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古人-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金兵的行动中我们可以见到组织核心的重要性,金兵将大多数的宋朝皇族俘虏,以至高宗无后还要从太祖一脉寻找继承人,假如高宗没有逃出,那被公认的组织核心便没有,之后各立山头,被金国各个突破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而且高宗初年的组织能力确实不错,南宋得以保持,高宗功不可没。
  从另一边说,金国也没有作好完全接管宋国的准备,他们后来扶植傀儡政权也是为了自己的汉化和全面接管做准备。(记得抗战时期的傀儡政权吗?两者极为相似。)
  这时,宋军被限制的战斗力便体现出来了,金兵短时期不能控制所有的地区,给了宋军组织的时间。宋军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关键是统治核心的消失一时间群龙无首,南宋政权的建立,使得宋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可以对金军反击,而在此时,私兵的组织力量体现出来。
  原来的宋军,将兵是分离的,而且兵源很差,良莠不齐,这样再好的装备给一群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也是糟蹋,而南宋初年的混乱后重整,各路将军有了组织和训练军队的权力,兵源因为反击的号召也得到极大的改进,军队组织得到了很大改进,象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就是很强的。其实终南宋一代,有战斗力的大都是私家兵。(即自己招募组织的兵。)不过南宋的整体组织一直没有改进,大战役的组织混乱还是一直存在,无论是对金还是对蒙古。
  女真族是个奇怪的民族,一方面极快的汉化,另一方面极力保持自己和汉人的区别,或许是认为这样就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吧,不过他对西边的统治则和中原政权没什么两样,就是分而治之。不过到了蒙古崛起后,这招就不灵了。
  游牧民族的最强时期是何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蒙古帝国,尽管我认为匈奴帝国在那个时代的草原地位比蒙古帝国还要出众。(败退的匈奴一部可是把整个欧洲搅乱的,范围比蒙古还要广,当然,那时的中原政权更强大。)不过确实,蒙古帝国的组织制度比匈奴突厥这些早期草原帝国要出色。
  匈奴突厥的组织还是以松散的部族联合形式,但是蒙古军事组织已经开始细化,虽然看起来十分粗糙,就是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这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组织。不过这已经是一个进步了吧,至少不是以部族为单位组建军队了。虽然不久还是分裂成各派,但是现在的蒙古大军是最强的。确实,相对来说,他是最强的。在匈奴时代,东方有强大的汉帝国,西方的西罗马帝国也不是很好啃,突厥时代,东方唐帝国既善战又狡猾,而西边的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帝国都不是好惹的主。
  但是,此时的蒙古不同,西边没有能挡住他脚步的国度,阿拉伯帝国衰落了,基辅罗斯还不是日后的俄罗斯,俄罗斯要臣服于蒙古二百年才独立,拜占庭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西方的路是平坦的,比匈奴时期还要平坦,匈奴时期要找到通往西方的路还是很困难呢,而蒙古不用担心,商人们为他们指引着道路,大汗发出了指令,西方一定要征服。
  东方有点棘手,东方的帝国比西方强大的多,无论是人口科技甚至是战斗力上,不过,和当年的汉唐帝国比起来,那要轻松的多了,中国已经分为了南北两部,而且相互敌视,先灭北方,再灭南方,这样的算术太简单了。
  金国抵抗着,他的战斗力仿佛大大退步了,野战打不过蒙古军,水战宋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节节抵抗吧,造起了堡垒,金国希望靠这个抵抗蒙古人。
  堡垒是有效的,蒙古人对坚城总是很头疼,假如宋不参与,金国不会灭亡吧,但是宋参与了,金给宋的屈辱太大了。
  接下来是宋了吧,不过这个敌人比金还要麻烦,他的城墙比金要坚实的多,幸好金国的灭亡给了蒙古大批的资源,只要把这些资源消化了,那就好办了。
  我们常说蒙古人的四等人不公平,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这样才能驱使被统治的各族去战斗,他们的四等人是按统治早晚定的,统治了一个地区,把这些地区的人派去征服另一个地区,而另一个地区的人比前一个地区地位还要低,再派去征服下一个地区。这种不平等不是单纯的种族歧视,而是有一种现实的意味的。尽管这种现实的味道在扩张结束后是不实际,导致了蒙古的覆灭。
  宋的灭亡是无可奈何的吧,假如是宋收复失地,控制了原来金的资源,那蒙古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但是事实上却是蒙古控制了金的资源,这样的情况等于是蒙古加金攻打南宋了。
  南宋并不是没有机会,蒙古大汗每次死亡,蒙古内部就开始分裂,甚至开始战争,但是宋却没有把握这种机会,虽然这个机会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既没有曾经收复失地,也没有挑动蒙古战火越来越烈,确实是一个太过偏安的政权。
  蒙古帝国在宋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了,不过这个帝国比起金,清,甚至辽来说,汉化程度都要低的多,蒙古大汗对汉化有种天生的反感,虽然用汉人和汉人的制度,但是他真正的制度是很混乱的,这样的混乱制度能支撑到明的建立已经很不错了。
  一般来说,我们称汉唐是中国两次强盛时期,明朝是一次复兴,这次的复兴短暂的多,明朝只是略微反弹了一下,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就行了,或者是朱元璋的关系,和他那个时时不忘出征的儿子朱棣不同,朱元璋本身是一个内向化的人,他更关心内部的建设,以至于设定了那么多的不征之国。确实,当时的国家经过蒙古的统治,已经有些蒙古化了,汉人穿胡人服饰,制度称呼蒙古化已经相当厉害了,尽管蒙古并没有象清朝那样强制的更换服饰。朱元璋开始重新的汉化,这或许有些讽刺,在汉族的地区汉化,不过实际确实如此,而且朱元璋开始重新制定组织制度。
  和宋朝的那次一样,明朝也是来一个矫枉过正,这好象是老毛病了。赵匡胤和朱元璋几乎都犯了一样的错误,即:他们认为自己的后继者能象自己一样控制全局。(要不然他们就是认为自己能长生不老。)赵匡胤认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乘着手下的武将还没老,收复幽云十六州,一统天下,回复汉唐疆域,假如这样,这样宋朝的文官政治确实能进入良性循环。可惜他死之前,北汉还没收复,而他弟弟几次大仗把他手下的能征善战的军队消耗殆尽,便开始重文轻武的文官政治。而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孙子能象自己一样控制全局,问题他连自己的叔父也没控制住,而以后的各代也不象朱元璋那样能控制着全国。(假如他的后辈能象他那样强势或许明朝可以支持到现代文明的入侵。)
  订立这样的制度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要看实施的环境,实施的人,不随着环境变化,而死板的扼守祖制,那只有失败的结局。
  明朝对武人并不象北宋那般歧视,不过将兵分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解决,戚继光努力过,他的募兵制度成了明朝后期的主要兵制,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明朝时期对西北一直处于拉锯的状态,在痛苦的折磨后,蒙古各部终于被分化,不再对明帝国拥有威胁,不过还没等明帝国喘口气,东北的女真又卷土重来。
  虽然说清在早期取了“金”的名字,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原政权的蓄意挑衅,历史上的金国灭亡后他们的后人都在中原基本汉化了,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是八辈子打不上的远亲。所以后来皇太极自己也觉得不太对,而且也不应该故意挑衅,于是改了“清”的名字。
  那时的女真还在明朝管辖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而明军没有太多的介入实在是一个奇迹。清和当年的金不一样,清面对的是强大的明帝国,尽管明帝国内部已经发生了问题,而且当时万历三大征大伤明帝国的军事元气,但是对于女真来说,这还是一个庞大的敌人,实际上,奇迹接二连三的发生,那位根本不会打仗的文人统帅滑稽一般的指挥导致萨尔浒大捷,而明朝政府的内争使得他们放弃让满人头疼的碉堡战,进行野战,然后又退出辽东。奇袭京师这样惊险的作战计划居然成功,而且用反间计害死了袁崇焕。这一系列军事上的奇迹使得所有人吃惊。
  满人的八旗制度其实并不严密,这到不是指军事,而是指继承制度,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猝死本来很可能使得内部分裂,确实,为了王权,八旗内部一度要火并,但是瓶颈却安然的度过了。这确实是个奇迹,须知蒙古帝国只在第三代便分裂了,到蒙哥和忽必烈那时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全体蒙古人的大汗。
  最大的奇迹还是在后面,明帝国虽然日见衰退,但是清还没有能力将他吞下,这一方面是明帝国本身的实力,一口吞之不下。另一方面清还需要时间消化和整顿自己的内部。
  不过此时奇迹发生了,明北京被攻破,李自成进入了北京,大顺建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假如明支持下去,清只能一步步慢慢蚕食,他没有信心全面控制中国,假如大顺巩固了政权,中国本身的潜力加新兴政权的活力,那只怕比明更难应付。
  但是此刻正好是一个空白期,明朝主要的组织核心消失了,大顺的统治没有巩固。中国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统治空白时期。就是这个时期,让清抓住了,击退大顺,入主北京,控制汉族官僚这一中级组织阶层,同时还控制了原明军队中最具战斗力的军事组织。(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最强的军队,但是这也是一只吴三桂的私兵,这只军队效忠的对象在北京被攻破时就已经彻底的由国家变成了吴三桂个人。)
  接下来的事比较简单了,南明和大顺大西政权互为敌手,中国的组织分裂,而清却占据了北中国,对任何一方都拥有优势,各个击破,这就是清要做的事,先是更有战斗力的大顺,再是占据名义上正统地位的南明。大顺的灭亡是可想而知的,南明势力不原谅他,清不放过他,他本有机会借用北京的中层组织阶层建立自己的王朝,但是这便宜让清占了。而南明的灭亡是可惜的,南京政权本来拥有机会,假如他的在位者更有能力一些,不需要太强,只要达到后面的隆武的水平,那就还有机会。即便南京政权覆灭,也是有机会的,假如西南抵抗势力和东南抵抗势力能够通力合作,而不是各行其道。
  清朝入主中原,在组织制度上基本照抄明朝,(抄的都有些夸张……)除了一个八旗制度和满人特权被保留下来。其实这两者本就一样,八旗制度在康熙亲政后基本不再有太多的作用,满人特权是为了增加满人的凝聚力(也正常,历代都有功勋世袭,只是……这次太多了些,而且这样的特权大都养成满人懒散的习惯,还遭汉人不满,)。其实按现在来看,清进入假如不强行剃头易服,而是自己汉化,而日后的统治会更巩固一些吧。(辛亥革命说是民主革命,但是民族革命的色彩更浓厚。)不过谁能想到那么远的事呢,保证自己目前的统治就好了。
  清是马背民族最后的辉煌,汉族的制度技术和他本身马背民族的性质使得他对西边游牧民族的战争很是顺利,目前中国的版图是由清奠定的。
  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