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两年的时候,馆阁官员中就数王拱辰最穷,时常还要徐平接济。几年过去,王拱辰家境殷实,成了别人吃的大户了。这倒不是靠着他丈人薛奎,而营田务待遇优厚,公使钱之类几乎是敞开花。再加上徐平带着他家做生意,很是赚了些钱。

    这几个人带着王拱辰来,倒不只是为了让他掏钱,还是因为都知道他跟徐平关系与别人不同,能够帮着说上话。都是天圣五年中的进士,韩琦、王尧臣、吴育和王素几个人好一点,刚到后行员外郎,剩下的人中文彦博和赵諴就是突出的,今年刚升国子博士,与徐平的差距已经不可以道里计。徐平已经是正儿八经的三品大员了,差一步就到宰执,这些人刚刚摸到中层官员的边。地位差得远了,话就跟前两年说起来那么随便。

    高大全、杨文广和狄青向几个人行了礼,身份关系,与这些人说不上话,便就告辞离去。徐平怎么好就让人这么走了?吩咐刘小乙,带着他们到附近的酒楼用些酒饭,由高大全代表自己作陪。别看只是徐家的仆人,刘小乙的身份却是水涨船高,要不是有高大全在一起,杨文广和狄青想请他吃饭还真请不到。

    看看天色不早,一行人出了门,徐平对韩琦道:“这两年我都不在京城,不知道最近有什么酒楼特别出色。难得大家聚在一起,必要找一处称心如意的才好,方能尽兴。”

    韩琦笑道:“若说是出色,名声响亮,不用别处去找,云行和王君贶开在五丈河边的那处食肆就是极好的。最近这些日子,就数那里客人最多,大名满京城。”

    徐平愣了一下,自己家里产业太多,那处小吃店他不关心已经很久了。那处小吃店当时之所以开,一是拉家境困难的王拱辰一把,再一个为了给别人做个表率,在工业区从事服业应该怎么做。没想到自己不管,那小店竟然还做大了。

    详细问过才知道,原来那处小店现在除了做旺火热油爆炒,前两个月又加了一种新的吃法。各色精美食材处理过了,一色摆开在桌子上,客人付了钱后,拿着盘子去尽管挑自己喜欢的菜色。只要能够吃得下,尽可以放开肚子去吃。因为做好的那些菜色多是新鲜少见的菜蔬,精美肉食,甚至河鲜海鲜之类,所以价格较高,普通百姓吃不起,官员还得有俸禄较高或者家境殷实的,要么就是富贵员外。而这些人,偏偏是吃不了多少的,所以这生意做得相当划算,火爆一时。

    听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徐平越听越觉得荒唐,这不是自己前世的自助餐吗?哪个天才无师自通把这玩意搞出来了!要说这新事物出现得也不突兀,徐平很久前就在三司衙门搞起了食堂,就是自助餐的形势。不过食堂档次不高,是固定价格,几个荤菜几个素菜是定好的,有人专门打菜,并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几年的时间,这就有人改造成了真正的自助餐做起生意来了?而且这生意还是自己的产业。

    众人骑上马,带了随从,一路向北行去。想起几年前这里面的人一半都买不起一匹像样的马,一旦出门有租的,甚至王拱辰还骑头驴,这变化还真是大。

    已经入夏,天气热起来了,路边的柳树如同碧玉一般苍翠欲滴,间或几株红花从树丛里冒出来。太阳将要下山,路上的行人摩肩擦踵,不紧不慢地看着路边的风景,各色小贩或挎着篮子,或挑着担子,在人群里穿梭,高声叫卖。

    京城还是比西京热闹得多,徐平在洛阳折腾了一年,几个商业区还是到生意繁忙的季节繁华一阵,生意一冷清下来便就没有什么人了。东京城里寸土寸金,洛阳城里却空地到处都是,跟京城一比还是乡下。两城的面积基本一样,人口却差了近十倍,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赶上来的。

    到了五丈河边,地方还是那个地方,格局也变化不大,徐平依稀认识。不过当年的大棚子已经变成了三层小楼,前面河边一大片空地,摆着各式竹桌竹凳。天近傍晚,已经人头攒动,从各个场务出来的工人还在向这里涌来。

    王拱辰对徐平道:“省主有两年没到过这里来了,有些不认识了吧?”

    徐平点了点头:“依稀认得。”

    又摇了摇头:“只是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地方看起来大了,座位却逼仄了许多。”

    王拱辰笑道:“逼仄只是外面,没有办法,场务里的工人可不是两年前可比,现在多了许多。要做他们的生意,只好把位子改得小一些,不然怎么坐得下?河边的座位,都是要花大价钱的客人才能做的,那里还是跟以前一样宽敞。”

    由王拱辰领着,顺着一条修竹掩映的小路绕过外面的喧嚣,到了里面。靠河的这边被一排竹丛和花木隔开,与外面是两个世界,却是徐平记忆中的格局,甚至更加宽敞。

    见到主人来了,小厮急忙跑过来殷勤伺候,先上了茶水来。

    王拱辰对徐平道:“这是我们自家的铺子,想吃什么便就吃什么。省主,想不想尝尝我们这里新的菜色?在那边一色排开,想吃什么便就取什么,一个盘子就算一份的钱。”

    徐平早就看到了,旁边一排长桌,放了各样菜色。不过不是跟他前一样自己取的,而站了几个芒鞋净袜干净利落的小厮给客人盛菜。外卖快餐这个年代不稀奇,开封城里叫“立卖”,已经不知道流行多少了,繁华街道处都有。但这种自助餐的形式还真是第一次见,徐平都觉得新奇。对王拱辰道:“先不着急,把想出这法子的主管叫出来,我有话问他。”
………………………………

第227章 超市

    不多时候,小厮领了一个中年人到了徐平面前,躬身行礼:“小的程本章,见过官人。”

    徐平见这程本章四十多岁年纪,额下一络黑髯,颇有些文质彬彬的气质。记忆里有一点点印象,应该是当年徐昌的手下,这两年提起来做了这里的主管。

    徐平指着不远处桌子上的那一大排菜肴,问程本章:“你是怎样想起来这个样子卖菜的?总不能是异想天开,有来由吧?”

    程本章道:“回官人,现在好多衙门这样卖饭菜给官员,再加上受前几个月张大尉家开的铺子启,才想了这个法子出来。”

    徐平不明所以,问身边的王拱辰:“张太尉就是前枢密使张元弼?他不是还在襄州任官吗?他家里又开了什么铺子?”

    王拱辰道:“京城里还能有哪位张太尉?正是他。他是在襄州任官,但家业还是在京城里面。他家里子孙无数,虽然俸禄优厚,这两年没了其他进项,不少子孙还是觉得手头不便。自从三司铺子开起来,京城里面卖各色杂货的商铺开了不少,生意最好的就是张太尉家里半年多前开的那一家了。要不是三司铺子货色最全,生意还真比不过他家。”

    新场务出来的商品并不是只卖给三司铺子,其他商铺也是可以去批贩卖的。三司铺子就只有那么几家,对偌大的京城来说显然不够,随着里面的商品被京城百姓熟悉,跟着做起来的商铺也有不少。但若说能跟三司铺子比生意好,徐平还是觉得有些惊奇。

    看了看周围坐着的同伴,都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徐平不由问王拱辰:“君贶,张大尉家的铺子有什么手段?竟然能够有这么好生意?”

    说起此事王拱辰就笑:“别家的铺子,都是学着三司铺子的格局,货物在柜台后面,客人想买要让铺子里的人拿过来看。而且是买一件付一件的钱,人多了相当不便。张太尉家里的铺子,把柜台拆掉了,多雇了几个小厮看着店里。货物随便挑拣,看中了什么就只管收起来,到时一起算钱。如此一来,可不就比别的铺子方便许多,生意怎能不好?”

    徐平张了张嘴,最终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这是市?张耆的儿子,怎么正经本事没有,在这方面倒是有天分。在现在宰执这一层次的人物中,张耆和陈尧佐两家是子孙繁衍最多的,陈家儿子十几个,张耆的儿子则是二十多个,孙子就没法数了。这样一大家子,张耆虽然俸禄优厚,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锦衣玉食,子孙难免要动其他脑筋。特别是赵祯亲政之后,张耆失宠,少了大笔的外快,大家更是花样百出。

    愣了一会,徐平才问王拱辰:“不知是张太尉家里哪位衙内,想出这种古怪法子?”

    “张家的子孙,哪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这法子是张太尉自己想出来的!”

    徐平越惊奇,问了同来的几人才清楚了缘由。

    张耆在刘太后当政的时候,做到使相兼枢密使,讲收入到了官员的顶峰了。可这个人贪财到了一种极致,不说别的,家里雇佣的奴仆女使他要工钱,了之后就千方百计的从这些人手里把钱赚回来。想一想,堂堂枢密使,掌全**政,为了家里的奴仆女使手里的钱不花到外面去,有病他亲自给这些人看,家里开着药铺,连医带药他跟外面的医生一样收费。这还不算,为了赚这些人买日用品的钱,他在自己家里做生意。每到固家日子便在家里的走廊里,摆开各种货物,让家里的奴仆女使姬妾购买,他好赚钱。

    自己家里做生意,自然不用跟外面铺子那样防得严,这就是市的雏形了。京城里的商业由三司铺子带动了起来,他的子孙便就把张耆的这个方法拿到外面来,竟然就真地一炮打响,生意红火了起来。

    徐平只觉得自己的思路都快跟不上了,这个世界实在变化太快,或许再过几十年,会有许多自己想也想不到会在这个年代出现的新事物冒出来。

    说来张耆也是个怪人,他从记事起便就跟在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皇帝身边,等到真宗登基,他作为藩邸旧人青云直上。未登基前宋真宗被太宗逼着把刘太后送出来,张耆恭恭敬敬在自己家里帮着真宗养了十几年,刘太后当政的时候地位无人可比。这位一辈子跟在皇帝身边的人,偏偏爱财如命,什么样的赚钱方法都能想得出来。

    徐平只能啧啧称叹,感叹人的智慧真是无穷。不要以为什么新事物都要去教他们,只要自己打开了一扇门,这个时代的人们就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让主管回去忙自己的,徐平感叹良久。由此心中也明白过来,其实只要自己把握住大方向,指出了路在哪里,并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每个时代都不乏才杰之士,他们只是阴差阳错没有走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这段日子一直沉闷的心情豁然开朗,把整个时代的责任都扛在自己的肩上根本就没有必要,如果少了那一千年的见识,自己还真未必比得这个年代的多少人强。路已经指明,现在自己只要找出探路的人就好。

    取了酒菜来,徐平领着喝了三巡,放下酒杯,对王尧臣和韩琦道:“刚好你们两人正在一起,有一件事情我正要与你们商量。自从范希文离了国子监去知开封府,国子监便就由谏院兼领,没有主持的人,长此下去不是办法。我这里有一个人选,欲要举荐他去勾当国子监公事,不知你们觉得如何?”

    韩琦道:“不知云行要举荐哪位?近几年饱学之士倒也不少。”

    “这人年纪不大,是景祐元年的进士,方城知县李觏。”

    李觏跟在徐平身边的时候,韩琦也见过几次,不过只是泛泛之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