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古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成也不会怎么,不过祖坟被烧对明朝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前人相信风水,祖坟龙脉断了一些老百姓就相信明朝日子不久了,不再忠于明朝,不过后来却让清朝占了便宜。)
  之后高迎祥被孙传庭设计伏杀,李自成继承了闯王的位子(这般看李自成在闯军中已经确立了绝对的威信。)之后张献忠,罗汝才先后投降,李自成虽然几番在陕甘川游记作战,但是还是被洪承畴、孙传庭设计在潼关伏击,全军覆灭,只有他和刘宗敏等十七人逃出来隐蔽起来,世间流言已死。
  当然,李自成没死,不久后他卷土重来,到了河南,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如此时李自成不杀福王,而是剥夺其财产,软禁他,用他的名义假意归顺朝廷,慢慢扩展壮大势力,日后寻机再起,这样日后获胜的可能性大的多,基础也扎实的多。就算拥立福王,也比独立作战的名分好些。但是他却把福王杀了。(虽然福王有很多钱,但是收了他的钱不一定要杀他啊。)确实是太简单了,这么看李自成有点象项羽,只会用武力争天下,而不知阴谋诡计。这件事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南明弘光政权在清兵入关后还是与李自成为敌,不单是因为崇祯之死,还是因为弘光天子就是李自成杀死的福王之子。直接的杀父之仇啊,也难怪他帮清兵追杀李自成了。传说在河南李岩和红娘子投奔了李自成,但是顾诚先生考证并无两人,不过仔细看来,这两人并不能改变李自成后来的命运。
  之后,李自成又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此时李自成也开始整顿军队,加紧宣传,收揽人心,比如均田免赋的口号和“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之类的民谣。但是,虽然如此,李自成却并没有真正扎实的基础,陕西,河南,虽然都被占领,却没有很稳固的基础,派出的官吏忙于抄官僚富豪的家,却没有建设,虽然老百姓是不纳粮不交税了,但是这些收入也没了,富豪地主的没收财产虽然暂时可以保证军需,但是对于长期的建设也是不利的,而且大顺建立时间太短,还未在老百姓中扎根。这时的李自成最需要的是当年朱升那样的谋士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目标。(造理说有历史在,李自成不应该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不如朱元璋有帝王之才。)
  假如当时李自成不是选择直接攻击北京,而是继续收揽人心,整顿经济,西占四川,南侵江南,占据两大赋税要地,没了赋税的明朝自然就垮了,原来我认为这应该说是最好的一招,也是最稳妥的一招,不过现在仔细考虑也有缺点所在。当时张献忠,罗汝才又反叛了明朝(明朝有时还真手软,该杀的不杀。)罗汝才又被李自成所杀,虽然起义军由此一统,但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也貌合神离,张献忠入川,李自成要占川就要正面和他冲突。南下江南也有问题,首先会分散兵力,其次河南陕西大旱,所以李自成可以乘隙起事,而南方却还安定,是否会支持闯军是个问题,而且南下的话抄富豪地主家以充军资这种方法肯定是不再适用了,而要换种形式,当然,个人认为,南下江南受到的抵抗不会很大,只要选对方式就行,但是假如明朝见势危急,主动借清兵入关呢?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当年唐朝也曾借过回纥,吐蕃之兵平定安史之乱,火烧眉毛之计,也难保崇祯皇帝不出此下策。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关宁铁骑加清兵对李自成军,和后来的真实情况相似。
  不过个人认为,李自成还是应该选择稳固自己的政权,再寻机争夺天下的战略更好一些。
  当然之后的史实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死,明朝灭亡。从实施的情况看,当时李自成选择的方法也不为过,当时李自成的口号是三年免税,虽然抄家得到的军资也不为少,暂时不用收税,但是假若时间一长,也难保军资不足,而且当时人心向闯,乘势攻入北京,夺得天下,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号令天下,也可能江山就此姓李了,再说皇家资产甚多,要来之后搞不好还真不用三年交税了,(日后清初的赋税轻微有两大原因,一是战乱死了不少人,二是满清夺了皇家还有不少私人的财产土地,这点也和闯军进京的作为没什么区别。)
  总之,李自成进京了,假如事态不再变化,李自成的顺朝也真会继明朝后稳定下来,当时闯军进京并不象后人所说的军风败坏,到处抢掠,毕竟李自成还是对军队严格控制,并不会要军队欺压已经在自己治下的百姓的,(这点在顾诚的《南明史》中已经有论述,顺军在进入北京后军纪严明,对百姓甚好,到是对官吏有所抄家之类的举动,不过也有很多人投靠了闯王,之后南明也追究过“逆案”)军纪败坏是在山海关战败,退出北京时发生的事,那时控制力已经大大的衰落。
  虽然说人心很重要,但是很多的是看实力,山海关一役才是历史的转折点。这里就要说到吴三桂,他为什么会借清兵入关对抗李自成呢?到底是为了陈圆圆?为了替明朝报仇?(这点实在不可相信)为了乘乱夺权?这个问题现在很难知道了。(不过其实看吴三桂根本没什么深思远虑,带清兵入关就算了,杀了永历帝后已经没他的回头路了,他还反叛,实在是没什么眼光的人,说不定还真是一时冲动下的决断,哈哈。)反正当时清兵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合起来对抗李自成。关宁铁骑是明朝最强的边兵,清兵也已经基本全军出动,李自成还不知两者已经合兵的情况下,能打成那样已经不错了,不过也就是在此一役,李自成的精兵损失殆尽,日后再也没有恢复的时机。
  再之后就是连续的败北了,李自成在此次败北后似乎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屡屡应变失误,不过就算不失误,以当时主力严重损坏的闯军实在难以与明清两军的主力对抗。(当时清朝把主力全部集中追击李自成,而对南明保卫松懈,很关键的原因就是顾及李自成的战斗力,认为李自成而不是南明才是清军最大的敌人。)
  再后来李自成一连续的败北直到身死,这段时期是李自成悲哀的一刻,不过还是有三件事值得一说。
  1。这应该从李自成入京说起,李自成入京,崇祯帝自杀(但是假如崇祯不自杀,那会如何呢?以前的末代皇帝大都是被俘或被自焚,很少出现崇祯这样自杀还留个全尸的,这点看崇祯确实是一个很刚硬的皇帝,假如他不死,李自成应该不会杀他,利用他招降明朝余部,再搞个禅让就可以了,从李自成带太子去招降吴三桂就可以判断假如崇祯不死他也会这样做,吴三桂对太子还可以当不认识,但是崇祯帝来就很难说了,就算清兵入关也头大,杀了崇祯帝,南明必和李自成合兵对抗清兵,放了崇祯?入关不是白来了,只拿点钱回老家?太亏了,软禁崇祯?偏偏明朝当年有英宗之事,南明再立一个皇帝就行了。不管如何,不会出现李自成独力对抗南明和清朝的事。不过事实是崇祯死了。)太子被抓,李自成带太子和吴三桂老爸吴襄招降吴三桂,结果吴三桂不理。(估计也曾经说过假如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爸杀了的话,不过吴三桂脸皮比刘邦还厚,什么话估计也没说,到是李自成战败后把吴襄杀了。)之后山海关兵败,李自成写信给吴三桂,说交还太子,要吴三桂罢兵,自己独力对抗清兵,吴三桂不理,之后李自成退出北京,把太子给放了。(金庸在《碧血剑》暗示李自成杀了崇祯太子,这点是为了贬低李自成,为了以后的故事发展铺垫,小说家言,实在不可作信。)不过李自成虽然英雄豪气,(太子和自己有血海深仇,假如放了必定和自己作对,最好的办法还是掌握在手中。)但是偏偏太子没到南方去却跑回北京,被清兵抓,之后害死。崇祯太子据说是个很有血性的人,假如到了南明,(本来李自成进京前太子可能被派到南京建国,没走成)被拥立为天子,南明朝廷也不至于乱七八糟,后来反而是一个假太子案把南明搞的乱七八糟。
  2。李自成之死,这件事真是乱得不行,有说李自成被杀的,有说李自成出家为僧的。第一类说法又可以分为9种:(一)顺治二年五月被害于通山九宫山;(二)顺治二年九月被害于通城九宫山;(三)在真定下中箭,过固关而死;(四)李自成的部下缚送吴三桂,被碎剁三日而死;(五)病死于黔阳;(六)死于江西宁州;(七)被江西新昌农民击杀;(八)为湖广与国洲人寸磔于西塞山;(九)被农夫杀于宿松。第二类说法又可细分为5种:(一)顺治九年到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为僧,并在幕后秘密指挥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二)在黔楚之交的某寺为僧;(三)湖南益阳白鹿寺为僧;(四)五台山为僧;(五)遁入空门后无所作为遂赴贵州正宁县并死于此地。这么多说法,真是一个乱字了得,估计是因为上次他假死,这次也没找到尸首的情况下大家又怀疑他没死。(死在农民手中不太可能,当时李自成还没落到那种地步,当时他喜欢自己带侦察部队出去侦察地形,应该是那时受到武装的团练才可能战死。)不过就算他死了。这么多死法还真是……(假若不死,以他的死中求活的经历会一直周旋下去吧,估计他还是死了)也是因为李自成是传奇人物,很多人也受到李自成大顺军的恩惠所致。(假若换个臭名昭著的,离他远远的才好)不过李自成失败是事实,至于他死没死,就让小说家随便写吧,说不定还可以多点旅游景点。
  3。李自成死后,起义军由他妻子高氏和李来亨,李过率领,后来和南明隆武帝,永历帝还有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合作,领夔东十三家在三峡一带据险防守,(起初一度声势大盛,但因大西军内讧被清军各个击破)一直支撑到1664年,(战力之强可见一斑)被叛徒出卖清军偷袭才告失败。李来亨不愿投降清军,全家自焚而死。那时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也已经覆灭多年了,大顺军余部的灭亡代表着大陆反清军事势力的消失。
  李自成,虽然一生确实算得上英雄二字,但是英雄不是枭雄,短于战略治国是他的大缺点。
  在这短文中实在难以说明李自成和大顺军的一生。
  3 煮酒话古人之西汉征匈英雄
  汉和匈奴的战争是汉朝第一次以举国之力进行的一次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也正是在这次战争的感召下,汉族有了统一的民族概念,(一个民族的形成除了语言文字,关键是要有光辉的对抗外敌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次国运大战中的获胜,使得汉朝名扬天下,成为东方第一强国,可以这么说,这次战争奠定了以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的国运基础。
  先看我们的对手匈奴,史记汉书都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我认为也有可能,毕竟上古时期的民族比较复杂,或许真是也未可知,我们在战国就可以看到匈奴的身影,不过这和我们的行文无关,我们不是考古的,匈奴之前的事我们不想关心,我们知道的是在冒顿单于的英明统治下,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零(请注意这个民族,他们后来在五胡乱华的时代是个捣糨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