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科技狂人-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联想开去,只要艺人自身素质过硬,唐焕倒是完全可以靠着记忆,通过专业运作,将其捧红,从而丰富自己手里的文化牌。

比如,玉女歌手这个概念可以明确地炒作一番。

由于想的入神,邓俪珺催问了好几句,唐焕才缓过神来,赶紧点头肯定,“完美,这首歌演绎得非常到位,足以为你明年的复出做铺垫了。到时候,那些诋毁过你的人肯定要惊掉下巴了。”

“一首歌而已,至于那么夸张么,我又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基本的淡定和耐心还是有的。”邓俪珺白了一眼唐焕。

“那就等着看人们的反应吧。”唐焕笑了笑,不去争辩。

“我最近一直深居简出的,好多事务,尤其是书面之类的资料,都是传真过来的,有时候赶到一起了,搞得手忙脚乱。你不是做高科技的么,就不能用计算机智能地控制一下?”邓俪珺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遇到的小麻烦。

听到对方的抱怨,唐焕微微一愣后,随即眼前一亮,自己的信息化办公解决方案当中,数据处理的功能已经初步完备,但像传真这样的通信功能还真缺少。

事实上,传真的历史由来已久。

1840年代,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在研究钟摆同步结构的时候,无心插柳地发明了传真技术。

1850年代,英国的发明家弗·贝克卡尔,改进了传真机的结构,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时钟和钟摆的结构,这种滚筒模式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1860年代,伊朗人阿巴卡捷根据贝恩和贝克卡尔提出的传真机原理和结构,研制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传真机,并且在法国巴黎、里昂、马赛等城市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

1924年,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出现。目前还没有被美国通用电气并购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即RCA,成功地通过无线电将一幅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的照片,从纽约传送至伦敦,由此发明了无线电传真,并在两年后开始了商业应用,陆续开通了有线和无线相片传真业务。

1968年,美国率先在公用电话网上开放传真业务,在这之后,特别是1972年以后,其它国家也迅速跟进。

这使得原本局限于在专用线路上使用的传真机数量猛增,尤其是用于传送手写、打印或印刷的书信、文件、表格、图形等的文件传真机,表现得最为抢眼。

再加上国际电话咨询委员会即CCITT关于传真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尤其是传真技术自身的发展,机械式的影像扫瞄方式被电子扫描取代,数据传输模式从模拟发展到了数字,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升,联合作用之下,使得人类的通信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和前世里手机标准中的2G、3G、4G类似,现代传真机的发展也划分了阶段。

在197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G1即一类机,传送一页A4幅面文件,大约花费6分钟时间。

进入1970年代后,G2即二类机得到广泛使用,传送一页A4幅面文件,大约花费3分钟。

目前,大约花费1分钟就能传送一页A4幅面文件的G3即三类机,开始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相比于3的以太网技术,依托于公用电话网的现代传真肯定要成熟多了,只要介入这个领域,就能很快产生可预见的效益。

尤其像日本这样经济基础雄厚的汉字系统地区,手写比键盘输入文字更方便,自然而然地,传真机比诸如TelePrinter即电传打字机之类的技术更能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即使在前世里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家庭传真需求,能够通过配合了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的电子邮件实现,商用应用上,传真更是被整合进多功能事务机中,但大部分商业机构并没有彻底弃用传真机。

毕竟,传真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可以用于传送文件、新闻照片、气象图之外,在医疗、印刷、图书管理、信息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唐焕进入传真产业,自然不会简单地生产传真机,那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传真机最明显的不足在于需要专人负责,办公效率低下,如果同一资料要发送到多个目的地,更是费时费力,而计算机中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必须打印出来,才能通过传真机发送出去。

至于更深层次的限制,那就更多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只能借助传真服务器,这才是唐焕的目标。

从逻辑上来讲,传真机可以分成三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扫描仪、调制解调器和打印机。

扫瞄仪把文件的内容转化成数码影像,调制解调器则把影像资料通过电话线传送出去,在另一端的打印机则把影像变成原文件的复印本。

现在,这三种技术已经进展得足够成熟,并且成本也非常合理,投入实用并没有过多的难度,但通过微处理器和软件来管理传真资源,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直到1985年,GammaLink的创办人HankMagnuski,才研发出了第一块计算机传真功能扩展卡GammaFax。

通过传真服务器,使个人电脑的功能从数据处理扩展到了计算机通信,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商机。

可以说,邓俪珺的这个启发,实在太重要了。

“当然能控制了,而且是必须能。”唐焕欣喜地搂着邓俪珺亲了一大口。

“正经一些,别教坏了肚子里的宝宝。”邓俪珺嗔怪地打了唐焕一下。

“他们还那么小,能知道什么?”唐焕不以为然地嘀咕了一句。

“当然知道了。”邓俪珺不满地瞪起了眼睛,“我给他们唱歌、放音乐,都有反应。”

“那让我听一听。”唐焕轻轻地将脸颊贴在邓俪珺高高隆起的小腹上,装模作样地一边听着,一边问着。

邓俪珺笑嘻嘻地捏着唐焕的鼻子,调皮地扭来扭曲。

正嬉闹着,门口传来一声咳嗽,邓母大煞风景地问道:“时间不早了,你是想在这里蹭晚饭么?”

轻松愉快的时间就是过得飞快,唐焕看了一下手腕上邓俪珺送的那块劳力士,起身道:“岳母大人,俪珺,我得走了,为了公司的下一个研发计划,我熬了好几天,还真得休息一下才能调整过来。”

邓俪珺将唐焕送出门,殷殷地叮嘱,“生意是暂时的,身体才是长久的,你可一定要注意了。”

“放心吧,我最贪生怕死了。”唐焕挥了挥手,钻进车里,离开了别墅。

邓俪珺返回后,埋怨了母亲一句,“你怎么赶人家走啊?”

邓母叹了一口气,“你还是太年轻了,不知道什么叫做险恶和厉害,这个别墅虽然一直保密,但谁敢保证不被有心人发现,唐焕不怕,咱们可不行啊,小心没大错。”

邓俪珺理解地点了点头,喃喃自语道:“看来,要想像鸟儿一样无忧无虑地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

……

见唐焕回来了,姑妈唐芸看了一下时间,似笑非笑地问,“被丈母娘撵回来,没吃到晚饭吧?”

“还是姑妈心疼我,给我留了饭菜。”唐焕坐到餐桌旁,感慨了一番。

“对了,哲儒公司的员工和出版社的人送来了一百本书,让你预先签名,免得明天的活动忙不过来。”唐芸指着两摞崭新的书籍说道。

唐焕看了一眼,顿时脸色一垮,这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力气活。

他写的那本关于MA编程技术的新书已经出版了,而且颇受欢迎,销量不错,为此,图书公司在几所大学里举办了签书售卖活动。

为了看姑妈和邓俪珺,唐焕就顺便把第一站安排到了洛杉矶。

要想刷学术声望,那就只能依靠自己,于是唐焕饭后,老老实实地在一百本书上签了名。

干完这个活,他才开始谋划传真业务这个项目。

哲儒毕竟仍然处于年幼期,而且为了在技术上做到一定的前瞻性,唐焕必须同样亲自动手。

不得不说,唐大老板的风光表象下,也是挺辛苦的。

第0093章华人的英文传媒

纯粹的计算机技术,其实是很枯燥的。

为了活跃签售的氛围,第二天活动的时候,唐焕找来了朱迪?福斯特现场助阵,算是给了这帮前来买书,实际上是打算一睹技术偶像风采的理工男们一个好大的意外之喜。

参与的读者大概有两三百人的样子,唐焕负责签名,福斯特偶尔也会凑个热闹,倒是忙得不亦乐乎。

唐焕给现场读者当中的学生群体出了一个颇有难度的关于算法的问题,一个星期之内将答案邮递至哲儒公司,并且被确认为结果正确的人,可以得到进入哲儒公司实习的机会,这对于好多立志成为IT工程师的青年来讲,显得更实惠一些。

唐焕这么做,有公器私用之嫌,但大老板自然具备这个权利,而且不断扩张的哲儒公司也确实需要出色的人才。

不过中途出了一点状况,一个排着队伍走到近前的家伙突然开口道:“唐先生,我是《旧金山观察家报》的记者,终于找到你了,可以接受一下采访么?”

这明显不在计划之内,唐焕不悦地白了一眼对方,除了宣传技术和产品,他并不喜欢面对媒体,何况此人追到这里,肯定别有所图。

从影响力来讲,旧金山地区有两家报纸比较有名,SanFranciscoChronicle即《旧金山纪事报》和SanFranciscoExaminer即《旧金山观察家报》。

《旧金山观察家报》颇有来头,它是威廉·赫斯特所打造的传媒王国的第一个成员。

这位美国报业大亨是矿业巨子和参议员乔治·赫斯特的独子,曾经由于行为叛逆被哈佛大学逐出校门。

1887年,赫斯特成为陷入困境的《旧金山观察家报》的主编。靠着雄厚的家族资金支持和煽情的报道手法,他很快让观察家报扭亏为盈,并使其成为旧金山有名的煽情报纸。

1895年,赫斯特进军纽约,打造了《纽约日报》,并挖走了《纽约世界报》星期刊的全部编辑,和普利策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名词——“黄色新闻”,即象征着普利策《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纽约日报》竞相追求的那种高度耸人听闻的煽情作风。

为了吸引读者,赫斯特的报纸堪称不择手段,经常编造煽情的故事、伪造采访、采用假照片和歪曲真相。

靠着顶尖人才、残酷竞价和“黄色新闻”三大杀招,赫斯特创立的赫斯特国际集团,到1935年的时候达到了巅峰,在九个城市拥有26家日报、17家星期日报、14家杂志、3家新闻社、2家电影公司和8家电台。

像针对女性读者的《时尚》、少女杂志《17》、《时尚先生》、以社会上层阶级为目标客户的《时尚芭莎》等著名时尚杂志,都隶属于该集团。

经典电影《公民凯恩》就是根据威廉·赫斯特的生平改编拍成的,可见他的媒体事业如何成功了。

赫斯特在传媒事业方面获得空前成功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谋求政治资本,他曾经两次当选众议员,但在谋求总统、纽约市市长、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先后落败。

虽然止步政坛,但赫斯特仍然可以影响美国的民意和政坛。譬如,他歧视亚洲移民,通过动用手中的传媒工具,常用“yellowperil”即“黄祸”来诋毁华人移民。

如今,赫斯特已经死了二十多年,《旧金山观察家报》也随之没有那么强势了。

在二战之后和1970年代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侧重于美国全国和国际新闻深入报道的《旧金山纪事报》,因为拥有大量的著名专栏作者,甚至有记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