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强忍着心中怒气道:“不关价钱的事情,而这书不适合在这里卖!好了,这事情也不能怪你,把《钱法类书》全部撤下,送回三司条例编修所去,让他们算钱给你!”

    主管应诺,不过还是满脸不解之色。

    徐平道:“这些书如同官员的奏章一样,如何能够流到民间来?你以后记住了,不是什么书都能在这里卖的!”

    主管犹豫了一会,还是硬着头皮问道:“副使,那什么书能卖,什么书不能卖,也没有个章程啊。摆在这里的,都是国子监应允过的。”

    徐平转头一看,才发现国子监和都进奏院打架的那些书也一样摆在这里,看来还真不关铺子的事,而国子监那里审查疏忽了。

    如今国子监审查民间书籍,主要还是严管朝廷机密以及各种奏章,当然另一个重点就是邪教惑乱人心的,以及天文谶纬之类的禁书。像《钱法类书》这种,本来就是官方印出来的,他们只怕心里根本就没有这根筋。

    政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有效有序,最怕一动就天下大乱,怎么可以把这种书流到民间来。有心的商人,根据书中的讨论不定会做出什么动作来。

    主管叫来了几个小厮,按照徐平的吩咐把那几套有关衙门出的书都撤了下来,先放到仓库里等候吩咐。

    徐平叹了口气,看来要抽个时间跟范仲淹谈一谈,国子监该怎么查书。甚至前世的书号和版次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用上,不要让书籍市场还没繁荣起来就变得一团糟。

    看着铺子里的人收书,欧阳修拿着手里的《钱法类书》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放下也不是,拿在手里也不是。

    徐平对他道:“这书便送给你了,若有什么不解的,可以随时去三司找我。这套类书印出来本就是给官员看的,不过现在不适合向民间传播。”

    欧阳修拱手:“谢过待制。不过下官以为,这些书里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容,让百姓看了又何妨?就当让识字的人增广见闻也好。”

    “事情哪里是这样简单!只是增广见闻倒也罢了,就怕有的人看了,会跟朝廷的政令比较,能跟书中对得上,便千方百计钻营,一对不上,就心生怨念。这书若是平常的读书人写出来也没事,但是由官方衙门印出来,特别是从三司出来,你觉得多少会仅仅看了来增长见闻?就是永叔你自己,最开始见到不也是一直要辨个明白吗?”

    提起前事,欧阳修便有些尴尬,对徐平拱手道:“是某见识浅薄,今日见了三司的购物券畅行无阻,而且发到我们自己的手里,也一样觉得方便,才知道在钱法上待制洞见深远。以前在钱法上得罪之处,还望待制见谅。”

    他倒也是干脆,错了就是错了,虽然以前的赌约并没有说定,最终还是算了,但坦然承认自己错误,并没有死不认错,胡搅蛮缠。

    不过认错归放错,却说得清楚是在钱法上面的认识。他一个没有真正理过政务的年轻官员,输给管钱粮的三司副使,也没什么丢人。但在其他方面,欧阳修依然自信满满,是绝然瞧不起徐平这个只会管钱粮的三司官员的。

    名臣以大道佐君王,凡事都讲条文惯例,小吏所为。

    徐平不但凡事都讲法例,还巴巴地印书让众人讨论,这种做法是欧阳修所看不起的。自己认准了的事情,就该上书朝廷推行天下,徐平这样做,显然就心虚,对自己不自信。

    读书人读圣贤书,明圣人大道,对天下之事自然要能够推而广之。心中存正大浩然之气,做事自然应该自信有气度。像徐平这样,连自己都没有把握,左试右试,一副拿不准小心翼翼的样子,欧阳修天然就看不上。

    徐平看着欧阳修,见他认错的态度很诚恳,但骨子里那一股傲气却怎么都掩饰不住。

    轻轻摇头笑了笑,徐平也懒得说话。这种自信,只有未经世事读了几天书的人才会有。真正做过了事情,或者把事情想通了,想装这种自信都装不出来。
………………………………

第15章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欧阳修这些人天天读的那些圣贤书,不能说错,只是已经与社会脱节。偏偏他们又特别地自信,绝不肯承认错的是自己和圣贤的言论,错的只能是世界。严重一些的,甚至就此倾向于与社会实际脱离,只活在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世界里。

    进士出身的官员必须从州县干起,本来就是纠正这种不通世事的弊端,因为这个年代的很多县只能跟后世的乡镇相比,算是政权的最基层。偏偏欧阳修在州县的这几年,对政事几乎完全不参与,快快乐乐一混就过去了,导致他的这种不通世事的倾向愈加严重。

    跟这种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觉得他自己就是道理,只能靠以后让事实说话。

    出了这件事情,徐平也没有心情再在铺子里闲逛,与李璋便要离开。

    王素上前道:“待制,莫忘了后天在我庄里相会。”

    徐平点头,与李璋随便给盼盼买了两个泥制的小玩具,便就一起出了铺子。

    到了州桥边,与李璋分别,在路边顺便买了一小篮新鲜的樱桃,便翻身上马,带着随从缓缓向城外行去。

    徐平最近在思考前世学过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大量的改革思潮出现在这个年代,绝不是没有来由的,不是哪个人拍脑袋想出来。如果说历史上的庆历新政还是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延续,再稍后的王安石变法就带有颠覆性的革命性了。虽然表面上看依然是对管仲、桑弘羊和刘宴等人理财思想的延续,实际上因为让官营商业无孔不入地涉及到了工商业的方方面面,已经与以前的政治思想大不相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这种改革思潮由王安石集大成并不是偶然的。

    自晚唐五代时起,中国的南北方差距越拉越大。北方连年战乱,除了刚刚过去的这几十年,就没有个太平时候,而南方则相对平静。就是在太祖平定江南时,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直稳步向前。

    真宗朝的休养生息,使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

    北方所恢复起来的小农经济,正是养育传统儒家思想的土壤,北方学者多道学家,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而南方依靠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了统一后全国市场的形成,商业更加繁荣,一种新的重商主义的思潮正在慢慢形成。

    与这种思潮同步,南方官员大量进入中央朝堂,新的政治思想慢慢形成气候。这一大批南方来的官员,所形成的政治力量,才是最终由王安石掀起狂澜的倚仗。

    如果不能改变北方的这种经济现状,还是任由小农经济缓慢恢复,那么历史上王安石所遇到的改革阻力,终有一天徐平也会遇到。这是由现在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并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改革与保守,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现状分裂的现实,并不是简单的政治立场,更不能简单机械地认为支持庆历新政的中小地主,几十年后就成了反对改革的官僚大地主。这种似是而非的阶级论,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阶级矛盾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政治行为都能够归类到阶级矛盾上去。更不要说划分地主与农民,地主中再分中小地主和大地主阶级的阶级论了。

    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现实,徐平才会在三司搞大规模的工商业,而在民间又力主推行大的庄园农业。只有打破北方现在的小农经济,后边的改革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政治盟友是不可靠的,官员的政治立场并不是一成不变,实际上很多人的政治立场的形成都与他们遇到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社会现实变了,很多官员的政治立场都会变,历史上的司马光和王安石年轻时还是好友呢。至于阴谋诡计抢班夺权更加不可取,玩火的行为很可能会把自己烧死。回京的路上,见过了丁谓和胡旦,徐平就一直以这两人为戒。

    只有自己一直站在历史大势的潮头,才是最稳固的进身之阶。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拉拢官员形成自己的势力,但凡有这种苗头出现,都会被皇权一巴掌拍死。

    中国是大一统的国家,与历史上欧洲的小国林立有根本性的不同,具体政策上,欧洲的发展之路没有太多可借鉴的地方。

    所谓养出资本的獠牙,首先撕扯的就是锦绣中原,而不会像历史上的欧洲那样到全世界抢掠。对于资本来说,对中国内部进行掠夺显然比出去抢掠更划算得多。这本就是几千年来最繁华的土地,资本一旦失控,第一选择就是对内抢掠。

    这也是徐平坚持以三司为根本发展工商业的原因,如果说一开始还只是因为官僚的本能,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现在已经是理性的行为。哪怕在这一过程中徐平本人会遭受一些个人损失,也不考虑放开资本的闸门,去撕咬刚刚恢复的中原大地。

    掠夺内部比向外扩张更有比较优势的时候,资本必须被套上笼头,哪怕徐平自己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资本家,也不能放开。到了这个世界,站在了这个地位,徐平必须要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越是想清楚这一点,立场越是坚定。

    出了万胜门,徐平勒马看着天边的夕阳,久久没有说话。

    经过了这一年,徐平已经想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怎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与欧阳修这些人的争论,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小朵浪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只要再过几年,三司农工商一体的经济格局形成,新的社会存在必然会催生出新的社会意识,徐平的身边也必然会聚起一群政治立场相同的官员。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当这样的政治集团形成,便会推动这一改革过程,这是辨证法。

    徐平没有必要去拉拢谁,跟谁结成利益联盟,那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他结盟的是这整个世界,是这大宋天下,是永远不会背叛的天下百姓。
………………………………

第16章 岭南故人

    夕阳下,张三娘与林素娘坐在一起聊天,盼盼一个人蹲在树下不知道在看什么。徐正端着茶杯,笑咪咪地在一边看着盼盼。

    见到徐平回家,盼盼飞一般地跑过来,口中问道:“阿爹,明天是不是我们要回乡下去?京城里不好玩,我想回去了啊!”

    徐平拉着盼盼的手,看了看大着肚子的林素娘,对盼盼道:“好,明天我们一家都回乡下去,那里清静。”

    说着,拿了新买的樱桃给盼盼:“拿去让人洗一洗,回来再吃。”

    盼盼欢呼一声,提了小篮子,飞一般地跑着去了。

    盼盼现在这个年纪,正是能跑能玩的时候,徐正和张三娘两个人看着她都些吃力。林文思在外为官的时候,又续娶了一房妻子,也有了身孕。今年大比这年,科举之后国子监里的学生少了很多,林文思便请了假,与妻子到徐平在中牟的庄园安心养胎。林素娘便与徐正夫妇一起回去,有人陪着说话,也多个人照看盼盼。

    自己的小舅子比女儿还小得多,徐平想起这件事就觉得怪怪的。不过这个年代这种事情很平常,男人六七十岁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