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慈航普度-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可惜啊”

  老子满脸嘲笑,慧眼望着不周山上空。

  原来,不周山正上方就是【天洞】所在,上面有六圣联合布置的封印。

  耶和华法相被慈航击碎,其一丝气息随即在洪荒之中散逸。

  接引一直关注着那莫名宇宙的一举一动,如今察觉这丝气息,欲要溯本追源,强行追溯过去,以莫大神通镇压住那方宇宙的大道法则。

  而后抓住这一短暂宝贵时分,将这尊法相的主人强行占据,而后慢慢参悟那方宇宙的大道,尽快达到圣人之境,而后炼化了这方宇宙,再回洪荒世界与其会合。

  可惜,诸天圣人都不是吃素的,察觉接引的意图,立马在【天洞】之处围追堵截,让这丝气息慢慢消散,在洪荒天道之下被灭杀,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圣人之能深不可测,可以根据蛛丝马迹,推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情形,无所不知,让人忌惮。

  本来耶和华的那丝神念残魂已经被慈航毁灭,但是在大道之中要消除印记还需一段时间。

  接引就是想要抓住着微不可查的亿万分之一秒的世界,在杳杳天道之中推算出这丝神念的主人下落。

  这主要是得益于一门奇术——【大横渡术】可以凭借至宝力量,瞬息之间跨越无穷距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耶和华所在宇宙天道还未察觉之时,将耶和华神魂占据,鸠占鹊巢,行那李代桃僵之事。

  毕竟耶和华所处宇宙因为圣人未出,天道不全,不似洪荒世界一般,绝对排斥那方宇宙的一切。

  此计看起来可行性极高,而且接引也算行动迅速而果断,可惜诸天圣人勾心斗角,哪里能容得接引捷足先登,于是纷纷出手干扰天机,在【天洞】封印处挡住接引。

  就因为这么一耽搁,耶和华神念在天道之中的痕迹被消磨掉,使得接引也找不到了耶和华在那方宇宙的时空坐标,功亏一篑。

  而不周山万鬼齐出,乃是因为诸天圣人在【天洞】之处神念争斗,波及了本就脆弱的不周山,触动了古老的封印。

  使得这些巫妖量劫之中身陨的妖魔鬼怪怨气、煞气、血腥之气冒出,生灵涂炭,这才有玄都奉道德天尊之命下凡,再度封印鬼怪之事。

  ………………………….

  七宝林下,接引脸色苍白,似乎元气耗损严重,闭目调息,不一会又是精气十足的模样。

  只是座下的十二品金莲却是光华暗淡,八宝功德池中宝莲枯萎万朵之余,显然元气大伤。

  “哎可惜啊”

  【砰】的一声,座下金莲有三品炸裂成焰花,只剩下九品。

  “终究不是正品,功德气运耗光,依旧倒退到九品之数。”

  接引看着座下金莲只剩下九品,心中颇有感慨,眉目之间恼怒不已。

  “师兄,此次真是功亏一篑,错失大好时机啊哼,三清和女娲娘娘果然见不得我教大兴,拐弯抹角的阻拦,心有不甘啊”

  准提头顶两枝插花馨香馥郁,宝光莹莹,却是依旧消不去其胸中熊熊怒火。

  “罢了,得之吾幸,失之吾命只能说时机不到而已。可惜的是,我西方镇教至宝十二品金莲如今依旧残缺,终归不美”

  接引心态甚好,眨眼之间,又恢复了慈眉善目的神情,手中念珠拨动,慢悠悠言道。

  “一提来贫道就火大,我等封神之时,只顾与通天教主在万仙阵争斗,没有顾忌极乐世界,却是被那黑蚊钻了空子。

  此间必定有其他圣人的黑手,否则我等二圣推算一番,怎么可能会一无所得。

  要是十二品金莲完整,他等也不可能完全瞒住我等。

  哼,师兄不必担心,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时再与他等算账”

  七宝妙树轻摇,在虚空划过道道华丽轨迹,恍若彩虹惊天,迷幻魅惑。

  “可惜啊,贫道好不容易积累香火和功德,用其幻化成三品莲台,稳固我大教气运,不想如今因为追寻那丝气息而耗损一空,结果却是一无所得,亏大了无量寿佛”

  “哼,反正我等都未占得先机,此事日后再行计较,周朝气运盛极而衰,似乎气运分化,天下群雄并起之时已至,只是群虎噬龙,紫薇帝星暗淡,天下大乱恐不久矣!

  群雄逐鹿,生灵涂炭,正是我佛门大有作为之时,还需细细筹谋一番”

  “师弟此言大善,你我二人在封神杀劫之中左右逢源,以至于成就道统大兴气象,恐怕诸位圣人都有微词,我等先天不足,天下乱局是否插手,还需冷静观察啊”

  ………………….

  话说周朝,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到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协力,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

  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

  至三十九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驾亲征,败绩于千亩,车徒大损,思为再举之计,又恐军数不充,亲自料民于太原。——那太原,即今固原州,正是邻近戎狄之地。

  所谓料民者,即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观其人数之多少,车马粟刍之饶乏,好做准备,征调出征。

  再说宣王在太原料民回来,离镐京不远,催趱车辇,连夜进城。

  忽见市上小儿数十为群,拍手作歌,其声如一。

  宣王乃停辇而听之。

  歌曰:【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掏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辇下。

  宣王问曰:“此语何人所造?”幼儿战惧不言;那年长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京城小儿不约而同,不止一处为然也。”

  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

  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宣王嘿然良久,叱去两儿。即召司市官吩咐传谕禁止:“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连父兄同罪。”

  当夜回宫无话。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齐集殿下,拜舞起居毕。

  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述于众臣:“此语如何解说?”

  大宗伯召虎对曰:“厚,是山桑木名,可以为弓,故曰臣弧。箕,草名,可结之以为箭袋,故曰箕舵。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

  太宰仲山甫奏曰:“弓矢,乃国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报犬戎之仇,若兵连不解,必有亡国之患矣”

  宣王口虽不言,点头道是。

  又问:“此语传自红衣小儿。那红衣小儿,还是何人?”

  太史伯阳父奏曰:“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做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色红。今日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做王也。”

  宣王曰:“朕今赦姜戎之罪,罢太原之兵,将武库内所藏弧矢,尽行焚弃,再令国中不许造卖。其祸可息乎?”

  伯阳父答曰:“臣观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宫之内,非关外间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支乱国之祸,况谣言曰:‘月将升,日将没’,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阴类,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其为女主干政明矣。”

  宣王又曰:“朕赖姜后主六宫之政,甚有贤德,其进御宫嫔,皆出选择,女祸从何而来耶?”

  伯阳父答曰:“谣言‘将升’‘将没’原非目前之事。况‘将’之为言,且然百未必之词。王今修德以楔之,自然化凶为吉。弧矢不须焚弃。”

  宣王闻奏,且信且疑,不乐而罢。起驾回宫。

  姜后迎人。坐定,宣王遂将群臣之语,备细述于姜后。

  姜后曰:“宫中有一异事,正欲启奏。”

  王问:“有何异事?”

  姜后奏曰:“今有先王手内老宫人,年五十余,自先朝怀孕,到今四十余年,昨夜方生一女。”

  宜玉大惊,问曰:“此女何在?”

  姜后曰:“妾思此乃不祥之物,已令人将草席包裹,抛弃于二十里外清水河中矣。”

  宣王即宣老宫人到宫,问其得孕之故。

  老宫人跪而答曰:“婢子闻夏桀王末年,褒城有神人化为二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谓桀王曰:‘吾乃褒城之二君也。’桀王恐惧,欲杀二龙,命大史占之,不吉。欲逐去之,再占,又不吉。

  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康而藏之?策乃龙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

  桀王命太史再占,得大吉之兆。乃布市设祭于龙前,取金盘收其涎沫,置于朱校之中,——忽然风雨大作,二龙飞去,——桀王命收藏于内库。

  自殷世历六百四十四年,传二十八主,至于我周,又将三百年,未尝开观。

  到先王未年,读内放出毫光,有掌库官奏知先王。先王问:‘棱中何物?’掌库官取簿籍献上,具载藏漾之因。先王命发而观之。恃臣打开金犊,手捧金盘呈上。

  先王将手接盘,一时失手堕地,所藏涎沫,横流庭下。忽化成小小元富一个,盘旋于庭中,内侍逐之,直人王宫,忽然不见。那时婢子年才一十二岁,偶践富迹,心中如有所感,从此肚腹渐大,如怀孕一般。

  先王怪婢子不夫而孕,囚于幽室,到今四十年矣。夜来腹中作痛,忽生一女,守宫侍者,不敢隐瞒,只得奏知娘娘。

  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读。婢子罪该万死”

  宣王曰:“此乃先朝之事,与你无干。”遂将老宫人喝退。

  随唤守宫侍者,往清水河看视女婴下落。

  不一时,恃者回报:“已被流水漂去矣。”宣王不疑。

  次日早朝,召大史伯阳父告以龙赘之事,因曰:“此女婴已死于沟读,卿试占之,以观妖气消灭何如?”

  伯阳父布卦已毕,献上爵词。词曰: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糜弧箕腋宣王不解其说。

  伯阳父奏曰:“以十二支所属推之:羊为未,马为午。哭笑者,悲喜之象。其应当在午未之年。

  据臣推洋,妖气虽然出宫,未曾除也。”

  宣王闻奏,快快不悦。遂出令:“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人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匹;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本犯全家斩首。”

  命上大夫杜伯专督其事,因繇词又有“匣弧箕筋”之语,再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庭肆,不许造卖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违者处死,司市官不敢怠慢,引著一班胥役,一面晓谕,一面巡绰。

  那时城中百姓,无不遵依,止有乡民,尚未通晓。

  巡至次日,有一妇人,抱著几个箭袋,正是箕草织成的,一男子背著山桑木弓十来把,跟随于后。

  他夫妻两口,住在远乡,赶著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