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古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宦官,汉代宦官的权力毕竟有限,假如后代能漂白为士大夫那是更好。
  所以曹操年轻时,到是结识了许多朋友,不过那时的交友方法,自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们也不必深究了,贵族有贵族的结识方法。这点曹操袁绍就比刘备孙家他们有优势多了,刘备一介平民,认识的也就是草莽英雄,之后好不容易挂了个汉室后裔,但是也就在之后和刘表刘璋之类的本家兄弟上用用,那些实权派根本不理他。至于孙策原来还是做强盗的,最多也就算地方豪强,比起曹操在中央有势力,差的不是一大截。
  曹操后来做官,有了父辈的支持自然很便利,宦官那有祖父支持,士大夫那因为交游广泛对他的印象也不错,之后为政和宦官捣了一把乱,在宦官那有祖父保住没事,在士大夫那可是大大得分。
  再下来就是黄巾起义了,说实在的,黄巾起义比起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起义要弱的多了,远没达到颠覆政权的能力,和太平天国起义也比不上,虽然很多地方势力借此机会有了自己的武装,但是只要中央政权保证稳定,还是可以支撑下去,来一个中兴的,偏偏何进只会杀猪,不会做事,先要外兵入京,再被宦官设计杀了。之后袁绍杀宦官,当真是乱了,(不过此时曹操一家已经不算宦官势力了,不然挂了也难说。)这一乱才真正断送了汉家江山,据说宦官头目被杀前说朝廷完了,这句话到是没错,就算宦官掌权,士族势力还可以对峙,宦官也灭不了汉朝,但是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覆灭,由外兵士族掌权,汉朝真是完了。之后董卓入京,他一个西北乡巴佬能有什么威望,只能靠强力压制,这时地方势力就有借口了,汉朝从此进入了割据时刻。
  这时的曹操还是很忠于朝廷的,之前镇压黄巾起义说实在他没捞到什么油水,(黄巾起义主要得利的是原地方大员。)地位也不如袁绍那般高,不过在讨袁的联军中是比较一心一意的,不能否认他有争风头的情况在里面,但是此时的他还是想做一个能臣,为汉室尽忠的。(讨董成功的话,那最得利的应该是联军主帅袁绍,但是看他后来的动作,一直不迎接献帝,看来还是胸无大志,想在一方割据做土皇帝。)在这次行动中大家都有私心,出力的两个一个是曹操,宦官子弟,一个是孙坚,原来是地方黑社会头子。其他的官员都有私心,汉朝最终要靠这些官员支持,当真是要倒霉了。
  群雄割据之后,曹操回家招兵买马,当然和袁绍那种三世五公比起来,曹操要逊色一点,但是比起刘备白手起家,孙策那种靠老爸留下的部曲和自己的老朋友打天下,要好的多了。他曹家家大势大,搜刮的钱财多,招兵不缺了,还有他曹家和夏侯家两族兄弟多,而且一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主,上阵不离父子兵,曹家夏侯家的兄弟不用象外姓那样担心,用起来得心应手,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不世出的一代兵法大家。外加曹操收罗的那些谋士,曹操对人能所用其才,不拘一格,能连续击败北方诸雄,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两点,第一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天子虽然没了实权,但是名义上的权威还有,还是中央朝廷,是大家公认的。你曹操要讨伐某人也就是军阀混战,但是天子下令就是师出有名,我讨伐你你反抗还就是造反,天下人人可讨之,这武器可是重要的很,你看那些恨曹操的,都也不得不打着复兴汉室的幌子,不过老百姓可不管你谁是谁非,首先看谁给饭吃,其次看天子在哪?中央朝廷在哪?至于谁是贼,就没这么好研究的了。不过天子这个香馍馍谁都想要啊,要不是袁绍目光短浅,想做土皇帝,懒得迎汉帝,刘备实力太弱,孙坚被人暗杀。这个天子还真保不住。不过,在曹操迎接汉帝之前谁都没想到,可见曹操判断之英明。第二点就是打败袁绍,之前曹操虽然控制了天子朝廷,打败了一些小势力,但是总体实力和袁绍比起来还差的多。从号召力上,曹操虽然有天子,但是在官衔上还不如袁绍,而且曹操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而袁绍三世五公,在士族中的号召力要远远超过曹操,名声也比曹操好的多。从实力上说,曹操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地盘,兵力,粮草都远不如袁绍,又腹背受敌,就算他手下的大将也不比袁绍手下的河北诸将高超多少,就拿官渡之前的形势看,曹操的战术上虽然获得了许多胜利,但是在战略上还是处于劣势。袁绍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靠实力就要把曹操慢慢磨死。官渡对峙,曹军缺粮,又不能退兵,一退兵,就立刻溃败,曹军中大量人员向袁绍投降,这已经说明形势的危急。要不是许攸投降,乌巢被偷袭,北方就成了袁绍之天下,那之后的局势就完全不同了。而打败袁绍之后,在北上收编北方四州,一统北方,曹操成为天下之雄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之后赤壁,汉中的受挫,只是伤其一指,没有伤到根本。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孙权还能三分天下不愧为世间豪杰,尤其是蜀汉,几度北伐,压制北方。
  曹操本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赤壁汉中受挫,外加年事已高,也只有暂时放下一统雄心了。他曾经说过,假若没有他,“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事实如此,不过也是自誉了,没有他,袁绍,孙权,刘备等人都可能统一天下,其实他也就是其中的一个胜利者罢了。
  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这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他已经是魏王了,已经破了刘姓不能为王的惯例,为什么不再进一步呢?
  是曹操想为自己留后路?曹操知道自己很遭人恨是一定的,而且他也不敢保证他之后曹家是不是能够掌权,所以他给自己布置了很多假坟墓,是不是因为这点使他有顾忌,想为自己留个后路呢?应该不是,即便他不称帝,别人也不会不恨他,而且自己称帝,和自己的儿子称帝,效果是一样的。
  是曹操还有汉臣之心?这也不好说,假若说以前的曹操,他效忠汉室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在的曹操已经是一代霸主,天子已经成为他手中的玩偶,何况他已经成为魏王,破了刘姓不能为王的惯例,这样的作为已经不能称为汉臣了。(之后刘备称王到是没什么问题,他姓上就占了便宜。)不过,或许他真有一点忠臣之心吧,只想做周文王而已。
  是曹操有顾忌?确实很多手下的大臣反对他称帝,连他也知道,孙权劝他称帝是要害他在火上烤,但是他手下还是有很多想做开国元勋的大臣,就是这些大臣将曹丕送上皇帝宝座。
  也许是什么方面的关系都有吧,总之曹操没做皇帝,不过他儿子曹丕马上就做了。曹操马上就追封为皇帝。
  假如曹丕不篡汉,而象日本那样作为幕府将军的统治会如何呢?这里有几个问题,天皇只是作为傀儡,而汉朝的皇帝是有过实权的。中国时常有北方强敌入侵,需要强大的由皇帝控制的中央政权把握一切,而日本岛国不太会发生那种情况。而且日本没有更换皇帝的传统,中国自秦到汉,西汉到新再到东汉,已经换过两次了。而且,历代将军很多都有皇朝血统,与其说将军专权,还不如说是外戚专权更好。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西汉当年被王莽篡权,之后赤眉绿林进京都选刘姓为王,这说明汉家的天下在大家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要不是东汉末年朝政太过腐败,民心有些偏离,曹魏也说不定真以魏王之号令天下,尤其是在刘备以汉室后裔号召天下的情况下,以这种名义号令天下更好一些。不过,怎么看由刘备再建汉室的可能性都大于曹魏开幕府的可能。
  而且日本那种情况确实比较少,就算日本天皇也不是没受到威胁的时刻,只是日本的将军并不能真正的象中国那样完完全全的控制各地,所以不得已才留下天皇作为幌子。而当年织田信长以武力开始统一天下时,其实也展露了想取天皇而代之的念头,尤其是自号为神,明显是和天皇是神的说法相同,要不是之后的本能寺之变,说真的日本天皇也难保。
  一扯扯到日本历史了,还是回来说曹操的篡位儿子吧。
  说起曹丕,这应该说是一个虎父无犬子的典型吧,史书上说他天资聪慧,擅长击剑(搞不好是武功高手),各方面不亚于曹操,但是也就只是不亚于而已,所以他也没超过曹操所做的,而曹操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三国之势已经形成,孙权刘备是惹不起的主,而曹丕也没打算去惹,蜀汉和东吴失和的时候,他也没有乘势打击战败的蜀汉。(不过刘备也不会给曹丕机会吧,而且刘备也就怕曹操,对曹丕很是看不起的。)到是想威胁东吴,不过陆逊做了准备,他也就晃了一圈就回家了,看他的政绩,也就是开拓不足,守成有余的主吧,在曹操的光辉下,他确实只需要守成吧。
  其实,曹丕的兄弟曹植比曹丕更加有名,尤其是那出名的“相煎何太急”,确实为世间广知。其实从这点上看,曹丕还是很温和的,不管如何,还是给曹植了机会,要不喜欢喝酒的狂生曹植即位,还真很难说是不是给曹丕机会了。何况更可能的是曹家大乱,蜀汉入侵吧。不过曹家曹操,曹丕,曹植两代三个文学家,真是羡煞人也,不逊色晋朝的王家北宋的三苏。
  据说之后的魏明帝曹睿也会诗文,不过比起他的祖父,叔父,父亲就差的远了,但是在内政上做的到是不差,面对诸葛亮的屡屡进攻,总是能选拔优秀人才,对人才也能用而不疑,保证了作战的顺利,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才留下了后患,使得司马家掌权。
  说起来世事变化真快,也就几年,当年篡汉的曹家纵马快就被司马家掌权了。说起司马懿掌权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曹家底子太薄,当年曹操打天下时,曹家夏侯家出了多少杰出将领,结果到了曹睿这代,只剩下曹真一个能带兵了,等曹睿死后,更只有一个不顶用的曹爽了,和带兵多年,老奸巨滑的司马懿比起来,这个只知道玩乐的曹爽有什么用。(说起来曹操当年也是会玩乐,可他有本事,你这个曹爽一来管不住司马懿,二来轻信司马懿的许诺,真是笨到家了。)之后司马家弄权,连旁系夏侯家夏侯霸也不得不逃亡,真是可怜。曹家创下的天下才几十年,四代人就大权旁落了。想起曹操那代的威风,曹家子孙还真是失败。
  曹家之所以这么快就失败,和他本身基础不足有关,曹家不是很显赫的家族,之后又重用庶族,已经受到了士族的敌视,而且曹家在长期征战中消耗过巨,培养下一代又不利,等曹真死后,有经验的将领已经没几人,不得不重用司马懿。而重用司马懿也使得司马懿在长期的征战中罗织了大批亲信,掌握了实际上的兵权,之后兵变就简单多了。而且曹家曹丕曹睿两代统治时期不长,培养的统治基础不够扎实,士族宁愿支持更加有名望的司马家,那些被提拔的寒族已经成了新的士族,对之前的曹魏感恩已经不强,何况司马家族也不差。(司马懿到司马炎三代都不错,到了第四代也出问题,不过到不是外姓夺权,到是司马家自己打得乱七八糟,搞得外族入侵,不过总算还拖到东晋,虽然那时皇族权力要受限于士族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