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基本几条,其他的你们回去补充,列出条例来拿来我看。第一条是入社的人自愿,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第二条是这些小店小铺不以赢利为目的,只看能不能方便工匠生活。第三条是,这些店铺里的物品卖价参照外面店铺的正常卖价,不管入不入社的人,都可以从这里买东西。第四条,每月或者每季度结账,当然按年也可以,依照入社的人在这些店铺里买物品花的钱数,把利钱分配下去。这一条尤其要注意,留下店铺的本钱,利息要按照多买的人多得,少买的人少得的原则分配。其他如入社时交的本钱,人数的多少,都不可以作为分配利钱的依据。惟有如此,才能够让这些小店铺真是方便本地工匠。最后,官府对这些小店小铺免税算,予以监督。”

    郑戬听了这些,再也忍不住,问道:“副使,那这些先前伸手的权贵如何处置?”

    徐平看着郑戬笑了笑:“天休,你记住,自己管的是勾院。把这些人抓出来,三司的账目理清楚,是你该做的事。但抓犯人,判刑责,则不是你该管的。等你们三人把我刚才说的条例理出来,把这份名单和条例一起上报,事情说清楚。至于朝廷怎么处理这些人,就不是我们该管的了,我们只要斩断向三司伸来的手就可以了。”

    郑戬沉默不语,徐平说的有道理,他有自己的职责,不该越职言事。但想来想去心里就是觉得不甘心,这就相当于辛苦做了事,功劳却没有捞到手里。在郑戬眼里功劳还是小事,抓人判刑收拾权贵对他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

    郭谘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他管的几案不涉及这些,再者他的身份跟刘沆和郑戬也有距离。进士跟进士还不一样,一个是看殿试时候的等第,再一个是朝廷里有没有得力的人支持。郭谘两样都没有,就缺了刘沆和郑戬的锐气。

    徐平也是没办法,三司的手不敢再向外伸了,如果连牵扯到三司的案子犯事的人员三司都去抓,将会遇到极大的反弹力。现在朝廷里的事务,已经有六成以上是在三司这里,再去管不该管的事,徐平先就给人一个贪权跋扈的印象。

    名单上的人怎么处理是小事,怎么建立制度防止事情发生是大事。把名单送到政事堂,极大的可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自然清楚。但如此一来,宰执们在三司订立制度的时候便就不会多说话,也算是一种交换吧。

    事情做的越多,参与的越多,理解便就越深。跟刘沆和郑戬这一番交谈,徐平才蓦然想起,自己前世这些小店小铺实际上就是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在面临生存危机时用鲜血和滚滚人头为自己争取来的,历史上曾经帮助无数贫苦人活了下去。

    没有血淋淋的事实,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宝贵,甚至受了恩惠的人也不会记得徐平的恩德。但那又如何呢?自己不可能做每一件事情都得到什么,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自己的这三个手下,刘沆好使阴招,喜钻营,郑戬则为人嫉恶如仇,但缺乏大局观,而郭谘醉心于技术,做事情经常会出差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综合起来却都是难得的人才。

    人才难得,真正十全十美的人物更是难得一见,关键还是怎么用他们。用他们的长处,尽量防止他们的短处,是自己这个做上司的人应该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刘沆、郑戬和郭谘三人本是为了如何处理非法犯利的权贵来找徐平,结果却成了如何处理那些小店小铺,心里难免有些落差。尤其是郑戬,明显不高兴。

    徐平笑道:“难得你们三人一起到我府上一次,这个节令,正是去年李副使从契丹带回的西瓜成熟的季节,正好尝一尝鲜。公事便就说到这里,都不要再提,好好品尝一下我府里的瓜果,也是我的一番心意。”

    说完,让下人上了瓜果上来。除了西瓜,还有一些早熟的桃杏之类,虽然味道都有些青涩,难得的是新鲜当季。

    听了李璋的话后,徐平已经想好了,除了那几家必须用西瓜送礼的,比如皇宫那里,八大王家里,几位太后如杨景宗家和李用和家,其他家就都不送了。闲的时候约朝里的官员到自己家里来,做个品瓜聚会,也省了他们攀比。

    而其他人,到了自己家里当然也可以品尝,便就从自己的三位手下开始。

    (备注: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是神宗年间《吕氏乡约》的原则,实际上当时的《吕氏乡约》颇有些乡村公社的意思。细看起来,后来欧洲兴起的消费合作社的一些原则大多都有,只是消费合作社是以利益为纽带,而乡约则注重风俗教化。《吕氏乡约》是后来明清时期乡绅治理乡村的源头,但本身只坚持了几年时间,实践过程中做了大量更改。两宋虽然还是偶然有相似的乡约,但只是零星出现,而且基本坚持不下去,所以在两宋是没有乡绅这个事物的。直到明朝的中后期,王阳明以巡抚的身份在江西推行《赣南乡约》,政权介入并主导之后,乡绅才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在乡村占据主导地位。此处说明,是因为很多读者印象里中国古代乡村都是乡绅地主的天下,实际历史上这种状况并不占主流,清朝中后期之后乡绅才成为农村的土皇帝,而那已经是近现代史了,并不属于古代史的范畴。)

    (关于书评区的争论,我也看了。怎么说呢,从一开始就追这本书的读者,知道这本书一步一步走来的艰辛,我很珍惜每一位读者。但是能力所限,也确实做不到每一个方面符合每一位读者的心意,有不到的地方,还请包容吧。)
………………………………

第108章 弯弓射箭

    送走了来的三位属下,徐平在客厅里坐了一会,抬头看看天色,太阳还?6??高地挂在天上,顿时生出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这几天歇在家里,所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本来是官员很向往的生活,自己怎么就觉得有点空虚呢?

    琴、棋、书、画,自己也要发展点爱好才行,不然这日子过得太也没意思。自己可是请了病假的,又不能出去访亲会友,不能游山玩水,这日子如何打发?

    站起身,徐平低着头向后院踱去。突然间有些想让别人来看自己,高朋满座,好歹可以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到了后院,见林素娘和苏儿正聊得热烈,秀秀带着两个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李璋陪着父亲说话,聊不到一块去,面上已经有些无奈了。

    见到徐平进来,李璋长出了一口气,站起身来道:“刚才莫不是有什么紧急公事?”

    徐平摆摆手:“没什么,不过是衙门里的小事,那几个人不敢作主,前来问我。”

    徐正也觉得李璋不是个好的聊天对象,反应一点都不热烈,明明自己说的事情那么有意思,他的表情却敷衍得很。站起来对徐平道:“大郎,你的身子好得也差不多了,明天我约了几个老兄弟,在家里开个诗会,西瓜也让他们尝一尝。”

    徐平和李璋对视了一眼,想笑又不敢笑,口中道:“阿爹尽管去做,家里的地方大得很,又有园林,又有田庄,散心最好不过了。”

    徐正年轻的时候大字不识一个,后来生意做大了才开始识字记账,诗啊词啊都没有念过几首,竟然也学着别人搞起诗会来了。他这诗会吟诗作赋是假,只怕喝酒吃肉热闹才是真的,干脆叫作“醵会”还名符其实。

    见了儿子的表情,徐正也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墨水搞诗会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口中嘀咕道:“前些日子,也有两位老兄弟让我进什么‘燃灯社’,我还琢磨呢。”

    听了这话,徐平急忙道:“阿爹,你搞诗会也就罢了,‘燃灯社’、‘香火社’这些却千万不能进。有那个心,庙里烧炷香施舍些香火钱也就罢,这些会社不能沾!”

    “为何?我见京城里面好多大户人家都进社,说是为子孙积福呢。”

    “儿孙自有儿孙福,靠他们自己去打拼,那是积不来的。阿爹,你进哪个庙给哪个佛烧香我不管你,那些念经烧香的会社可不能进。两浙一带的吃菜事魔教,最开始就是这么拉拢信众的,干犯国法,不是小事!”

    徐正摇摇头,口里也不知道嘀咕了两句什么,去找张三娘说话了。徐平在家里说话的权威越来越大,儿子说不能进,徐正也只能放下这心思。

    大规模的宗教会社,时间早的首推白莲社,徐平有前世的知识,自然知道这个名字后来引起了多少故事。这个年代白莲社依然存在,其他的宗教会社主要有燃灯社和香火社,还有法社,也都分布广泛。不过这些会社只是名字相同,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是信徒集结起来做法事或从事大的宗教活动的组织,才能被官府容得下。但哪个知道这些组织中的哪一个一不小心就成了邪教组织的一部分,而徐正再稀里糊涂参与进去,那个时候就有徐平的好看了。

    京东路的弥勒教,两浙路的吃菜事魔教,是这个年代闹得比较大的秘密宗教。不过他们还没有起来起事,官府的态度还比较宽松,但法律意义上还是禁的。

    见徐正走到一边与张三娘说话,徐平对李璋无奈地道:“老人家,到这个年纪了就开始求神拜佛,我阿爹以前可是没事从不登庙门。”

    李璋点点头,深有同感。他家里的段老爹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做的是刺探情报这些见不了光的差事,庙门朝哪里开都不知道。前几年家里日子不宽裕,他含饴弄孙也还好,这一两年富贵了,也开始跟道士和尚走得近,做些求神拜佛的事。

    人之常情,谁又能避免得了呢?

    见老人女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徐平和李璋两个青壮竟然插不进嘴去,在这里呆着没意思,徐平道:“家里园林的竹木都已经长成,算是有点景致,不如到那里走走。”

    李璋点头,与徐平出了后院,向后面的园林而去。他们夫妻今天是要留在这里吃晚饭的,还要歇在徐家,明天才会回家去。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到底是与其他人不一样,就是林素娘和苏儿,也一样感情深厚。

    此时两京地区的园林,跟江南比起来最典型就是山多水少,地方广大,里里外外都透着一种豪爽大气。徐平家里的后园已经把年前的墙推掉,跟外面的大片山林树木连在了一起。园里没有堆假山,而是直接把两个小山岗包了进来。两山之间,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在谷口聚成一个不小的池塘。

    刘小乙眼尖,早早就去牵了两匹好马跟在后面,到了树林旁边,对徐平道:“郡侯要不要骑马?今天天气晴好,骑马散一散心也是好的。”

    徐平摇了摇头:“罢了,平时上朝都是骑马来去,也有些腻了。这几天好好歇在家里,让马也休息休息吧。你牵着到那水草好的地方,让它们尽性撒撒欢。”

    刘小乙应诺,牵着马去了。

    自己的家里有山有水,大到需要骑马才能够看景致,在中牟那种乡下的地方也就罢了,现在可是在东京城。虽然在城外,这里还算是开封的市区呢。就凭着这圈进府里来的巨大面积,徐平家也可以算是京城里面一等一的大户人家了。

    与李璋走了一会,转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