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看向所有臣子,拱手道:“从今往后,希望诸卿,在事务省、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指导下,上忠陛下,下佐孤之不敏,同心协力!”
  “诺!”诸臣纷纷躬身一拜。
  不少人在此时就开始打起了攀上那个巨头大腿的主意。
  在官场上混,不拉帮结派,怎么行呢!
  散宴之后,刘彻却是留下了汲黯、张汤、颜异、剧孟等三省负责人。
  跟他们仔细商谈和细分了三省各自负责的事情以及处置办法。
  同时还要求他们,假如发现了什么不妥和漏洞或者在执行上出现什么问题,都应该第一时间来与他沟通商议。
  毕竟,这三省六部制是隋唐之后兴盛起来的产物,与此时,隔着上千年时光,会不会水土不服,会不会导致什么错漏,刘彻也没底。
  另外,他现在弄出来的这个三省制度,其实也是他结合了前世在河间国的实践以及后世三省六部制,天朝的九大长老制度以及此时的社会特征搞出来的,跟真正的三省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也是他没敢伸手跟老爹要这三省的编制的原因。
  暂时来说,张汤也好,剧孟也罢,都还是挂着各自原先的职务,只是奉刘彻这个太子的命令,来处理太子宫大小事务。
  简单的说,现在的三省就是三个没有编制的临时机构。
  假如发现不妥和漏洞或者执行有大BUG,刘彻一个命令就能裁撤之!
  最重要的是,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和不断改善和健全的时间。
  刘彻不希望这些人下去以后畏手畏脚,发现问题,只想着捂盖子,而不愿意拿出来说,那样的话,等他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将这些事情谈完,刘彻就又让王道去把蛊臬柔等几个他观察后认为有着一定能力的人才叫了过来。
  等人来齐了以后,刘彻就对众人道:“关中秋收在既,孤受命于父皇,将主持本次关中秋收的保护粮价制定与执行大计,虽然,名义上会挂在少府的名下,但实质上,人尽皆知,此乃孤一力主导和推行的大策,叫卿等前来,就是想与诸卿商议一下,怎么去做这个事情!”
  刘彻这话一出,在场的十几个人人人肃穆以待。
  实在是,人人都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和严重性。
  这是太子的第一个政务和大策,此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太子的名望和威权。
  没有人敢马虎。
  刘彻看着颜异和张汤、剧孟三人,问道:“孤去河东前,曾交代三位爱卿,调查整个关中的田亩在册数量与假田户数,查的怎么样了?”
  颜异闻言,出列拜道:“回禀家上,臣从内史衙门以及少府衙门中的档案中,查询得知,现在,关中多数人口,聚集于长安周围的七县,其中弋阳县有户二万一千户,口十万余,田亩合计两百万一十二亩,长陵县有户一万七千余,口八万四千三百,有田亩一百五十万亩……”
  刘彻一边听,一边拿着笔记着这些数据。
  对于目前的汉室来说,基本上不存在隐田和隐户的可能,特别是关中,关中户口之所以那么吃香,是因为,假如你是关中人,即使家道再怎么中落,也能保证不会饿肚子,有田可耕,地主阶级在关中也剥削不了太多,田租太高,农民们转身就去了上林苑等皇室庄园租种官田。
  所以,在理论上来说,这些数据不太可能作假。
  一边听着颜异汇报的数据,刘彻一边算着。
  他忽然笑了起来,按照颜异所上报的数据,综合他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在靠近长安的七个县,人口平均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四百多人。
  这可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啊!
  尤其是,长安周围的七县,加上长安本身的人口,差不多在长安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总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人口聚集区。
  百万人口,可能对于后世来说就是个三线小城市。
  但在此时,整个地球上都估计找不出第二个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地方了。
  刘彻揉了揉太阳|穴。
  整个问题很严峻啊!
  因为,通过数据,刘彻发现,目前长安周围的人口已经接近饱和了。
  在整个渭河周边的土地,能被开垦的,基本上差不多已经被开垦了,再要强行开垦土地,那就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然后……
  想着后世的陕西和黄河,刘彻觉得,那真是太可怕了!
  固泽而鱼所导致的后果,刘彻可是亲眼见过的。
  但是,百姓需要足够的耕地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家人还有后代,为了所谓的环保理由制止他们开垦土地,不止他们不会接受,刘彻也会觉得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煞笔。
  人是万物之灵,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但是,假如为了保护环境,让人类自己受厄,那不是白痴吗?
  “要是能分流一部分农民去其他地方就好了!”刘彻心中想着,于是问道:“原先河上郡故秦都等地,人口和户数怎么样?”
  张汤出列答道:“回禀家上,臣也查过了,根据内史衙门的记载以及都尉衙门的档案来看,故河上郡目前为止二十三县,总共有户十一万余户,口六十余万,总田亩八百余万亩,故秦都咸阳及华阴等县,共计有户九万余,口五十一万,田亩七百余万亩!”
  刘彻闻言,点点头,这才对嘛!
  关中的人口,太过集中在长安附近了。
  长安附近的人口密度竟然是四百多人每平方公里,而周边的其他地方,却不过是二十多人和三十多人每平方公里。
  这差距太大了!
  即使剔除掉常住长安的接近二三十万城市居民,那每平方公里也塞进了三百多号人。
  再这么下去,水土不流失才怪!
  看来,将来得想个办法,分流出部分人口到关中其他地方了。
  但怎么分流却是个大问题。
  因为,长安周围人口这么多,和不断膨胀,其实是汉室自己造成的。
  历代天子不断的迁徙天下豪强于关中陵邑居住,到现在为止,刘邦、孝惠、先帝加上皇帝老爹,总迁徙人口接近三四十万。
  这些移民是会生孩子的……
  加上赖在长安不走的彻侯和他们的子女家族亲朋……
  这就导致了长安周围人口极度膨胀,而关中东部和西部却还有着大片大片的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
  难怪后来小猪要设立左冯翊和右扶风来扶持东西部的农业了。
  但这个办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等左冯翊、右扶风也塞满人了怎么办?
  历史告诉刘彻,用不了十几年,关中的土地就会养不活关中的人口,即使每年从关东调粮,依旧无济于事。
  前世,关中就已经缺粮近两三百万石。
  可以想见,在他即位后的数年内,整个问题就会爆发出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为太子,统治者,刘彻觉得自己的眼光要放长远,要看到一百年后的世界。
  刘彻想了很久,觉得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暂时来说,还真的只能通过开发左冯翊和右扶风的土地来缓解人口爆炸带来的压力。
  然后,就只能是通过扩大关中的土地来缓解。
  再然后……
  刘彻望着西方……
  “不殖民则死亡!”他的拳头紧紧的攒起来。
  他深深的知道,假如不能得到印度的土地和资源来供养这个国家的子民和黎庶,那么,不管怎么改革,除非搞出杂交水稻和化肥,否则,三百年王朝周期概率就是脚下这个他所深爱的国家与民族无法摆脱的宿命。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除了它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击败它!
  而讽刺的是,古代中国汉人王朝,基本上都是被自己击败的,真正亡于外敌手里的,也就是一个宋朝!


第269章 赏赐与福利
  “将关中堪舆拿来!”刘彻对王道吩咐着。
  没多久王道就捧着一卷厚厚的帛布走了过来,几个宦官一起将那副硕大的关中堪舆全图展开来。
  更有侍女掌灯上前,为刘彻君臣照亮整幅地图。
  刘彻看着地图。
  虽然这副地图的测绘水平什么的,远远不能与后世的民用地图相比。但起码,还是将关中全貌展现在了刘彻眼中。
  从地图上,很清晰的就能看到整个关中实质上就是一个自西向东逐渐敞开的河谷盘地。
  渭河横贯南北两侧。
  渭河以北属于平原地区,地势开阔,水土肥沃。
  郑国渠横穿其中。
  但渭南地区却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山高原窄,土地盐碱化严重,基本没有水利设施。
  但偏偏渭南地区占据了整个关中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土地。
  刘彻想着他去河东的路上的所见所闻。
  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整个渭南和渭北的区别。
  “张汤……”刘彻转身问道:“卿可知,这关中地价渭南与渭北,差距如何?”
  “家上……”张汤躬身道:“臣听说,关中地价常年一亩作价一金,京畿附近亩价甚至十金……”
  “具体的臣也不太清楚,请家上传召舍人严熊,他或许知道……”张汤低头回答着,心中却是忐忑不安,这些年他基本上都在研究汉律,根本没时间去管民间的事情。
  关中农民的现状和未来,他可从来没有去认真探究过,也就是最近一两个月多花了点时间去查探,但像他这样的官宦人家,从来都是在衙门里当差,哪里会真的去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但此刻,张汤却是相当惶恐的。
  法家的人最怕的就是上面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答。
  “以后我应该多多去关注这些……”张汤心中想着:“家上最是关心这些细节,我当做到全部烂熟于心,不可再像今天这样了……”
  “那就传召舍人严熊进来问话吧……”刘彻耸了耸肩膀,并不在意张汤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人力有时穷嘛。
  随即,刘彻的心中也浮现他记得的严熊的资料。
  严熊关中华阴县人士,祖辈和父辈都没有当过官,到了他这一代才涉足官场。
  起初担任华阴县县尉丞,负责华阴水利修缮,其后升任为弋阳县尉,因为在陵邑工作表现突出,去岁被课为乙,进入少府的舍人名单。
  “这个名字貌似有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刘彻摸着下巴想着,回忆着。
  终于,他想了起来。
  “龙首渠的开凿者!”
  十几年后的建元年间,此人先是主持了褒斜道漕运的开凿工程,因为施工难度太大,水流太急而作罢。
  但却也与汉中太守张卬一起重新修缮了一次斜道。
  所谓褒斜道,就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那个出入蜀郡的栈道,也是后世诸葛亮出蜀道北伐的通道。
  而后,这人于元光至元狩年间主持了龙首渠的开凿工程。
  从而拉开了汉室兴修关中水利的高潮。
  自此之后数十年,关中先后修建了十几个水利工程,几乎涵盖整个关中所有水系。
  刘彻想着这些,再看着地图上,那些现在还是几乎一片空白的关中水系。
  其实,在郑国渠修建之前,渭北地区还不如渭南呢!
  当初渭北虽然是平原,但因为是冲击平原,所以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郑国渠开凿了以后,其所灌溉的四万五千八百顷土地,才摇身一变成为关中最肥沃,产出最高的土地。
  “看了兴修水利目前还是大有可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