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看到我爹来了,让座。”

    “那是你爹,凭什么让孤让座。”

    “你已经跟我女儿订婚,女婿顶半儿,我爹,那就是你丈人的爹,你难道不应当让座?”

    李承乾无奈的起身让座,然后蹲到一边树顶下继续啃鸭脖子去了。

    “你真要去山南?”

    “嗯,我是这样想的,陛下刚才也答应了。估计等阿丽纱她们生产过后,我就正式出京了。”李超说。

    老爹疑惑的问,“你真有本事不用朝廷花一文钱,五年时间就营建起一座新都?”

    “军令状都立了,当然有把握的。”

    “营建新都和建普通的城池可不一样啊,不说别的,这宫殿得气势宏伟,其用料都极为讲究啊。许多大殿的柱子,那都得是极好的木材。当年炀帝营建洛阳的时候,好多木料,都是从蜀中砍伐,然后顺大江而下,到了淮南再又上岸,往北运,一根上等的大木,可谓是费尽周折的。还有建造宫殿所需要的石材,好多也是得费尽周折开山取石,然后辛苦转运的。为什么说营建宫室是劳民伤财呢?就是因为耗费大啊,为了一根木料,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人。为了一块石头,也需要数百上千。”

    李超笑着道,“这个我自然是明白的,不过你老放心,我心里有数的。其实建筑宫殿,也不一定就要那种几百年上千年的大木的。更不需要费时费力的去蜀中砍伐,费尽心力的运输。”

    老爹连忙道,“宫殿那么大,没有几百上千年的大树做柱,如何能行?”

    “我有替代的办法,用水泥加钢筋,直接浇筑出千年树木一样的柱梁,然后外面刷上漆,就一样了,还能比木头更结实,不怕烧也不怕蛀。”

    “水泥?钢筋?”

    老爹糊涂了。

    “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建筑材料,有了水泥加钢筋,可以直接浇筑出千年柱梁,也能浇出巨形石块。能省时省力还省钱!”

    “我是听不懂你的这些了,也弄不明白,不过你自己可要把握好了,莫要留把柄给人。以后军令状还是少立点,离开朝堂去山南呆几年也好。”老爹道。

    营建新都的消息,李超要求严格保密。

    保密主要还是为了比较顺利的在山南襄邓之间选好新都地址,然后征地移民。

    襄邓,也就是襄阳和邓州一带,放在后世,那就是在河南的南阳盆地,这里处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汇地带。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六次迁都襄邓之议。

    第一次,是北魏武帝元修曾有迁都,以避高欢将入洛阳之意。元修打算迁都荆襄,后大臣建议迁都长安,后元修西迁长安,于是西魏开始,第二年,高欢入洛阳,建东魏于邺。

    而第二次,是李渊打算避突厥之威胁,迁都他处,最后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在山南一带,选襄、邓之间可居之地,以建新都。因李世民力劝,未实行。

    第三次,则是唐末昭宗李晔时,有大臣提议迁都襄邓,说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唐昭宗有意千都,但因为朱温的牵制最终未成。

    第四次,则是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因金兵南下,将渡黄河,犯东京。宰相等人欲奉皇帝出逃襄邓,以避金人锋芒,可后来为京师留守李纲驳之,出逃襄邓事止。

    第五次,是南宋高宗时,金兵逼近,高宗欲移巡以避锋芒,当时朝臣也多议论避襄邓。

    最后一次,则是金哀宗时,蒙军围汴梁,金哀宗也是打算退往襄邓一带。不过最后未成,国亡身死。

    虽然最终襄邓一带未建过都,但六次迁都襄邓之议,也说明襄邓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立都之所在。

    晚唐、北宋末、金等欲迁未迁,最后国破。

    从形势上来说,邓州背依秦岭巴山,面向江淮,可以屯重兵,退可守,进可攻。依托关中和巴蜀两个天府,和一条江汉运漕大干线,有兵源,有粟资,尤为重要的是,邓州实为中原,天下中心。

    其实历史上虽有六次议而未成的迁都打算,但邓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四次建都。

    禹都,夏朝时期的邓地,不仅是邓国都城,还是夏朝的国都。邓州还曾是邓国的都城,以及楚国的别都。

    明末的李自成曾经在襄阳建新顺国,改襄阳为襄京。

    南阳盆地,居于天下中心,四通八通。

    往北,是洛阳,往南是荆州。西北是长安,东南是江夏,西面是汉中,东北是中原地区。不论往哪个方面,都是一方的中心。

    当年西汉立国,以长安为都城,建立的是关中本位制度。

    后来的西魏、北周,其实都是关中本位制度,他们一开始实际的控制力都只是在西部,对于关东地区,尤其是遥远的东南地区,掌控力其实是很薄弱的。

    关中本位制度,说白了,就是关起门来发展关中。

    杨广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因为隋一统南北,天下重新一统,长安做为这个大一统的帝国的中心,已经有些不够了。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交通没那么发达,通讯也不发达,长安居于西北,距离东南东北,那真是隔着千山万水。

    而且关中虽号称八百里秦川,但关中平原也确实才八百里而已。

    八百里的平原,算的了什么啊。关中的周边,又缺少较好的农耕区,黄土高原等地形,使得这里限制很大,隋唐时关中的人口已经达到上限了,人口过多,对于关中水土等破坏越来越大,粮食等物资的缺口也越来越大,随便一个灾情,皇帝就得带着朝廷官员和军队去洛阳就食。

    而如果建都襄邓就不同了,先不说南阳盆地比关中平原大的多,而且南阳盆地四周,那都是产粮区啊。关中平原、江汉平原还有中原地区等等,新都能承受更多的人口,四周转过过来也是相当方便的。

    长安的商人们消息灵通无比。

    李超虽然要求皇帝和宰相们不要透露迁都的消息,但这件事情经手的人还是很多,最终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

    李超虽然还呆在灞上。

    可已经有许多人前来拜访了。

    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来拜访的,多是些有背景的商人,或者说干脆就是那些名门豪族的家仆管事们。

    营建新都啊,这多么大的一个工程啊。

    听说皇帝把整个工程交给了李超来管,而李超更号称不用朝廷一文钱就能在五年内建起一座新都。

    商机,许多商人都闻到了商机。

    听说不少贵族已经派人去襄邓一带买田置地去了。

    现在那边是宽乡,人少地多,地不值钱。可一旦新都建在那边,那边立马就会热闹繁华起来,那时田地还不得成倍的升值。

    “这些人!”

    前来检查太子功课的马周跟李超谈起这事,不由的摇头。

    李超却只是笑了笑。

    “这算不了什么,他们要买地,也不是就能买的到的。我早向陛下请了一道旨意,襄州、邓州两地内,五年之内土地不许交易,百姓如果想卖地,只能卖给朝廷。”冻结土地交易,一道旨意的事情,却能大大刹住那些人想要投机的做法。

    有钱你们去投机买什么地啊,都来跟着我营建新都啊。

    “相国,外面又有几勋贵家的管事前来拜见。”管家来报。

    “相国,是否需要小的去挡下他们?”

    李超想了想,“这样吧,你去跟这些来拜访的人说下,就说在三日之后,我将在这里,灞上李镇,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到时会详细说明营建新都的事项,到时也接受大家的提问。若有意者,可到时前来参加。”

    “新闻发布会?”马周都不由的对这个词感觉陌生和不解。

    “就是把那些对建新都感兴趣的商人们都召集起来,然后谈一谈建新都的一些情况,通报一些消息,嗯,就这么简单。”

    马周半信半疑。

    “真的只是通报消息,而不是劝捐之类的?”

    李超听了马周的话,也不由的苦笑摇头,“劝捐?你看我是那样的人吗?我既然不需要朝廷的钱营建新都,肯定也不会给商人百姓胡乱劝捐加课的,真的只是跟他们通通气,接下来看看谁有意一起合作的,到时再进一步详谈。”

    “总之,我不但不会向商人们劝捐加课,我还是给他们送钱去的。”

    “送钱?”

    “我带他们赚钱,不也就跟送钱一样嘛。”


第547章 看热闹的李渊

    三天后举行新闻发布会?

    那是什么东西?

    确定不是募捐会?

    从霸上李镇返回的商人们,很快就把钱管家转达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长安。

    长安城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各个行会、商会里,商人们都在议论此事。而京中管大豪族名门,也有不少人在关注议论着这件事情。

    “你们听说了没,陛下已经下旨禁止襄、邓两州五年之内的所有土地交易了,要卖也只能卖给官府,想买却门都没有。”

    “这事就奇怪了,居然还有这样的诏令。”

    “有什么奇怪的,先前不就说要营建新都嘛,看来这事情是成了。”

    “营建新都,建在襄邓?那算是什么鬼?要迁都,也应当是迁洛阳才对吧,襄邓有大城可迁都?”

    “不是直接迁,是要先营建一座新都。”

    “在襄邓选个地方,从头开始,建一座崭新的都城?”

    “我去,这是大手笔啊。”

    “不是说早先太上皇时议迁都,但当今强力反对了吗?”

    “是啊,听说当时还是李相国向陛下力陈反对迁都的理由的。想不到,彼一时,此一时。这转眼间,李相国居然是那个再提迁都之人,而更让人惊奇的是,陛下居然还同意了。”

    “真的已经同意了?”

    “还什么真的假的,你没看到这道禁襄邓五年内不得土地交易的诏令嘛,这还不明显也吗,这明显就是要建新都了啊。”

    “可这李相国三日后的新闻发布会又是什么东西?”

    “这个暂时也不知道,不过咱们李相国向来新鲜花样多,明天有半月谈发行呢,我估计报纸上肯定会吹吹风的,到时记得买一份看看就差不多知道些了。”

    “你去不去?”

    “去肯定是要去的,不管是怎么回事,都得去听听嘛。如果是别人,我还要考虑一下,但既然是李相国的这个什么新闻发布会,无论如何都要去捧捧场的。”

    “捧场?我看你老杨是跟着李相国偿到了不少甜头,急着去抢好处的。”

    “哈哈,既然都知道了,那你还说这么多干嘛,到时一起去就是嘛。”

    “万一这个新闻发布会是个募捐会呢?”

    “那又何妨,李相真要开那个品,多的不说,我肯定会尽力出一份的。”

    “要是真的在山南营建一座新都,你们觉得这里头有机会吗?”

    “肯定有的。”

    “我也觉得有,尤其是主持营建新都的可是李相国啊,你看李相过去建洮州城、建江心市,建宁武城,那些商人可都是得了不少利啊。”

    “是啊,若是李相把建宁武那套用来建新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