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的故事-第6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为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某个整体中的一分子的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不同。在他们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人和万物就跟肝和胆一样,肝和胆都只是人体内的一分子。而人和万物,都只是天地间的一分子。

  如果我们再引申到现实中来解读,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要是站在社会学、站在人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上看待人生,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小,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目光短浅。

  如果我们把自己、人类放到人、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认清人的本质,认清人的来源,知道人最终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我们的目光是不是远一些呢?境界高一些呢?

  这大概就是庄子要说的“道”德与“人”德吧?

  这大概就是庄子写的用意。

  或者!说是后世大能把庄子的文章聚合到这篇文章中的用意。

  我们要用什么德来处世?

  文章告诉我们:要用道德来处世,不能用人德来处世而排斥道德!用人德处世,我们的境界就小了,道德与人德的差距差到海里去了。

第56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三)

  在庄子内篇第五篇的第一个故事里,还有一个主线内容,那就是王骀的德——处世之方法。

  王骀的处世之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他的教学方法与孔子大不相同,而恰恰相反。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自己带头做表率,让学生和别人跟在后面做,你能达到我这个标准你就可以毕业了。

  一个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一个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道家与儒家的处世哲学截然相反,结果!“中分鲁”,两人的学生一样多。而且!各有所获。

  因此!孔子的学生常季就不解了,就问孔子,从而有了的第一个故事。

  在的最后,孔子解答了常季问题,也解答了为什么可以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呢?

  总结起来就是:悟道!悟透了人生大道:知道人在宇宙天地间的位置,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明白了生死,不害怕死亡,知道怎么活,等人生大道理。

  当我们的人生没有疑惑的时候,处世就简单了许多。无须废话,也无须去做多余的事。难道?这不正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吗?

  庄子内篇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也是一个残疾人,名叫申徒嘉。这个人也是受了刖刑的人,被砍了脚。他与郑国的子产都拜伯昏无人为师,学习道法。

  郑国的子产是执政大臣,是个大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用世人的目光看申徒嘉,瞧不起人。然后!他被申徒嘉给说了一顿。

  中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与整个文章有什么关联呢?

  很明显!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德的人与身份无关。不是你长得健全你就有德,也不是因为你是个大官你就有德。不是!而是!要看你有没有理解道家的道,接受道家哲学。

  子产取笑申徒嘉因过错而受了刖刑,而申徒嘉则说他不想辩解,身处乱世,你一个不小心就中招了。你没有受到刑罚并不是说明你没有过错,而是!你跑到后羿瞄准的靶心却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是因为你运气好。

  所以说!在这个乱世中,不要以“人德”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德。这只不过是“人德”而已!不是道德。在这个乱世中,“人德”标准是靠不住的。没有受到刑罚的人并不是说明你就有“德”,而是!你走运罢了!你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罢了。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讲“人德”标准的不可靠信,而要我们学习道德。

  申徒嘉说:他经常被人欺负,很气愤。可他一回到老师伯昏无人这里,就不再生气了,就恢复了平静。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老师伯昏无人用什么来清洗了申徒嘉呢?

  毫无疑问,申徒嘉被老师用道给洗脑了。

  庄子内篇第五篇中的第三个故事,是讲一个叫叔山无趾的人拜见孔子。

  叔山无趾也是一个受了刖刑的人,他只能用脚后跟走路。

  看来!刖刑的等级标准不同,有人砍脚有人砍腿有人削足。

  孔子见叔山无趾是个受过刑的人,就发出感叹: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意思是说:你这人做事不谨慎,因此而犯了过错被砍了脚趾,才造成如今这样地后果,成为一个残疾人。你虽然今天来到我这里了,你是来向我请教的吧?可是!往事已经无法追悔了?你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其实!孔子说的也是老实话,可叔山无趾不爱听,辩解完之后就走了。

  叔山无趾说:“我过去因为不懂世事而触犯了刑法,没有保护好我的身体,才失掉了脚趾,我已经追悔莫及了。如今我来到你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里还保有着比双脚更为可贵的东东,我有一颗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我想竭力地保全它。

  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一切都在苍天之下。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的,万物都在大地之上。我把先生当着天地,哪里知道先生竟是这样的人,竟然把我排斥在外,这太令我失望了。”

  孔子怎么把叔山无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先前说的话,是说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无论是人的外在形体,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问题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为残疾人,你的身体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说明你这人人品有问题。

  所以!叔山无趾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觉得孔子的认知境界还没有他高。所以!他就离开了孔子,然后去找老子学道。

  孔子的境界怎么就不高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是站在社会学人的高度上来看待人和人生的,没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

  他虽然是一个受了刑罚的人,有过错,可那不都是过去的事?在成长的岁月里,谁没有犯过错?

  我这不是?我在努力改正,努力学道,明白人生啊?

  再则!作为人,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物种,我还活啊?我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没有谁可以将我排斥在外的。天地都能容我,你孔丘怎么可以不容忍我呢?

  第三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

  主要讲孔子是站在“人德”的角度上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上看人生世事的。

  从第三个故事开始,由道德说到人德,往人德方面讲了。

  叔山无趾就把自己的遭遇和看法对老子讲了,老子对他说,你怎么不就借这个机会,给孔子讲讲道呢?你对他讲一下道家的“生死观”啊?让他明白人生啊?

  叔山无趾回答说:“天刑之,安可解!”

  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刑罚,是谓‘天刑’,别人哪里可以帮他解脱呢?

  老子叹道:“唉!固执己见的人都是这样,明明自己错了,就是不承认,还找各种理由来辩解。要想让他们明白过来,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天刑’!这就是天刑!天刑之,安可解!”

第57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四)

  庄子内篇第五篇中的第四个故事,讲一个哀骀它的人的事。这个叫哀骀它的人长得奇丑无比,但是!世人都喜欢跟他相处。男人舍不得离开他,女人都想嫁给他,怎么回事呢?

  鲁哀公就把哀骀它的故事告诉给了孔子,孔子就解释。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什么呢?

  根据孔子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来:德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地德才是根本。

  我们不仅要有德,还要有正确地德!我们要有“道”德,而不是人德。

  人德是应世之德,而道德是指明人生正确方向的大德。

  人德是应世之德,是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而道德是永恒之德,是不会变的。

  只有我们有了正确地德,有了人生大德——道德,别人才离不开我们。

  哀骀它因为有大德,世人才离不开他,鲁哀公也一样离不开它。

  然后!鲁哀公就问:“何谓才全”?

  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自然规律的结果。其中!也包括着命运在内,不同地人会有不同地结果;

  日夜更替于我们面前,而世人的智慧却很少有人能够窥见其中的奥妙。这些虽然都不足以搅乱本性,也不足以侵扰世人的心灵。但是!要想让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欢悦,就必须明白其中之奥妙。让心境跟万物融会为一体,保持春天一般地活力。这样!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内心里有那种新的生命开始的感觉。这就叫做‘才智完全’。正确认识道,明白人生,这就叫‘才全’。”

  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德不在形呢?”

  孔子说:“平!什么情况下才是最平?水静止时的状态是最平。我们可以效法水的平静,内心里充满而外表毫无所动。德,什么叫德?就是成就事物而不居功,别人都感觉不到你的存在的境界。德不外露,大德无形。但是!外物都无法离开它。”

  还是那个意思:你必须明白道,你必须明白道家的“生死观”,然后处世,你就会有人缘,别人就离不开你。

  你是一个糊涂人生的人,别人追随你,想犯错误没有人带是不是?

  你是一个明白人生的人,一个有大德的人,别人追随你就会得到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起初我认为君王当政统治天下,他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没有尽到一个君王的职责而使国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关系。”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告诉世人:要想得到真正地幸福,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君臣等级关系”,人人平等。

  我们光明白人生是没有多大地用的,只有现实大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人类才有真正地幸福可言。

  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后这段话,是庄子的感叹。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得道了你就能“升天”你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还必须打破旧有的社会大环境。

  你得道了,明白人生了,只有说你能够在这个乱世中寻找了生存下去的理由、理论根据。而现实大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主观认识上明白了人生,但是!客观环境是恶劣地,不容乐观。

  中的第五个故事,是讲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与君王的故事。

  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这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后,再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

  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这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后,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