原郡的瓜衍、千亩等地也遭了蝗灾,但他们与这边不同,非但不立神蝗庙,反倒各种捕杀,甚至还把蝗烤了吃……”

换了大灾前,可能会有人要皱眉或者面露惊恐,可现在杨县人都饿坏了,只差易子而食,听到油淋蝗虫、烤蝗虫等多种吃法,撒上一点盐和花椒,他们仿佛已经闻到了那诱人的香味,不由垂涎三尺。

可他们醒悟得太晚,魏氏官方到处求神拜鬼,竖立的神蝗庙没起到任何作用,蝗虫饱餐一顿飞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原野,杨县人现在就是想吃蝗虫都吃不着了。只是有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百姓在北边赵氏领地事迹的激励下,去砸了神蝗庙,将那些供品洗劫一空,不过闹市的人很快就被魏氏斩首于市,一时间民间又缄默了。

但各种小道消息是止不住的,比如这次赵氏要赈灾的说法。

“赵氏的两个县都在秋天就赈济过了,那里的人至少不用像吾等一样挨饿,现在终于来救济轮到吾等了。”杨县人唉声叹气,不过,有粮船来赈灾的消息给杨县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每日都充满期盼地站在汾水边眺望,希望能提前看到粮船的影子。

至于他们是魏氏之民而非赵氏之民,理论上赈济与他们没什么关系这点,已经被选择性遗忘了。

反正要往之前一百年推,他们也的确是赵氏之民呢!

然而粮船是从几百里外的太原等地驶来的,因今年长久干旱,汾水中缺水,水道很浅,船行驶得很慢。等了几日后,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传到了杨县。

赵氏的赈灾部队,被汾水上游的吕县给截住了!

这个消息,给整日翘首期盼的杨县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吕县是魏氏的北大门,也是他们统治了一百多年的重要据点,驻扎一师军队,自然不能坐视赵氏轻易南下了。当然打是不敢打的,吕县的魏军借口要通报家主,想要拖延时间。可魏氏新家主在河西,一来一回就要十多天,对于吃饱喝足的魏武卒而言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汾水沿岸的饥民而言,每多一天,就有数百人死去!

天气越来越冷,野外的食物搜寻越来越困难,杨县人走路,腰有点儿弯了,一个个懒得说话,即使说话,也是蚊子哼哼一般。

他们已经山穷水尽,就快要坚持不住了,已经有许多人饿倒,许多人开始没完没了地睡觉,仿佛要一口气睡上百年、千年。

甚至连杨县的狗都瘪着肚皮,在村巷里走动时,东摇西晃。

绝望之下,杨县的百姓都各自聚集在他们乡里的大槐树下,向祖宗哭诉祈求,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站起来振臂一呼:

“树挪死,人挪活,既然赵氏的粮船进不来,那吾等便去北面就食何如!”

……

树挪死,人挪活,说得轻巧,可实则却并不容易。

晋国诸县,杨县人最为恋乡,而且对故乡的眷恋总是与大槐树联系到一起。

他们每个人出生后,会被父母带到这里向槐树感谢,让槐树看看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