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4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是粟米、麦粉、肉干、油盐、药材加起来就多达两百余万石!
  此外,军方还需要上万石奶酪,十余万石制备的干粮、醋布数万尺。
  至于军械……
  箭矢百万支,弩机备用零件十万件,马蹄铁、马鞍备件数万件,运输军需物资的重载马车五百余辆,马刀七千余柄。
  这些都是需要少府考工室立刻生产,并且必须在明年春二月前全部到位的物资。
  但凡少了一件,军队就要找少府的麻烦!
  于是,秋九月,少府考工室率先进入战争状态。
  数以万计的工匠,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工作。


第1603章 战起(二)
  除了物资,冷兵器时代战争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
  特别是运输物资给养,维系战争的民夫!
  马邑之战、高阙之战和燕蓟之战,汉军的胜利,都是建立在数以十万计的民夫身上的。
  尤其是高阙之战,大半个中国都为了战争而动员起来。
  燕赵地区甚至动员到了每一个自然村。
  上百万民夫肩挑手提,将一石石粮食,一捆捆箭矢,一张张弓弩送到前线,送给自己的子弟兵。
  保障了前线汉军无论如何,始终粮弹充足。
  但这一次的河西战役发动的时间,却实在太紧了,与中国北方传统的春耕日期几乎重叠了。
  倘若大规模的抽调农民投入战争,势必将影响整整一年的农业。
  数郡百姓将面临饥荒的危险!
  这个代价,没有人敢担。
  但战争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倘若春三月前,汉军不能完成战争准备,那么很可能就将错失夺取河西走廊的最佳时机!
  于是,刘彻下令,暂停渭河、鸿沟以及大河改造,将参与这几个工程的所有奴工全部动员起来,投入到输送物资、给养,参与战争。
  这些奴工的总人数现在都还有将近二十万!
  主要是来自于前几次战争的战俘以及汉室与北匈奴、西匈奴的贸易。
  这些人在中国已经被皮鞭与棍棒驯服,有着很强的服从性和不错的身体条件。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多少资源维持。
  奴工嘛,吃穿用度,甚至连生死,都不需要太顾及。
  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最好的工具。
  当然,他们的工作效率,需要皮鞭与棍棒甚至刀剑来维系。
  但没有关系,刘彻随即下诏,允诺所有参与此次转输物资行动的奴工,待战争结束,赦免其中十分之一的人,给与其自由身份。
  而剩下的人,也都给予了一个承诺。
  只要他们在接下来的五年之中,勤奋工作,尊法守法,不怠工不对抗,则在五年后全部赦免。
  这无疑是一张画饼。
  无论是赦免十分之一的命令,还是五年期限,都是画饼。
  原因很简单。
  所有奴工,全部都是来自数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战俘或者奴隶。
  他们一无所有,在中国举目无亲。
  纵然得了自由,又能自由到那里去?
  恐怕,前脚刚刚被赦免,得到自由,后脚就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将自己卖给那些大商贾,大作坊主。
  从奴工变成包身工。
  地位虽然变了,但处境却丝毫没有改变。
  甚至可能会更糟!
  因为,奴工至少还是工具是生产资料,但包身工却只是消耗品!
  除非他们能习得一技之长,能够让那些穷凶极恶的商贾认识到他们的价值,不然还不如给国家当免费劳动力。
  那样至少还能有所喘息,至少少府的官吏,还是很在乎自己手里的这些免费劳动力的,轻易不会让他们饿死、病死。
  但奴工们闻讯,却都是非常激动、兴奋。
  “阿胡拉在上,这是真的吗?”无数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过去两年来,这些奴工群体之中,出现过少数幸运儿。
  他们因为工作勤恳或者表现出色或者拥有一技之长,而得到这个东方帝国的贵族官吏的青睐,给赐汉家户籍,甚至不吝收为家臣。
  这些幸运儿随即过上了让所有人艳羡的生活。
  他们脱下了镣铐,去掉了枷锁,穿上了丝绸,吃上了米面。
  甚至还有人一跃变成了监工,足可左右数千人的祸福。
  人人都想变成那样的幸运儿,得到这个伟大帝国的户籍,从而摆脱自己本身的悲惨命运。
  于是,奴工们的情绪顿时就稳定了,少府官吏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将这庞大的奴工队伍从各个工地拉了出来,然后将他们编组起来,组成了一个个运输队。
  但是,不过二十万的奴工,难以承担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运输重任!
  不过,很快,清查余子的运动就出了成绩。
  在京兆尹薄世的“藏匿余子就是对抗天子”的口号下,关中各县县乡官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乌纱帽,他们进村入户,拿着户籍薄,挨家挨户的清点人口。
  不过一个月,他们就在关中六十八县(包括新安等新县),清查出了余子一万多人。
  这余子,就是商君法令之中对于那些成年但未与父母分户的非长子的称呼。
  余子余子,多出来的儿子。
  无论按照秦法还是汉法,这些人都必须独立立户!
  但是,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余子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而且是比赘婿、游侠,还令刘彻痛恨的群体。
  赘婿和游侠们,至少是尝试了自己去找出路。
  但这些渣渣,却是依附于父母长兄的啃老族。
  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过于苛刻,在事实上,很多余子,其实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他们与父兄一起耕作,只是因为家贫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独立立户——穷人的孩子,一旦独立,几乎意味着赤贫。
  但作为统治者,刘彻不管这些。
  他将这些人统统组织起来,组成一个个运输队。
  让他们将物资运去前线,同时,顺便也将他们自己送到合黎山一带,就地参与屯垦。
  而关中就查出了一万多余子,其他地方该有多少?
  刘彻只是想想都觉得兴奋。
  怎么着,也能查出五六十万吧?
  若得五六十万男丁,那么,合黎山甚至河西地区屯垦团的移民就有着落了。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么多的余子,倘若全部送去屯垦,那他们的妻子,总得帮他们找找吧?
  总不能让这数十万大汉臣民,统统在异域打光棍吧?
  若是如此,这迟早要出篓子!
  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屯垦移民政策,肯定也会失败!
  为了不让移民政策失败,刘彻这个皇帝也就只能化身红娘,为自己的那数十万臣民去找到他们的细君了。
  “朕这个皇帝,也算是做的辛苦了……”刘彻也不得不感慨:“别的君王,都是作威作福,酒池肉林,朕却得负责发妹子……”
  但没办法,对外开拓就是这样。
  要想成功,就得不择手段!


第1604章 战起(三)
  几十万的光棍,起码得需要数量相等的妹子来匹配。
  去那里找这么多妹子?
  刘彻也很头疼!
  “幕南应该可以动员个十万妇女……”刘彻想了想,勉强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妹子来源。
  幕南诸部这两年连连征战,人命如草芥。
  大批大批的青壮战死,这使得幕南诸部的女性比例超标——在战争中,最容易活命和最不容易活命的都是女性。
  而通常情况下,战争的胜利方都不会对女人下手。
  便是当年以残暴和凶狠著称的折兰人,在击败了自己的敌人后,也不会对妇孺下死手。
  是以,幕南诸部之中,现在妹子泛滥。
  根据郅都和灌何的报告,现在汉军在幕南各地的定居点中,男女比例已经彻底失衡了。
  从各定居点中遴选十万左右适龄妹子来与汉家移民配对,或者说,作为奖赏,赏赐给那些主动前往河西屯垦的青壮,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既解决了汉家的光棍问题,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简直不要太赞!
  但……
  十万适龄妹子与五六十万光棍之间,还差了起码四十万的缺口。
  去那里找这剩下的四十万妹子呢?
  刘彻也是一筹莫展。
  “朕是不是应该派个使团去北匈奴采购?”刘彻挠挠头。
  从北匈奴进口,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北匈奴控制下的西域各国妹子甚至其兵锋之下所及的康居、大夏等国的妹子质量都是不错的。
  金发碧眼的大欧派小姐姐有之,黑发褐目的平胸小姐姐亦有之。
  左右,北匈奴自己估计也是有大量富余妹子——过去两年,汉与北匈奴的走私贸易,让汉室商人从北匈奴之中进口了将近五万的奴工。
  这还只是登记在册的数字。
  那些被商贾们悄悄的带回长城内,然后束缚在工坊与作坊之中日夜劳作的奴工还不计算在内。
  既然北匈奴自己都在玩奴隶贸易,那么,顺便出口些妹子,也正常的很了。
  战争归战争,贸易归贸易。
  自古资本无国界,利益无种属。
  大不了,卖点铁器给北匈奴就是了!
  要换了在四年前,谁敢向北匈奴走私铁器,谁就等着被杀全家。
  等到了现在,在事实上,汉室官方已经在鼓励商贾们将生铁锭走私去北匈奴了。
  原因很简单——随着技术进步,汉室本身的生铁产量,较之四年前已经翻了数倍。
  仅仅是南阳冶铁基地的产铁量在今年便已经超过了三百万斤。
  相当于八年前的全国生铁产量总和!
  而民间冶铁作坊和少府的产量还未计算在内。
  若再过数年,等到南阳的冶铁高炉技术改造完成和新的高炉投入使用,仅仅是南阳的产铁量,恐怕便足以基本满足半个中国的农业需求。
  生铁富足了,当然要卖!
  反正,就算卖一百万斤铁给匈奴人,匈奴人还是那个肉鸡!
  更妙的说不定,大量的生铁出口,反而能摧毁匈奴本身的金属冶炼体系。
  这样想着,刘彻就决定了下来。
  只是,派谁去匈奴出使呢?
  这就成了一个老大难了!
  在过去,出使匈奴本就没有什么人愿意去。
  很多使者,常常半路就跑了,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去了匈奴可能被匈奴人杀掉。
  但现在,情况又不同了。
  大家不再担心去了匈奴可能会死——相反,马邑之战后,历次出使匈奴的汉使在匈奴的小日子别提过的多舒服了。
  要女人有女人,要财帛有财帛。
  匈奴人极尽一切手段笼络和引诱出使的汉使,企图将他们拉下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或者出卖汉室的情报。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意志不坚定或者管不住下本身的渣渣被匈奴人拉下马了。
  许多人甚至成为了匈奴的间谍,为匈奴传递了一些情报。
  然后……
  就被绣衣卫人赃并获,给推到东市明正典刑。
  而此人的整个家族,都因此蒙羞,甚至有老父母因为养了这么个汉奸儿子而羞愧自杀。
  而绣衣卫嘛……你懂得,特务政治的阴影下,难保有时候会出些冤假错案,甚至有些特务头子看某人不顺眼,故意栽赃陷害。
  于是,出使匈奴渐渐沦为了险途。
  正常的士大夫和文官贵族,都不愿意出使了。
  甚至有人一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