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雄起澳洲-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臣服的土著部落被打散,建成一个个文明新村。

    当然,新村中的土著绝不会来自同一个部落。而是天南地北,各个地方都有。另外还有一些新移民融入进来,使得新村中不至于出现拉帮结派的负面现象。

    如此一来,既方便管理,又方便统治。

    还有一成是南洋来的土著,他们隔着澳洲近,人口也多。不过他们的内部来源也很复杂!因为南洋小国岛国很多,所以即便看上去是一样的土著,他们也分属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习俗与生活习惯。

    而且能来大明的,大多是对生活有抱负,有追求的人。像那些混吃等死,懒·癌晚期的土著,是根本就没有来大明的心思。

    这样一来,也免除了大明领导们对南洋土著们的担忧。毕竟要是来了一批懒得令人发指的人,那杀也杀得让人心烦。

    之后的一成半是各个国家的白人,尤其以荷兰人为主,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次之,其他欧洲国家的人最少。

    他们原本是迁移到南洋的殖民地百姓,身份都较为普通。若不是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还真不会来南洋。

    因为在南洋的地界上,他们虽比土著人的地位要高一些,但也没什么大用。毕竟殖民地是拿来剥·削压·榨的,根本不发展经济,也就没什么赚钱的生意。

    除了那些大资·本家、统治阶级,其它人是别想在殖民地捞到好处。再加上资本的本性就是剥·削,不分国别,一视同仁。所以这些普通人在殖·民地只能依附大的利益集团,接受他们的雇佣,混得也不算多好。

    除了饿不死,也发不了大财。

    所以听说大明遍地是黄金的消息后,全都一窝蜂的涌入大明。无论殖民地的统治者们怎么威·逼利诱,全都铁了心的奔赴大明。

    对他们来说,有什么能比实实在在的金子更有诱·惑力呢?

    最后的半成则是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移民,来源更加复杂,占到的比例不大。

    这些移民中,除了华人,其他的种族都被分到了新五镇。因为这些地方正值初建,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极差。所以大明是舍不得本就稀罕的华人去那些地方。

    否则要是死了百把人,那真够大明心·疼的。

    当然,这些地方都是有金矿的。即使他们知道那里生活条件不好,但在金子的引·诱下,也去得心甘情愿。

    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为了大明开发澳洲的先锋军。等后来条件好了,各项基础设施都建得不错了,就可以大规模接收华人移民。

    此时海河镇的大山村。第一任镇长古力杨正骑着村里仅有的小毛驴,背着新式火枪,义气风发的走在刚平整的大马路上。在他身后,不但跟着大山村的村长,还有镇上的各个行政官员。

    别看海河镇只是个镇子,但管辖的范围极大。整个墨累…达令盆地,都受它管。这还不包括西北部的大沙漠。像后世的墨尔本、阿德莱德、堪培拉等澳洲重要城市,全都囊括在内。

    只是现在的大明地图上,除了被改为海河镇的阿德莱德还有点样子,其他地方都还在长草。

    并且海河镇还是新五镇中,开建得最早的城镇,所以有两千多人的规模。再加上分散下去的乡村,都有五千多人。

    但海河镇还是和希望城隔得太远了,所以各项基础设施都发展得极为缓慢。除了每个月定点到来的商船,送点物资,让海河镇知道点外界的事情,其它时候,都与外界隔绝。

    虽然可以发展陆路交通,但这无疑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明人力吃紧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精力建造国家公路。

    于是很多时候,海河镇都像一座孤岛。

    像这平整的马路,就因为交通难,到现在都没运来想要的水泥,也就无法硬化路面。

    想到这些,他就有些发愁。

    还记得临行前,他在总统和内阁高官们面前,可是做了保证的。两年之内,必定使海河镇步入正轨。

    当时总统和内阁高官们还劝他不要做这样的保证,免得难以落实。但他却觉得,自己既然被选为海河镇镇长,那就得做出一番成绩,这样才不负总统和内阁高官们对他的期望与重托。

    也不怪他敢这样夸下海口。

    因为希望城的建设速度,他是亲眼见过的。知道什么叫奇迹!所以他才相信,只要敢为,没什么办不成。

    但来到海河镇之后,他就被打击到了。

    镇上全是清一色的木头房子,道路也满是泥泞。再加上镇上大多是淘金者,所以穿得也是脏兮兮的,破破烂烂的,弄得他以为自己来到了乞·丐窝。

    一个镇上都这样了,那下面的乡村,可想而知了。

    因此他开始上任以来的大走访,大考察。将海河镇下面的十九个自然村,全都考察了个遍。

    而这大山村,由于位于墨累河的上游,大分水岭的山脚,位置偏远。所以来得最晚。

    当来到村头,一个个不同肤色的村民,已经站在村道两旁欢迎了。但他们全是灰头土脸,显然刚从矿上回来。

    且他们的神情也是急·躁·躁的。努力的挤着虚假的笑容,看上去古怪得紧。

    见此,古力杨便学着总统阅兵时的样子,对村民们招招手,然后说了几句鼓励性的话。

    只是村民们依然意兴阑珊,应声寥寥。他也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便让众人散去。

    瞬时,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笑得那是阳光灿烂。

    然后连家也不回,一窝蜂的冲向村外的金矿。

    看来,金子的魅力,是古力杨这个村长比不了的。
………………………………

第五十三章 淘金是条不归路

    村长看着村民们这样的反应,又看着镇长在内的领导们一脸错愕,瞬时诚惶诚恐的,生怕古力杨会怪他办事不力。

    于是开口解释道:“呃……他们平时不是这样的!只是今天没挖到足够的金子,所以才急切了一些。”。说这话时,眼睛躲躲闪闪的,都不敢与古力杨对视。

    听到这话,在场的领导们都一脸鄙视的看着他。心想,人的欲·望是能被金子填满的吗?

    这种情况他们也不是没见过!

    有的村子,村民吃睡都在金矿上。他们去了,连村长都没见着。整个村子静悄悄的,愣是没见一个人。让他们误以为村子遭了什么难,结果到了金矿上,才发现挤满了人。

    像蜂巢似的,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村民们累了就地而睡,醒了就地开挖。那拼命劲,跟走火入魔了一样。

    比大山村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是这个原因,大明才对挖金致富的消息大力封锁,转而不遗余力的报道淘金者的艰苦与辛劳。并派人过来,将淘金者们的生活拍成一部记录片。

    其中百分之八十的镜头是淘金者们的泪水和汗水,百分之十五的镜头是主持人的解说与言传身教,最后百分之五的镜头才是金子。

    只是和人们想象中的不同,金子没有那么黄,也没有那么多。其中很多都是沙子,金子参杂其间,少得可怜。

    那些参与拍摄的淘金者也心思通透,知道大明不想那么多人淘金,而他们也不想那么多人参与进来。毕竟多一个人,分得的金子就会少一点。所以不用拍摄者提醒,他们就在镜头面前,尽力的表现凄·惨与可·怜,一个比一个哭得伤心,就像死了爹娘一样。

    那说得真是痛彻心扉,追悔莫及啊!

    完了还在拍摄者的引导下,告诫后来者,千万不要踏上淘金这条不归·路!

    只是他们心里是不是这么想的,就不知道了。

    然后这些画面都会播放给那些刚踏上大明的新移民看,打击他们的淘金热情。

    反正大明也不怕他们坐船回去。

    因为很多人都是穷得叮当响的普通人,买一张前往大明的船票,足够倾家荡产了。所以在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之前,他们只能留在大明。

    到了这时候,大明就会以圣母的形象出现了。积极的为移民们找工作,让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并在文明学校中,教会他们各种手艺。使得很多移民虽然没有挖到金子,但仍然愿意留在大明,并对大明感恩戴德。

    而且他们还会在大明的帮助下,贷·款买到足够的船票,将家人接过来。就是有愿意同来的亲友,也会获得大明资助的船票。

    这些都是免费劳力啊!和那点船票钱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涌入大明的人口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致大明的各个港口,天天都挤满了商船。一个个的新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扎根大明。

    经过统计司的大致估算,每个星期踏上大明的移民,至少有近万千人。

    如此一来,大明的高层领导们也感受到了压力。

    因为来的人越多,开建文明学校也就越多,需要的老师,也就更多。但大明的家底就那么薄,带来的现代人就那么多,新的老师也没培养出来,使得师资力量开始捉襟见肘了起来。

    以致很多文明学校都采取大班授课,一个教室,常常能坐三四百人。若不是移民们自己刻苦努力,授课效果还会更差。

    其实移民们也是被逼的!因为他们要是不努力,语言不过关,那就无法取得大明国民资格。

    而这是最基本的!

    否则,工作、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想都别想。待时候一到,还会被赶出大明。

    按照大明官方的话说,三年的时间都没能学会大明官话,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不够刻苦努力;第二个,智商有问题。

    无论哪一点,大明都不能接受。因为不够努力,说明素质不行。这样的人加入大明,那会拉低整个国民素质。而智商有问题,那会影响大明的下一代,情况比第一种还要严重得多。

    所以大明在表示歉意的同时,只能说哪儿来回哪儿去吧。

    见古力杨的眼神越飘越远,一众下属也知道他的心思飞了。于是最近的官员咳了几声,这才让他回过神来。

    “嗯!这个没关系。村民们这样争分夺秒的淘金,也是为大明的繁荣富强做贡献。”。古力杨说着冠冕堂皇的话,刚好掩饰掉脸上的尴尬。

    村长心里也松了口气,连连称是。

    其实古力杨的话也没错,淘金者们淘出来的金子,有七成交给大明。剩下的三成,才留给自己。但他们不能放在家里,而是要存在大明的国家银行。

    这是硬性规定,除了一些必要的黄金佩饰,私人不能藏金。一旦被发现,不仅全部没收,还会被吊销旷工证,然后送去劳·改,接受思想教育。

    等过了个四五年,才会被放出来。

    但若是再犯,就会被取消国民资格,赶出大明。

    目前被送去劳改的有上千人,取消国民资格的一个都没有。毕竟第一批犯法的还在劳动改造,就是想再犯,也没那时间。

    当然,存入国家银行的金子是可以兑换成等值的大明货币。并且购买力还不弱。

    所以淘金者们的抵触心里就少了一些。

    这么一来,淘金者们的金子实际上都进了大明的口袋。无论他们怎么挖,富的还是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