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6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思,赵曙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又岂止是他一个人,包括群臣在内,同样无不伤心落泪。

  但是好在这里面有几位老前辈,能稳得住,不会因为悲伤而耽误了大事。贾昌朝就抹了抹眼泪,然后对王宁安道:“王爷,当务之急是给大行皇帝操持丧事,然后恭请新君登基。你是陛下的托孤之臣,又担着政事堂的担子,你全权安排吧!”

  王宁安深吸口气,他抿着嘴,微微点头,并没有推辞。

  先是来到了赵曙的身边,在太子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赵曙乖巧点头,王宁安扶着他起来,先到了偏殿,这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是一张龙椅。

  王宁安请赵曙坐下,然后他率领群臣,一起下跪,行大礼参拜。

  赵曙吓了一跳,惊呼道:“师父,怎么能跪弟子,快起来!”赵曙伸手去搀,王宁安却坚定摇头。

  “君臣有别,请陛下受臣等大礼!”

  说完,王宁安带头跪拜!

  一个“陛下”让赵曙打了一个激灵!

  是啊,从父皇驾崩,他就不是太子,而是大宋的至尊!是新的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奇怪的是,赵曙没有太多的喜悦,相反,十分惶恐。

  而且他也清楚,想要给亿万百姓当好这个君父,该有多么困难!

  皇帝不但是荣耀,更是责任!

  沉甸甸的担子,他现在就有些喘不过气,也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撑42年的!

  赵曙脑袋快速转动,等到王宁安等施礼完毕,他立刻跳起来,把师父率先搀起,然后又对几位老臣说道:“诸位都是硕德元老,国之股肱,我……朕,朕心烦乱,还请你们拿主意吧,朕一切照办。”

  贾昌朝立刻道:“陛下,事务虽然繁多,但是首先要确定大行皇帝的两号,昭告天下。”

  所谓两号,就是庙号和谥号,相当于对大行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马虎不得。

  赵曙受到过全套的皇家教育,当然清楚,他沉吟一下,缓缓道:“父皇一生,神文圣武,仁慈爱民,朕便览史册,唯有汉文帝可以比拟。然则汉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又远不及父皇,朕以为当用美谥,以昭父皇之德!”

  贾昌朝称赞道:“先帝文韬武略,无可挑剔,老臣以为,可称祖!”

  通常开国皇帝才会成为祖,后面的皇帝称宗。

  到大宋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有两位“祖”,就连后世熟知的明成祖朱棣,最初也是称明太宗的,只是到了那位最别扭的嘉靖皇帝,他认为朱棣从长房一系夺下了皇位,帝系移转,可以称祖,愣是给抬成了成祖皇帝!

  当然了,他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己接堂兄正德的皇位提供正当性,而且朱棣也确实靠着靖难之役,夺下皇位,情有可原。

  但是有一朝居然三位“祖”那就殊不可解了!

  你在关外,建基立业,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创立八旗,当然可以成为太祖,至于后来杀进了山海关,夺下了大片的江山,国土增加了百倍不止,从偏安一隅到君临天下,成为天子。

  不管如何,称世祖,也算是勉强贴切。

  但是第三位就是笑话了。

  首先你承袭父皇的位置,帝系没有转移,你称圣祖,把你爹,你爷爷放在哪里?难道你和你爹肩膀一般齐,或者你还胜过你爷爷一头?

  其次,你的任内,是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整体疆域并没有扩大多少,只是一些边陲离岛,无关痛痒,没有真正改变多少疆域,就凭这点功业,就想称祖,只能说,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

  贾昌朝提议给赵祯称祖,他有两条,第一赵祯迁都洛阳,朝廷重心从东到西;其次,收复了幽州,打通了西域,疆域增加了近一倍。

  尤其是收复幽州,从唐末以来,历代皇帝,都心心念念,想要打败契丹,光复故土,但是唯独在赵祯手里实现了。

  当年太宗皇帝就立下了规矩,能收复燕云,要异姓封王,王宁安也正是靠着收复幽州,加上打败西夏的功劳,才坐上了西凉王的位置。

  给赵祯称祖,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欧阳修摇了摇头,“先帝慈恕恭俭,谦逊纯孝,万万不敢凌驾太宗和真宗之上……老臣斗胆认为,应该称宗!”

  贾昌朝竟然也没有坚持,看起来大宋的臣子远比某一朝要脸多了。

  “那该称什么?是高宗,还是世宗?或者,其他的?”

  这一次王宁安开口了,“仁宗吧!”

  宋庠眼前一亮,立刻赞道:“为人君,止于仁!西凉王的建议是合适的!”

  欧阳修抓着胡须,缓缓道:“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利泽万世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先帝称仁宗,当之无愧!”

  他们都表示了赞同,可司马光却有些迟疑。

  “仁宗诚然不错,但是先帝御极42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几年,奋发有为,北伐契丹,收复幽州,西定党项,开拓西域。更有万邦来朝,君临天下!以如此武功,如此威势,只是一个仁字,未免不能概括先帝一生。”

  司马光的水平不是盖的,他这么一说,大家也都陷入了为难当中。

  以往评价皇帝,只是一个字就足够了。

  但问题是赵祯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段,不管用什么字,都会有所偏颇,没法盖棺定论。

  大家都面面相觑,不停想着办法。

  这时候王宁安沉吟了一下,他提议道:“你们看,能不能在谥号上,体现一下?”

  其实从汉高祖刘邦算起,皇帝就是有两个号,但是汉唐都比较看重谥号,比如汉高祖,其实就是个错误的叫法,准确说是太祖高皇帝,谥号是高,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谥号则是文,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谥号是武。按照汉代的习惯,通常还要加一个孝,比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当然,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人们是比较肯定谥号的。

  唐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是唐高宗李治给他爹加了一个文武圣皇帝,使得谥号一下子突破了两个字,达到了三个字之多。

  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达到了三个字之后,往后皇帝的谥号就越来越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全都是吉利话。所以到了宋代,相对而言,庙号就显得更重要了,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

  一直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把谥号和庙号结合起来,才显得比较清晰明白。

  王宁安也是沉思许久,才说道:“就定为仁宗武皇帝,你们以为如何?”


第825章 果断的曹太后

  王宁安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包括赵曙在内,念叨了两遍,也觉得很适合父皇,因此两号就确定下来。

  剩下的事情好办了,欧阳修,贾昌朝,宋庠几个凑在一起商量,立刻将其他的字补上!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武皇帝。

  赵大叔得到了盖棺定论,一个时代也就正式结束了。

  群臣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继续处理皇帝的丧葬事宜。

  王宁安走到了赵曙身边,低声道:“陛下,你也休息一下吧,半月之后,就是陛下登基大典,万千百姓都看着这一天呢!陛下可不能让先帝失望。”

  赵曙点了点头,他突然抬起头,恳求道:“师父,在没人的时候,我可不可以还叫你师父,就像以前那样。我,我已经失去了父皇,不想再失去师父了。”

  小家伙可怜巴巴,王宁安的心头一酸,赵曙才十六岁啊,放在后世不过是刚刚上高中的孩子,纵然有再多的锻炼,受了再多的教育,他还是太小了。

  失去了父亲,又面临这么大的压力,真是不容易。

  王宁安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身为臣子,不可僭越,不过陛下既然为九五至尊,称呼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吧!”

  赵曙眼前一亮,兴奋点头,“多谢师父!”

  王宁安感叹道:“陛下,早点歇着吧,我大宋文武制度完备,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嗯,有师父在,我就安心了。”

  赵曙突然想起一事,“师父父皇骤然驾崩,我,我身为人子,想要替父皇守孝,师父以为如何?”

  王宁安立刻道:“按照先帝遗诏,以日易月,只要守27天即可,莫非陛下不满意?”

  “嗯!”赵曙闷着头道:“士人尚且要守三年,皇家难道还比不上士人吗?再说了,父皇又是那么照顾我,替父皇守孝,也是情理之中啊!”

  王宁安倒是不怎么同意,说实话,他是不喜欢守孝的。就拿一个官员来说,从30岁中进士,最多70岁致仕,甚至很多人还活不到七十。

  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已,父亲死了守三年,母亲死了又守三年,做事的时间就少去了五分之一,实在是太浪费了。

  就拿包拯来说,他一共为父母守了十年,老相公的孝道王宁安佩服,但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也未必合适。

  只是有些事情真是不好说出口。

  总不能告诉赵曙,你爹死了,不算什么,不值得浪费时间,替他守孝……要真是这么说了,跟禽兽有什么区别。

  王宁安思索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事务繁杂,而且大宋又处在剧烈变更之时,先帝仁慈爱民,勤于国政,不会喜欢陛下置万民于不顾的?”见赵曙闷着头,不高兴,王宁安又道:“陛下若是思念先帝,不妨适当延长时间,另外在国政之余,也可以抽出时间,静思哀悼,不必太在乎形式……毕竟先帝也希望陛下能光大江山,把祖宗基业守好了。”

  赵曙有些失望,可还是点了点头。

  “师父,这么多事情要靠着你处理,多保重身体。”

  赵曙辞别了王宁安,暂时回东宫消息,赵祯刚死,福宁殿还没有清理出来,直接让新君住,显然不合适。

  王宁安不得不一样一样安排,好在朝中还有一帮老臣,还有司马光这些人在,王宁安只要协调好了,把事情分派下去,也就没什么了。

  忙活到了第二天下午,王宁安终于抽出了一点空,让人把钱乙请了过来。

  见面之后,开门见山。

  “钱太医,你查得如何了?”

  钱乙满脸羞愧,因为他去年告诉王宁安,赵祯应该能挺到秋天,谁知春天刚开了一个头儿,皇帝陛下就走了,弄得太子的大婚都来不及办,身为医生,犯了这么大的错误,钱乙十分惭愧。

  尤其是他给赵祯请过很多次脉,皇帝的身体很糟糕,但是也没有到了立刻驾崩的程度。

  “王爷,现在回想起来,大约就是在所谓大凶之年的说法出来,先帝有一阵子情绪波动,还吐了血,伤了神,从此之后,身体便越发糟糕,以至于回天乏术。当时我只是以为伤损根本,是情理之中,可现在想起来,似乎……另有隐情!”

  王宁安低垂着眼皮,他当然清楚那一段的事情。

  赵祯一度想要废了曹皇后,防止后宫干政。

  可是就在即将出手的时候,赵祯突然发病,后来就有人上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