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10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抬头看了看天空,道:“陛下贵为天子,自有天意庇佑。看天上来了云,遮住了烈日,又起了风,不似刚才那么能挨了。下面见驾的边关大将,见过之后赐宴。”

    赵祯有气无力,只是点了点头。喘了一会气,接过冰镇的酸梅汤,只是不住地喝。

    徐平回列,陈执中低声道:“相公,看官家脸色惨白,两腿发抖,有些挨不住。如果一个不好,官家倒在点将台上,相台只怕要对天下悠悠众口。”

    徐平默默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赵祯身体真地出事,自己自然逃不掉责任,各种各样的指责只怕都会接至沓来。但那又怎么样呢?今天虎头蛇尾,会让河北将士失望,后面很多事情就不好做了。登高接见臣民,就是皇帝最重要的职责,赵祯总不能当逃兵。

    从周朝一脉传承下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皇帝最重要的就是仪式作用。真正处理政事自有大臣,皇帝只要选好人,遵从礼仪完成各种仪式就好。哪怕强如秦始皇,也一样把政事交给宰相大臣,他只是参与决策而已。

    仪式作用不可小视,最早自然是出于对天的敬畏,皇帝诚心参与。哪怕后来天命已经从政治中消失,也有强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帝王恭恭敬敬地参与这些仪式,本身就表明了对政权制度的尊重,才能够让臣民尊重政权的制度。虽然总有自恃小聪明的人,在人群中暗搓搓地指指点点,对别人说不要把这种事情当一回事,台上的人是在骗老百姓。但只要统治者正心诚意,臣民又不是瞎子,当然看得出来应不应该当真。

    皇帝的英明神武没那么重要。徐平前世有一种风潮,喜欢把历史上这个皇帝那个皇帝称为什么大帝,描绘成个个精通权术,翻云覆雨间掌控朝政,好像这才当得上英明。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耍弄权术的帝王,往往失去的就是臣民人心。没了人心,什么聪明才智权术阴谋都没有用处。最喜欢操弄权术的清朝前期几个皇帝,虽然有人吹成什么盛世,什么千古一帝,实际上什么样子呢?老百姓又不是傻的,很快就离心离德,一个数千年的文明古国,仅仅两百年,就折腾到天下百姓个个如行尸走肉一般。

    心术不正,权术就是笑话。皇帝也是人,真当自己是神,没人陪你疯。

    政治到了一定高度,本质上研究的就是人性,人到底是什么。人认识自然,形成科学体系,是文明的一部分。人认识自己,认识人的本性,同样是文明的一部分。政治家必然是要有自己对人性认识的,到不了这一步,就只是个政客而已。

    徐平以大功拜相,权术对他来说已经没有用处。在朝也好,在野也好,他已经书写了这一段历史。现在居相位,徐平要认真对待的,是人心,是天下人的性情。此次赵祯在大名府外接见众将,就是收河北禁军的人心。这不是演戏,因为台上的不管是皇帝,还是徐平等一众大臣,他们扮演的都是自己,对这个仪式无比虔诚。

    徐平两世为人,对人性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认识。人性中有一部分是天然的,比如会趋利避害,会想要满足生理欲望。但还有一部分是由社会塑造的,本于每一个人的经历,本于源自祖先的文明记忆。某种条件下,后天塑造的人性,会克制先天的性情。后天塑造的这一部分,时时都是在变化的,这就是政权跟治下之民互动的内在需求。

    禁军改制,制度变更只是手段,最根本的是要塑造这支军队与以前不同的性情。以前禁军没有钱到手,天王老子也不能让他们出战,仅靠制度要改造到哪年哪月?以前的禁军作战必须要靠严刑峻法,不然能跑就跑,制度要花多少岁月让他们敢战能战?

    从赵祯带着群臣到大名府起,一举一动都是禁军改制的一部分。人心收拢起来,制度改造才能起到效果,不然新的制度不知道会引起多少反弹。

    要收人心,谈何容易!前世读书,总有聪明人分析历史上的大人物,用什么小恩小惠或者什么小手段,就让部下忠心归附。自己面对了,才知道那就是胡猜而已,人心哪里那么容易收买。觉得容易的,自己开个小公司小企业试一试呗。那样做想有效果,无非是手下不能有一个人跟自己智商差不多,最好是去找一群傻子来。

    远远看见桑怿和景泰带着十几位将领前来,翻身下马,赵祯心中轻出了一口气。现在的桑怿是整个河北禁军的主心骨,所以在最后面,见过了他,今天的仪式就告一段落了。

    徐平带着群臣站在赵祯身后,突然发现赵祯身子摇晃,要说的一句话一口咽了回去。

    心中一紧,徐平轻轻向前挪了一步,站在赵祯身后,扶住他向后倒的身子。

    赵祯轻轻转头,看是徐平,不由苦笑:“宰相,着实辛苦,朕实在挨不住了——”

    “见过了桑将军,为众将赐宴,今日便就大功告成。陛下盛暑之时,接见众将,必将载于史册,传之后世。将士得睹天颜,忠心用命,才能成不败之师!”

    徐平一边说着,一边手上用力,把赵祯慢慢扶了起来。

    后面的几位宰执见赵祯脸色惨白,一点血色没有,心中都捏了一把汗。徐平心中同样紧张,赵祯这身子,实在让人不放心,生怕他一歪头躺在这里,事情可就难以收拾。

    赵祯轻呼了一口气,紧咬牙关,慢慢站稳身子,抬头看台下的众将士。

    就在这时,台下传出一片欢呼,众将一起叉手行礼,山呼万岁。

    台上的这些小动作,台下面的将士看在眼里,虽然他们不知道究竟,但赵祯有些坚持不住还是看得出来。当赵祯向后倒下,徐平在后面扶起来,所有的人心都提了起来,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当赵祯直起身子,向台下张开双臂,人心一下子聚集起来了。

    各种各样的仪仗,鼓乐,庄严肃穆的点将台,都是为了这一刻,让台下众将看到皇帝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慰问。众人感受到了,今天的目的就达到了。

    “赐宴——”已是强弩之末的赵祯,只能说出这两个字了。

    随着宣赞官把赵祯的话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台下再次山呼万岁。

    赵祯出了一口气,徐平在旁边轻声道:“子路治蒲,问于孔子。子曰,恭而敬,可以摄勇,此其谓与?”

    赵祯点了点头,深有同感。恭而敬,这三个字难就难在,装是装不出来的。只有发自内心地表现出来,让勇士们看到,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拥戴。有了这个基础,再配上合适的制度,选拔出合格的人才,

   


………………………………

第75章 契丹会如何?

    大名府是晚唐五代“河朔四镇”之首魏博节度所在地,临大运河,不但是河北路的中心,也是控扼华北的战略要地。唐僖宗光启四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乐彦祯扩大城池,建大城、罗城和牙城,大城周八十里,罗城周四十里,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大城。同光元年李存勖建后唐,以此地魏州为国都,这座城初步有了都城的规模。

    现在的北京城,即是以乐彦祯扩建后的城池为基础,废弃了最外面的大城,以原先的罗城为外城,牙城为皇城。四十里罗城,大名府依然是天下最大的城之一。

    赵祯北巡到这里,皇城依然没有完工,以东部完工的部分为其驻陛之所。前面时巡殿为日朝的地方,中间的靖方殿议政,后面的庆宁殿则为其寢殿。徐平等一众大臣,则在保成门外的衙署视事。外城内设军营,布置约六万禁军。

    那一日点将台上接见河北诸将之后,赵祯歇了四五日,才算缓过来,开始视事。

    这里到底不是开封府,上朝不如原先频繁,改为了五日一朝。不上朝的日子,则与宰执大臣一起,在靖方殿商议政事。相对在东京的日子,这里轻松多了。

    过了不到十天,赵祯就觉得没有意思,偷偷派人回开封,接了张婕妤来。此事引起朝臣抗议,皇帝北巡亲征,不想正事,竟然让妇人女子随军。最后还是徐平压了下来,此次赵祯是北巡,并不是亲征,不应当以军法要求。接了张婕妤来也好,让赵祯安心,在大名府多住上些日子。整编河北禁军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一年半载理不出框架。

    七月流火,过了半个月,天气就明显凉爽下来,朝政慢慢走向正轨。现在国政不重要的事情,由在开封府监国的吕夷简处理,重要事务飞马报大名府。两京相距四百里,快马送文书可以一日到达,政事并不会耽搁。

    今天不上朝,赵祯在宫内摆了筵席,让徐平和一众宰执赴宴。

    到了尚显简陋的皇宫,只见赵祯身穿便服,舒舒服服地坐在院里的树荫下。手中摇着大扇,旁边案上放着冰水,还有大瓶的葡萄酒,甚是惬意。此时天下的果酒,北方主要是葡萄酒,南方则是柑酒和荔枝酒。盛夏炎热,饮用果酒可以去暑。

    徐平与一众大臣上前行礼如仪,赵祯吩咐赐座。待众人落座,赵祯懒洋洋地道:“前些日子暑气着实难挨,这两日天气凉爽下来,与众卿饮一杯酒。”

    庞籍捧笏:“陛下远离京城,到河北重地,非同小可。前些日子接见河北诸将,虽则士气可嘉,但检其器甲,多有破损,查其士卒,人有饥色。北方契丹听闻正点集兵马,扬言秋后南下,天下正是多事的时候。陛下当勤于政事,不可纵意享乐。”

    赵祯听了,先看了看徐平及其他大臣,才道:“我与百官冒酷暑,跋涉数百里来此河北重地,正是因契丹有不轨之意。古人云当劳逸结合,闲时饮一杯酒也无不可。”

    庞籍还要再劝,徐平道:“前些日子正当酷暑之时陛下接见河北将领,身子不适。到现在终于调理过来,此是好事,饮一杯酒就饮一杯酒。”

    庞籍见杜衍和明镐两人都敛目低眉,并不说话,其他人更加不当一回事,只好住口不说了。徐平本人虽然对正事非常认真,但对于日常生活,不管是皇帝还是百官,都采取一种尽量不干预的态度。前些日子赵祯接张婕妤来,庞籍和御史台的官员就极其恼怒,最后因为徐平置之事外的态度,最后不了了之。连接嫔妃来徐平都忍了,赵祯日常喝几杯酒徐平更不会管。皇帝有了宰相的支持,其他人纵然看不惯,也只能憋着。

    赵祯吩咐给群臣倒上了酒,随口问道:“我们到大名府也有半个月了,按理来说消息当传到了契丹。你们说,契丹人会如何应对?”

    徐平道:“无非是点集兵马而已,至多是以大军临易州,还能如何?现在正是秋粮结实的关键时候,一个照顾不到,秋后就要少收。契丹如果真以大军临易州,则山前数州的民夫必然要被征用,今年他们的秋粮就要耽误了。”

    喝了一杯酒,庞籍的脸色终于缓和下来,接口道:“本朝兵马不预农事,纵然是盛夏调往河北,也于民间无碍。如果契丹在这个时候点兵,岂不正中我们下怀!”

    明镐道:“由不得契丹不点兵!河北诸将自睹天颜,士气正盛,不时耀武扬威于拒马河畔。数十万大军前出,要的不就是契丹要随我们而动!”

    赵祯连连点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数十大军在河北调动,费钱粮不少,盛夏之时又着实辛苦。若不能引动契丹,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