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比如作为当地名义上的最高文官;现任的淮东布政使李格非;以及通淮转运使曾华的日常动态;生活起居的点滴;身边人物与事务的变化

  下至各地方军队中;士委会对于一些可疑人员;及潜在不安定分子的日常报告;乃至益都、临沂等地民间最新的风闻与传言。

  代表着内外两套检查体系的初步运作成果。

  但是;截止到最近一封三天前的邸文;依旧有一个情况让人觉得忧虑和困扰。

  要知道;我这里都已经带领人马沿着黄河;打了一大圈转回来了。

  而被我安排在泗州境内;淮河北岸渡口的接应部队;连同渗透到队岸淮南的侦查人员;据成依旧没有看到任何;有朝廷军队;发起攻势的迹象。

  而海州方面;同样除了与本家和婆罗洲会馆关系密切;而例行往来同行船只外;也依旧没有见到了任何渡海而来的援军;或是其他的后续动作。

  这个结果;就让人十分玩味了;难道我这次是做了一番白用工了?

 …

第五百一十九章 兵戎9

  运河之畔;向青州班师的准备工作;仍在有条不紊的继续着;

  而随军的炮团;正在将一些小炮或是轻炮;搬到车船上去逐一固定好。

  这也是这次出战后的偶然所得;这样可以在伴随大军前行的时候;顺带提供一些近岸

  的火力支援。

  这里虽然地处平原的黄泛区;但是相对密集延伸的运河支系;却成了某种天然的防线

  ;只要搭配以足够的船只机动的话。

  如今的战线;暂时被维持在了郓州一线;以濮、曹、郓三州交界的雷泽县为核心;建

  立哨垒和烽燧;作为最外围的警戒线。

  在这里我也成立了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水军;虽然初步只有两个营的人马;漕运的车

  船十几艘;外加几十条平板大船而已。

  而其中大多数桨手船工;兼作肉搏战兵;皆来自本地人士。目前以大野泽畔的河道入

  口——巨野县;为后方驻留和训练基地。

  主要职责是负责沿河机动巡曳;在需要的时候输送和支援陆师的战斗。

  在前方情况不利之下;还可以沿着运河掩护其他部队;退入大野泽;继续与来敌周旋

  ;而为后援争取时间。或者于脆沿河转入济水;向齐州和济州方向撤退。

  在我率领的大队人马相继归建后;一个直属兵马使和一个州兵马使;外加三到四个防

  戍营;将成为支撑郓州前沿;与北军对峙的主要战力。

  从临沂换防过来的第一兵马使风卷旗;和新任的郓州兵马使折可适;将成为这路人马

  的正副主官。

  而有了人心相对靠拢的郓州;作为本方势力的外围屏护。我就可以稍稍空出手来;处

  置和肃清一下处于后方的济州、齐州、兖州境内;那些被击败或是打散后;流亡于道

  途的番胡余孽;流民残匪之属。

  这时回程过境的部队;就正好派上用场了。

  根据之前地方肃清的经验;他们将被按照马步炮各种合编成更多混成中小战团;并配

  备足够的代步坐骑;以更加灵活机动的对应地方清剿的需要。

  然后;就可以进一步消化和梳理;这些地区现存的资源和人口。哪怕是作为第三类;

  就地维持现状的丙区来处理;也可以为镇抚府治下;增加不少现成人口和田土、产出

  这样也算是有所征拓;将战线向东推进了不少;获得了至少两州之地的折转缓冲;让

  我这次西征之行;不至于缺少实质上的建树。

  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大;与传讯、交通距离的拉长;我也需要一种传达和响应方式更快

  的通讯手段;作为传统的快马寄递和烽燧传警之外的补充手段。

  特别是对于眼下;正处于我势力范围突出部的郓州来说。

  而眼下所能获得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就是岭外正在使用的有线电报线路了;但这些前

  代的技术残留;却是南朝一只保持和垄断的国家机要;没有那么容易搞到手。

  而要想自己研发的话;虽然有明确的方向和科技树;但是在具体材料工艺上;却需要

  慢慢的积累和实践。

  比如作为导线的金属抽丝工艺已经有了;如果不在乎那点传导损失的话;直接用铁线

  也可以凑合。而作为线路绝缘和防腐蚀的外部保护手段;在缺少塑料外皮的情况下;

  也可以用外涂大漆;或是包裹杜仲胶的土法来解决。

  但是作为提供电脉冲信号源的基础设备;原始缸式铅酸反应电池;所需要的化学原料

  ;在三酸两碱进入量产之前;还无法自行解决。

  因此;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种过渡性的手段。也就是眼下;正在我面前建造起

  来的;像是木制塔楼风车一般的高层建筑;

  在大野泽畔一处遗弃的烽燧土台上;来自建生军的工程兵和军匠们;用锹铲刨除那些

  已经风化或是松软开裂的夯土外皮;直到露出相对坚实的深色内里;再按照可以利用

  的部分;抹上一盆盆用来加固的三合土浆。

  而另一些士兵;则围绕着烽燧残址为中轴点的;交叉画数条五十步长的直线;再沿着

  支线对角掘土为沟;并碾筛夯实成一道新的墙围;再用碎石包贴城一道矮墙;作为附

  属建筑的规划。

  大量新烧的土砖;被包贴在涂满新鲜膏泥的燧体上;直至五丈高台;复又插入三只大

  木支柱;钉板加固成又三丈高的中空尖顶;顶部装上大盘绞车杠杆等机括。

  最终以烽燧旧址为基础;搭建起一个类似十字风车的高大建筑;只是叶片要狭窄的多

  ;通过下部手沂盘而转;还留下来作为夜晚照明的折射镜室和孔洞。

  风车的叶片位置;变成了数条多折的外延长臂;而通过下部绞索的牵引;来改变多节

  臂棍的造型;进而来表达数十个;到上百个相应的符号来。

  这就是在近代一路流行过的;远距离信号中继手段——扳臂信号机;或者也可以称之

  为扳臂信号塔。

  而作为我印象深刻的出处;也是在小说《基督山伯爵》之中;用作炒作公债的日常手

  段。

  改名换姓化身海外大富豪前来复仇的主角;就是用收买了信号站的操作人员;而让自

  己的仇家得到虚假信息;在外国公债投机中破产的。

  在近代欧陆的两次拿战时期;那位矮子皇帝;依靠层层中继的信号站;据说在巴黎只

  用几个小时;就能收到远至莱茵河畔的战报。

  而且作为一种近代传信的产物;技术上的门槛并不算高;在天气晴好的白天;可以采

  取彩色镜片反射阳光;来传递信号。

  而在夜间或是能见度差的白日;则用精炼油灯所提供的;类似折射灯塔的不同颜色的

  闪光;来继续传达讯息。

  这样下来;除了过于复杂的内容之外;转发一些简明扼要的专用密语;完全可以满足

  日常军事传讯;甚至是各级民政管理上的需要了。

  因此;哪怕在无线电发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壁板信号器依旧作为铁路管理的配

  套设施;一直沿用到现代社会。

  当然了;在我这个时空;为了日常维护的方便与节约成本考虑;这些传讯节点;是沿

  着传统商路于道上的城邑村落;或是屯田安置点布置的。

  而每个信号塔的基址;除了继续发挥烽燧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兼作驿站和粮台所;便

  于巡逻维护和守卫。如果出现故障或者天气延误;还可以就近采取快马急递等;人工

  手段进行补救。

  这样日后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在这些信号站兼军事据点的节点基础上;进一步布设电

  传线路。

  当然;这都是很遥远的事情的;而眼前的计划和预想是好的;具体使用起来;恐怕还

  有不少具体问题和细节;需要解决的。比如在平原上的视距缩短问题;信号传递过程

  中误差亢余和延迟管理。

  因此;郓州这里到青州益都的沿线设置;还只是初步试点;能够穿州不过夜;就是我

  的最低底线;一亦有所成效之后;还将延伸到治下所辖各州。

  淮南道;高邮军与泰州兴化镇;交界处的临泽城;刚刚插上了代表光复的飞黄战旗。

  “挺击队在什么位置;”

  “为了么还没如期进入楚州……”

  东南路招讨行营总管;宁冲玄也在大声质疑道

  “明明只消稍加努力;就可以在两淮连成一片了……”

  “大帅;本军已经后力不继了……”

  一名发梢灰白的披挂老将;面不改色的开声道

  “虽然粮草器械供用尚足……”

  “但是将士们已经实在打不动了……”

  “特别是经过了了前段时日的节节拉锯;又由守转攻之后……”

  “军民士卒皆已疲弊啊……”

  “急需后方生力军的替换和补充……”

  “至少也需要水师的支援啊……”

  说到水师;帐中顿然一片噤声;静了下来。

  事实上;自从进入高邮湖的水师;轻敌加上不熟情况;在追战中不幸搁浅河道;而被返身杀回来的禄氏藩军;用蚁附战术给烧杀了大半之后;就在没有主动出战了的余勇了。

  而在江宁;一个远道而来的消息;也让监国的脸色变得阴晴不定。

  “最新消息;西军已经破约入关了……”

  “大散关失守;西路军马已经败退到了汉中一线。”

  “荆湖路和山南东路的藩胡;已经开始向南下集结……”

  “有意渡江进入江西道……”

  他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伸手在调防的均旨上;签押上自己的印信。

  “让已经完成整备的高宠所部;火速过江把……”

  然后他对着守候一旁;督责协调中路的枢密副使道。

  “鄂州不容有失……”

  “东海道的输送;就只能再等一等了……”

  “毕竟还是时不与我啊……”

  他有些倦怠的叹息道;为今之势就像是一只在远航之中;已经出现严重渗漏;而仍旧在前往目的地的大船。

  无论他这个掌舵人;是如何的努力去弥补和善后;但是各种问题和困难;总是随着他的举措接踵而来;让人应接无暇的疲于应付。

 …

第五百二十章 兵戎10

  相继在济州、齐州境内;又多盘桓了好几天;部署玩沿黄防要和剿平事宜之后;我终于带着剩下的小半军队;回到了通常意义上的后方地区。

  沿途到处是正在挥汗如雨在劳作的身影;看着他们辛勤不息的身影;感觉就连日头都不是那么灼人了。

  见惯了征程中的荒败与孤寂之后;回到后方根据地的感觉真不错;

  途径的徐州和兖州境内;原本大片荒芜的土地上;也开始长出了稀疏的青苗。

  却是已经被有组织的抢种上芋薯瓜豆之类;属于耐旱少水也不需要特别照料的作物。

  这样虽然错过了正常的农时;但是依靠境内相对发达的灌溉水系;到了秋末也亦然多少可以有所收成。

  无论是作为牲畜饲料;或是加工成人吃的口粮;对于现状多少有所补益。

  另一方面;作为战线前移之后的最大变化;就是道路沿线;那些村邑的废墟之上;正在建造当中的;土围子式民屯安置点。

  这些据点采取的是;源自南方名为排楼巢屋的建筑布局;原本主要是给那些工坊的匠夫工役们临时栖身的集体宿舍。

  外以土石为高墙;贴墙内构以数层联排的木楼;然后开口向内并列成一个四方或是圆形的围子;类似于后世南方永定土楼的布局。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南方的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