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荣与梦想-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弗兰克·格瓦西,巴黎有《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埃德加·安塞尔·莫勒,柏林有夏勒的一个报界朋友,伦敦还有一位女议员,她愿意放弃周末休假,在英广电台播送新闻。就这样,各地的播送问题都解决了,只有罗马除外;意大利人却想不出什么办法能把格瓦西的声音从陆路送出来,通过瑞士边境,接上日内瓦的大功率发射台。不过罗马的无线电话能通到伦敦,于是格瓦西就在罗马一个公用电话房口述新闻,夏勒在伦敦复述,转播到纽约。就这样,“世界新闻综合报道”节目算是略具雏形了。这对于将来,对于美国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早先在1914年7月,合众通讯社记者卡尔·冯·威甘德曾拍发一份一百二十八个词的电报回国,报道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送交塞尔维亚政府的最后通牒,报社因此责备他浪费。现在,虽说国内孤立派得势,美国人却想知道大西洋彼岸的情况。1938年春末一切暂呈平静;捷克不肯屈服,希特勒也知难而退,说可以谈判。但是奥国一被并吞,中欧战略形势就大起变化,德国领士扩张,已经从三面威胁捷克了。然而捷克的态度仍然倔强,这未免叫英法为难。这两个国家先前跟捷克都曾订下条约,有贵任支持捷克,这时后侮了。可是整个夏季谈判不断举行,看来不会出什么事。

  ※※※

  9月12日,希特勒来到纽伦堡,在纳粹党年会上发表演讲。正如《剧艺报》所说,对于这件事,当时美国两大广播公司处理方法不同。全广打算广播实况录音,但是它的方针是“少谈欧洲当时焦急紧张的心理。”哥广可认为这是重大事件,要加以渲染。星期一上午,哥广广播员提醒听众说:“整个文明世界都在捏一把汗,等着听希特勒的演讲。他只要说一句什么话,整个欧洲就有陷于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危 3ǔωω。cōm险。”下午2点15分,一个广播员又插进来说,“我们现在打断伊诺·莱克的节目,改播全世界等待着的希特勒演讲,他快要在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上谈德国外交政策了。……我们现在就转到德国纽伦堡。”这个演讲由柏林短波电台转播,字字清楚。第二天《剧艺报》评论说:“希特勒讲来有气魄,有魅力。有个时候广播给人印象深刻极了:希特勒把听讲的数以千计的纳粹党员都煽动起来,大家发狂似地高呼‘希特勒万岁!’‘胜利万岁!’”

  哥广一边转播希特勒的演讲,纽约分台人员库尔特·海曼就一边口译某些段落,驻纽伦堡记者库尔特·冯·福斯特迈耶也帮着译几句。至于全广广播员,《剧艺报》对他可没有好评,说“仿佛是有意贬低这篇演说的重要性”,又没发表什么评论。在哥广发表评论的是一个默默无闻、年已六十的德裔哈佛大学毕业生,名叫汉斯·冯·卡顿伯恩。下午3点36分,希特勒演说刚完,卡顿伯恩就来一篇透彻的分析。他说:“希特勒已经说过话,全世界都听到啦。……演讲里提到了,而且通篇都明确宣布了,所谓‘捷克对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压迫’,德国再也不能‘忍受’下去,捷克政府必须跟这些人达成协议,不然德国就要动手逼他们这样做啦。”演说里边的每一个细节,卡顿伯恩都提到了;希特勒透露了一些新消息,例如说齐格菲防线上有十二万德国人昼夜不停地干活,卡顿伯恩也指出了。

  美国报纸那时还要跟广播电台比比高低,每逢有重要新闻就出特刊。特刊赶印好了,报童就沿街叫卖“号外!号外!看重要新闻!”一时之间,各处都有人叫,德国动员啦!意大利动员啦!捷克动员啦!法国动员啦!英国动员啦!陆军开拔啦!舰队出海啦!飞机移驻有伪装的机场啦!登在报上的张伯伦照片面目模糊,他雨伞不离身,往来奔走于戈德斯贝格、贝希特斯加登和伦敦各地之间。英国儿童带上了小小的防毒面具,被送往乡间;法国人在公园里挖战壕;欧洲随时有变成火海的可能。

  千百万美国人这时才第一次在收音机听到希特勒的声音,觉得他话里满怀仇恨,不禁失惊。他口中的德语咬牙切齿,象是毒液四溅。精通德语的人——罗斯福就是一个——能直接听懂,其余只靠翻译,尤其是靠哥广那个主要时事分析家卡顿伯恩。据《剧艺报》说,“在广播史上,除英王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演说外,卡顿伯恩的分析听者最多,也最感兴趣。”但是他已经上了年纪,干这种工作十分吃力。从星期一起,只在十八天内,他就从纽约哥广大楼十七层第九播音室连续发表了八十五篇无讲稿的广播,什么时候能松一口气,就躺在桌子旁边那张帆布床上打个盹。到了第十九天他才离开大楼,衣衫不整,形容憔悴。因为美国大众这时对德国很有反感,他连名字也改动了一下:原先叫汉斯·冯·卡顿伯恩,这时缩短为H。V。卡顿伯恩。【冯在德语指先代原是贵族。——译者】一时他成了美国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

  捷克问题摊牌阶段开始了,那个星期一晚上七点三十分,罗伯特·特劳特在哥广接班主持现场汇报:

  『特劳特:今天晚上,当全世界正在消化希特勒总理在纽伦堡发表的那篇等待已久的演说的时候,我们现在放送伦敦、柏林、布拉格、巴黎这四个地方相继发来的消息……报道新闻的是:本台欧洲办事处主任爱德华·默罗从伦敦播送;美联社记者梅尔文·怀特莱瑟从柏林播送;本台派驻中欧代表威廉·L。夏勒在布拉格播送;《芝加哥每日新闻》社记者约翰·T惠特克在巴黎播送。现在由默罗先生先从英国伦敦对大家讲话……
  默罗;今天晚上,伦敦乐观气氛不浓……』

  广播的安排,听来好象十分妥当周到似的;只有报界老手才听得出,哥广访员其实很少。虽然三十岁的默罗和三十四岁的夏勒头衔很长,哥广节目仅仅有他们这两个新闻分析家,而且哥广在整个欧洲也只派出这两个访员。他们在欧洲大陆到处跑,用电话互通消息。汇报节目是由他们七拼八凑起来的,这种搞广播的方法真是异想天开。他们居然获得成功了——而且是大成功——只因欧洲人对时事所知极少。不过,要知道内幕,还需要再过一些时候呢。几个月后,哥广派埃里克·塞瓦赖德到荷兰去加强采访工作,荷兰人听说他竟要向美国播送当天新闻,吃了一惊。早先访员从荷兰向美国广播,只谈本地风光,如郁金香怎么盛开,风磨怎么多之类。欧洲人觉得广播应该只供娱乐——说真的,多数美国人过去一向也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叫新闻界保守派吃惊的是,通过电台来报道欧洲动荡不安的情况,非但不逊于登报,而且越来越觉得行之有效。卡顿伯恩稳坐第九播音室,一边吃夹馅面包,喝黑咖啡,一边就听到默罗和夏勒二人草草建成的通话网源源不断地从欧洲报告准确可靠的消息。因为欧洲各国记者苦于新闻检查,而美国仍有新闻自由,所以9月里发生的危机,美国人比欧洲人所知还多。英国广播公司甚至不许丘吉尔在电台发表讲话,生怕他乘机破坏和平谈判(这一怕是有根据的)。英国有个杂志编者说,读者要是想知道捷克危机的实情,还是去听美国的短波广播吧。

  不用多久,默罗就几乎跟卡顿伯恩齐名了。9月这个月里,默罗自己广播了三十五次,还组织记者分别从欧洲十八个城市口头报道共一百一十六次。作为驻欧办事处主任,他是第九广播室衔接欧洲的纽带;什么时侯无线电话发生故障或者语音不请,留神细听的美国群众就听到卡顿伯恩压低声音不耐烦地说:“叫默罗回话!叫默罗回话!”危机发生后早先那几天,这种情况不多。入春以来,驻欧记者已经大量增加,哥广安排了一位捷克女电话员,处理上百次电话联系。当时天气晴朗,欧美双方对话清晰可闻,真的能跟驻欧记者们隔着大西洋开“圆桌会议”。广播听众手里拿着哥广应索寄赠的“欧洲危机示意图”,同时就听到默罗或者夏勒跟卡顿伯恩或者特劳特彼此交谈,在图上又能看到法军开往马奇诺防线或者波军调往西里西亚。大致说来这有点象“掷采购地”的游戏。【一种在棋盘上进行的游戏,先掷骰子,赢了就取得某块地产。——译者】

  到了9月15日,也就是危机发生后第四天,电台忽然出问题了。欧洲各国军队已经进入了阵地,外交官们每时每刻都在争吵,希特勒和张伯伦互相瞪眼,——谁也料不到张伯伦不消多久就瞪不下去了,——偏偏就在这时候天气变了。用短波播送不象用普通电波,极易受大气层的干扰。一天天过去了,可是哥广老是听不到欧洲来话,卡顿伯恩叫默罗回话也杳无声息,于是只好转而靠电讯新闻。忽然间,全广驻欧记者来话清晰可闻,这叫哥广人员吓得一跳。原来全广异想天开,从欧洲播往南非开普敦,经过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转送纽约。这样绕了个大弯,欧洲来话的路线延长了两倍,可是只慢了几秒钟,但字字清楚。哥广接着也依法办理了,不过他们还是觉得直通广播更好。

  大西洋天气还是十分糟(洋面出了什么事啦?),可是布拉格的局面忽然急转直下。捷克倔强如故,它的伟大盟友英法两国生起气来,要对它不起,以示惩罚了。9月21日清晨2点15分,英法驻捷公使把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从床上叫了起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英法两国要弃盟背约了。虽则有约在先,可是现在他们决不出兵,捷克要么向德国独裁者屈膝投降,要么孤军抗战。那天从早到晚,贝奈斯找阁员开会,找政党领袖商量,向带兵将领征求意见,疲惫不堪,一步一拐。9月21日下午5点左右,贝奈斯政府屈服了。捷克发表公报对全世界说:“我们别无出路,因为孤立无援。”贝奈斯说,“有人卑鄙无耻,把我们出卖了。”

  欧洲时间下午5点,在纽约和新英格兰各州还只是上午11点。电台技术人员照旧埋怨海上天气不好,商船水手也嘀嘀咕咕,说早一天日落时分天色好象黄铜,很怪。可是没人因此担忧。早报上的天气预报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它说:“今天有雨,气温转凉。”

  说的就是这么简单一句话。

  ※※※

  1938年的美国气象局,比之日后设备简陋得多。三十年后那些高级器材,如雷达示波器、喷气式空中观测机、装上电视录象机的天气情报卫星等等,当时一无所有。当时主要的仪器是十六世纪的温度计,十七世纪的水银气压计,中古时代的风标。最急需的是海上情报。陆地前沿气象站可以互通消息,可是海上情况神秘莫测,因此气象人员只能靠商船和班机的自动观测。大萧条时期,政府不会拨款给局里自备高价的飞机出海巡视,所以他们不是自己心里纳闷,就是随便猜测一番。他们老早知道,有朝一日会猜得大错特错的,现在果然出大岔子了。

  可是倘说气象局无计可施,只有无辜挨骂的份儿,那也不对。说得直率一点,当时的气象局是个十分松懈的组织。有些新技术别人早已掌握,他们还不懂。研究风速和气压的度数,从而估计风暴是否将要来临,这是一切合格的航海人员都要会的,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