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才子们一听个个激动的摩拳擦掌,毕竟这刻碑记事本已经是青史留名,更何况是米元章手书,到时书成肯定会被争相模仿拓印,到时自己的名字也必然传唱四海,这样的机会自己怎么能错过。

    张三对于米芾的字也很有兴趣,以前还不明白书法也不觉得什么,但是自从现在有了状元学识之后,对书法多少也懂了一些,所以这名家的字自然也想见识见识,只可惜他买不起。
………………………………

第七十六章 菊花汁、酒

    见大家兴致又被调动,众才子争相来到座椅这边找个位置坐下,等张三反应过来,大家已经围了过来。

    大家都过来围观才子们写诗,张三站的位置正好是一处边角,本来张三打算悄悄退去,但是自己得罪的那群才子确往他这边看过来,张三现在要是退了,还不被他们耻笑,所以张三只好大大咧咧的坐下。

    台上赵佶开口道:“既然大家都是趁着秋日前来赏菊,不如以秋或菊为题,赋诗写词,众位以为如何。”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张三做在椅子上暗暗鄙视,这赵佶不愧是昏君啊,连中心思想都没有摸清楚,这是赏菊么?这是慈善,怎么能出一个和慈善无关的题目。这群人还一个个点头。好没节操。

    有了题目大家纷纷苦思冥想,有的在自己桌子上涂涂改改,有的围着桌子踱步,张三倒是不着急,在一边偷偷看着别人做什么诗。

    旁边的侍者开始一壶壶的上酒,张三正奇怪,台上赵佶开口说道:“有诗怎可无酒,这是孤王去岁命人酿造的菊花酒,以菊花汁和上等五谷酿制,今日逢此雅事,于各位同饮。”

    大家又去谢王爷,就上来,张三到了一杯,果然是酒色黄黄,问着有一股淡淡的菊花香,张三忽然想起菊花是某个部位的代称,自己手里又端着黄黄的菊花汁酿的酒,想着想着张三自己都快吐了。

    放下酒杯,张三四处看看,那群死才子还是不时回头看着自己,不时交头接耳。张三知道他们肯定是在那研究怎么让自己出丑,为了不让自己出丑,张三只好苦思自己记得的写菊的诗。

    从古到今写菊的诗是不少,例如采菊东篱下啊,或者是待到秋来九月八之类的前任名篇到时会不少,但是自从宋朝以后,就很少见了。

    反正张三是想不起多少,有一个战地黄花分外香不应景,要不把唐伯虎的桃花坞改成菊花坞?想想菊花坞,张三又想起菊花汁酒,整个身子都起鸡皮疙瘩。

    要不自己编一首?自己又没那个水平。想着突然想起自己以前读过的一首,好像是明代的,张三开始提笔写到:

    秋满篱根始见花,

    确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

    除却陶家到我家。

    写完之后,张三看看,恩,还不错,应题又应景。既然已经完成,张三也就沉得住气了。张三四下看看发现大多人都在涂改,创造之中,那几个才子也是交头接耳的创造之中。

    张三极目远眺,这山岭上,山下的田埂路边都是一丛丛野菊,远处能隐约看见汴河流过,这满山好景只可惜无人共赏,要是双儿在就好了,天空一对大雁正在南飞,两只孤零零的大雁交替着领头,想来一定是没赶上队伍落单的。

    张三看着两只大雁往自己头顶飞来,一只好像有些力尽,扑扇几下翅膀再也飞不动了,一头坠落下来,呼啦一声正好坠落在这群书生中间,吓得大家哇哇乱叫,现场一片慌乱,知道禁军士兵上来拿起看到是一只大雁,大家才安定下来。

    在看天上,另外一只大雁看到自己的同伴陨落,在天空盘旋悲鸣不止,久久不愿离去,赵佶原本刚刚就被大雁吓得半死,现在又听到头上大雁乱叫大怒说道:“来人,给我把他射下来。”

    禁军士兵立刻回道:“是。”连忙下去找弓箭手去射,只是几箭射去都没有成功。

    刚刚大雁落下时,杨泰已经从外圈跑到张三身边,看到大家都射不中,杨泰悄悄问张三道:“三哥,要不要我去。”

    张三摇摇头不想让杨泰参合,正在张三杨泰聊天当口,天上那只大雁,毅然一路直冲下来,在一大群人哦哦叫中冲进人群中的一张桌子,砰的一声,一头撞在桌子上,普通一声掉下桌子,死在了另一只大雁旁边。

    大家看着这对大雁一时鸦雀无声,有的感叹于他们的情谊,有的感叹于那只大雁的勇气,桌子边的才子更是两股颤颤,现在都没有站直。

    赵佶恢复了一些之后,怒喝道:“来人,把这两只死雁扔了,扔的远远的。”

    “慢!”很少说话的德国公主跟赵佶耳语了几句,赵佶点头说道:“好吧,念在这对大雁的真情,在这山上找个地方埋了吧。”

    士兵退下,侍者收拾了现场的狼藉,大家缓缓精神总算把这一篇掀过去,开始继续自己的创作。

    张三看着这对大雁不知怎么的觉得非常想念双儿,想起自己和她在一起的时光虽然非常短暂,但是张三能感觉到双儿对自己深入骨髓的爱意,想着双儿为了自己不受她的连累,甘愿出家不肯见自己,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把她接出来。

    想着想着,张三不禁泪流满面,杨泰看着张三视乎有些失态,想上前提醒,但是张三的异常已经被别人看见都在议论纷纷,那几个才子更是在添油加醋的讽刺张三是被大雁吓哭了,等等。

    张三不管这些,只是大口喝着酒,微苦的菊花酒一壶喝完,觉得有些不尽兴,示意侍者又送来,直接对着壶喝了起来。

    喝完第二壶张三又去旁边桌子上拿起一壶一饮而尽,张三只觉得心里压抑的感情无处发泄,拿起笔想起那两只大雁,想起那首雁丘词,张三此刻想把那首词写出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提笔在纸上写下摸鱼儿三个字。又在后边写下雁丘词。

    接着写到:元符二年十月,于京郊西山遇两雁,其一累死路中,另一只悲鸣不能去,竟直投地而死,德国公主怜其情真,遂葬之西山,号曰雁丘。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扬州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谛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几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写完之后,张三看着整首词,泪眼婆娑,觉得这首词既是凭吊两只大雁又是在说自己。对这西山赏菊会在没有一点留恋,缓缓的往山下走去。
………………………………

第七十七章 惆怅也相关

    边上的人见张三走了,一个个看着台上的人物,见王爷公主还有那些大官都不在意,自己也就嘟囔了句狂生,继续自己的创作之路,这张三不想出人头地,他们却想啊。

    一时之间竟然没有人去关注张三写了什么,大家苦思冥想,终于交上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只见这第一个交上去的写到:

    浣溪沙寒菊

    花香美酒词一曲,往日情景菊重开,问君去岁可得赏?

    花落水逝留不住,寒菊又是漫金台,再饮新酒卿可来?

    众人一片大赞,相互吹捧着好词,之类的话。

    另一人又送上:

    蝶恋花咏菊

    西山亭台秋意浓,共举新酒,为圣天子寿,满山菊花映天光,谁言此时寒风起?

    十载躬读寒窗苦,圣人之道,悦尽还回味,学成文章何所去?圣明正登黄金台。

    众人一听这明显是一首拍马屁的好诗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啊。仔细一看写诗的正是某御史家的公子,此子受人吹捧多年,自觉已是才高八斗,难怪敢说出悦尽圣人文章的话来。

    经管狗屁不是,但是众人还是继续吹捧之,把那家伙吹捧的飘飘欲仙。马上觉得自己是杜甫在世,李白重生一般,豪饮一杯,就要斗酒诗百篇,只是搜肠刮肚的那些文采,刚刚已然用完。

    大家相继交上自己的作品,经过诵读,一篇篇的送到米芾处,米芾这边多是沐休的官员,大家相互讨论着这是谁家公子,那是哪家的魁首。好不热闹。

    最终一曲临江仙词被送上被评为今日最好。米芾拿来仔细读到:“菊黄花飞不能寻,怎堪北风摧残,疏疏一枝五更寒,爱她高洁品,惆怅也相关。最是落花泥土里,枯枝败叶雪满山,待到明岁春风过,旧根又添绿,又见花满山。”

    米芾一边读一边点头道:“恩,不错,细细雕琢,当为传唱之作。”

    大家听罢也是点头不已,纷纷议论起这首词的好,米芾把纸放下,童子立刻拿铜壶倒水,米芾开始洗手,侧脸一看,这开封府的确没有一同聊天,而是在那发呆,不由好奇道:“张大人,怎么你觉得此词不好?”

    张知府说道:“也不是,只是想起前几日在西城听得一首临江仙,偶有所感。”

    原来知府听了西游也非常喜爱,但又不好每日都去,就遣人去听,回来好跟他说,那人也是勤谨,把台上的新鲜玩意都一一记下,回来讲给他。

    米芾一听笑道:“哦?有好词?快读来听听。”

    当下,张知府就把在张三戏台听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颂给大家听,大家听罢不由被两个老人坐在渔船上笑谈古今英雄的豪迈所折服。

    米芾大喜道:“好,好,好,好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为此句当浮一大杯。”

    那边公主和赵佶听到此词也不禁被坐着的才华和豁达所感,赵佶不禁好奇道:“哦,能做此词着,我定要一见,张知府,来来来,快告诉我是何人所做,我叫去拜访此等大贤。”

    张知府看看公主说道:“哦,此词是北城的张三公子为他写的一部小说《三国演义》配的词,应当是他所写。”

    赵佶兴奋道:“哦?你可识得此人?”

    张知府说道:“刚刚我看他就在此间,只是不知因为何事,退走了。”说罢,张知府指了指张三的桌子说道。

    赵佶失望道:“哎呀,如此大才无缘得见,改日不如张知府于我同往寻此大才。”

    张知府点头称是,赵佶见开封府已然答应,就不再纠缠,那边米芾听罢也是暗道可惜,接着赵佶亲自为米芾磨墨,米芾开始撰写西山会。

    公主听到张知府提起张三,就已经知道是谁,只是刚刚公主沉浸在两只大雁死亡的悲伤中,一时无法自拔,看见张三在那哭哭啼啼的觉得不是男儿所为,所以也就没有在意。

    但是当公主殿下听过那一曲临江仙之后,立刻被张三的才华折服,现在在回头去看,发现张三如此伤心,可能事出有因吧。

    当张知府指着张三的桌子时,公主眼神一瞥,看到那桌子上还有未带走的纸,公主记得张三临走之前似乎是在写什么。出于好奇,公主示意身边的侍女把桌子上的纸拿过来。

    那侍女转身去拿纸,此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米芾的书法上这边已经空下来了,侍女走过来去拿张三写的东西,只是这里有一个五十多岁老头正在翻看,还不时点头,那侍女跟他行了一礼,就要去拿。

    那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