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5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林逸青,正在叶志超的大帐中,和叶志超开怀痛饮,畅所‘欲’言。

    “林爵爷,我这边早知道你要来,正琢磨着如何迎接你呢,你却偷偷的提前便上了岸,也不知你这几天都去哪里转了,该不会把我叶某人的底儿都看光了吧?”叶志超干了一大杯酒之后,一语双关的笑着对林逸青说道。

    “叶大人言重了,呵呵,兄弟我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一看,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贵军的装备和军容。”林逸青举杯冲叶志超晃了晃,也是一饮而尽,“叶大人所部果然‘精’锐,可见叶大人练兵打仗,是相当有一套的,兄弟很是佩服,只是贵军的装备……呵呵,我是个直肠子,说话不会绕弯,还请叶大人见谅。”

    “林爵爷不必客气,你这么说,是没拿我当外人,呵呵,正合我意。”叶志超大笑起来,“我对林爵爷一向敬服,林爵爷在日本,打得罗刹‘毛’子大败亏输,我叶某人不过是剿过长‘毛’‘乱’匪和绺子,哪里能和林爵爷相比。不瞒林爵爷,我练的这支兵,朝廷那里也是有名声的,只是个中虚实,我自己个儿知道,你说我这支兵的装备差,那其实是一点儿也不错的,说的不客气些,这里的山民,装备只怕也比我这里好,呵呵。不过也没办法。谁叫咱们是勇营呢?不象八部、青旅。那是由朝廷出钱供养着。要是给我哪怕八部青旅一半的钱,我这些手下,便是另外一番样子了,不过当然不能和林爵爷当年手中的萨摩‘精’兵相比,我听说你那支兵,一水儿的洋枪,真是羡慕得要死,哈哈。哈哈!”

    听到叶志超毫不讳言自己部队的装备差劲,林逸青对这个在他原来的历史时空中给写进了教科书的“败军之将”、“草包将军”,不由得有了新的观感。

    其实在他未穿越之前,他已经知道,加在叶志超身上的好多罪名,其实是不能成立的(详见《沉没的甲午》,陈悦著)。

    而眼下他了解的山海关防务的情况,也让他对这个老大帝国的军队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

    乾国陆军的装备,远比他想象的要差劲。

    以林逸青看到的山海关镇关陆营为例。其编制为:中营设游击1人(游击署在南‘门’内街市西)、守备1人(守备署在钟楼南路东)、千总1人、把总4人、外委5人、额外外委3人,马兵117人。守兵394人,马125匹;分管城内西南、西北2坊、城外西、北2处关口和4处保甲,辖城以西、以南5座烟墩;装备兵器为:箭844支,刀724把,藤牌27具,鸟枪、马枪、洋枪244支,子母炮、威远炮、铁喊炮、劈山炮、抬炮、以及西洋行营炮共计43‘门’。

    右营设都司1人(都司署在城东‘门’)、守备1人(守备署临都司署)、千总1人、把总4人、外委5人、额外外委3人,马兵115人,守兵368人,马122匹;分管城内东南、东北2坊、城外东、南2处关口和4处保甲,辖城以东3座烟墩;装备兵器为:箭749支,藤牌27具,腰刀、牌刀、砍刀478把,鸟枪、马枪、洋枪235支,子母炮、威远炮、铁喊炮、劈山炮、抬炮32‘门’,没有洋炮。

    这是驻山海关的铭军勇营的部分编制和装备数据。防护港口集镇的陆军也分中营与右营两部分。中营有骑兵117人,步兵394人,总计511名士兵。这些士兵拥有各种鸟枪、洋枪244支,火炮43‘门’,总计有火器287件。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总计483名士兵,他们装备了各种火枪235支,火炮32‘门’。

    按照这些数据,乾军拥有的火器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据林逸青从一些书中的了解,乾军“部兵自全隆五十七年始,每部兵千,弓箭三之,鸟枪七之。嗣选青旅兵三千,鸟枪、刀矛各半。至是新设额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鸟枪,三成弓矢,二成刀矛。”,也就是说,作为乾军的正规军,八部兵和青旅兵的火枪的装备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八部兵和青旅兵火器装备的比例大致相同,这个比例应该是乾**队的定制。

    虽然叶志超所部装备了数量不少的火器,但大多陈旧,新式的洋枪洋炮较少,虽然李绍泉努力的为这支部队增加新式装备,但以林逸青现在看到的结果,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起他麾下的萨摩军来说,乾军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叶志超受命镇守要地山海关,不可说不尽心尽力,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低劣的装备,能把部队摆‘弄’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可以说是本事了。

    “林爵爷,你可能也看着了,我这支兵,大炮不多,而且有不少还都是旧炮,放在城头和炮台上打两响还可以,野战可便用不上了,我队伍里骑兵多,也是为此。”叶志超的话表明,他对近代战争的理解并不糊涂,“象你在日本那样,搞出大号的炮营上阵,一顿炮轰,麻烦解决,我心里那叫一个羡慕,也想搞个炮营出来,象你那样的打法,‘操’练一下,可惜一直没能‘弄’起来,唉!”

    听到叶志超说自己偌大的一支部队竟然没有炮营,林逸青禁不住在心里暗暗叹息。

    据他对这个帝国的历史的了解,在渤人入关前后,其实也是很重视火炮的使用和制造的。渤人曾自行仿造了第一尊红衣大炮,开始编练“炮甲”,不断发展炮兵。“师行必携之”。到入关前夕。渤人军中拥有的红衣大炮近百‘门’。到宁煦皇帝时。火炮的使用和制造达到高峰,如仅在宁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由西洋传教士督造的欧式火炮就有近600‘门’。在乌兰布通、雅克萨、昭莫多诸役中,大炮都起了关键的作用。宁煦三十年在八部京营中建立了火器营,其中包括炮甲8000名。遗憾的是,自宁煦年间大规模的对外征战结束以后,朝廷重视弓矢而轻视火器,枪炮的发展进入了停滞。甚至倒退。

    到禁烟战争前后,乾军中的制式火器主要是火炮、抬枪和鸟枪。五六百斤以上至**千斤的为重炮,主要配置于海防要塞和各炮台;四百斤以下的为轻炮。但式样大都是一两百年前的旧式,且年久失修,质量低劣。战争期间象广东、浙江等省虽然也购置和改良过一些新式火炮,但大多昙‘花’一现,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禁烟战争以后,乾军的装备仍然没有什么改进。如圣平军到湘北岳州,起获一百八十年前武山贵埋藏的数百尊千斤以下的大炮,竟也成为所向披靡的“神器”。一直打下金陵,乾军莫能抵挡。

    后来曾伯函编练湘军。仿照的是束伍成法,不想数年后勇营取代部旅,竟成乾军以后三四十年里的主导兵制。湘军在发展过程中营制也几经变化,初立时为360人为一营,之后湘军营制改为500人一营。其陆师一营包括前后左右4哨(每哨两队抬枪、两队鸟枪和4队刀矛)和亲兵6队,其中6队亲兵中的第一、三两队配有劈山炮(其余4队为一队鸟枪、3队刀矛),劈山炮每队12人,配炮2‘门’。全营编制人数505人,外加长夫180名。共装备劈山炮4‘门’,抬枪24杆,鸟枪99杆,以及刀矛。湘军军制,以陆师的营制影响最大,不仅水师、马队的营制脱胎于此,而且以后的淮军、练军、防军、巡防队的编制无不以此为蓝本。

    事实上,湘军与青旅一样,并无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建制,仅在营下附属两队。此外,装备仍以旧式的劈山炮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一是外购不易;二是与洋人接触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

    正因如此,湘军的装备长期得不到提升,对其作战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安庆、天京诸次围攻战中,湘军都是由“曾铁桶”通过长期围困,最后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圣平军、绺军以后,曾系湘军大量裁撤,左系湘军远戍西北,湘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备上,再难望淮军之项背。

    林逸青知道,近代炮兵的含义,并不仅仅是看新式大炮的使用。所谓近代炮兵,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入西式的‘操’练、作战方式和采用相应编制,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从这点来讲,湘军之间仍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炮兵。乾国近代炮兵的产生于淮军之中,而它的产生除了受到在上海的英法军队的影响外,独特的“常胜军”——洋枪队,也对它起了催化作用。

    常胜军前身是由美国人华尔在上海建立的洋枪队。洋枪队在天马山击败圣平军,由江苏巡抚薛焕正式授予“常胜军”的番号。之后,常胜军与英法军和乾军一起,凭借优势的火力,多次击败圣平军,成为了乾军平‘乱’部队的主力。

    常胜军发展到鼎盛期时,总人数多达6500人,编为5个步兵团和1个狙击兵团,分别装备滑膛‘毛’瑟步枪和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常胜军的炮兵非常强大,也是头一支主要由华人组成的近代炮兵部队,编成4个攻城重炮中队和2个野战炮中队。配有24磅榴弹炮3‘门’、12磅过山炮18‘门’、32磅榴弹炮4‘门’、8英寸口径大炮2‘门’、臼炮12‘门’,火箭若干具。此外,常胜军还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舰队,有轻便战船300余艘(后期减至50余艘),每艘装有6磅或9磅炮1‘门’;内河蒸汽轮船32艘,各有32磅炮和12磅炮1‘门’。

    华尔在慈溪阵亡后,常胜军经白齐文、奥伦先后统带后,由英军少校戈登继任统领。戈登时期常胜军编制稍作调整,因当时江苏巡抚李绍泉的要求。人数下降到3500人左右。但炮兵变化不大。仅将中队改称连。炮兵连的人员编配。依装备火炮的种类而定,一般在144…174人之间,通常包括正副连长各1名、上尉2名、军曹1名(以上皆为西人)、旗手军曹1名、军曹6名、伍长12名、炮手120至150名(以上皆为华人)。所配火炮的形制与前无大变化,数量则略有增加。

    常胜军在苏南诸战役中协助淮军,出力甚大。因英法军的行动仅限于上海附近,故当淮军打出上海后,全由常胜军配合作战。因当时淮军初换洋枪,炮队较少而不齐。每至攻坚,往往仰赖常胜军甚多。常胜军中的重炮,如32磅炮,在太仓、昆山及以后的苏常等地的攻坚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胜军中的一些主力火轮,如“海生(hyson)”号、“飞而复来(firefly)”号等,都是载有32磅和12磅榴弹炮的攻城利器。正因为此,戈登以后益发跋扈难制,李绍泉虽派有副将李恒嵩会办常胜军管带,亦愈感棘手。待“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两人几乎势同水火。虽几个月后经过赫德调解,常胜军再次参战。但李、戈两人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后来李绍泉终于奏请朝廷批准,‘花’银10万两将常胜军给资遣散。但留下其‘精’华——炮队600人与洋枪队300人,编入淮军序列。

    乾国近代意义上的炮兵由淮军开风气之先。淮军因衍生于湘军,在初期由湘军直接拨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营制、装备当然与湘军相同,唯抵沪以后,李绍泉亲见洋人利器‘精’良,遂师夷之长技,几年内淮军尽弃旧式冷热兵器,换装洋枪洋炮,成为中国第一支全近代化装备的军队。待平定圣平军、绺军之后,淮军成为全国主要支柱武力,尽管有各种复杂原因所致,但淮军的装备战力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