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李超都已经拟了一个新的西套平原开发计划,就是在黄河的西岸,在那边开挖一条新渠。

    现在西套平原的引水干渠主要还是在东岸这边,西岸现在只有一个汉渠。那边还有大片的土地可以开发,关键就是再修一条主干渠道,然后再修支渠,就能开发出大片的新灌区。

    这条新干渠,李超都已经定了名字,就叫唐渠,渠口就开在青铜峡旁,一路向北流,到定远终止,计划全长七百里,支渠五百余条。修成之后,起码能灌田一百万亩。

    这条渠道也不是李超独创,而是历史上建于唐朝的武则天年间,后经各代的整修。可以说,这是西套平原历史上十几条主干渠中比较重要的一条。

    李超几乎就是把历史上的这条渠道直接拿了过来。

    长达七百里、宽达十丈的这条西岸主干渠道,能把西套平原西岸的大部分土地都灌溉到,能让西套平原再增加一百万亩粮田,而且是水浇地。

    这条干渠一旦完成,加上配套的支渠,这就等于让灵州的耕地直接翻一翻啊。这样大的项目一旦完成,真正算的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这样大的工程,现在却没有合适的管理者。李超自己只能是规划者,他没有太多时间却管具体事务,而且这么大的工程,也不可能一个人就管的过来,需要的人太多。

    就算现在是前期规划,堪探路线这些,也一样很繁重。

    “大帅,你还真打探上马这个唐渠?”苏定方惊讶的问。在他看来,现在当然是一心打突厥最重要,至于什么修渠水利之类的事情,这些应当是交给下面的刺史、县令去干吧。

    “修通了这条渠道,能增加一百万亩粮田,还是水浇地,你觉得没必要?一百万亩水浇地啊,就算一年产个四石粮,这一年也能增产四百万石。你知道这么多粮食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朔方镇以后完全能自给自足粮食,甚至还有余粮运去陇右、河西,若是长安需要,还能运点粮去长安。”

    “以后长安不但不需要往朔方运粮支边,还能减少运往陇右、河西的军粮,甚至长安还能得到朔方粮食的输入。你说,这不重要吗?”

    灵州本来就有了百万亩田地,新增百万亩,意味着灵州会有两百万亩地。两万顷啊,还比不上关中的粮田数量,但关中的人口数量却是灵州的几十倍了。

    灵州地多人少,兼有畜牧之利。两百万亩粮田,正常年景,丰收的话,能产七八百万石粮食,灵州现在不过十来万人,就算再翻两三倍,那也不过二三十万人,一人就算按高标准的十八石算,也不过需求五六十万石粮,这就意味着灵州,能成为整个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粮仓。

    对于大唐朝廷来说,这意味深远,比一年多收几十万贯钱税都重要,毕竟粮食这个东西是稳定的基石。大唐要控制朔方、河西、陇右,要保证京城的安全,要加强对西北外围几处的控制,甚至以后还想往外扩张,那么粮食就始终是制约的瓶颈。

    如果大唐在灵州增加了一个几百万石年产的粮仓,那意味极大。灵州可不是在东南,东南虽然粮食产量高,数量多。但从东南运到西北来,这却是万分艰难的。

    “可是这条唐渠,主干渠就得修七百里,还是十丈宽的干渠,修起来可不容易啊。何况,按你说的,要达到灌田一百万亩的目标,还得修上五百多条支渠呢,这可是项大工程。”

    “在平原上挖千里渠道,还算是比较轻松一些的。”

    “可毕竟是上千里的渠道啊,这得多少人力多少钱粮啊。”

    李超却不这么认为,这个工程看似很大,但看你怎么管理。比如说,可以把这工程分成多段,采用分段负责制。

    再比如,可以预先把能灌到的地分下去,然后想要分到田,那就必须出工出力,甚至缴纳一点钱先,这样修渠的人力、钱等都能解决很大部分。

    毕竟,分了田后,那就是给自己家挖渠啊。渠挖通了,分的地就是水浇地。没挖通,那就是块旱地,这为自己干活,积极性肯定干。

    就如同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一样,让那些资本家去修铁路,铁路修到哪,那么路两边多少范围内的土地就归他们所有。于是资本家们纷纷组铁路公司,拼命的修路。

    李超现在也准备这样干。

    历史上汉朝曾经向灵州移民七八十万人开发西套平原,而现在灵州人口不过十来万,就算两万府兵的家眷移过来了,那也就增加十万左右,远远还不到这里的人口承受底线。

    灵州就算再迁个五万户人口过来,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一百万亩水浇地,五万户,一户就算分二十亩地,那也不错了。毕竟是水浇地,如果再分一些旱地、草地之类的,绝对比许多关中百姓现在的情况强的多。

    毕竟关中地狭人多,豪强权贵占田又多,许多百姓在关中都没多少田地。

    而对于朝廷来说,从关中迁移五万户口到灵州,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其一,迁走了五万户,那么这些人原来的分的田就空出来了,哪怕他们原来手里的地不多,但五万户,一户就算十亩二十亩的,也得有几十万亩上百万亩啊,这些地可以再均出去。

    而另一方面,灵州新增一百万亩地,授给这些移民,移民们地多了,生活肯定变好了。而朝廷呢,关中人口压力减轻了些,同时又新增了一百万亩地的租赋收入,更充实了边疆。

    怎么看,都是有百利无一害。

    至于工程较大,但又不同于修长城这类。修长城那算是苦役,对百姓来说,没有切身的利益。可修渠不一样,分段修渠,为自家均的田修渠,修通了自家田就成水浇地了,这个积极性不能忽视,毕竟事关切身利益的。

    两万府兵家眷,再迁五万户新移民来,再加上原来当地的百姓,灵州到时拥有二百万亩土地,几百万亩草场,拥有八九万户人口,甚至是十万户人口,这都不是问题。

    灵州有了十万户,也就稳了。

    “真要修的话,我倒觉得有个人选挺适合替你负责的。”苏定方笑着说道。

    “你是说褚遂良?”李超一见他笑的那样,就猜到他想说哪个了。

    “大帅,听说这人在京城可是狠狠攻击你,现在他被发配来灵州当什么宣抚使,咱们怎么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让这个姓褚的知道下厉害。大帅你不发威,他还真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第477章 二把手

    李超做着出兵宁远计划之时,褚遂良也终于到了灵州。

    在长安出了那么大的笑话,褚遂良在家称病多日后,终于上奏请辞黄门侍郎之职,并奏请动身来灵州宣抚朔方将士百姓。李世民留中不发,褚遂良连上三道辞表,最终李世民都没同意其辞去黄门侍郎一职,但同意褚遂良以黄门侍郎职前往灵州。

    褚遂良几乎是灰溜溜离开长安的,根本没有几个人给他送行。过渭水的时候,褚遂良心中暗暗发誓,不在朔方做出一点成绩来,绝不回长安。

    此次出京,褚遂良本来是以钦差身份前往灵州走一趟就回的。但现在,则跟李超当初出京一样,是以中枢要职出任地方。

    以黄门侍郎职任朔方节度副使,加朔方宣抚使。

    节度副使,朔方镇的佐贰官,二把手。去了就不是走一趟的事了,而是跟李超一样,得留驻朔方。黄门侍郎职虽保留,但也实际管不了职事,成为一个保留的衔头。

    带着一个黄门侍郎的衔头出任朔方镇节度副使,无疑是让褚遂良身份重了几分。

    不过在李超的眼里,就算这个褚遂良是以侍中衔来的灵州,那他也一样还是副使,一样只是他的手下。

    “大帅,这个褚遂良来者不善啊,他肯定是来找我们麻烦来的。”苏定方提醒李超。

    李超不以为意,褚遂良他在京中也是熟悉的,同殿为臣,很年轻的一个人。相比起他的老子褚亮来,褚遂良有点锋芒太露。

    毕竟年轻,突然一下子当上了黄门侍郎这样的中枢要职,又得李世民信任,一时有些天下皆轻的自我感觉也实属正常。至于他曾经在殿上参他欺君,那也没什么。他李超又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参的下来的。

    “你们也不要太去为难他,要记住,他是陛下派来的节度副使,那是在我之下,你们之上的朔方镇二把手。他可还是黄门侍郎,门下省的次官。”

    皇帝此时还把褚遂良派来,其中究竟是何心思,这东西一般人也猜不着。但李超相信,里面肯定也有几分监督分权之意,毕竟李超在朔方进展好此好,都拥兵十万了,一人控制着七州多的全部军政财赋人事等大权,这个进展可是超过李世民原来的计划的。

    皇帝都没想到会这么快,当初他设节度使时,不过是为了给李超一个统筹全局的方便,但绝料不到一个来月,就已经有了如此局面。

    李世民高兴之余,当然也得考虑到收权的事情。

    放权,是为了前线需要,收存,则也是为了控制需要。彼一时,此一时。如果皇帝真的一直就那样放权,那他就不是李世民了。

    皇帝派了一个带着黄门侍郎的副使来,就是为了告诉李超,这是个很重要的人。李超当然不可能让手下去欺负这位副使,他代表的可是皇帝。李超真那样做,岂不是说明李超已经在朔方成了土皇帝?无视中央和皇帝的权威了?

    这种犯忌的事情,李超不能做。

    “褚副使应当是今天进回乐城吧?”李超问。

    “嗯,今天进城。”

    褚遂良是跟着一大批府兵家眷还有关中商人一同到的灵州回乐城。

    自出了萧关,一路北上,褚遂良就一路惊叹。这灵州,丝毫不像是刚刚收复的地方,田野一片绿色,到处是忙做的人。

    黄河上,船只往来不断,白帆点点。而岸边大路上,更是商旅不断,好一派繁华景象。

    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田野稻苗青青。

    虽还没到灵州城,可就凭着这些,褚遂良也不得不服,李超确实是个能人,这灵州一路上的景象,哪像是战后?这分明就是关中平原上的景象啊。

    他走走停停,不时的停下来仔细观察、访问,并做下详细的笔记。他知道了灵州做了人口户籍普查,重新进行了户籍人口登记,甚至对田地都重新丈量,换发过契约。

    知道李超在灵州战后颁行的许多新政,包括李超的新税法等,这些东西让他一时有些看不透,但他没再急着要弹劾李超。

    而是一一记下来,然后寻访了解。

    等到了灵州城外的时候,褚遂良已经对灵州的现状,对李超的主政理念,对他的政策有了很深的理解。

    对于李超拿下灵州之后,推行的许多政令,已经很支持。不论是整理灵州户籍人口,还是丈量清理田地,甚至是推行两税法、工商税法,维修水利,招商引资这些,都表示了极大的赞叹佩服。

    灵州能在战后,迅速的稳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工商兴隆,这自然是与李超的执政政策离不开的。

    一队骑兵策马来到队伍前。

    一员年轻骁将跳下马,向身着紫袍的褚遂良拱手行礼。

    “可是褚副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