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人第四名,又进京会试,并找玉堂春,但已人去楼空,原来玉堂春已被卖给山西商人沈洪。王公子心灰意懒,不愿应试,在朋友的相劝下,乃进考场,中了进士。再说沈洪之妻皮氏,与赵昂私通,见沈洪带玉堂春回家,便串通王婆买了砒霜,想把他俩毒死。结果,只毒死沈洪。皮氏便诬陷玉堂春,知县得了赵昂贿赂,把玉堂春屈打成招,下在狱中。正巧王公子调任山西巡抚,私行探明了玉堂春的案情,平反昭雪,惩处了皮氏、赵昂、王婆和知县,最后与玉堂春团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情节极尽曲折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闪转腾挪,扣人心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情节也引人入胜。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也大量运用巧合,使情节变化多姿,富有魅力。

  “三言二拍”用当时的通俗白话进行创作,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无论在叙事描写还是抒情写景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力。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这样刻画吝啬鬼张员外:“这员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这员外平日发下四条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愿拾得物事,四愿夜梦鬼交。是个一文不使的真苦人。他还地上拾得一文钱,把来磨做镜儿,捍做罄儿,掐做锯儿,叫声‘我儿’,做个嘴儿,放入箧儿。人见他一文不使,起他一个异名,唤做‘禁魂’张员外。”

  这样的意趣精神,是文言小说不可能有的,而类似的例子,在“三言二拍”中却俯拾即是。

  糟粕与精华并存当然,作为三百六十多年前创作、编定的作品,肯定有许多内容与今天格格不入。比如有些作品树立所谓忠孝节义的典范,美化矫情钓誉的士人,有的要求遭受污辱的妇女殉节,今天看来都是相当陈腐的。即使一些较好的作品,今天看来,也往往精芜杂陈,如不少涉及两性关系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大胆的反封建战斗性,另方面也有不少俗滥的两性描写。即使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样的优秀之作也不能避免。至于当时流行的一些庸俗观念如听天由命、轮回报应之说也影响了不少作品。

  作为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二拍”在当时影响很大,深受一般读者喜爱。但由于“三言二拍”总共200 篇,数量太多,难以全读,并且其中的作品未必事事皆奇,于是,明末清初的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精选40篇,编成《今古奇观》,风行一时,这个集子选择精当,篇目适中,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三言二拍”不只掀起了白话小说的创作热潮,也为其它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三言”之后,改编的十五贯的戏剧层出不穷,如《十五贯传奇》、《秦腔十五贯》、《京剧十五贯》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改编成昆剧《十五贯》,成为戏曲革新的代表剧目;《玉堂春落难逢夫》被改编成京剧后,成为保留剧目之一,许多片断至今仍上演不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被改编为电影,曾经轰动一时。 
  

  
28 花妖狐魅情系人世——《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中的许多花妖狐魅,有浓厚的人情味,几乎家喻户晓。

  孤愤人写孤愤书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初人。

  1640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蒲家为书宦世家,明末以来,即“科甲相继”。

  虽不太显贵,也可称一乡望族。但到蒲松龄的父亲,家势已衰。蒲松龄少年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19岁时应童子试,在县、府、道三试中连得三个第一,深得学使施闰章(也是当时著名诗人)的赏识,称他“运笔成风”,一时名声大噪。这使年轻的蒲松龄踌蹰满志,他满以为可以由此顺利进入仕途。为了专心准备举业,他曾隐居于山中寺庙苦读,在朋友家住读。但功夫偏负苦心人,此后他参加乡试,次次落榜,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以后,他就去世了。

  在生活上,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他19岁结婚。不久,便因家庭不合而分家,蒲松龄只分得20亩地,五斗荞麦,三斗小米,还有三间老屋。房子墙壁倒塌,门窗不全,透风漏雨,薄产不能自给。随着孩子的一个个出世,生活越来越困难。

  他不得不靠“舌耕”(教书)度日。从二十来岁起,他开始在家乡附近的缙绅、官吏家设帐教书,他边教书,边习举业,边创作,直到71岁才撤帐回家。

  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穷困潦倒,使蒲松龄产生了无可摆脱的落魄感、屈辱感和自卑感。也使他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孤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蒲松龄二十来岁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到40岁初步完成,并撰《自志》,而后又不断增补,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定稿。《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非常多,有的是改编旧作,有的是记录亲身经历,也有的是作者的想象虚构,更多的恐怕是采自民间传闻,加工改造而成的。正如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所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有人甚至说,蒲松龄为了创作《聊斋志异》,在路边摆上烟茶,见人路过,便强留人家讲故事,回家便记录下来。其说虽不可信,却从某个侧面说明《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于民间。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就是记载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属志怪小说。我国古人相信巫鬼,志怪小说有悠久的传统。从魏晋到明代,数不胜数。鲁迅曾说,《太平广记》所收的各类志怪小说可以让人看得厌而又厌。这些作品大都止于搜奇记异,为志怪而志怪,没有更深的含意;而《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志怪小说。它的意义,决不在为我国增添了一部志怪小说集,而在于以谈狐说鬼为幌子,寄托了作者的“孤愤”,融铸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是一部“孤愤之书”。从广义上说,作家谈狐说鬼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抗争。作家厌倦了世俗的痛苦生活,而迷恋于虚幻的鬼狐世界,为自己创造了一方灵魂栖息地。

  在大多数作品中,作家直接把自己喜怒哀乐,

  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作品中,用非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聊斋志异》的独创之处。

  花妖狐魅皆有人情《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大致可分为四类:1。描写书生与花妖狐鬼真挚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篇数较多、篇幅较长,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情致缠绵、韵味悠长的艺术世界。这是《聊斋志异》中成就最高、最为人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花妖狐魅化成,因此,都有变幻莫测的非人性一面。但她们却更具人性,风姿艳丽,善解人意,温婉多情,又各具风采,是作家理想的寄托,是美的典型。如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不避男女之别,为孔生治病,割除腐肉,而孔生不惟不觉痛苦,且“恐速竣其事”。后娇娜一家有难,孔生冒死相救,受了重伤,娇娜又口吐红丸,为他治好。连作者都感叹道:“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红玉》描写了一个“人侠”和一个“狐侠”。孤女红玉热心帮助冯生娶妻成家,之后冯生被冤,她又代为抚养孩子,最后嫁给冯生,夙兴夜寐,勤苦劳作,帮助冯生重振家业,参加科举考试。《小翠》刻画了一个貌似天真活泼、娇不知愁、却能忍辱报恩的狐女,连作者都不禁赞叹道“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者也”。

  著名的《婴宁》活画出一个不拘礼法,天真纯洁,又妩媚多情的“爱笑”的狐女形象,让人过目不忘。难怪有位作家风趣地说,年轻时看了《聊斋志异》,晚上读书时,总盼望飘来一位狐女。

  2。以幻异的夸张的形式揭露封建衙门和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蒲松龄穷困潦倒,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官吏欺压人民、鱼肉百姓的虎狼之行有较多的认识。

  若以寻常的方式加以表现,往往思想性有余,艺术性不足。蒲松龄以幻异、夸张等非现实的手法加以表现,获得了惊世骇俗的效果,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情趣。《促织》写因皇帝喜斗蟋蟀而引起的一系列悲喜剧,揭露了封建官吏的罪恶。作为一国之君,而迷于斗蟋蟀,这给大小封建官吏以谄媚和科敛的机会。华阴令谄媚上官,进一蟋蟀,上官让华阴令常供,华阴令又让里正进供。做里正的成名,本因老实懦弱,一点家产快赔尽了,恰好上边征收促织,成名抱着一线希望自己去找,一时无结果,被打得两腿间流血;只好求巫占卜。按照巫的指示,找到一只蟋蟀,又被儿子抓死。成名妻大骂儿子;儿子投井而死,化为促织,轻捷善斗;成名以此进献,时来运转,县令免其赋税,让他进学校学习,“不数岁,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成名最终脱离了苦海。然而人的苦难和好运,却无不反映出上至皇帝、下至官吏的腐败。《席方平》描写了席方平不畏强暴、为父伸冤的故事。席方平的父亲因仇人在冥间行贿,受到严刑拷打;席方平赴地下代父伸冤,上到冥王、郡司,下到城隍狱吏,皆贪赃枉法。将席方平施以重刑,用火床烤,锯开他的身体。但席方平毫不畏惧,转生后依然不忘告状。在《梦狼》中,作家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三百年前的蒲松龄把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指向最高统治者。实际上,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蒲松龄只能寄希望于皇帝和清官。

  在《促织》中,他为皇帝开脱道:“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鸮鸟》写大小官吏借驮运粮草之机,大肆抢夺民间骡马。

  作者同样为皇帝开脱道:“圣明天子爱惜民力,取一物必偿其值,焉知奉行者流毒若此哉。”在《席方平》中,席方平的希望依然在殿下九王。在这类作品中,无情的暴露性与无意识的妥协性同时存在。

  与此相关的,是对科举弊端的批判。明清科举制,虽为统治者选拔了不少人才,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埋没了不少人才,蒲松龄是受害者之一。科举最重文章,以蒲松龄之文才,竟屡屡败北,不能不使蒲松龄产生一定的怀疑。

  尽管蒲松龄一生都是科举迷,从未打算与科举决裂,但他毕竟从自己的痛苦经验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科举的弊端。《叶生》虽然写了一个虚幻的故事,却可以看作蒲松龄的精神自传。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但“所遇不偶,困于名场”,抑郁而死。死后还魂,仍不忘借别人为自己文章吐气。

  他帮助朋友的儿子高中,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使天下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