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耶稣传-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反对当时流行的虚伪、浮夸、言行不一的作风,一向宽容的耶稣向门徒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进窄门。他说: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通往灭亡的门是宽的,进去的人也多;但通往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七13~14)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加福音》十四26~27)

  有一个人要跟从耶稣,他说:“主啊,请允许我先回去安葬我的父亲。”

  耶稣对他说:“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应该去宣扬天国。”

  又有一个人说:“主啊,我要跟从你,请允许我先回去向家里的人告别。”

  耶稣对他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天国。”(《路加福音》九59~62)

  可见,耶稣对天国成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标准;用信仰关系取代亲属关系,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的首要准则不是亲属关系,而在于是否遵行上帝的道。他说:“凡听了上帝的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弟兄姐妹。”(《马太福音》十二50;《路加福音》八21)他甚至提出了“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因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做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丧失生命,为我丧失生命的将要得到生命。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马太福音》十35~40)“如果有人愿意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凡把我和我的道当做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做可耻的。”(《路加福音》九23~26)

  

第五章  天国运动(下)

 
 
  1。 第二次抉择


  我的义仆必使许多人因认识他而得称为义,他也必背负他们的罪孽。(《以赛亚书》五十三11)

  公元29年夏,耶稣带着十二门徒东渡加利利海,在希律·腓力的领地内上了岸,走到一个高坡上,回头遥望他们曾经开展天国运动的地方:迦百农、伯赛大、哥拉汎等地,不禁百感交集。他们在这些地方努力宣传天国的福音,曾经吸引过许多人,得到过他们的拥护,不能说工作没有成效,但是,如今局势稍有一些动荡,群众的信念就动摇了,可见天国的福音还没有深入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扎根结果了。是自己工作失误呢,还是人们执迷不悟?想到这里,耶稣不禁长叹一声,问门徒说:

  “你们也要离我而去吗?”

  “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去跟从谁呢?”彼得应声回答说。

  其他门徒也纷纷表示一定跟随耶稣继续开展天国运动,只有加略人犹太心事重重,低头不语,似乎没有听见别人在谈论什么问题。①
①《圣经》中没有记述犹大叛变的动机及思想根源,由于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本书只好对之做了一系列大胆的(也许是荒诞的)假设。

  耶稣和十二门徒在加利利海东岸的革尼撒勒休整了几天,然后动身往北向该撒利亚腓立比(今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交界处的巴尼亚斯)去。耶稣默默地走在门徒们前面,一边走一边在心中总结过去所做的一切。很明显,在加利利的工作不算成功,将来该怎么办呢?向群众妥协走传统的弥赛亚的道路,当然不行,那会把自己的民族带上绝路,不但会断送整个犹太民族,也会断送自己的神圣使命。改变自己的信仰与主张去迎合犹太当局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吗?更使不得,与撒都该派在政治上同流合污,将不齿于自己的同胞,也是对犹太民族的背叛。怎么办?

  耶稣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忽然,他心里似乎响起了一句话:

  “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这是施洗约翰为他行过洗礼后赞扬他的话。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这句话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使耶稣的思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出路就在眼前了。

  耶稣反复思考先知以赛亚对弥赛亚的描述:

  看哪!
  这是我的仆人,我扶持他,
  我所拣选的,我的心喜悦他;
  我已经把我的灵赐给他,
  他必把公理带给万国。
  他不呼喊,也不扬声,
  也不叫人在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将熄的灯火,他不吹灭;
  他忠实地传出公理。
  他不灰心,也不沮丧,
  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
  (《以赛亚书》四十二1~4)
  他被藐视,被人拒绝,
  是个多受痛苦,熟悉病患的人。
  他像个被人掩面不看的人一样;
  他被藐视,我们也不重视他。
  原来他担当了我们的病患,
  背负了我们的痛苦;
  我们却以为他受责打,
  被上帝击打和苦待了。
  然而他是为了我们的过犯被刺透,
  为了我们的罪孽被压伤;
  使我们得平安的惩罚加在他身上,
  因他受了鞭伤,
  我们才得医治。
  我们众人都如羊走迷了路,
  各人偏行己路;
  耶和华却把我们众人的罪孽,
  都归在他身上。
  他被虐待,受痛苦的时候,
  他并不开口;
  他像羊羔被牵去屠宰,
  又像羊在剪羊毛的人面前寂然无声,
  他也是这样不开口。
  他受拘禁和审判以后被带走;
  至于他那个世代的人中,
  有谁想到从活人之地被剪除、被击打,
  是因我子民的过犯呢?
  ……
  他受了生命之苦以后,
  必看见光明,并且心满意足;
  我的义仆必使许多人,
  因认识他而得称为义,
  他也必背负他们的罪孽。
  ……
  (《以赛亚书》五十三3~8,11)

  耶稣觉得先知以赛亚的这些话好像就是对他的写照。他还想到了先知但以理描述的“人子”,先知弥迦关于天国的信息以及艾赛尼派主张的“公义之主”等等。他彻底领悟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是个为人类承担罪孽而遭受苦难的使命。拯救以色列民族的方式绝不是弥赛亚从天而降、大显神威、杀败罗马人,也不是上帝猝然降临审判世界,而是需要他用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他仿佛看见了一个不能幸免的十字架——一个痛苦但崇高的十字架,它本来是象征羞辱与死亡的刑具,但从今以后它要象征伟大与永生!以前走过的路不但没有错,而且还应该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完成“上帝的仆人”的使命!

  心中的愁云既然烟消雾散,耶稣的脸色也“由阴转晴”。自从渡过加利利海进入希律·腓力的领地以来,门徒们见耶稣总是满面愁容,沉默寡言,经常低头沉思。他们既惶惑不解,又不敢打断耶稣的思索,只好默默地跟在他后面,谁也不多说话,更没有心情去观赏周围的景致。如今,耶稣脸上不但愁容尽消,而且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耶稣的这种变化自然而然地感染了门徒们。他们虽然不知道耶稣想了些什么,但他们信赖自己的老师,既然老师脸上充满了乐观与自信,那就是说天国运动有了转机。大家也随着高兴起来。①


  2。 登山“变像”


  你是,弥赛亚——永生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十六16)

  耶稣的心情安定下来以后,就带着十二门徒在加利利东部边境一带像从前那样进行医疗传教,开展天国运动,并随时注意加利利等地的局势。过了些日子,他们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

  有一天,耶稣问十二门徒说:

  “人们认为我是谁?”

  门徒们回答说:

  “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复生,有人说你是先知以利亚再世,也有人说你是先知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

  沉默了一会,耶稣突然问道:

  “你们认为我是谁?”

  这个出其不意的问题使门徒们一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

  彼得却应声说:

  “你是弥赛亚——永生上帝的儿子!”

  其他门徒都一致点头承认。

  一股热流涌上耶稣的心头:门徒们终于真正认识了他。耶稣高兴地对彼得说:

  “彼得,你是有福的。你对我的认识是上帝亲自启示给你的。你是一块真正的‘磐石①’,我要把我以后的事业建立在你这块磐石上,这就是我给你起名叫‘彼得’的意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你在地上禁止的,在天国里也要被禁止,你在地上允许的,在天国里也被允许。”
①“彼得”一词的原意就是“磐石”。见本书第58页。

  几天以后,耶稣带着三个最亲密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到山上去祷告,让其余九个门徒在山下等候他们。到了山顶,耶稣让彼得等三人在一处背风的岩石下休息,自己登上不远处一块巨石,在那里祷告。

  彼得等三人感到疲倦就不知不觉地打起瞌睡来。这时正值夕阳西下,金色的晚霞透过云隙正好照射在耶稣身上。三个门徒睡眼惺忪,忽然发现耶稣的形象与往常大不相同:他的脸上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像太阳一样明亮,身上穿的外衣也发出闪亮的白光。忽然,耶稣身边似乎出现了两个人,一个好像摩西,一个好像以利亚。耶稣站在中间,三个人似乎在议论什么事情。彼得忍不住大声叫道:

  “老师,这地方真好。请让我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给你,一座给摩西,一座给以利亚。”

  正说话间,一块云彩飞来遮住了霞光。门徒们揉揉眼睛,摩西和以利亚都不见了,只见耶稣独自迎着风昂首挺立在巨石之上。


  3。 受难的预言


  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米。(《约翰福音》十二24)

  耶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走“受难的弥赛亚”的自我牺牲的道路,但是,他知道门徒们不一定理解或不一定完全理解他这一决定的深刻含意。他们深受传统的弥赛亚观的影响,认为耶稣——作为弥赛亚——所建立的国度必然是或一部分是带有世俗政权的性质,因此,他们追随耶稣也就必然各自带有不同程度的名利目的,即使耶稣最亲密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也摆脱不了这种世俗的传统观念,其他门徒就更不容易接受耶稣的崇高理想了。特别是奋锐党的西门和加略人犹大,这两个人的观点一向相当激进;西门是耶稣了解奋锐党人活动的主要渠道,而犹大则曾与奋锐党中最激进的匕首党关系较深。耶稣考虑到自己牺牲以后,天国运动的重担将落在门徒们肩上,因此,让门徒理解自己的理想与决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决定首先向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