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当年杨无敌之死,潘美要承担罪责的,如今老将军遗体回归,潘家人不能没有表示!

  磕过了头,潘夙没有起来,而是跪爬到一旁,恭恭敬敬趴在地上,以示谢罪。

  “潘兄,杠子有点沉,你可愿意帮忙?”

  潘夙一愣,杨文广正冲他微笑,潘夙迟愣一下,连忙爬起来,声音颤抖,疑问道:“我,我……”

  “过去的就过去吧!”

  杨文广笑道:“曾祖是北伐辽国时候战死的,如今七十年过去了,他老人家的遗愿还没有完成,我们这些人真该惭愧,哪里还能纠缠细枝末节了……”

  潘夙用力点头,“杨兄见识,小弟佩服!我在这里对天盟誓,从此往后,潘家子孙人人要视杨家后人为兄弟姐妹!要立志光复燕云,报仇雪恨!”

  “光复燕云,报仇雪恨!”

  “光复燕云,报仇雪恨!”

  ……

  无数人跟着呐喊,声音惊天动地。

  就连平日最矜持的人都忘情了,扯着嗓子大吼,要把淤积的怒气都抒发出来。

  杨文广和潘肃肩并着肩,把杨无敌抬到了城门口。

  而此时,一驾宽大的马车正等在这里,包括赵祯的御辇都给让路了,因为车中的老人,才是今天当之无愧的主角!

  折老太君穿着当年的凤冠霞帔,自从杨业战死之后,老太君的衣服只有蓝、白、黑三色,如此艳丽的衣服,还是头一次穿。

  女儿和孙媳妇搀扶着老太君,从马车上下来。

  难得,今天折老太君非常听话,甚至没有嚷着去30里外迎接丈夫,她只是默默等着,等到大家抬着丈夫的灵柩到了城门口。

  老太君的眼中,珠泪滚滚,她再也不用忍耐了。

  年过百岁的老人,她其实生怕自己耍脾气,过度激动,一口气过去,就看不到自己的丈夫了……折老太君踉跄着到了棺材的前面,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冰冷的阴沉木。

  这一刹那,所有人的眼圈都湿润了,更有人泣不成声!

  折老太君,堪称人瑞,可是谁又能体会她的苦,近七十年,苦守着杨家门庭,眼看着一代代后人死去,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心里苦啊,可是她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她要等着,等着她的丈夫回来,不然,就算是死了,也是孤零零的,她太害怕寂寞了……七十年的光阴,足以把任何人都逼疯了。

  折老太君伏在棺材上面,轻轻摩挲着,嘴里不停念叨着,诉说着这些年的种种事情,说一阵,笑一阵,笑一阵,哭一阵……哪怕是大宋的至尊,赵祯都不忍打扰这位老夫人,只能静静看着。

  到了最后,杨九妹凑到了母亲耳边,低声说了两句。

  老太君含笑点头,“咱们的家事哪能比得上国家大事,别让人家说杨家人不懂规矩,把他抬回去吧。”

  杨文广他们过来,想要把老将军抬走,却不想老太君手死死扒着棺材,不肯离开。

  穆桂英含泪道:“奶奶想念爷爷,想念了七十年,还能分开他们吗?把奶奶一起抬走吧!就让他们老两口永远在一起!”

  杨家人悲伤心碎,找来了软垫,把老太君安放好,幸亏杨家的子孙不少,几十个人一起动手,把老夫妻一同抬回了杨家。

  从这一天开始,折老太君就陪在了丈夫身边,一刻也不离开,吃饭准备两个碗,两双筷子,睡觉准备两个枕头……清醒的时候,折老太君就和丈夫念叨以往的经历,糊涂的时候,老人就痴痴笑着。

  整整二十天,折老太君没有了眼泪,只剩下笑容,直到一天清晨,杨九妹和穆桂英前来问安,发现老太君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的嘴角,依旧挂着甜甜的微笑——在天上,他们的生活幸福而安详……

第375章 军功奖励之法

  迎回了杨无敌的遗体,迫使辽国缴纳岁币,对于大宋来说,绝对是一场空前的胜利,立国百年,君臣百姓,还从来没有如此开怀兴奋过。

  赵祯在大庆殿款待有功之臣,包括章敦和吕惠卿,虽然还是白身,也能参与其中,品尝到丰盛的御膳。

  赵祯喝了几杯酒之后,脸色涨得通红,他情绪高昂,居然玩起了猜谜的游戏。伸出了三根手指,笑着问群臣是什么意思。王宁安在低头啃羊腿,赵宗景促狭着一笑,故意高声道:“王大人,你知道圣人是什么意思吗?”

  王宁安眨了眨眼睛,恶狠狠瞪了赵宗景一眼,你丫的能别坑我不!

  王宁安想了半天,灵机一动道:“当然知道了,陛下这是有求必应的意思。”

  赵祯不解,问道:“王卿,你怎么猜出来的?”

  “庙里的观音菩萨都是这个手势,臣说的没错吧?”

  大殿上所有人都是一愣,而后爆笑。

  赵祯指着王宁安,更是笑得咳嗽起来。

  “王卿,枉你那么精明,居然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宗景,你可知道?”

  赵宗景站起来,傲然说道:“臣猜测圣人应该是指30万贯的岁币。”

  “嗯,你比王卿强,再说说,朕为何重视这三十万的岁币?”赵祯笑眯眯问道。

  赵宗景沉吟一阵道:“启奏圣人,说起这30万岁币,起源还是五代,当年石敬瑭勾结勾结契丹,除了让出燕云十六州之外,还要每年奉送30万匹布帛,石氏灭国之后,自然不了了之……直到澶渊之盟,我朝许给辽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凑在一起,又是30万之数……前些年,靠着宋辽通商,废除了岁币,如今又迫使辽国每年缴纳30万贯岁币或商货……这个数字纠缠了一两百年,背后的心酸和血泪实在是难以言说!我汉家儿郎的耻辱都在其中。如今我大宋振衰起弊,正是一血耻辱之时!”

  “说得好!”

  赵祯抚掌大笑,“的确,朕心里很是高兴,我们打败了辽国的入寇,迎回了杨无敌的遗体,又迫使辽国缴纳岁币……曾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耻辱正在一件件消失,朕希望众卿能够勠力同心,中兴大宋,等到将燕云十六州拿回来,我们才能有脸面去见祖宗,才能不被子孙后代耻笑!”

  赵祯面色凝重,颇有威严,在每个人的身旁走过。

  “诸位爱卿具是一时人杰,才华盖世,智略超群。祖宗把江山社稷交给了朕,朕又把黎民百姓交给了你们,诸卿肩负朕之信任,百姓之仰望。理当匡扶社稷,洗雪耻辱。从今往后,朕要扩充人马,练兵,备战,囤积粮草军械,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打仗,要把失去的都拿回来!”

  赵祯如此毫无顾忌,袒露心声,实在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大宋朝真的要变了,这一番话,不亚于当年汉武帝决定北伐匈奴,不亚于唐太宗决定反击突厥……大宋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转向了战争轨道,可以想见,很快就会有滚滚铁骑北上,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决策一旦下达,就会被执行几十年,上百年,绵绵不绝,不死不休!

  首相贾昌朝老泪横流,主动跪在地上,“吾皇圣明,老臣必定一心辅佐陛下,恢复燕云,扫平四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枢密使狄青也站了出来,跪在地上,“臣愿意肝脑涂地,报效陛下!”

  其他的诸位大臣宗室也都跪了下来,包括王宁安在内,虽然他不喜欢下跪,但是这一次他跪得心甘情愿!

  这是大宋君臣的集体发誓,从此开始,一个恢宏的时代即将到来……虽然还有太多的困难要克服,至少大家的目标确定了,那就是燕云,就是契丹,就是西夏!

  赵祯亲自举杯,和所有人一同饮了杯中酒,是日,君臣尽欢。

  三天之后,赵祯就调整了政事堂的班子,贾昌朝依旧出任首相,富弼为次相,升欧阳修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和韩琦同为副相,如此一来,东府就形成了二对二的格局,而贾昌朝身为首相,联合欧阳修,足以压制剩下的两位,可以贯彻变法图强的意志。

  相对重要的是西府,赵祯任用两位枢密使,曾公亮和狄青。

  按理说弄两个枢密使,肯定要争权夺利,闹个鸡犬不宁,可是这两位却不一样。

  曾公亮是个技术官僚,彻头彻尾的循吏,能做事,会做事,人品宽厚,无可挑剔,他主抓军需粮饷,军械制造,选拔考评将领,军事教育等等内容,而狄青则是专心训练静塞军,扩充铁骑,积蓄力量,择机北伐。这两位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赵祯又任命唐介和王拱辰担任枢密副使,显然,皇帝是把东西府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至于三司,依旧是包拯担任三司使,为国理财。

  御史台那边,换成了张方平担任御史中丞,另外,又把苏洵调进京城,成为侍御史,作为张方平的助手……

  面对赵祯的安排,王宁安只有竖起大拇指!

  不愧是当了几十年的老皇帝,做事就是老辣!

  如果换成毛头小子,就像后来神宗那样的,要变法就一味任用王安石,用吕惠卿,把文彦博,富弼等一帮老家伙都赶出来京城,结果这帮人靠着强大的威望,横加阻挠,新法根本推不下去。弄来弄去,变成新党柄政,尽数罢黜旧党,旧党掌权,打压新党,整个朝廷,都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再也不能集中精力去改革变法。

  赵祯呢?

  他的策略完全不同,他没有罢黜太多的旧派人物,仅仅是赶走了一个王尧臣,但是他通过娴熟的人事安排,让倾向革新的一派势力占优势,保守的力量被边缘化……但是呢,双方还存在一个制约,不至于彻底失控。

  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不管怎么说,两府八位相公,加上三司使,御史中丞,还有判皇家银行事,这十一个决定大宋命运的人物全数就位,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赏赐有功之臣。

  “此次大胜,乃是几十年未有的壮举,一扫颓势,提振民心士气,如何如何重赏,都不为过。”赵祯道:“但是眼下府库空虚,又要扩充人马,花钱的地方太多,能拿出多少来赏赐,大家伙都议议吧!”

  王宁安因为战功,重新成为判皇家银行事,还兼任三司副使,财权在握,皇帝一下子就把目光落到他的身上。

  眼神充满了鼓励和希望,还带着那么一丝笑意。

  给老赵家当官不容易,自己是小长工掉到地主手里了。

  王宁安只好开口,“启奏陛下,欲士兵舍生忘死,奋勇作战,必须赏罚公平,让人心服口服。昔日商鞅变法,耕战立国,以军功授爵授田……故此士兵奋勇作战,悍不畏死,方有一扫六国,平吞天下之盛举。汉唐沿袭秦法,激励士气,所以士兵敢战能战,才能扫平蛮夷,铸就赫赫天威。”

  唐介在一旁沉着脸问道:“王大人,你说的固然有理,可是我大宋子民亿兆,四海之内,并无闲田,而且朝廷冗官众多,哪能随意赏赐爵位,老夫以为断然不能效仿秦朝之举。”

  “哈哈哈,唐相公这话也对,也不对……按照军功授爵,授田,断然行不通,但是这个精髓却可以把握,只需要换成别的东西即可。”

  赵祯好奇道:“什么?”

  “这个!”

  王宁安说着,拿出一张存单,让人送到了赵祯的面前。

  赵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