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膑传-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明白才过不惑之年的孙秀芝怎么对元末、明初的事这么清楚。

  孙秀芝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我小时候还在书馆上过学呐!”

  我兴致勃勃地听她说下去。原来,这座建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建筑到“文革”时期还是很巍峨、很卓绝的建筑,它的高大敞亮、结实美观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它的建筑材料除了合抱粗的“大明柱”外,就是又大又整齐的青石。

  所谓“大明柱”是明初的一种木材立柱,当时已有十一岁的孙秀芝一个人都抱不过来。地下从里到外都铺着六十公分见方的大青石板,从地面上到正厅就要迈十九级台阶。白玉石的栏秆高在一米二以上,孙秀芝记得她当年只能够勉强眉齐栏杆。抬头昂望,空中层层叠叠,雕梁画栋,龙盘虎踞,鸟革翠飞,柳绿花红,光彩烟烟、五色缤纷。孙花园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农家子弟正是在这种优雅和高贵的氛围中接受文化教育的。

  可是,就在公元1966年8 月的一天,当年扛枪打鬼子、除汉好的孙膑的后代们在村干部率领下用锹、镐、锄头把这座高大、结实、非同寻常的孙膑书院扒倒了。

  孙膑的子孙们没了“学校”,就迁到一所低矮且潮湿的民房里继续读书、上课。

  孙膑书院拆除后,所有的砖、石、木才被运走,有的用来修路,有的用来架桥,有的还被送到水利工地上,也有的用去盖了鸡窝、猪圈。

  书院拆除后,每到深夜,就有佝偻的身躯跪在这里,或男或女,面前烧着纸,嘴里还喃喃自语。这是孙膑后世孙中的老人们害怕惊扰了世祖灵魂而无声地祈祷着。起初只有大胆的一、两个人,后来,一天天多起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孙膑书院旧址上竟黑压压地跪倒了一大片。再后来,这块土地上就悄悄升起了这座低矮的“家庙”。

  我钻在这块废墟一般的土地上,找到几块碎石乱砖。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年被扒倒的书院残片吧。

  望青红砖垒起的暂且代表书院的低矮小房子,我想起孙膑所著兵法洋洋洒洒八十九篇,正是在这里写下的。穿过旧砖墙,我似乎看见有位老人正坐在遥远不可及的地方。他削瘦的身躯,伏案疾书,一支烛光照亮他面前的竹书,上面似有“擒庞涓”的字样……

  我想,这就是孙膑先生吧?可我稍一疏忽,面前的幻觉消失了。在这块空地上,在迷宫一般的孙花园村的背后,紧依荷花池塘的这片土地上,只有孙膑的后世子孙为他盖的象征书院的小红房子。

  4

  大史公司马迁在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中说:“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锁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

  司马迁把受辱分成了十等,而孙膑所受膑刑比司马迁的宫刑仅次一等,也在九等之下。孙膑当年忍受了怎样的耻辱和诬蔑,装疯卖傻终于逃脱死亡的威胁,遇田忌、遇威王得以施展自己卓绝的军事才能。孙膑为了把自己的雄才大略、超凡智慧贡献给社会,顽强地活了下来,绝不轻易地死去。为了死得有价值,为了“重于泰山”,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和痛苦。他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终于在指挥了举世闻名、流芳百世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隐居家乡著书立说,完成兵法八十九篇,图四卷,终于实现了他的人生夙愿,完成了他的宏伟大业。

  司马迁对早于他二百多年的孙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司马迁说:“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够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孙膑兵法》;吕不韦贬宫迁徒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为了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而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被砍断双腿终于不再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抒散他们的愤慨,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

  然而,始皇焚书和项羽放火烧咸阳,很多图书资料被毁,这给司马迁认识孙膑带来很大困难,更使后人不能真正了解这位战国中期伟大的军事家。

  经过多年的诸侯纷争,连年征战,秦终于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

  秦在统一中国这一宏大王业之中,于公元前230 年首先灭韩国,于公元前225年灭魏国,于公元前223 年又灭楚国,公元前222 年,赵国、燕国被灭,公元前221年,齐国最后被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为了巩固统一,于公元前213 年下令收天下图书、以火焚之。始后惧怕兵书给他的政权带来威胁,兵书被列在必烧的名单上。这之后,只有一部分材料保存在博士官那里,但之后不久,项羽放火烧咸阳,博士官手中的官藏书也化为灰烬了。太史公多方搜求,终于把孙膑和他的桂陵、马陵两战写出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吴孙子,即孙武,孙膑的老爷爷。齐孙子,即孙膑。正是自此时期,《孙膑兵法》失传。

  到了唐朝初年,魏征著《隋书。经籍志》时,孙膑的名字和兵法没有被写进书中。至此,孙膑及他创造的业绩消失于历代图书集著之中。

  唐人撰著的《旧唐书。经籍志》中没有了孙膑和《孙膑兵法》。

  宋人撰写的《宋书。艺文志》也没有孙膑和《孙膑兵法》。

  宋人戴溪的《将鉴论断》收孙武等九十四人论著,然而仍然不见孙膑和他的兵法。

  宋人李昉著《太平御览》有“兵法杂占”,仍然没有孙膑的兵法。

  宋人欧阳修编《新唐书。艺文志》,仍不见孙膑和他的兵法。

  宋人王尧臣的《崇文总目》也不见孙膑和他的兵书。

  宋人晁公武《群斋读书志》也没有孙膑和他的兵书。

  明初人著《宋史。艺文志》及后来的《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均只字未提孙膑和《孙膑兵法》。

  自宋有叫梅尧臣的提出孙膑与孙武为一人起,之后的明、清及现代有许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文人学士从怀疑《孙膑兵法》传世的真实性始,而提出战国时是否确有孙膑其人存在过。甚至连日本人斋腾拙堂和武内义雄也提出孙武、孙膑为一人,孙膑是孙武的绰号……

  孙膑的名字彻底消失在了各种古籍上。

  《孙膑兵法》被历史的尘埃掩埋,被岁月的风雨摧蚀,似乎要从中国的土地上永远地隐遁消亡了。

  公元1972年的春末夏初,一个平凡的没有任何吉兆的日子里,中国大地一处既平常又非凡的古代墓穴里,突然传出震惊世界的喜讯:孙膑的兵书找到了!

  孙膑的兵书重现于世,了却了近两千年的一桩历史错案,为孙膑平了反,为孙膑正了名!

  这一功盖千秋、名垂青史的发现却是起于一间平常房屋的建筑。

  这一光前裕后、震古铄今的事业却连着几个平平常常人的姓名,他们是:孟季华、吴九龙、毕宝启、杨殿旭、张明雪,刘新建……

  在重峦叠嶂、山回水曲的鲁中南山地,巍然耸立着高峻挺拔、千岩竟透的泰山、鲁山、徂徕山、沂山和蒙山。这片山地丘陵北达济南、淄博、潍坊,东依安丘、莒县,西括东平、腾县,南抵郯城、临沂。山地组成了山东省的脊梁,更是古齐国与六国争霸中原的天然屏障和折冲御侮的古战场。齐都临淄恰在这片山地的北部,古济河,也就是今天的黄河紧依山地的西岸流入渤海。桂陵之战,齐军沿着今黄河西岸向南攻打平陵(今菏泽西南四十里安平集),而屯兵于鄄城,待直捣大梁佯败之军回撤过菏泽北时,在今牡丹园桂陵山一带而聚歼敌人。马陵之战的战场则摆在了这片山地的南部郯城县境内郯城山九寨沟。

  这片山地对于古齐国的存亡可谓举足轻重,这片山地留下了古齐国最辉煌的历史。

  位于马陵之战古战场正北百余里有座山叫屏蒙山。屏蒙山向南是一片平坦的沃野,美丽的沂河由北向南汇入京杭大运河。临沂市就因东临沂水而得名。在临沂市南有两座隆起的山岗,东西对峙,相传古时候,东面山岗盛开黄色的状美和鸟雀一样的山花,而西面山岗则盛开白色的相同形状的山花,当地人民视这里为宝地,就为这两座山岗取了个美丽的名字:金雀山、银雀山。

  金雀山、银雀山是我国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墓地,那些年,盖房子、修马路不时地能挖出一、二座古墓来,有的报告了文物部门,有的则被老百姓毁坏,散失文物也无处可寻。

  在银雀山上,有一片红色石头组成的小山丘,当地人称它赤石山。赤石山上的红石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人们误认为含有钢铁成份,而难逃劫难,因此,赤石山上一时千军万马挥镐舞锹,汗流如雨,炼钢炉映红了银雀山的天和地。待大炼纲铁运动过去,赤石山便留下许多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石坑。到了1972年4 月中旬间,临沂地区卫生局请来地区建筑队在赤石山上盖个药品检验所,这座赤石山正在地区行署的大院内。赤石山的南面是办公楼,北面就是卫生局的小平房。卫生局盖药检所,这遍地的大小坑是个障碍。在蒿草丛生里有一个最大坑,坑深且存有积水,药检所的规划图恰在这个大坑之上。填上它太费工费力,卫生局和建筑队的头儿们一合计,决定把大坑扩建为地下室,作药检所的药品仓库。

  就在建筑队的工人们挥汗如雨、挖坑不止的时候,一座墓穴的木椁盖板裸露在人们的面前。

  挖地基搞建筑而挖出一、二座坟墓,这是建筑队的常事,因此,工人们谁也没吃惊。他们继续挖。

  盖板被掀起来一块、二块、三块……

  木椁清晰可辨,木质呈灰黑色,且泥水已灌满椁内。

  当工人们有些急躁,欲探明木椁内宝物真实面目时,一位六十开外的老工人居高临下,大声说:“不能再挖,这里面很有可能有千金难买的历史文物,应当马上报告文物管理小组,让他们派专家来发掘!”

  这位老工人叫孟季华。孟师傅在建筑队搞房屋建筑,有文化、懂政策,且忠厚老实,在工人中颇有威望。

  众人一听孟师傅反对挖墓都住手爬上岸,唯有两个年青工人不肯上来,还在继续掀木椁盖板。他们不相信孟季华的话,不相信这座很平常的坟墓里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