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邱会作翻船前曾经叹息:没我们几个在前面挡着,他们以后会把矛头直接指向总理,总理会更困难,国家的事情更不好办了。事实完全证明了邱中将的先见之明。在政治上比林彪更为成熟老练的周恩来,深明“只可顺守,不可逆取”的道理,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但有人丧心病狂,不准身患癌症的周及时动手术,终于未能顺守成功。总理当年为林总的惊天一恸,是多年委屈、压抑的一次瞬时爆发,“既伤逝者,行自念也”。几十年来,周恩来与林彪一直关系良好,对林的结局,周有种“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负疚感,或许还有一种“少怀壮志,老负初衷”的幻灭感。但那种认为毛、周联手置林于死的说法是没有根据、不负责任的。周且不说,即便是毛,也未必就想整死林彪。
  清高淡泊、私德几乎无可挑剔如林总,被描绘成一个罪大恶极一无是处的小丑——不看书,不看报,不会打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是当年东野的旋风部队(3纵)司令韩先楚上将生平两大恨之一。孔门高足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此之谓欤?
  《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李慈铭一眼看破,诠释道:“此史公微文。谓韩信至愚,必不至此也。”李笠批注:“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朱轼在《历代名臣传。岳飞传》的结尾写道:
  飞以韩、白之才,而忠孝出于天性,谦恭不伐,忧国勤民,可谓大臣也已。恢复之志虽不遂,然平生大功,亦莫之与敌。宋初南渡,溃裂分散,不可为国,飞始复建康以扃北户,取襄阳以遏上流,平群盗以清根本,又设间废刘豫以除心腹之害。微飞,则诸将不能独当,虽欲限江淮而守之,恐未能也。至于襄阳,飞所自营置,终宋之世,以为强藩,宁、理之后,视襄阳为存亡。宋之有是人也,而使之至此,可悲也夫!
  我想:未来的史学大师,会为林彪写下怎样的传记和考语呢?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孟子》中的这句名言,气势沉雄,意蕴深远,与苏东坡的诗“万人如海一身藏”异曲同工,非常人所能道。
  原文是“虽千万人,吾往矣”。金庸借用为词句并作为《天龙八部》的回目,出于平仄需要,将千、万易位,这样音节上也更为铿锵。将错就错,效果似乎也不错。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林彪能甘于寂寞;安心养病,到时候坐享其成,那就好了。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席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你,破例一再登门拜访,批评你“有暮气”,希望你“多活20年”,亲书条幅鼓励你“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碰到麻烦,眼巴巴指望你来救驾……如果这一切你都不管不顾,是不是又太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了呢?七千人大会,林彪终于出来讲话,而陈云保持沉默,都是有其深刻内在原因的。
  又有一种看法说,九大前后,国内外形势特殊,军方地位凸出,这是一种非常态。但林彪对此认识不足,反而开足马力,向前狂奔,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更是直取毛的心肝宝贝张春桥。这虽然令人钦佩,但政治上不很明智,不大可取。9。13事件前,跟毛作个深刻一点的检讨,没准就过去了。向领袖作检讨,大家都习以为常,彼此彼此,你偶尔作那么一次,又有何碍呢?搞政治,是不能顾脸面、争意气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作为政治家,林彪确实不够成熟。面皮太薄,个性太强,能入而不能出,能伸而不能屈。另外,他身体不好,性格也太不活跃,知识和思想都有其局限。韩信、岳飞都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林彪亦然。
  作为常胜将军和毛泽东的心腹爱将,林彪的经历一直比较顺利,没经过多少坎坷、挫折的磨练。他又一贯心高气傲,一旦被无端指责,自尊心受损,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不稍顾惜一切。这大约也是毛林关系弄得不可收拾的一个原因。
  林彪的老首长叶挺将军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林彪坚决不向毛泽东低头,坚决不作检讨。9。13事件不久,毛泽东害了一场重病,差点撒手西归。他从此身心俱衰,英雄迟暮,无复往日豪情壮志。
  毛泽东晚年,心生“枯树之悲”,信手涂鸦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样的句子时,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
  林彪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及文革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9。13事件更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坛上发生的巨大事变,这一事件成为194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它标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破产。但是长期以来,林彪被定性为“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出走是“和平过渡未果,阴谋政变未遂,叛国投敌,自取灭亡”。
  1973年 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林彪党籍。
  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党中央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在这场运动中,林彪被定性为“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当时,黑板报成为主要的批判手段。此外,大量的连环画,诸如《林彪与孔老二》等也陆续出版,对林彪的形象进行了丑化。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林彪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亲自主持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明确对编纂人员提出:“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作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传统说法的束缚,要打破这个束缚。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样,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总起来说,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
  1985年3月13日,杨尚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会议上,谈到怎样写林彪的问题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林彪,他最后走上了叛国的道路。但不能因为他叛国,就对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战中,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陈云同志在谈编写《辽沈决战》一书时曾指示,对林彪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写。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正确就写成一贯正确。”此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纂人员将林彪在早期革命生涯中的功绩和经历进行了补充,才有了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内“林彪”这一条目的如此之多的客观内容。
  此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内记载的33位我军军事家中,也有林彪的一席之地。这33位军事家是中央军委批准的。这充分说明,我党我军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没有因为林彪晚年的错误和罪行否定其早年为建立共和国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和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
  2004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中国蜡像馆开张,林彪元帅蜡像作为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蜡像之一也被放置其中。林帅蜡像的造型十分严肃,与真人逼肖。
  2007年7月1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以《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为题的大型展览于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盛大开幕。在这次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展览上,人们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的相片集中赫然出现了林彪的照片,位列朱德与彭德怀之后。不仅如此,在1955…1958年授衔的上将照片集中,诸如黄永胜、谢富治等“负面人物”的上将照片也出现在了相应位置。
  与此同时,在新华社相关报道中,对林彪曾有的功绩也作出了相当正面的评价:“林彪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凭借出色的作战指挥才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的第一个大胜利;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了平津战役。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向朱德等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林彪是其中之一。”有观众认为,这说明展览设计人员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埃菲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也以“中国不再丑化林彪,如实展览林彪照片”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
  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林彪的真实形象已多次在各种影视作品、书籍、教材中出现,但在官方举办的大型活动中,林彪依然是隐形的。此次在中宣部和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举办的庆祝解放军建军80周年大型展会上出现林彪的照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党对历史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做法。胡锦涛曾经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他强调说:“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客观地看待历史不仅是个历史学术问题,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正是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