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宰江山-第8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看得更远,甚至都不难发现黑海的价值。俄国可以从此进入地中海,进而进入印度洋、大西洋的开放水域。

有这样的概念,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意义也就不再费解。这是俄罗斯的海洋之“窗”。

而回顾俄罗斯历史,从诞生在北方极寒之地,没有海岸线的莫斯科大公国开始,这个国家就一直为追寻大海而不惜流血。

彼得大帝的名言说明了一切:“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为了这句简单的话,他的帝国被动员起来,为了波罗的海东端那个小小的出海口——彼得堡与北方劲敌瑞典连年血战。而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赛则在他之前,从波兰手中夺去了半个乌克兰。叶卡捷琳娜登上历史舞台后,她的目光继续向南,看到了克里米亚,与寒冷的彼得堡相比,塞瓦斯托波尔的温水海洋显然更具吸引力。【半岛是地中海气候】

陈鸣的儿子和将军们都曾经就克里米亚的重要性发出质疑声。

可陈鸣却知道克里米亚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俄罗斯获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后,来自西方的入侵者向莫斯科进军的路上被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草原上的血战不断消耗,处于乌克兰南方的塞瓦斯托波尔则使入侵者无法沿着黑海岸边一路深入高加索。

这一战略布局最能体现出效果的就是拿破仑战争中,一代战神拿破仑在这儿断剑折戟。辉煌一时的拿破仑帝国也就此夭折。

原时空历史上,此后的俄国进一步勉力向南开疆拓土,而正在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无法阻止俄罗斯进一步南下夺取黑海最后的锁匙——土耳其海峡。俄国看起来马上就要取得百年来的夙愿——自由自在地在地中海中航行。

于是一场旨在遏制俄罗斯的战争就打响了。

百年宿敌的英法两国最终联合起来向俄国开战。——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法国对阵沙俄,在付出了数十万人伤亡和总司令双双死亡的代价后,英法联军终于打下了塞瓦斯托波尔,但这场战争仍未能从俄国手中夺走克里米亚。

如今奥斯曼帝国虽然再度踏足了克里米亚,当地的天方鞑靼人也纷纷对其热烈欢迎,但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依旧控制在俄罗斯手中。

俄国人并不是把地势平坦的南部割给了奥斯曼帝国,而是从南到北将克里米亚半岛一份两半,以第聂伯河为分界线,西部归属俄罗斯,东部才是奥斯曼帝国。

虽然这就是一个导火索,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谁都不会满意现有的状态,第七次俄土战争早晚会爆发,但是现今阶段,两国是都安稳了。

奥斯曼帝国正在讨论着进一步改革,不仅仅是军队,还有政治。但如今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身体出现了病灶,他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

还好接位的赛利姆·本·穆斯塔法·本·艾哈迈德也是一位坚定地改革派支持者,这位年轻的皇子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侄子,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活到四十三岁才从监禁中获得自由,他现在只有两个年龄不大的儿子,所以这苏丹的位置必须传给他的侄子——前任苏丹穆斯塔法三世之子。

……

“二叔可知道欧洲的消息?”

玄武湖里的一艘游船上,陈鸣跟头发花白,但气色还好的陈聪相对而坐。喝着茶,看着风景,耳边还听着人唱着小曲。

陈聪的年纪也六十好几了,陈惠都要七十了。

但陈聪除了头发花白,整个人看起来就如五十岁的气色一样,陈惠则真的是垂垂老朽了。

“我看啥欧洲啊。太远了。”离开了政坛的陈聪才不会费神儿在欧洲身上呢。这几年光国内皇室的事儿就层出不穷。

“是啊,太远了。但是再远也要看啊。不看欧洲,不知道西班牙什么时候陷入战争,这美洲接下来的战事还怎么进行哦……”

西班牙也快对法国宣战了吧,记得土伦战役里就有西班牙插进来的一脚。他们在美洲的那块土地可是肥的流油啊。

加勒比海的海地也发生了革命,伊斯帕尼奥拉岛那个岛屿是法国和西班牙各占一部分,而英国人也虎视眈眈,因为这个岛屿是加勒比海的第二大岛屿。

美洲因为欧洲的革命,也产生了新的波动。

第八百七十六章 狼子野心

承天十九年的开春,战争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陈汉国内再也听不到烈士家属的哭泣声了。

北方的地区第二批开战的植树造林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是新一轮的风沙整治工程,大面积种植防护林和耐寒植物,是整个风沙整治工程的核心。

早年的第一批整治工程效果明显,如今就是要巩固一期工程建设的成果,把一期工程区内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彻底治理,然后开在二期工程建设,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改善北方生态环境!

可以说,这也是在为之前的蒙古移民工程买单。

虽然在安置移民的时候,陈鸣就已经吩咐了下去,要小心草场退化和沙化,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但皇帝的话也不可能被地方上的人百分之百执行啊。

所以,这新的一轮风沙整治工程在酝酿和筹划了两年时间之后,在承天十九年春,就被真真的投入实践中去了。

陈鸣在这件事上狠狠地推动了一把。

虽然帝国的很多具体事务,他都渐渐放手给内阁,因为很多事在过去的时间里都已经形成了惯例,只要按照条例条规行事,那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陈鸣的关注点早就从具体事宜提升到了全局全面化的指导和建议上来了。

而如此的一来,他也就真真的体会了一把,上头人是如何的高处不胜寒,又是如何容易被底下人蒙蔽和堵塞视听的。

还好他手中有一个个的情报组织,更该庆幸的是在此之前,报纸已经盛行全国。

有了报纸这个东西,地方上想要捂盖子,底下的人想要堵塞视听,那就大大的不容易了。

想想历史上吃个鸡蛋都嫌贵的光绪皇帝,内务府的报账竟然要26两银子一个鸡蛋,那是什么概念啊?那个时候的一两银子,可是能兑换2000多个铜钱的,而一枚鸡蛋的真实价值是多少呢?五个铜子,十个铜子,十五个铜子?26×2000÷10/15,算算能买多少个鸡蛋?这鸡蛋打碎了,皇帝都能在里面游泳了。

特别搞笑的是,有一次,为了炫耀,光绪还当着内廷太监、官员的面,举着鸡蛋问他的老师翁同和:“此种贵物,师傅亦尝食否?”

听到皇上这样发问,在场负责“政府采购”的那些官员,还有中间插手的太监们的后背心的冷汗都冒出来了。如果翁老师说出了鸡蛋的实价,他们的脑袋可就留不在脖子上了。

可庆幸的是,翁老师的回答是:“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一听翁同和这样回答,那帮采购官员心里的石头算落了地。也由此可见这个翁老师多精明啊,他是官场的老油条,宁愿背负欺君之罪,也不能把鸡蛋价格的实情说出来啊。因为他心里最最清楚了,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鸡蛋,而是整个官场的潜规则。这个官场的潜规则,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鸡蛋”怎么能够碰“大山”呢?

这是内务府采买官员和宫廷太监们的幸运,但就光绪皇帝本身而言,这却是莫大的悲哀。

而现在有了报纸,很多事儿,皇帝真的是瞒不住的。

所以,报纸这个东西虽然不好完全掌控,但真的很有用。很多事儿,报纸上的信息是国安等情报部门都无法代替的。

如果这东西能早上一两千年出现在中国,或许真的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呢。

说起来中国的邸报早在汉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唐朝开元年间更是公开发行过杂报,杂报”是邸报的别称,可是这始终只是官方报纸,始终没有完成至关重要的一次革新。

这就是中国的制度,这就是中国的‘政治’。这是中国的传统,是中国千百年来赖以强大的根源,也是中国在近代急速没落,遭受百年耻辱的因由,是中国最大的悲哀……

光辉的农业文明时代即将结束,崭新的工业时代已经降临,万幸陈皇帝也在结束之前的旧传统,旧制度。

……

北方的大草原上,一支支蒙古骑兵正在国防军骑兵教官的带领下,抓紧时间训练着。

后者在战争结束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到了距离汉地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军需更容易补给。

包括蒙古人自己也愿意远远地离开大东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留在大东南,就地训练所要耗费的军需补给,很可能就是国防军对他们的‘支援’。

或许这是蒙古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很多很多的蒙古人都这么想。

一场演习围绕着不大的城镇展开,后者并不是要塞,而是一座很寻常的小镇子,是俄罗斯风格的。

如此这样的演习场在大草原上还有好几个,不仅有俄罗斯风格的,还有中亚天方风格的。

前者针对的对象显而易见,后者针对的对象也显而易见。

如今,陈鸣对浩罕、希瓦和布哈拉三汗国的‘狼子野心’近乎不加遮掩。

城镇里的居民是真正的平民,只是他们的身份与一般的平民比起来又有些不同,他们是移民。

将要迁移到北美去的移民。

所以,这一场战争是一石两鸟。考验的不仅仅有蒙古新军,也有这批‘精锐’移民。

这个演习还是很逼真的,至少城镇居民方面,除了有限的几个领头人知道,其他的人对细节全不知情,可是所有‘准移民’们却又知道演习失败的下场——他们在北美待遇会被降低的。

虽然他们参加这项‘工程’,本身的待遇就已经有所提升。

移民们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自己这些人到了美洲之后的处境会比一般人要危险一些,但是肥肉就在眼前,他们舍不得松口。

国防军一开始给他们的待遇是普通移民的五倍以上,对于这些移民来说,等于是从贫民阶层一下子跃入富农阶层,但是演习失败一次,那待遇就下降一截。

这些人既然已经拥有过了富农资格,再让他们去享受中农的待遇,那没一个人愿意的。虽然之前的富农资格只是虚的。可是一朝拥有,那就再也不舍得放弃。

这就好比单位的一把手空缺,老二代理了一阵一把手,但新的一把手总是要降临、要来到的。那老二在代理一把手的时候即使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可他心里就是再明明白白,当他真的要对新的一把手交权的时候,心理面也不可能不存在抵触感的。

……

上午,宋筠再次带领自己信得过的人前去巡逻。刚走出小镇的警察局,却见有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冲了来。看到宋筠,那人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喊道:“宋局长,蒙古人打过来啦。”

宋筠一惊,为了监视蒙古人的动向,他已经派了好几路的探马。但是前来禀报的并非那些探马,而是镇子东南方向上的哨探,哨探的警戒范围只有二十里,两人一组。

“哪部分的人马?有多少人?”

作为一个蒙古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前蒙古八旗,如今的宋筠早已经忘记了不光彩的过往,为着自己的新生活,更为了自己儿子女儿的新生活而奋斗。

他的本名叫玛拉特·松筠,之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蒙古八旗,可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他主动投降,并且有重大立功表现,所以他成为了唿伦贝尔军营施工队监工中的一员,然后又加入了东北边防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