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送几百份,根本不可能!

  最初的送餐员只能挣一个辛苦钱,每天四百文的送餐费,可渐渐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哪的饭菜好吃,更没法像后世那样,在网上就能看到评论,因此很多人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让送餐员帮着安排。很多时候,都是他们拿出一些钱,让送餐员自己安排。

  所以每个送餐员接受的培训,第一课就是告诉他们,要以诚待人,要替百姓考虑,挣得每一个铜子必须干干净净,给客户推荐的食物务必物美价廉,干净卫生。

  而且不定期会有管理人员登门拜访,去考察送餐员是否有不妥当的情况。

  再有,还会组织所有送餐员,对京城的酒家饭馆进行评级,一共五颗星,能拿到星级,就能得到优先推荐。

  经过这么一弄,送餐员的地位都水涨船高了,好些人打破头想要挤进来,还有酒家暗暗贿赂送餐员,让他们评分的时候,高抬贵手。

  对于这些蝇营狗苟的事情,王宁安也只能要求严格管理,根本没法杜绝,实际上,这也是送餐服务的真正利益所在!

  通过上万名送餐员,整个京城的餐饮行业就被掌控起来,制定标准的权力就落到了王宁安手里。

  别小看这个权力啊,比如以往评价酒楼,往往不只是酒菜如何,而是看姑娘如何。

  有哪个花魁,哪位行首坐镇,立刻身价倍增。

  说白了都是“食色性也”的的那一套。

  到了王宁安这里,美味、安全、为生,实惠……这些词汇成了饭馆的追求,原来很多被压制的酒楼一下子大放异彩,成为了百姓追逐的美食代表。

  反观粉子胡同,汴河的画舫,开始萧条起来。

  王宁安不是存心和谁为敌,问题是身为帝国的心脏,靠着一帮花枝招展的小女人招揽客人,维持繁荣,实在是太丢人了。

  在王宁安的构想之中,京城除了政治之外,还要成为金融,商业,服务业的中心,当然他的服务业是大服务业……

  随着送餐员受到追捧之后,很多酒楼发现既然可以集中送餐,为什么不能集中采购……很快,另一个行业也繁荣起来,那就是物流配送。

  粮食、蔬菜、肉类、鱼虾、鸡鸭……都有人集中采购,然后分配到各个酒楼饭馆。

  餐饮业这么搞,其他行业也跟着效仿,什么布匹啊、茶叶啊、瓷器啊、家具啊、锅碗瓢盆啊……越来越多的店铺加入其中,他们只要把采买的内容谈好,就有专门人员负责运送,根本不用浪费功夫,可以专心经营,还能节约成本,当然非常满意。

  就拿绸缎来说,一家绸缎行采购20匹绸缎,装不满一驾马车,却也要雇佣一驾马车,有了物流配送之后,可以把三五家的集中起来,一驾马车就送来了。

  毫无疑问,效率大大提高。

  从京营裁下了四万多人,其中几千人充当送餐员,几千人赶马车,几千人负责搬运物流……很快就发现人员不够用了,居然不得不大肆招工,弥补缺口。

  赵祯亲眼目睹之后,简直都不敢相信。

  “陈伴伴,这么看来,接下来的裁军也可以做了?”

  陈琳咧着嘴,无奈笑道:“貌似是这样的,都是搬运送货的活儿,裁几万厢军,充实进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但能节约军费开支,还能繁荣市面,给各方提供便利,老奴实在是想不出反对的理由!”

  赵祯十分感叹,“没错,军费节约了不少,又给朝廷增加赋税,王卿的本事的确了得!”

  在外面逛了大半天,赵祯欣欣然回到了宫中,他显得信心十足,以往提到了变法,都是阻力重重,每一步都是逆水行舟,别提多难了。

  可是到了王宁安这里,就显得顺理成章,轻而易举。

  赵祯都有点犯糊涂儿,到底王宁安有什么本事,能做到别人干不成的事情,真是咄咄怪事!

  为了解决疑惑,赵祯第二天把王宁安叫到了宫中,询问他的看法。

  “陛下,其实这事没什么不好解释的,关口就是理不理解京城!”王宁安笑呵呵道。

  赵祯一愣,“王卿,你给朕说说看!”

  “遵旨!”

  王宁安信心十足,向着赵祯解释起来……京城很大,不是一般得大,常住人口就有百万以上,算上流动人口,几乎到了二百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此时的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只有几万人,汴梁相当于50个巴黎,甚至比很多国家的全部人口都多!

  面对这样庞大的都会,传统的士大夫是无能为力,哪怕是其中的极品韩琦,提到裁军,他也仅仅能想到屯田而已,丝毫不理解这二百万人是什么概念,甚至在他们的印象之中,都觉得这么多的人口是负担,是累赘,如果人少了一点,治理起来保证更容易。这种颇有削足适履情怀的观点,王宁安都无力吐槽了。

  你们可知道,这么多的人,是多大的商机?聚集这么多人,多不容易?

  唐代的长安也有百万人口,可唐代奉行坊市分离,市场开放的时间有严格限制,晚上还有宵禁。显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管理方便。

  相比起来,汴梁城更像是后世的都市,各种限制都打破了,可以自由生长,疯狂膨胀!

  这么大的都市,岂止是送餐而已,各种物流、货运、家政、环卫、保安……需要的人数,简直是天文数字。

  高贵的士大夫不屑于这些琐事,反正他们能雇佣足够的家丁丫鬟,把自己伺候得舒舒服服的,他们从没有想过,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要适应京城快速的生活,又要照顾家人,需要付出多少辛劳!

  急需有人出来,帮着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

  就拿送餐员兴起之后,有人就提出了疑问,既然他们能送餐,能不能帮着普通百姓采购商品;能买东西,能不能帮着打扫屋子院子;甚至有人希望能帮着照看小孩子,省得被拍花子拐走了……

  “陛下,臣以为下一步可以开发邮递,家政,幼儿园等项目,进一步安置人员。以臣的估计,光是京城,就能消耗20万劳力,如果长远估计,哪怕50万人,也未必够!”

  “而且这些劳动力也要消费,他们又能催生其他的产业……比如城市的卫生、治安、消防……都需要很多的人手,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汴京越来越好!”

  “陛下,相比别的城市,汴京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几十万禁军,还有上万的官吏,朝廷的俸禄,每年至少有两千万贯以上,都发在了京城,几乎占了朝廷开支的三成……所以说,京城是全天下货币最充裕的地方。如果还停留在雇佣奴仆,伺候生活的自给自足观念里,这么多的货币,根本发挥不出效果,相反,很多人会把货币囤积起来,变成了死钱,加剧钱荒。”

  “假如通过各种服务,把这些钱引导出来,投入市场,能够给几十万人提供生计,带动上百万人安居乐业,给朝廷增加千万贯的商税的收入。”

  王宁安发誓,这一次他真的没有忽悠,汴京城就是这么恐怖!

第315章 无忧洞


  王宁安和赵祯谈了很久,套用后世的说法,那就是君臣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汴京未来的美好蓝图,就在他们的规划之中浮现了……

  王宁安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一切都规模化,市场化……比如拿送餐员来说,他们需要标准的制服,带动了成衣业,需要推车,带动了木工,需要碗筷餐具,又带动了陶瓷。?? 需求增加起来,生产规模就要扩大,人力不够用,就要明机器,有了机器,工业革命就不可避免到来……

  对于大宋来说,迈入工业社会,并非不可能,西方工业化的开端是珍妮机,一次能纺织8根线,而大宋呢,在南方就有能同时纺织32根线的水力织布机。

  王宁安觉得,要改变大宋不难,关键是要把庞大的社会能量激出来,不要怀疑老祖宗的勤劳和聪明。

  当然,传统的士人集团,趴在土地上敲骨吸髓的士绅地主,是无法引领这项伟大变革。

  或许老天爷都在帮自己,鬼使神差,把自己推动了皇家银行行长的位置,既然如此,那王大行长就要放大招了!

  “陛下,臣以为推动京城的展,还需要一项政策。”

  赵祯笑道:“王卿,你只管说,朕能答应的一定答应。”

  “臣谢过陛下。”王宁安道:“臣希望皇家银行能够制定基准利率。”

  赵祯不解,“王卿,这一招有什么用?”

  “陛下,臣有一些思考,正要启奏陛下。”

  ……

  一个人的财富可以粗略分成两种,货币和实物,把钱借出去,获得利息,把商品卖出去,获得利润。

  从某种角度来讲,利息是货币的利润,利润是商品的利息……听起来有点绕,简单说就是付出收获。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什么事情容易,赚的钱多,就干什么,人傻钱多来吗!

  以之前汝南王府还有大相国寺同一赐乐业人的借款来说,月息两成,复利计算,只要四个月,利息就能过本金!

  借一块钱,还两块!

  可怕不?

  当然由于紧急用钱,利息偏高,但是实际的民间借贷,也比这个少不了多少。

  南宋的朱熹曾经注意到民间利息过高,他拿出了一些稻谷,借贷给百姓,三个月为期,利息两成,百姓们感激涕零,踊跃借贷,不到两年的功夫,朱熹获利过十倍!

  老天爷啊,三个月就要百分之二十,结果还被当成了圣人,歌功颂德。

  由此可见,两宋的民间利息到了何等夸张的地步!

  既然民间利息这么高,有钱的人只要放贷就可以赚得钵满盆满,干嘛还去投资工商,既浪费精力,还要承担风险。

  试问,哪个行业每年能赚几倍的利润?

  除了像王宁安这样开挂的,别人行吗?

  社会环境如此,就别怪工商展不起来。

  王宁安思考得多了,他觉得利息就像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当你有些钱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劳而获,赚取利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你过去劳动积累的奖励。

  假如利息太高了,高到了比经商做工获利还多,岂不是说不劳而获的人胜过靠双手致富的人吗?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利息应该比工商业的普遍获利低一些,这样才能引导那些有能力的人去投资工商,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然,利息也不能过低儿,像后世甚至出现了负利率,那就是走到了死胡同,不用顾忌货币成本,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动力,所以过低的利息造就了一大批的僵尸企业,典型的代表就是东海上的倭国,动辄百年老店一大堆,有些人还以为有什么工匠精神,大加吹捧,其实就是缺少淘汰,僵尸横行,才从失去的十年,变成二十年,三十年……说这些有点多了,大宋眼下的问题是借贷成本高的不正常,以往是钱荒的压力,没有办法,如今钱荒逐步缓解,王宁安又手握着皇家银行,可以大展拳脚。

  “陛下,臣准备将基准利益定在年息两成,大宗借款,朝廷鼓励的项目,可以低于一成五,甚至一成;民间借贷,年息不能过三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