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晚明-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氏神色一黯道:“大哥还是为侄儿的事情烦心吧?那常小伯爷确实做得太过分了。”

    “常小伯爷行恶固然可恶,但背后鼓动之人同样不可饶恕。”

    “大哥的意思是,有人在背后撺掇常小伯爷行凶?”

    卢氏大为惊讶。

    “我已经有充足的证据,此人就是宁记酒楼的少东家宁修。”

    “宁修?便是那个做出肥皂的宁修?”

    “对,就是此人。常小伯爷能够有如此狠辣的手段,一定是此人在背后鼓动。”卢佑安顿了顿道:“此人现在和巡抚大人的二公子一起接下了辽王府的修缮工程,妹妹恐怕还不知道吧?”

    “什么?”

    卢氏愣了一愣:“竟有此事?”

    “这厮把常小伯爷推出来,自己却不露破绽。我本以为奈何不了他,谁曾想他却主动送上门来。”

    卢佑安猛然跪倒在地道:“妹子,你若心里还有哥哥,还有你那侄儿,还有这个卢家便替哥哥出一次头吧?”

    卢氏连忙去扶卢佑安:“大哥,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妹子,你若不答应,我便不起来了。”

    卢氏无奈之下,咬了咬嘴唇道:“我都答应大哥。”

    卢佑安这才站起身来,攥住卢氏的双手道:“其实也不需要妹子为难,你只需在王爷面前念叨几句,说想要早点住进辽王府里,希望修缮工程在一个月内完成,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好了。”

    卢氏大惊:“一个月?一个月怕是绝不可能完成修缮的吧?”

    卢佑安冷笑道:“就是要他完不成,我倒要看看延误王府修缮,这个宁修有何下场。”

    。。。。。。

    。。。。。。


第五十九章 缩短工期

    (感谢书友时千与再次的500币打赏,书友l599xl再次的100币打赏~)

    对宁修来说,辽王府修缮工程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大单。

    接下此单赚取的明面收益或许不会很多,但其隐性收益远不是一两千两银子可以比拟的。

    辽王殿下毕竟是天潢贵胄,在荆州的地界跺一跺脚大地都得跟着发颤。

    与辽王处好关系,对宁修今后的商业发展大有裨益。

    何况明眼人都看的出广元王继承辽藩这件事是张阁老在力推的。宁修此时接下王府修缮的工程,等于也是给张阁老长脸。

    这两日天一亮宁修便来到辽王府督促雇工们做工。

    辽王府实在太大,宁修不得不将三百余名工人分为六组,每组负责王府一部分的修缮。

    这样可以将效率最大化,不至于一大帮人聚在一起你一嘴我一嘴。

    孙悟范对督工是没啥兴趣的,索性做起了甩手掌柜。

    对此宁修倒也没啥意见。反正死胖子就是给他搭了一条线,他也没有真的指望死胖子在工程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只要死胖子不要拖他的后腿他就很满意了。

    便在宁修思忖着王府几段坍圮外墙要不要推倒重新修建时,辽王身边的管事太监苗惠又扭着腰肢,甩着魔鬼的步伐来了。

    竖起招牌兰花指,苗太监笑了笑道:“宁公子,咱家来给你提个醒,这工期怕是要往前赶一赶了。王爷吩咐,希望在一个月内完成辽王府的修缮工程。”

    宁修心中一沉。

    这死太监到底靠不靠谱,前脚刚给他送了五十两银子,不帮自己说话就算了,这就开始拆台了?

    据宁修所知,辽王殿下是个行事十分低调的人。怎么刚刚一继承辽王爵位,就变了个人似的,一举推翻了自己定下的三个月的工期?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见宁修的脸色不太好看,苗太监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讪讪笑道:“宁公子莫要见怪,这个咱家也没有办法。王爷突然改了口,咱家也就是传个话。”

    辽王殿下突然改口虽然不咋地道,却也挑不出错来。

    毕竟这王府是修来给辽王住的,辽王殿下想早些住进王府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样一来压力就全到了宁修这边。要在一个月内将王府修缮一新,便不能有任何拖延的地方。

    “宁某晓得苗公公的难处,宁某会尽力把工期往前赶的。”

    苗惠点了点头,对宁修的态度很满意。

    跟聪明人交流就是那么轻松愉快,因为他总会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此,咱家就不打搅宁公子了。”

    说罢,苗惠便转身离去。

    宁修送走了苗太监,立刻拨转方向去寻死胖子。

    孙悟范此刻正在张家和张懋修闲谈,得知宁修找来愕然道:“宁贤弟不是在辽王府督工呢吗。怎么有空儿回来了?”

    张懋修笑骂道:“许你这个甩手掌柜在这里喝茶就不准宁贤弟歇歇脚了?”

    孙悟范嘿嘿笑道:“能者多劳嘛。”

    二人一齐往书房而去,一进书房见宁修愁眉紧锁,张懋修率先发声道:“宁贤弟,莫不是出什么事了?”

    宁修叹了一声道:“辽王殿下不知怎的突然改口,要将工期从三月缩短至一月。王府的管事太监刚刚通知了我,怕是得另想办法了。”

    孙悟范呀了一声道:“怎么会这样,一个月要将王府修缮完成难度也太大了吧。”

    宁修耸了耸肩道:“别的地方都好说,可坍圮的几段外墙、损毁的一些殿阁都需要用料重新黏合,没有充足的时间可是不行。”

    “那咋办,辽王殿下急着搬进王府也不能拍脑袋催人吧?”

    孙悟范气的腮帮子一鼓一鼓道:“宁贤弟说的不错。别的事情都好说,但黏合这块可是赶不了的。”

    明代建筑业应用最广的黏合剂就要数石灰砂浆了。将石灰膏和沙子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搅拌便形成了石灰砂浆。

    这玩意的成本很低,但强度也不咋样,一般百姓的宅子外墙大多用石灰砂浆作黏合。

    但像城墙、王府外墙这样的重点项目往往在石灰砂浆中混合糯米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硬度。

    更有甚者,会加入蛋清铁砂进一步加大硬度。

    但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哪儿弄那么多糯米汁、蛋清、铁砂?

    这些东西可都不是常备品,要一下子弄一大批过来绝不容易。

    而且这种混合黏合剂晾干都要许久,全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了,其他修缮工作还做不做?

    宁修思忖再三,只有祭出必杀——水泥了。

    作为化工专业的博士生,制作水泥自然再容易不过。但他一直不想把这项技术提早拿出来。因为这玩意不仅可以用于民用,大明边军同样很需要。

    便说沿着九边建的那弯弯绕绕曲曲折折的长城吧,如果用水泥做粘合剂,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修复坍圮段城墙,且成本也会很低。

    再说那些军堡要塞,对坚固性要求很高。水泥的强度硬度可以完美契合。

    这玩意一旦推出,万一朝廷眼馋直接把技术收为国有,宁修找谁哭去?

    可现在没办法,辽王殿下限定了期限,必须在一月之内将王府修缮完毕。宁修必须得提前把水泥拿出来了。

    他之所以来找张懋修和孙悟范便是想让二人动用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制作水泥的原料给他准备好。

    宁修自己去找这些东西,花费的时间肯定比两位官宦子弟要多。

    “小弟知道一种新型黏合剂的制作方法,不知懋修兄和孙兄能否将原料备齐?”

    张懋修本就是热心肠,毫不犹豫的应下了。

    孙悟范更不必说,这单子就是他接下的,若是不能按期完工,他也脱不了干系。

    “宁贤弟你就快说吧,需要我们去找什么?”

    宁修示意二人凑过身来,压低声音道:“我需要大量的石灰石、粘土、石膏。懋修兄和孙兄能够搞到多少就搞到多少。对了,我还需要足够大的窑炉,越大越好。”

    。。。。。。

    。。。。。。

    ps:咳咳大家猜到宁修要干嘛了吗?


第六十章 制作水泥

    张懋修点了点头道:“石灰石、石膏和粘土都可以直接去集市上买。”

    孙悟范则拍着胸脯道:“窑炉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我有个朋友经营瓷器生意,有自己的窑厂,我这便去跟他说一声,把搭建窑炉的师傅叫过来给宁贤弟搭造一个。”

    听到这里宁修心中稍定。

    原料没有问题,制作水泥便有了底气。

    其实水泥的制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无外乎就是制备生料,煅烧熟料。

    现在江陵市面上有足够多的石灰石原料,石膏、粘土更不必说。

    宁修要做的就是尽快制备出生料。

    三人各自分头而去,很快孙悟范便将窑厂负责搭窑的老师傅带到宁修的作坊,为其搭建窑炉。窑炉的搭建并不复杂,很快老师傅便将窑炉搭好。

    宁修给了他五两银子,那老师傅揣着银子美滋滋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张懋修命府中下人将买到的大量石灰石、粘土、石膏运送到宁修家的肥皂作坊。

    看见张府仆人整车整车的卸料,七郎和十郎眼睛都瞪圆了。

    “三哥哥,这是干啥啊?他们咋往咱作坊前倒石头、粘土、石膏啊?”

    七郎鼓起勇气,上前一步问道。

    宁修拍了拍七郎的肩膀笑声道:“这可都是宝贝呢,三哥哥给你们变个戏法。”

    说完宁修便指挥自家作坊的雇工将一车车的石灰石、粘土、石膏运到作坊的空地去。

    制备生料虽然简单,却是水泥制作的重要一环。

    制出的水泥质量如何,很大一部分程度取决于生料够不够均匀。

    宁修指挥雇工将大块的石灰石砸碎成半掌大小的小石块,将这些小石块单独堆在一起。

    大石头被工人们锤成了一个个小块,宁修还不满意。生料制备过程中,石灰石碎的越小越有利于研磨搅拌。他又命雇工将半掌大小的石块锤成四块,这才开始下一步骤。

    小块的石灰石比大块研磨起来容易的多,不过明朝可没有机器,单纯手工研磨,耗费的力气少不了。

    好在有磨盘在,把细碎的石灰石混合粘土放在磨盘上,推动研磨能够节省不少气力。

    很快生料便磨好了,宁修命令雇工们把生料运到窑炉旁。

    烧瓷用的窑炉虽然不是专业的立窑,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已经是宁修的最好选择了。

    虽然不知道宁修究竟要做什么,但看着小山般高的粉末,孙悟范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让我猜猜,你这下一步该不会是把这些粉末倒入窑烧吧?”

    宁修笑了笑道:“孙兄实在是太睿智了。”

    说完宁修冲身旁的雇工高声吩咐。

    “快来人取来一些炭块磨成粉,混入这些生料中。”

    在大明,烧炭是主要的取暖方式。每家每户都会备一些炭块用来冬天取暖。更不必说有十几名雇工的宁家作坊了。

    不多时的工夫雇工找来了一筐的炭块,宁修指挥工人将炭块磨成粉,混合生料后加入适量的水,再一齐倒入窑炉中。

    此时的生料已经变成细小的球状,在高温煅烧的过程中更容易反应完全。

    将生料全部倒入后,宁修下令封窑。

    接下来就是生火煅烧了。

    孙悟范看热闹似的在一旁笑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