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司令部、三个兵团部、十四个军部、四十八个师计52万余人,取得平津战役的全胜,基本解放了华北地区。
  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兼前委书记,罗荣桓任政委。4月,四野挺进中南,先后进行了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歼灭白崇禧桂系主力)、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海南战役,共歼敌39万余人,解放了中南全境。林彪统帅百万貔貅之师,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八一军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时年48岁,在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序次则名列前茅,居于第三。
  十大元帅中,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不可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一点,远逊于另外九帅。其他六帅,陈毅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徐向前是黄埔一期老大哥,聂荣臻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叶剑英则是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他们都可算是林彪的师辈或学兄。至于贺龙、刘伯承,更分别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而林彪,那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连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须综合考量资历、战功、职位、人缘、山头等因素,中央反复权衡,大费周章,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认可服气的,也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主因只有两个字:战功。十大元帅中,论战功和指挥能力,如果以林总为老二,恐怕没有谁敢说老子天下第一。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四、四野
  作为战功最大、年龄最小的元帅,林彪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中共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土地革命时期,他早已崭露头角;抗战阶段,也曾名震一时。抗美援朝,彭德怀大出风头,但一直有不少军内外人士坚持认为:彭总的战术修养远不如林总,若是林总入朝指挥志愿军,战果肯定会更为辉煌,损失则会小得多。
  网上比较常见的是林粟之争。元帅之三与大将之首各有一帮忠实乃至狂热的粉丝,各持己见,经常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争的。
  1946年6月16日,林彪成为中共在鏖战正激、态势不利的东北地区的党、政、军一把手,号称“东北王”,具有绝对权威。三个政治局委员陈云、高岗、彭真(后来还加上张闻天)在仅为中央委员的林彪手下分工负责——而这正是东北战场国共势力消长的转折点。斯大林说过:干部决定一切。
  粟裕则只是在华东地区负责战役指挥,头上压着饶漱石、陈毅、张云逸、黎玉等军政巨头,新四军出身的粟裕对华野的指挥也并不是十分得心应手,尤其是原属八路军系统的将领和部队(如陈士榘、许世友、宋时轮、王建安等部),平起平坐的谭震林更是对他啧有烦言。直到毛泽东让陈毅去了中野,粟裕“双代”后,他才算是基本放开了手脚——虽然依旧小心翼翼。
  我注意到,深居简出、清高淡泊的林彪,对待罗荣桓、彭德怀、高岗、周恩来、黄克诚、粟裕、柯庆施、陶铸、刘亚楼……等少数几位个性鲜明的同僚,却是青眼有加的。建国后,粟裕大将遭到彭、陈、聂三位元帅的联手打压,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从没听说他与林总有若何过节。
  话题还是回到为林彪提供了充分施展军政才能舞台、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国共两党兴衰成败的三年东北解放战争。
  以下单挑两件事: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稍加分说。
  先说两个“根本意见”。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为了遮人耳目,应付国际舆论,日寇扶植末代皇帝溥仪粉墨登场,成立伪“满州国”。陈寅恪诗中说郑孝胥“欲夸朔漠作神京”,即指此事。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进入中国东北,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突然投降,出乎国共两党料外,双方都准备不足,有点措手不及。回过神后,当即加紧布置,调兵遣将,力图使本方处于有利态势。其中,双方力量原本近乎真空状态的东北地区,成为热中之热,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全力向东北扩张。在苏军的支持配合下,一度抢得先机。
  国民党则束手束脚,摇摆不定。蒋介石曾寄厚望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试图和平接受东北,结果被上下其手的斯大林玩弄了一把。党国要员、经济学家张公权在日记中写道:“王(世杰)外长始终不明了苏方对于东北,有其局部之策略。任何国际局势之变动,不能动摇其既定之局部策略”。但张的独到之见当时不被重视。
  毛泽东信心倍增。1945年11月15日,他致电林彭真、林彪,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军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19日,中央又来电提出:“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中央期望如此殷切,军令如山。
  其实呢,事情并不那么美妙。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就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其实,有些部队,尤其是主力部队,还缺少枪支弹药: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了。先来的冀东部队,倒是弄到不少武器,拿去装备了一些并不巩固的新扩大的部队。但后到的老八路,却所获甚少。
  相反,蒋介石在确信和平接收无望后,已下决心用武力解决问题。东北保安总司令杜聿明率全副美式装备、百战沙场、曾远征印缅的国军精锐石觉第13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和赵公武第52军(关麟征基本部队),浩荡出关,兵锋直指锦州、沈阳,其余几个军从海、陆两路陆续跟进。共军初战不利。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限时撤退,将中长路沿线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经过深思熟虑,11月22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和彭真、罗荣桓,强调指出:“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这一“根本意见”彻底否定了毛泽东15日电报中要求在锦州一线决战歼敌的设想,但得到东北前线军政要员黄克诚、高岗、陈云、罗荣桓的全力支持。毛泽东恢弘大度,从谏如流,立即采纳了林彪这个随机应变得出的切合实际的重要建议。中共改变既定方针,不再急切求胜,“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撤离中心城市,稳扎稳打,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主要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这才有了以后的翻盘机会和反败为胜。
  1945年尾至1946年中,国内气氛微妙,战和不定。美国总统杜鲁门特派马歇尔将军强力介入,在国共两党间进行调处,意欲帮助中国建立美式的两党制民主政体。“国共两党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停战协定》达成,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整军方案通过。一时间,和平建国似乎大有希望。中共中央也一度作了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准备。国共两党的争执,聚焦在“军队国家化”与“政治民主化”孰先孰后。
  这时,林彪致电毛泽东: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象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被人公开指为头脑不清醒,这在毛泽东平生大概也是惟一的一次,何况是在其确立中共领袖地位数年之后。但他听进去了,再次采纳了林彪的又一个“根本性意见”。
  后来情势的发展,尽人皆知。东野入关前,聂荣臻在华北始终被傅作义压着打,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真的相信会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裁军过猛的亏。据耿飚(时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回忆:“我军区于一九四六年上半年较多地缩减部队,精减、复员了大批营以下干部和战斗骨干,使野战部队由原来的二十六个旅缩减成九个旅,大大削弱了野战军这个‘拳头’。”无怪乎毛泽东后来说聂荣臻是“老实人”。
  再说“一次撤退”。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四平保卫战打了整整一个月。结果共军伤亡8000余人后主动撤退,四平为国军精锐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第71军等部占领。
  这不是林彪想打的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央及东北局:
  “……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听他的。为了配合周恩来在重庆的谈判,毛多次严令林彪,务必死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黄克诚是共军最有眼光和胆识、最敢说话的优秀高级将领之一。眼见越打越被动,他直接致电毛泽东,又致电林彪,建议及时撤退,保存实力。但毛、林都没有回电。
  毛不回电,是因为他不同意黄的意见。
  林不回电,是因为他要维护毛的权威。
  这事令黄克诚纳闷多年:林总这回怎么了?打这样的呆仗,不是他的风格呀!
  解开这个谜,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因为同情、支持上万言书触犯龙鳞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即将翻船。
  在一次小会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