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7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光复幽州,前后发行了4000万贯的债券,后来修建西京,也有2000万贯,打横山,开通河西走廊,这些都加起来,也有5000万贯!加起来,一共负债110000万贯!”

  司马光继续说道:“拿下幽州之后,抄没各种财产土地,填补了3000万贯,户部的账面上,只亏了1000万贯,但是为了安置老兵,第一个十年,就要花费800万贯,其后每年还要递增!”

  王宁安听得脑袋都大了。

  他有点理解霉帝的糟心之处了,难怪打了两场仗就跪了,的确要命啊!

  拿幽州之战来说,动员几十万人马,伤损也超过十万,当时靠着收缴契丹贵族的财富,把窟窿填上了,看起来没有问题,花费代价不大,就拿到了一块土地。

  但是接下来呢……由于大规模裁军,很多当年的老兵都必须解甲归田,人家为了朝廷流过血,光复故土,待遇自然要增加许多。

  尤其是现在差不多过了十年,当初30岁的老兵,现在已经40岁了,大宋的人均寿命还不到50,不惑之年已经不算小了,身体病痛一堆,吃药花销,还有家中的困难……朝廷总要意思一下吧!

  林林总总,就不是一笔小钱,而且是长期的,几十年的开支!

  司马光叹道:“当年看起来,是把账平了,但实际上,后续的开支非常巨大,从幽州增加的税收,仅仅能偿还每年增加的利息……这还不算完,拿下幽州之后,需要各种开发建设,尤其是修长城,道路,建码头,这些都是长期投资,当时也是靠着债券解决的……往后,只能靠着税收,慢慢偿还。”

  幽州如此,横山之战也差不多,随着时间推移,老兵安置的成本,也会迅速飙升……再有地方开发,也是个无底洞,吞金的怪兽!

  想想就头皮发麻。

  作为朝廷的大总管,司马光深知这些年,大宋是怎么过来的,要不是对外战争都答应了,有海量的外来收益支撑,大宋的经济体系早就崩溃了。

  好在,一切都因为迁豪强令,有了转机。

  把豪强迁走了,他们不得不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钱,转让田产,朝廷顺势接过来,再分给百姓,佃农为了赎买土地,每年要付给朝廷一笔钱。

  光是京东两路和河北两路,每年就有1000万贯!

  整个大宋都算起来,足够轻松解决历次战斗积累的债务了。

  这些不为人知的账目,就是迁居豪强真正的原因所在,对不起,不拿你们开刀,朝廷就维持不下去了。

  王宁安可不是崇祯那个傻蛋,放着有钱的士人集团不下手,反而从赤贫的老百姓手里扣钱,不闹得天下大乱才怪呢!

  ……

  “行了,过去的苦就不要诉了,咱们还是放眼未来吧!”

  司马光连连点头,“师父说得对,那,那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王宁安毫不犹豫吐出两个字,司马光当场就昏了。

  “发债!”

  “我的师父啊!”

  司马光哭了,“好不容易把债还了,你还要发债,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要不咱们商量一下,我去管军也好,管吏治也好,总而言之,财务这块,师父另请高明吧!”

  “不请,就是你了!”

  王宁安让司马光老老实实坐着,然后对他说道:“幽州西山的火车已经能用了。”

  司马光一愣,立刻道:“师父,就是用蒸汽机驱动的?”

  “没错,过去一年,他们铺好了轨道,又改进了几次,终于研究出了可以运转的火车!”

  司马光惊喜问道:“效果一定不错吧?”

  “嗯,能拉15节车厢,每节能装两万担煤炭。”

  “嚯,一共就是30万担啊!”

  王宁安含笑,“关键的是驱动火车,只要一个司机,两个产煤的就够了!”

  “啊!”

  这回可把司马光惊呆了,他差点坐在了地上!

  一担是120斤,一头毛驴,最多能运两担煤出山,还需要一个人牵着。

  要运走一节车厢的煤,就要1万头驴,一万个脚夫!

  一列火车,递得上15万头驴,15万个脚夫!

  司马光稍微想想,又立刻摇头了。

  账不能这么算。

  用那么多的驴,那么多的人,需要多少草料,多少粮食,而且狭窄的山路能不能摆得开?如果有伤损意外,又要怎么赔偿……

  把人工成本也算进去,火车带来的效率提升,就是几十万倍,甚至更多!

  这可真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司马光也不淡定了,“修,一定要修铁路!无论多少代价,都没有问题!”

  王宁安轻轻一笑,“没多少代价,就是发债!先发2000万贯!”

  一瞬间,司马光的脸就黑了。

  “我说师父,你就不能想点别的办法,比如让沿途的百姓捐款,或者让商人出资?”

  王宁安摇了摇头,“君实,我计划修两条铁路,一个是从幽州向南,直接到金陵,另外再修一条,连接两京,这样就形成了十字形的铁路格局。”

  “师父的想法好,弟子赞同。”

  王宁安又道:“这两条铁路,都是几千里远,沿途道路地形复杂,需要征收土地,发动民夫,又要有最好的工匠测量设计,安排施工……整个过程,必须倾国之力,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没法成功……靠着老百姓出钱,或者商人投资,他们承担不起风险,唯有朝廷才能扛得起来!你说吧,不发债能行吗?”

  ……

  王宁安曾经想过,蒸汽机也发明了,工厂也建立起来了,是不是就可以功成身退,等着大宋自己跑步进入工业化了?

  经过这两年的观察,王宁安断然摇头了。

  事情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咱们不妨先想想,英国为什么能工业化,或者在工业化之前,英国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英国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海外的金银流入,资本充足。

  其次,英国又向海外移民,使得劳动力缺口变得非常大。

  而什么是工业化呢?

  就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过程!

  英国很有钱,又严重缺乏劳动力,还面临着庞大的海外需求,等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

  这时候有钱人,资本家,自然愿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增加产出,而工匠们,也不断革新技术,提升效率。

  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工业化就率先发生在了英国。

  很多人都扼腕叹息,觉得中国有几次都走到了工业化,资本化的门槛,就差临门一脚……其实这是个幻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能看得出来,以中国的体量,不论是涌进来多少资本,摊到庞大的国土上,都变得十分稀薄。

  其次呢,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始终充裕,对机器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强烈。

  所以,两个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如何能进入工业化?

  反过来说,工业化也只能发生在狭小的英国……海岛的体量,能轻易灌满资本,匮乏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又催生出强大的需求……剩下的事情,稍微学一点世界史的人都知道了。

  轮到了大宋呢,很多人估计会说,也学英国,就能成功,对不起,条件完全不同,硬要学习,只会南辕北辙!

  王宁安思前想后,他觉得要抛弃前世既有的观点,又要借鉴前世的一切经验,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办法,能走得通!

  那就是由朝廷出面,协调组织。

  资本不是不够充裕吗?

  借贷发债!

  劳动力不是很多吗?

  那就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来!

  要想富,先修路!

  王宁安觉得只有开启基建狂魔模式,才能把大宋导引到工业化的道路上。

  “所以啊,君实,你就勉为其难吧!先来2000万贯,不够再追加。”王宁安说的轻飘飘,可司马光却好像被五指山压住似的,来时候的好心情彻底跑没了。

  听师父的意思,先修两条,以后还要继续干……照这么下去,只怕一万年也还不清欠债啊!

  在这一刻,司马光是真想换个位置,谁爱管钱归谁,反正老子是不想操心了!

第902章 倾国之力

  王宁安仔细规划了铁路线,东西走向,要经过东西二京,京兆府,应天府,海州……大约和后世的陇海线重叠,至于南北向的这一条,要从幽州南下,经过沧州,一直向南延伸,到达长江以北的浦口,大致相当于津浦线。

  一口气修两条铁路运输动脉,工程之大,需要投入之多,实在是超出了想象,第一批2000万贯的债券,仅仅是个开头而已。

  还必须协调全国的资源和人力,来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

  “如果铁路修成,从江南调运人马,三天之内,就能达到幽州,五天就能投入对契丹的作战,我大宋的动员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铁路修通,南北货物运输,人员交流,作用比之大运河,要胜过万倍!”

  赵曙连连点头,眼睛放光,“师父所言极是,朕一定全力支持,只是眼下要怎么做?”

  小皇帝还有点迷糊,王宁安道:“要修铁路,就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和财力,首先就要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调整官制!”

  前面就提到过,要改革官制,只是苦于各种考虑,还没有最后定案,现在有了这项大工程,不动也不行了。

  赵曙当然表示全力支持。

  首先,王宁安作为首相,总揽政务,负责全面的政务,主持修路事宜。

  司马光被提拔为次相,负责财政支援,并且协调地方,征用民夫工人,配合施工。

  王安国被派到了皇家银行,由他整合所有金融机构,给铁路提供贷款保证。

  除了上层的安排之外,王宁安又调了三个人进京,他们是苏颂、刘彝和沈括。

  苏颂和刘彝在六艺学堂的时候,就负责教过学生天文和水利的知识,后来又修过川陕直道,还在西域督修引水渠,工程经验丰富。

  至于沈括,那就不用说了,他是川陕直道的总办,王宁安研制出蒸汽机,要修建铁路,就把沈括请了过来,在过去的一年多,沈括积极学习,掌握了蒸汽机的原理,提出了不少改良意见,又督修铁路,拥有相当程度的经验。

  苏颂和刘彝被任命为铁路督办,而沈括则是担任总办,这三个人直接负责铁路施工。

  另外,蒸汽机的发明人许阳,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同时,包括正在推行均田令的吕惠卿,章惇,还有许多年轻官员,都被任命为分段工程的负责人。

  毫不夸张讲,这两条铁路,汇集了几乎大宋所有的精英。

  这些人可不是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士大夫。

  其中包括最能干的官员,工程人才,技术专家,还有金融高手……王宁安十几年的积累,全都拿了出来。

  另外,要修路,还要动用钢铁,水泥,工具,车辆,人力,畜力,光是参与承包的工厂作坊,就多达上千个之多!

  如此规模,甚至超出了当年隋炀帝修大运河!

  身家性命,荣辱成败,全都押上了!

  王宁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