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史中丞有资历要求,一般御史知杂是不能直升的。三司使由于主管财政,权责重大,资历要求更严,基本不可能由三司副使直接升上去。

    徐平到了现在,已经面临到了这么一个尴尬局面。想在三司干下去,就只能把这一任三司副使干完,甚至做两任。然后由于资历的缺陷,还是不能升三司使,必须出去外任。要么,就转到其他资序,曲线迁转。

    赵祯想提拔徐平,合理的安排就是让徐平由盐铁副使转任知制诰,由知制诰升翰林学士,再由翰林学士为宰执。心里有这个想法,但与徐平一谈,发现徐平完全干不了知制诰这活,硬让他去做反而是害了他。

    那有什么办法?只好去慢慢熬资历了。好在大家还年轻,还都有时间。

    夜色已经深了,赵祯看着窗外,轻轻叹了口气:“说了半天,结果还是说了你在三司做的事情,只是在我面前理清了头绪而已。如今,我最担心,是朝廷的吏治。在这上面,你却只字未担。是怕在这里说了,会得罪同僚吗?”

    徐平想了想,摇头笑了笑:“臣若说是不怕,那也是虚言。我本是开封城里卖酒人家的儿子,托皇上圣明,侥幸中了个进士,诸般气运加身,才有了今日之富贵。我自己心里自然知道这富贵来之不易,与同僚相处一直小心翼翼,出身在这里吗!但若说我是怕得罪同僚,就不敢在面前说话,那也是过了,徐平不是那种人。”

    “有所畏惧,又有所不惧,不错!那你说一说,要改革吏制,如今要如何做?”

    徐平低头想了一想,吏制改革,这才是赵祯最关心的。其他什么大道理,做大臣的只管自己研究去,跟皇上说有什么用?做皇上的才不要听这些呢。

    理出个头绪,徐平对赵祯道:“恕臣直言,在朝为臣僚,上事君,下管民,本身就是一人兼两重身份。臣曾经到勾栏去听人说小说,说三分中有一节,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燃香立誓结为兄弟――”

    听到这里,赵祯突然兴奋起来:“你也喜欢听人说小说?我也喜欢听!只是在深宫里,没有机会,只能在上元之类大节,与民同乐的时候偶尔听一耳朵。说三分里桃园结义这一节,我用了几年功夫,唉,还是没听过完整的!”

    徐平愣了一下,闭住了嘴。赵祯对这些市井玩意相当感兴趣,小说喜欢听,还喜欢看人相扑。尤其是有一年在他面前有女子相扑,他看得目不转睛,一时传为笑谈。

    那些相扑女子身躯壮硕,而且身上衣衫极少,一个皇帝看这个,极不雅观。不过上元节与民同乐,没有什么拘束,百官和开封城的百姓也只是笑笑而已。

    但在平时,勾栏瓦肆的艺人是极难进宫的。赵祯敢没事叫人进宫说一段小说,或者表演相扑,就等着被百官喷死吧。皇帝不务正业,醉心这些低俗娱乐,还想不想当了?有闲功夫听大儒讲经书去。所以赵祯盼过年,心情那是比小孩子还热烈。

    徐平突然觉得,赵祯这皇帝当的,也挺不容易的。

    (备注:皇帝自称是“朕”,但并不是说当皇帝的人,都是“朕”字不离口,实际上他们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自称“我”。笼统来说,强调自己皇帝的身份时,用朕这个称呼,强调自己这个人时,用“我”来自称。这就跟其他人是一样的,当官的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臣”,下级在上级面前自称“下官”,孩子们在父母的面前自称“孩儿”,妻妾在丈夫面自前自称“奴”,都是跟这差不多原则。当然这也不绝对,只是一个大致原则,毕竟不是每个人时时心里都绷着这跟弦。)
………………………………

第179章 请从三司始(补上月欠更)

    见徐平面无表情不说话,赵祯意识到自己刚才的举动有些不庄重,尴尬地笑了笑道:“没事,你接着说,说三分里到底说了什么?”

    徐平不是个弄臣,他也不想成为一个弄臣来讨赵祯的欢心,而且最重要的,赵祯自己也看不起弄臣。真给他一个不严肃的印象,以后的前途也就没有了。

    作为君臣,这些话不是不能说。从太祖时候起,便就跟大臣比较随便,太宗那么心胸狭隘为人苛刻的人,喝起酒来跟臣僚也是没大没小。但要分场合,这里可是天章阁,供着太祖以下三位皇帝的神御呢,怎么可能开这种玩笑?

    整理一个思绪,徐平正容道:“刘、关、张三人立誓,我记得誓言里,刘备有一句话,‘今兄弟三人,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当时三人尚为大汉子民,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八个字,臣一直觉得,道尽了做臣子的真义!”

    赵祯觉得有些奇怪,问道:“这八个字自是极好的,但又有什么特别?”

    “特别就特别在,这八个字指明了臣僚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上报国家是对君上忠心以报,下安黎庶是用心管理百姓庶务。对上是一种身份,对下又是一种身份,这两种身份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要说吏制,自然就要从这两种身份说起。”

    赵祯已经慢慢开始习惯徐平的思路,往往不是以感性的态度是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而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理性地分析问题。听到徐平从官僚的身份开始讲,赵祯不由也提起了兴趣来。

    “自始皇帝一统天下,六合为一,没郡县治理国家,朝廷的臣僚便就跟先秦时候大不同了。当时的官吏是由朝廷派出去,治理地方,首先面对的就是地方豪强。所以朝廷倾全力支持官吏,因为没有这种支持,官吏就不足以战胜豪强。地方事务把持在豪强手里,那还是朝廷的土地吗?吏制由此开始,是一大改变。”

    赵祯点了点头,细读史书,就知道两汉能吏,大多是从对付豪强下手治理地方的。

    “所谓阴阳相合谓之道,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相合才是大道所在。凡是世间事物,总是在阴阳互相纠缠间此消彼长。当时地方豪强势力大,便就有了官吏一心,赖朝廷支持,与地方豪强的争斗。到了后来,地方豪强势力渐弱,官吏自然也就不需要朝廷如此强力的支持了,吏制又是一变。地方官出任地方,由朝廷来的授权渐渐收缩,而监察越来越重。无他,地方豪强没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便就转化成了地方官吏与朝廷的矛盾。监察权重,便就不断侵夺地方之权,一有变故,监察之权便又就成了地方之权,而后又有对监察的监察。此消彼长,纷纷攘攘,究其所以,无非是对天下来说,地方和朝廷是一阴一阳,此消彼长,纠缠在一起而已。”

    “到了本朝,以三衙收地方之精兵,以三司收地方之钱粮,已断地方与朝廷相抗的根本。所以,虽然有按照使监察地方,提刑使辅之,但终究是不如前几朝监察权之重,因为已经没有必要了。此时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阴阳之间,已经不是地方官吏与朝廷,而是官与吏之间。世人常说,当今之世,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此可谓一语中的。治理地方,不得不用熟悉当地的地理人情之人,所以吏必有封建,此是不得已不为之,无法断绝。而官则是由朝廷派出去,候一任满,别任其他地方,再换一人来为官。这个时候,衙门里的吏便就是两汉时的豪强,官就是那个时候的官吏。”

    “这也不是人有意为之,但一步一步走下来,必然就成为这个样子。回到先前说三分里蜀照烈帝的那句话,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官吏天然具有这两重身份。要想不让官吏把这两重身份混淆,便按着这两重身份,区分了官和吏出来。”

    对徐平的这番话,赵祯有些不理解,但大致意思还是明白的。之所以会出现官和吏的区别,是因为官吏本身有双重身份,治理百姓分离出了吏这一身份,面对朝廷又分出了官这一身份。两者分离,最终成为两个阶层。

    徐平又道:“所以说起来吏制,首先就要分清官和吏的区别,哪些职位是官,哪些职位是吏,哪些职位又介于两者之间,既可算官,又可以算是吏。为官的要如何管理,为吏的又要如何管理。只有把这些理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不能用为官的要求去要求吏,同样也不能用做吏的要求去约束官,两者做的事情不同,身份和要求当然也就不同。由吏转官,到底应该循如何路径,也只能明了两者身份才能不失。”

    “陛下问臣吏制,臣只能说,先要匣清楚朝廷里的每个职位,是要求官来做,还是要求吏来做?然后才能安排合适人的到合适的职位上。明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知道每个职位的奖惩,才能把贤的人选出来,把不肖的人退下去。如果单单说一句进贤退不肖,实际上跟没有说是一样的。”

    听了这一长篇大论,赵祯苦笑:“你说得辛苦,大致我也听明白了。朝廷里现在的官位,有的虽然地位尊崇,但实际上却未必是要由官员来主持,而有的虽然地位卑微,却也不能委于公吏。道理是有道理,但做起――实在太难!”

    徐平笑道:“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也简单?难在何处?当今天下,无论是官还是吏,在其位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所在多有,他们本身就糊涂着,怎么能够匣清呢?简单又简单在哪里?因为道理明白,只要列出步骤,一步一步去做,总能够把事情做完。一年不成就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总能够完成吧?治天下如烹小鲜,最怕的就是没有耐心,而不是事情有多难。”

    赵祯问道:“那你觉得,从哪里开始合适?”

    “臣请从三司开始!不是因为臣在三司,而是三司事务至繁,朝政一半以上,如今都在三司,把三司理清楚了,也就完成了大半!”

    赵祯连想都没想,直接点头:“朕正有此意!好,朕看重的就是从不畏难!不管多么艰难的事情,到了面前,从来不回避!好,就从三司始!等过两天,候朝廷里的事务没那么繁杂的时候,我命宰执诸大臣一起集议,立一个章程出来!”

    “陛下圣明!”说完,徐平抬头看着赵祯。“不过,陛下,有一句话臣可是要说在前头。刚才那一番话,是说了官吏之所以有别,是因为有不得以的原因。既然是因为不得已的原因,那就只有职位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今天下的读书人,为官之后多瞧不起吏员,视之为小人,甚至不屑于去做那些繁杂公吏。三司开始匣清官吏职位分别,可就一视同仁,再也没有这贵贱之分了!”

    赵祯低头想了一想:“话不能这么说,差别总还是要有,官总不能等同于吏。”

    “差别自然是有差别,朝廷礼遇肯定不同。官员回避法至重,吏员则不要求,不同的要求自然就有不同的待遇差别。臣说的是,再没有贵贱之分了!”

    赵祯笑道:“无论官吏,都是为朝廷做事,自不该有贵贱之分!”

    “陛下如此说,臣心里就有数了。”

    徐平心里明白,别看赵祯说的痛快,心里绝不会如此想。别说官吏差别,官员里还分侍从庶官呢,朝廷里的词臣,不是从来都比别人高一头?那些离皇帝身边近的职位,从来就不会跟一般的职位平等。但不管怎么说,有个大原则就好。

    见徐平出了一口气的样子,赵祯道:“我应了你这件事,那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