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8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员们首先是议员,所以在政策推动上面,可以理直气壮,接受议员的质询,甚至互相对喷,毫不退让。这样就可以避免议员的权力过分膨胀,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在这种条件下,能冲到阁员一级,都是战斗力十足的猛士,而那些老实巴交的循吏就被排除在外了……

  说实话,王宁安也不清楚大宋的未来要怎么走,但是作为第一个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经验就很值得参考,而英国又恰恰是内阁制的典型!

  或许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宁安如是判断,可文宽夫却不这么看!

  老家伙一直盼着东山再起,结果竟然是这么一个结局,苏颂,司马光,吕惠卿,章惇,这些人本身就是重臣,他们跳下来参与议政会议选拔,当然不用害怕周敦实,可问题是他文相公要放在哪里啊?

  “王二郎,你这是在找死!”

  文彦博恶狠狠道:“拙黜之恩,皆出自上。你上一次搞了百官公推首相就很过分了,这一次,你要把宰执,还有六部任命的权力,也从陛下手里拿走吗?”

  还真别说,老文一下子点中了问题的要害。

  权力的大饼就那么一块!

  以往是皇帝说了算,哪怕宰执重臣,也是一言而去。

  可王宁安定下了任期制,又定下了百官推举的模式,一下子从皇帝手里切了一大块权力。

  现在倒好,如果要想成为宰执,就要先经过议政会议的推选,这算什么?不是把人事大权从皇帝手里夺走吗?

  而且对于大臣来说,以往是皇帝任命,只要对皇帝负责,把陛下伺候好了,就无往不利。可现在多了一个议政会议,他们要向谁负责?

  如果皇帝和议政会议出现了冲突,究竟该听哪一边的?

  作为宦海浮沉一辈子的老狐狸,文彦博立刻就看出了这件事情的危险之处……“真要是这么干,要不了多久,君臣就要来一场决战,你信不信?”

  文宽夫咬牙切齿,十分笃定。

  就连王宁安都没法反驳,可不是吗?

  随着工业发展,参政的人越来越多,官僚体系越来越完备……至高无上的皇权就会被不断压缩,甚至变成可有可无的象征。

  这是历史的趋势,几乎无解。

  可问题是赵曙也是他的弟子啊,师徒两个,比起亲父子也差不多了。

  从小孩子手里抢东西,实在是太难看了!

  “哦……老夫总算是明白了!”文彦博如梦方醒,“王二郎啊,难怪你不愿意去京城,也不愿意跳出来和周敦实打擂台,就是怕自己夹在中间为难,是吧?”

  王宁安微微摇头叹气。

  “宽夫兄,你一把年纪了,按理说该想明白了,抓权力容易,可抓到了手里,如何使用,那就难了。要是用不好,就不如不要!”

  文彦博撇了撇嘴,他老人家才不信这一套呢!

  什么叫不如不要,先拿在手里再说!有权不要,那是傻蛋!

  文彦博再鄙夷也没用,王宁安已经打定了主意,他想做一个旁观者,看看自己的学生,能不能找出一条平衡之道……如果真到了走不下去的时候,师生情谊,家国天下,哪个轻,哪个重,王宁安还是分得清的。

  但是在这种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

  “所以……宽夫兄,我要去辽阳巡视,你跟着我一起去吧!”

  “为什么?”老文气炸了,“我一把老骨头,禁不起折腾,我不去!”

  “不成!”

  “为什么?”文彦博气冲斗牛!

  “很简单,因为大宋也禁不起你折腾!”

  ……

  王宁安把文宽夫带在身边,寸步不离,文相公郁闷吐血,大好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看着别人表演,他只能当观众,那滋味,酸爽到无法形容。

  但不管怎么说,没有人添乱,京城的情况还在快速发展之中。

  作为真正的决策者,赵曙还没有发言呢!

  “师弟,你有什么看法?”

  狗牙儿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是问我,还是问我爹?”

  “你知道师父的意思吗?”

  “不知道!”狗牙儿老实回答,“我只知道他抱着熊猫,带着文宽夫,去视察修路了。”

  师父的爱好,赵曙很无语,只能道:“师父这么做,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是让朕自己做决定,可是这么大的事情,真的很难!”

  狗牙儿不这么觉得,“陛下,你一言九鼎,口含天宪,还怕什么?那些人弄什么议政会议,根本是添乱……要我说,直接派一队禁军,我带着人去,把周敦实那个老匹夫给抓了,看看谁还敢提?”

  赵曙摇头,“抓?就算杀了周敦实,又会有李敦实,张敦实,刘敦实,层出不穷……这事情归根到底,是教化大兴,市民阶层膨胀,要求自我保护的必然结果,谁也扭转不了……我记得父皇曾经说过,要和万民共天下,不能和士人共天下……如今议政会议就是如此,势不可挡啊!”

  别看赵曙领兵在外3年,但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各种密报,送到他的手里,包括苏轼,晏几道,范纯礼,欧阳发,甚至王安石等等……他们的研究观察,都会定期送给赵曙,赵曙也会给他们布置任务,详细调查之后,送给皇帝参考。

  正是务实的作风,让赵曙比以往任何一个皇帝,都清楚他的帝国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以中华的体量和复杂程度,几乎没有哪个皇帝,能一个人治理天下……从秦汉以来,就是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只是双方在分饼的时候,大小不一而已。

  可到了大宋,本来识字率就在汉唐之上,又经过王宁安的努力,还有二十年的变法,识字人口快七成了。

  想一下,以往历代十个人,有一个人读书识字,皇帝靠着拉拢读书人,就把天下摆平了。

  现在是十个人有七个人识字,拉拢谁?怎么拉拢?皇帝手里又有多少筹码?

  稍微掂量一下,赵曙就清楚,议政会议,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师弟,这读书人都有个共同的毛病,你要是不给他们权力,这帮人就会肆无忌惮,到处编排,弄得流言蜚语漫天,人心惶惶……可假如给了他们,读书人就会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失去了,所以相对就容易安抚,你明白不?”

  狗牙儿挠了挠头,表示理解有难度,赵曙索性不和他说了,而是自己一个人踱步沉思。

  过了好一阵子,赵曙才开口道:“朕虽然挡不住议政会议,但是却可以掺沙子——你说,什么人对朕最忠心?”

  “那还用说!当然是将士们了!”狗牙儿笑道:“陛下御驾亲征,和将士们同甘共苦,人所皆知。禁军,边军,甚至民夫百姓,都愿意为陛下出生入死啊!”

  “嗯!”

  赵曙露出了笑容,“那就让将士们进入议政会议吧!朕绝不会辜负他们的!”

  赵曙的眼神充满了得意,他相信,自己的这个决定,能吓傻一大堆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不但是傻了,而且还是彻底傻了……赵曙下了旨意,把西域都护慕容轻尘给调了回来。

  让他代表西域,参与议政会议的筹备。

  慕容轻尘是什么人啊?

  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煞星,拥有巨大军功的名将,这位要是回来了,掺和到议政会议,别人还怎么玩啊?

  周敦实老先生,你觉得自己还有希望吗?

  赵曙可不管这些,他又降旨,确定议政会议一共选拔100名代表,其中10人从军中产生,占人数的十分之一,虽然不多,但是这些丘八大爷谁惹得起?

  陛下啊,你可真够无赖的!

第1060章 火爆的议政会议


  大宋立国之初,检讨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该道制为路,全国分为15路,后来陆续拆分,比如河北路改成河北东西两路,陕西路改成永兴军路和秦凤路等等,整个大宋一共有22个路,外加一个开封府。

  这几年推行行省制,各个路改为省,并且将西京单独列出来,和东京与省平级,这样一来,就是22个行省,外加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两个府,每省两个议政卿,一共是48个,军方10人,是58人。

  另外各殖民地陆续建省,其中新建的有辽东行省,渤海行省,在原西夏境内设立朔方省,河西走廊建陇右行省,这四个省,加上西域都护府,也分到了10个名额。

  此外,里海以东,从塞尔柱手里夺得的土地,还有高丽,倭国,交趾,大理,占婆,琉球……这些地方虽然没有正式建省,但是距离并入大宋也不远了,每个地方有一个名额,又分出7个。

  还剩下25个名额,就落到了政事堂和六部诸公的身上,四位相公,六位尚书,殖民部,参谋部,都察院,御史台,皇家银行,审计司,还有大理寺,鸿胪寺等等,每一位负责主官,都必须是议政卿身份。

  就这样,大宋的第一届议政会议名额就瓜分殆尽了!

  成员也很快新鲜出炉。

  “荒唐,简直岂有此理!”

  对这个结果最生气的莫过于理学中人了,他们最初的盘算,只是各省代表,至于海外殖民地,仅仅是象征性给予两个名额,朝廷重臣,还有军中,都不应该分得名额。

  这样算下来,他们至少能拿到四成,甚至过半的名额。

  只要守住了议政会议,他们就可以发起一轮轮的攻势,抢夺更多的权力。论起如何驾驭舆论,这帮人的功力是相当惊人的。

  绝对不能小觑。

  可问题是朝廷诸公,加上军方,就分走了35个名额,各省当中,以北方各省,外加几个殖民地,都是新政学会的地盘,这样一来,理学能拿到的名额仅仅只有两成多一点,完全没法主导议政会议!

  上当了,吃亏了!

  在京的理学门人,纷纷聚集到了周敦实的住处,满肚子抱怨。

  “朝廷太不讲道理了,议政会议本就是监督朝廷诸公,凭什么让他们也加入议政会议,他们通过推选了吗?我们要上书,要争到底!”

  他们大声叫嚷,愤愤不平。

  倒是周敦实,此老更冷静一些。

  “大家不要慌,政事堂和六部诸公,进入议政会议,此事有利有弊……暂时看,是他们挡了我们的路,但是长远来看,岂不是说,每个议政卿,都有可能直接执掌一部吗?对你们来说,未必是坏事,关口,还是看我们怎么做!楚虽三户,要有破釜沉舟的劲儿!”

  杨时眼睛一亮,到底是老前辈,见解就是不一样。他是二程的弟子,二程又是周敦实的门人,算起来杨时还是周敦实的徒孙。

  他躬身道:“濂溪公高论,让弟子耳目一新,只是眼下我们人数太少,委实难有作为,实在是让人忧心。”

  周敦实刚才的话,也仅仅是鼓舞士气而已,他更专心学术,这一次出山,是想着顺利抢下议政会议,然后想办法把二程和张载都请回来,由他们主持大局,还有一拼之力。

  眼看着这一步怕是要推迟了,周敦实也只好打起精神,和弟子徒孙,一起商量对策,距离议政会议正式运作,只剩下不到10天的光景,时不我与。

  而且由于政事堂诸公加入,还有军中的代表,使得议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