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4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因为百姓富裕,物产丰饶,巴蜀才能在几十年之内,恢复元气,文风鼎盛,能培育出三苏一般的人物,正说明巴蜀的财力非凡!

  用交子抵税,当做应急措施可以,却不能长久,毕竟朝廷还要指着巴蜀的税收,地方衙门也有那么多人要养,没有钱什么都玩不转。

  苏洵想通之后,也叹口气。

  “二郎,百姓困苦,民生艰难,不管如何,你都要多照顾乡亲,别让他们吃亏太多,不然老夫真是无颜见家乡父老。”

  王宁安点头,“小婿受教了,一定不会亏待百姓的。”

  他们没有过多停留,从剑阁一路奔赴益州,益州知府不是别人,正是那位王素王大人。

  当初王素捧汝南王府的臭脚,结果闹到了赵祯那里,直接被赶到了益州,其实也算是幸运,假如再晚几年,以王素的作风,没准直接让王宁安给灭了。

  王素这几年还算老实,当然不老实也没有办法,人家赵祯生出了带把儿的,小太子赵宗垕茁壮成长。现在民间就流传着很多小太子的段子,说他聪明好学,孝顺父母,文武双全,爱惜百姓……好吧,这些段子多半都是皇城司散布的……赵大叔还是很鬼的,他年纪不小了,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小太子年幼,为了确保顺利继位,给他涂脂抹粉,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储位稳如泰山,他王素投机,押错了宝!

  赵允让死了,他的二十几个儿子,根据王宁安的建议,全都给扔进了满是铅管的院子,如今还囚禁在开封。

  赵祯对任何人都能宽容,唯独对这一家子,是一点同情都没有,甚至随着时间推移,恨意还在不断滋生……敢抢不属于他们的皇位,敢算计朕的骨肉!不让你们付出代价,朕就不是万民之主!

  从去岁开始,赵宗汉,赵宗楚,赵宗仆等人,相继染病,尤其是赵宗汉,听说被囚禁发疯,大冬天穿着单衣,整夜整夜在雪地里行走,把脚都冻烂了,他还扯着嗓子鬼叫,逢人便呼圣人,管谁都叫官家……弄得人尽皆知,成为了笑柄。

  即便如此,赵祯也从没有想过放过这一家人,他甚至有个打算,眼下他身体还好,一旦要撒手离去,就把这一家子都给赐死,免得让小太子为难!

  做爹做到赵祯的份上,也是没谁了!

  ……

  作为当年汝南王府的党羽,王素算是彻底上了赵祯的黑名单,要不是他祖上王旦的确有大功,王素早就被罢免了。

  事到如今,昔日的仇敌相见,王素离着老远,就看到了王宁安。

  高头大马,紫袍玉带,当年的小吏,已经蹿升到了宰执高位,年轻,权重,英俊潇洒,春风得意,宛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而他呢,已经开始衰老,鬓角多了许多白发,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素强忍着不愉快,还是紧走几步,迎了上来。

  “下官拜见王相公!”

  王宁安微微一笑,“王大人免礼吧!”

  从马匹上跳下来,王宁安远眺高峻的益州城,不住点头。

  “我听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王素忙说道:“的确如此,大唐盛世,益州繁华,的确天下少有,只是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益州战乱频繁,直到我大宋立国,才恢复太平,相比之下,益州的确是稍显逊色。”

  “呵呵,蜀道难行,我以为要想让益州大放异彩,关键还是要打通道路,只要道路通了,益州的经济就活了。”

  王宁安主动走到了益州的士绅商人中间,对大家笑道:“我娶了眉州苏家的女儿,算起来就是巴蜀的女婿,小女婿上门,要是连见面礼都没有,还不被丈母娘打出门去?”王宁安说得夸张,引来了一阵哄笑。

  益州的百姓听在耳朵里,十分受用,至少这个年轻的王相公很随和,没有端着,更没有高高在上,不近人情。

  “朝廷这几年并没有闲着,先是收复幽州,有了长城庇护,黄河两岸才能安然无恙。接着移兵西北,经略青唐,为的是打通和西域的商路,恢复当年的丝绸之路。四川有蜀锦,茶叶,天下闻名,还有猪鬃,桐油,木材,胶漆,牛角,药材,这些都是宝贝,天下无不垂涎。修川陕直道,为的就是能让巴蜀的宝贝卖出去,让大家伙的腰包鼓起来。除此之外,朝廷在平定侬智高之后,就积极开发岭南之地,实不相瞒,交趾国已经有几十万的大宋移民,大理国王心向大宋,双方商贸繁荣,往来许多。”

  “如今大理和大宋的商路,还都仰仗交趾,走海路运输。假如能打通东川与大理的商路,在巴蜀设立榷场,双方直接贸易,大理的铜就能输入到巴蜀。”

  王宁安终于说到了正题,他神色凝重,饱含深情。

  “乡亲们,最近交子贬值,大家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日子不好过,大过年的,许多人家锅里都没有油星,孩子挨饿,婆娘还穿着旧衣服……你们的难,朝廷知道,官家知道,我心里也清楚。不过请大家放心,朝廷正在想办法,交子危机,说到底是铜料不够,巴蜀乡亲们勤劳,肯干,创造了丰富的商品,却因为缺少货币,影响流通。被逼无奈之下,发明了交子,以我之见,交子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必将载入史册,成为蜀地繁荣的一大见证!但是就像任何东西一样,没法做到尽善尽美,朝廷会积极开拓大理的铜矿,运入蜀中,解决铜料缺口,还会鼓励贸易,把蜀地的好东西卖出来,换回来铜钱,只要有了足够的储备,交子的币值就会恢复。”

  说到这里,王宁安拱手,“乡亲们,请大家相信我,此次我是来解决问题的,暂时的困难不可怕,只要大家能挺住,我可以保证,在半年之内,一定给大家一个完美的交代……如果我做不到,就自请罢官,摘了乌纱帽!”

  谁都清楚,所谓士绅百姓迎接,不过是个幌子,充门面而已。

  只是王宁安不按常理出牌,刚到益州,就甩开了官吏,直接和百姓对话,而且他还说的都是大白话,甚至还用了半生不熟的巴蜀腔儿。

  老百姓听在耳朵里,非常受用,谁见过如此平易近人的高官,平时衙门里的差役,都眼高于顶,日他仙人板板的,你们那些个龟孙儿,比起人家王相公差了多少?难怪人家年纪轻轻就坐上了高位,就是不一样!

  “王大人,王相公,大家伙都听你的!”

  “好样的,巴蜀的女婿,青天大老爷!”

  ……百姓们的呼喊,一浪高过一浪,只是在人群中,有几个人的脸黑了,这个王宁安真不是吃素的!


第556章 我是来杀人的

  王宁安到了益州之后,所作所为,都让人忘了他的钦差身份。

  马不停蹄会见益州的各界贤达,钦差官邸变得比酒楼还热闹,每天迎来送往,各路人等,都能有幸面见王相公,都能一起用餐,一起谈话。

  王宁安不计辛苦,一天能谈五六场,从早上到半夜,几乎没什么休息。也幸好他在六艺学堂的时候,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换成别人,早就趴下了。

  面对不同的人群,王宁安谈的东西都不一样。

  比如巴蜀的豪商,就侧重谈川陕直道,谈丝绸之路,谈和大理的贸易……遇到了小商人,就谈去除苛捐杂税,保持币值稳定,要给予安稳的经商环境,同时也要求他们要纳税,要配合朝廷;遇到了士绅农民,王宁安也有的谈,他强调要修渠打井,引水修路,要保证每个百姓,都有安全回家的道路,要让各地丰富的物产运出来。

  还请王方挑头,邀请巴蜀的宿儒前辈,王宁安和他们大谈教育,介绍办学心得,鼓励他们要培养实用人才,朝廷以后的取士,会逐渐改变以文章定命运的方式,要增加录取人数,要让更多的进士官到地方历练,培养才能,还要安排到各部院寺坐班,累积积分,才能正式授予官职……

  身为六艺的创立者,大宋享有盛誉的教育家,王宁安的谈话很有份量,王方等人频频点头,一个字不漏,全都记下来。

  见了这些人还不算,王宁安有去视察各地的驻军,他是将门出身,身边又带了一大帮将门子弟,大家凑在一起,把酒摆上,烤一只肥羊,几碗酒下肚,立刻勾肩搭背,骂这个骂那个,打成了一片。

  ……

  苏洵最初很生气,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明明火烧眉毛了,怎么就公布了一条命令,然后就没事人似的,整天不务正业,专门喝酒聊天。

  最可气的是不只是王宁安,连苏轼和苏辙都被叫去了。

  尤其是大苏,他好热闹,好交际,别看他政治上有点白痴,但是忽悠起来一点不差,跟在王宁安的身边,替王宁安挡了不少酒,而且诗词唱和,说来就来,搞气氛绝对是一流的,只要有苏轼在,就绝不会冷场,别管多尴尬的场面,他都能给圆下来。

  王宁安很欣慰,他终于发现了小舅子的才能,其实真不应该要求苏轼太多,让他和吕惠卿、章敦比阴谋诡计,那是强人所难。

  木棒是磨不成针的,但是牙签也有牙签的用处不是!

  干脆,以后就让大苏敢这些事情算了,反正他过得快乐,自己也轻松不是。于是,苏轼就像是王宁安的影子兼发言人,天天帮着王宁安到处跑,没多少时间,所有人都认识了这个大才子。

  知道他是眉州人,是巴蜀的骄傲,也是王相公的小舅子,天子就欣赏的门生之一,嘉佑二年进士当才第一人!

  苏轼还趁机把欧阳修最近的研究带到了家乡,要知道,以往蜀地的读书人都崇敬龙昌期,老头子入朝,很多巴蜀的士子都盼着老头子能立地成圣,成就一家之言,替蜀地争光。

  后来龙昌期因为教育学生的问题,被王宁安狠狠落了面子,从此之后,就一蹶不振,蜀地的士子对王宁安很有想法。

  可是三苏出现,尤其是苏轼的才华,让大家惊骇,原来巴蜀的文采风流,全都落在了这个马脸小子的身上!

  他才是咱们蜀人的未来,一时间,无数人奔走相告,苏轼的大名很快就超过了王宁安。

  大苏也很得意,终于找到了属于他的舞台。

  只是他爹却到了爆发的边缘!

  “逆子!”

  苏轼再次满身酒气回来,苏洵气得用力拍桌子。

  “你给我过来。”

  苏轼没办法,只能乖乖到了老爹面前,垂手侍立!

  苏洵看了看,当发现苏轼的衣领还沾着胭脂,他彻底怒了!

  “小畜生!食君之禄,忠君之忧。你看看你,都干了什么?不知道羞愧吗?”

  苏轼被说得直冒冷汗,醉意也消失了不少。

  “爹,这,这不是孩儿的意思,都是姐夫……”

  “少往别人身上推!”苏老泉哼了一声,“二郎胡来,老夫一样要找他说说,别以为做了大官,我就不敢管了!”

  苏老泉气得站起身,真的要去找王宁安质问。

  “岳父大人不用着急,小婿恭听教训。”

  王宁安笑嘻嘻站在了苏洵的对面,苏轼见他来了,如蒙大赦,连忙挤眉弄眼,祈求他帮忙解围。

  “岳父大人,您老有什么疑问,只管问就是。”

  “嗯!”苏洵哼了一声,“二郎,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