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10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的保障是得有的。

    回到家,张超得到李世民已经能说话的消息。

    “这是好事了,起码现在陛下可以当面亲口的对长孙无忌说清楚,我可没给陛下下毒。”

    老铁枪道,“这样的玩笑还是少开。”

    六十多岁的老铁枪已经须发皆白,脸色还算红润。不过也确实老了,他现在除了张超和莲兰这三个,这十几年娶妻纳妾,老来开花,又生了张越等七子六女。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大的已经十五。

    “文远啊,爹已经老了,以后越儿他们兄弟,就都交给你这个三哥了。”

    老爹以前有过两个儿子,因此在张家,张超是排行第三,算上后来生的七个,老爹这辈子也生了九个儿子,收养了一个。

    对老爹来说,这辈子是非常圆满了,前半生戎马半生,尤其是隋末之时,转战四方,瞎了眼,死了妻儿,曾一度凄凉。

    后来遇到张超,日子越过越好,临了了,还能当了郡王。这辈子已经值了,可惜张越虽说已经十五岁了,可比起差不多年纪的张璟等张超的儿子,张越却差远了。

    老来得子,有些娇惯了。

    若是当初留在张超身边,由这个三哥亲自教导这个四弟,或许张越也和张璟他们一样优秀了,这算是老爹唯一的遗憾了。

    “文远,我打算把四郎他们七兄弟留在汉京,放到你身边,让你好好教导矫正几年。要不然,我怕我一死后,你帮我挣下的这偌大家业,传到他们手里,他们也会败光的。”

    张超安慰老爹,“其实四郎也还算不错的,其它弟弟们,还年幼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他们是什么样,我这个当爹的很清楚,也只有你这个做哥的能管的了他们了。若是他们以后不听教训,我这那点封地家产什么的,你就都留下,不要给他们,给了也是会败光。”

    “老爹,你想太长远了,你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四郎他们也还年青,有的是时间教导。爹若放心,就把他们留我身边。有五年时间,足够让他们脱胎换骨了。只要七娘肯舍得就行!”

    老爹脖子一梗,“就是那败家娘们,对这些孩子过份的宠溺才有今天。这事情我说了算,她管不了。再不好好管管,以后真的只会丢我张铁枪的脸,羞先人的。”

    其实张超的管教办法也很简单,把这几个小兄弟全扔进讲武堂下的少年军事学院,让他们接受封闭式军事训练。一年就两个假期,那时张超亲自放在身边管教,有五年时间,烂铁也能锻打成好钉。

    内阁九位宰相集体去长乐宫探望太上皇。

    长乐殿里,承乾和皇后夏花娘还有太子小龙也一起来探望李世民。

    李世民今天的心情看着不错,靠在床头,喝着奶。

    两名御医在帮皇帝做着推拿。

    皇帝的气色也不错。

    见到张超他们来了,还主动打招呼。

    “陛下,感觉如何?”长孙无忌问。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却没什么好感,哼了一声,“还死不了。”

    他不顾长孙无忌,却对张超招手。

    “文远,过来朕这边。”

    张超微笑着走过去。

    李世民右手握着张超的手,“朕还记得中疯之后你在朕耳边说的话,你说等朕后了会送朕去美洲。”

    “说到就会做到的,陛下。”

    “朕也知道了,你已经封李弘为美国公,还封了雉奴为澳国公。文远啊,你能不能让雉奴到时也改封到美洲去,随在朕身边做个伴?”

    张超呵呵。

    “陛下,其实澳州也很好的。”

    李世民听懂了张超的拒绝之意,其实他刚才已经问了承乾一次了,承乾不做回答,也是拒绝之意。

    叹了一声气。

    “罢了,就让雉奴去澳州吧。”

    李世民叫过武媚娘。

    然后又叫承乾。

    “皇帝。”

    承乾过来,“陛下。”

    李世民又叫张超。

    “上皇!”

    “朕欲立武氏为太上皇后。”

    承乾惊怔,武氏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况且,在他心里,只有他母亲才是皇后。

    “武氏区区才人,如何堪当太上皇后?”

    太上皇后,就是太上皇帝的皇后,这与皇太后还是有些区别的。皇太后一般是皇帝去世后的遗孀皇后,在新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而太上皇后,是太上皇还在。

    李世民要立武媚娘为太上皇后,确实让人惊讶。

    承乾是坚决反对,甚至都不管武氏就在旁边。

    李世民望向张超。

    “文远。”

    张超苦笑。

    “陛下,本来这只是你的家事,但册封太上皇后却非普通家事,这既是天家大事,同时也是朝廷大事。毕竟,不管是皇后还是太上皇后,那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臣以为,武才人照顾陛下用心,但毕竟此前只是才人,若陛下加封其为太上贵妃、太上淑妃,自是无人反对,可贸然加封太上皇后,请恕臣无法支持。”

    武氏坐在李世民的床边,一边抱着李弘,一边握着李世民的手,低着头,面无表情。

    李世民似乎还想坚持已见,他目光转向房玄龄、长孙无忌、杜淹等人,可没有一个出声支持他的。

    良久。

    李世民有些不满的叹气。

    他拍了拍武氏的手,“先委屈你了,朕就封你为太上贵妃吧。”

    武氏谢恩,“多谢陛下!”

    承乾依然是不太高兴,甩袖就往外走了。




第1316章 一手刀剑,一手儒经

    。

    张超和承乾一前一后相差半步走着,承乾还是很不高兴,“朕不可能让他胡来。”

    张超笑笑。

    他都想不到李世民会想立武氏为太上皇后,简直出人意料啊。这对老夫少妻简直是相爱相杀。

    从才人立太皇太后,哪怕李世民已经退位,立武氏也确实差不多是他自个的事了。可也得考虑下承乾,毕竞他娘以前是皇后。李世民宠武氏,承乾管不着,但想立为皇后,承乾不答应。

    正室的地位,应当属于他娘,哪怕已经去世,这个位置也不能让别人插脚。再者说,武氏若成太上皇后,那李弘也就算是嫡出了。

    “陛下不是已经让了一步,封武氏太上贵妃也不错,反正过两年太上皇和太上贵妃都去美洲了。”

    承乾走到一边凉亭坐下。

    “武氏怎么就把陛下迷的团团转呢?”承乾不解问。

    “上皇现在寂寞啊,而武氏能够懂上皇心意,算是知音吧。”

    ······

    内阁。

    宰相们回来后,都忍不住说武氏不愧媚娘这名字,能媚惑人。上皇也是个了不得的皇帝了,现在居然都让这个十几岁的才人迷的五迷三道的,都要立她为太皇太后。

    十几岁的太皇太后,想想都让人惊叹。

    “也不知道她用的什么法子。”

    “可不,我还记得当初甘露殿里,她一烛台砸上皇头上,可是把上皇砸晕。当时上皇都想提剑砍死她了。”

    长孙无忌冲进来的张超道,“大家得问赵王啊,武氏可是在赵王府里长大的,说不定在赵王这里学的几招兵法呢。”

    张超也不在意他的玩笑话。

    “大家都好有闲情雅意,看来这明年的财政预算案都拟好了啊。”

    褚遂良连忙道,“还没呢,各部争的厉害,这总预算就这么多,可处处都要开支,往哪边倾斜也不好弄,正头痛呢。”

    “军费开支肯定得多留点,明年用兵的地方多,得早做预留。虽然咱们九个,每个人都有一笔特别预算,但这个得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堵窟窿的。”

    对于朝廷主政的内阁来说,维持朝廷的安稳运转当然是首要的。而朝廷运转最重要的当然是收税和花钱了。

    收税,保证明年的税赋收入。朝廷今年做出的财收预算是明年预计收入一个亿,这其中两税的农业税收部分是固定的,朝廷早些年前就公布了永不加赋。

    因此哪怕这些年朝廷开垦的边地新耕地越来越多,也有许多过了免赋减赋期,可朝廷早定下了两税中田赋的总量是不变的。因此纳赋的田越多,每年每亩田的赋却更少。

    不过现在也没有谁说要取消这个田赋固定,毕竟永不加赋的口号喊出来,还是深得百姓爱护的。

    每亩田赋减少,百姓负担也确实是减轻。

    再说了,朝廷大头税收还是在工商、海关常关、专卖等这几方面,这才是大头。

    一个田赋的永不加赋,其实一年也没少收多少,但却获得了大唐无数农民百姓的称赞,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一年一亿的税赋收入,相当的惊人。

    能够保持这个财收,除了工商兴盛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改革之初,朝廷就定下了官绅贵族一体纳税的这个制度。

    在大唐,虽然贵族成千上万,官吏数量如今更是庞大,士人阶层也是相当的惊人,可他们都没有如明朝一样获得什么免税免役特权。

    大唐的役都折钱,大唐的税都明摆在那,不可能免税的。

    连张超这个大唐第一贵族,都是纳税先进户,从没有偷税漏税。灞上张家家大业大,那么多的产业,每年向朝廷纳的税,也是相当的巨大,但却没少过。

    对张超来说,其实张家经营产业,已经占了许多优势,许多产业甚至都是垄断性的经营,利润很高,没必要却逃那点税,他只是会让自家的账房合理的避税而已。

    避税是可以的,但偷逃不行。

    想想大明朝,中明以后,海贸兴起,工商大兴,资本萌芽。可是朝廷却穷的叮铛响,为何,就是有太多特权阶层的偷税逃税了。

    最有钱的那些人都不交税,每年朝廷的巨大开支都压在最没穷的那些穷老百姓身上,还动不动加征加派,地方上也各种摊派火耗,结果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农民起义,葬送大明了。

    大唐给勋戚贵族们分封,给他们领地一半的税赋收入,可以说也是让贵族们愿意纳税的一个交换了。

    不过一年一个亿的收入虽多,可朝廷的开支也大。

    贞观十四年的累积,从过去的国库空空,到如今国库里存钱折铜一亿贯。

    李世民留下的底子还是很厚的。

    只是当初被张超坑了一次,朝廷空有各种金砖银锭铜锭,各种绢布粮食,却一时不能变现兑付百姓的纸钞,加之应对失措,最后若出了金融危机。

    而南军入京后,李记各地钱庄秘密藏起来的那些钱就都拿了出来,加上朝廷各地的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金融动荡。

    如今朝廷货币改革,一改过去全面流通纸钞的办法,而是钞币兼行。一面是把如今四大商业银行的印钞权加大兼管,虽然还能印钞,可纸钞发行准备金却提高了,贷款准备金同样提高许多。

    另一方面,朝廷不停的铸造新的金银铜元宝,又回收旧钱,让各地的民众对市场的信心不断加强。

    张超主持的内阁,如今的一个根本预算制度,就是量入为出。朝廷每年会先做出一个来年的财收预估,然后把其中的九成拿出做明年的财政支出预算。剩下一成,存入国库做为储备。

    贞观这些年来一直是这样,才积蓄了一个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