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家人一高兴,有人自然就不高兴了。
  粟姬的脸色几乎霎时就变得铁青起来,窦氏的几个长者脸色也不怎么好看,倒是老太后好似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般,静静的跪在灵枢前,仿佛一切都与她没有关系。
  “这是应有之理,准了……”上头的天子不平不淡的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转身继续面朝灵枢跪了下去,于他而言,即使本身并不喜欢皇后,但在这国丧之上,必要的面子必须维持,方才皇后昏厥,却没有一个皇子站出来表示一下,已经让他的脸皮都有点挂不住了。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当初,先帝孝文皇帝最宠爱和喜欢的儿子,其实压根就不是他,而是已故的梁怀王刘揖,先帝为了培养刘揖,连贾谊都送去给刘揖当太傅。
  在刘揖坠马身亡之前,他的太子位置一点都不稳固,要不是当时的太子妃现在的皇后薄氏在太皇太后面前多番周旋,他根本撑不到刘揖身亡的那一天。
  因此,刘德能出来救场,刘启自然很高兴,只是作为天子,他不能表现出来。
  “诺!”刘德深深拜下去,只有他才知道,这是他踏出自救之路的第一步:“儿臣谨遵父命!”
  然后,刘德转身对粟姬轻声解释道:“母妃,请原谅儿子自作主张……”
  粟姬低着头,铁青着脸,不肯搭话。
  刘德心里早有准备。
  想要踏上夺嫡之路,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况且其实他跟粟姬除了血缘上的联系外,感情并不深,因此,他心中并没有所谓的负疚感。
  他低下头来,看着粟姬的模样,轻声道:“母妃,我汉家以孝治天下,生为人子,儿子不得不以身作则……”
  刘德这话声音虽小,但还是能被旁边几位妃嫔听到。
  大度的或许一笑置之,但小心眼的,却是立刻就恨得牙咬咬了。
  “什么意思?”刘德听得分明,这是刘彘的母亲王娡的声音。
  但刘德没有理会,转身弓着身子,朝着内殿寝宫走去。


第3章 薄皇后
  汉室的宫廷,没有唐代的金碧辉煌,更没有明清紫禁城的奢侈铺张,朴素之中带着点厚重。
  沿着长廊向前,刘德能看到许多扶栏上的漆都已经掉色了,一些地板更是显然已被修补过多次。
  当初,萧何奉命主持修建“未央”“长乐”两宫,曾对刘邦言道:非壮丽无以重威。
  当时的宫廷大气磅礴,向天下臣民展示着汉家天子的威势。
  然而,时过境迁。
  刘德的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是个出了名的勤俭天子,当初,刘恒想修个亭子,找工匠估算了一下造价,发现竟然要花掉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家庭的家资之后,这位勤俭天子果断就不修了。
  这位天子,甚至在临终之前,都还念念不忘的在遗诏之中详细的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应该怎么办才省钱。
  刘德的便宜老爹,当今天子,虽然在勤俭上比不上太宗孝文皇帝。
  但毕竟是当初在代地吃过苦的穷孩子出生。
  因而也能继承先帝的遗风,终其统治期间,汉室宫廷也没怎么扩建和翻新,汉室的钱,都存了起来。
  以至于,日后有人称赞文景之治时,总忘不了文景之治时,国家仓库里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的例子。
  但是……
  刘德记得他前世最后一次来长安时看到的景象。
  宫殿在扩张……
  到处可见运送木材与石材的工人……
  文景两代数十年掰着手指头省下来打算作为与匈奴决战的金钱与资源,就那样源源不断的变成了刘彻享乐的上林苑、建章宫。
  而与匈奴作战的开销却被平摊到了老百姓头上。
  文景两代,竭尽全力,休养生息,给小民的税赋一减再减。
  田税减到了三十税一,小民的服役年限从秦代的十五岁始傅直接推迟到了二十岁。
  正是这些种种措施使得天下保持安宁,小民也能安居乐业,汉家的江山才稳固下来。
  但是,到了刘彻手上,文景两代的德政消失的干干净净,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为了筹措军费,刘彻甚至前无古人的发明了口算——三岁以上的孩童就要交税了,每年二十三钱。
  这可是连所谓的“暴秦”都没干的事情……
  想着这些,刘德心里又多了一个必须当皇帝的理由了。
  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天下苍生!
  有谁能比穿越者更能体恤小民?
  虽然刘德也知道,这不过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
  但是,有了这么个理由,他的腰杆瞬间就硬挺多了。
  事实证明,就算是当强盗,假如抗了个“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旗号,那么打劫起来,效率也会比单纯的抢劫高的多。
  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一个光鲜亮丽外衣的组织或者个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的却一定会失败。
  不知不觉,刘德就来到了寝宫门口。
  “殿下……”守在门口的宦官见到刘德,连忙跪下来。
  刘德看了看,这宦官他还认识,是大长秋李信,所谓大长秋,其实就是皇后的管家,为宫廷宦官官衔最高的一个,通常代皇后管理宫中大小宦官、侍女甚至能直接责罚某些地位较低的妃嫔。
  只是可惜……
  薄皇后可不是先帝时的窦皇后……
  所以薄皇后的大长秋,其实就是个摆设,并无太多权力。
  这从只有李信一人守在门口,就能看出。
  刘德点点头,问道:“母后可安好?”
  “回殿下的话,皇后现在已经好些了,刚刚服了些安神的汤药,此时正在小寐……”李信规规矩矩地答道。
  “带我进去探视一下……”刘德轻声吩咐:“勿要惊动了母后!”
  “诺!”李信点点头,就领着刘德走了进去。
  一进门,刘德就闻到了安神的檀香燃烧的味道。
  见到刘德进来,几个一直侍立在殿中的侍女,作势欲要行礼问安,同时通报皇后。
  刘德连忙将手指放在唇上,制止她们的举动。
  他一步一步,轻轻走到了薄皇后卧睡的塌前,蹲下身子,从旁边侍女手里拿过一把蒲扇,轻轻的为躺在榻上睡着的薄皇后扇风,同时,他也注意打量着薄氏的样貌。
  刘德记得前世之时,在丧礼上被人指为不孝后,站出来为他开脱的就是这位现在躺在塌上安睡的虚弱女子。
  也只有她有那个能量和地位为刘德开脱。
  一句“谁无年少犯错之时”,为刘德减轻好大的压力,甚至后来能被封为河间王,也跟薄氏说了好话有关,否则,一个顶着“不孝”罪名的皇子,哪里能封国家建社稷?
  说实话,薄氏其实算不得什么美人。
  只能说是平庸之姿。
  宫廷之中常有传言,除非万不得已,刘德的便宜老爹从来不会留宿皇后宫中。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的生母现在为其举行国丧的太皇太后本身就不是什么美女,不过是宫里洗衣房的使唤奴婢,本身就跟美女根本不搭界。
  当朝太后窦氏年轻的时候漂亮是漂亮,可惜,三十岁之后眼睛的视力就渐渐下降,如今更是连人都有些看不清了。
  所以,在后宫里,容貌并非第一位的。
  太皇太后生了太宗孝文皇帝,所以她是太皇太后。
  窦太后生了刘德的便宜老爹刘启,所以即使她眼睛都快瞎了,但她依然是汉家太后。
  而薄皇后最大的缺点和最致命的弱点恰恰是她膝下无子,不止无子,连女儿都没生一个。
  这对于皇室,对于她的皇后身份来说最为致命。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能给天子诞下子嗣,就是她最大的原罪。
  正想着这些事情,只听得嘤咛一声,躺在榻上的皇后悠悠醒转,一双已经因为伤心而红肿的乌黑眼珠子,滴溜溜的盯在了刘德身上。
  刘德随机一个机灵,跪下身子,道:“儿子刘德问母后安!”
  薄皇后长长的吁出一口气,眼睛盯着刘德,然后视线移转到刘德手里拿着的蒲扇,心下顿时有了些安慰。
  本以为随着姑祖母这么一去,她就该彻底被人遗忘了。
  却不想,醒来还能看到一位皇子在她眼前为她扇风。
  无疑,这让她多少感到了一些温暖。
  于是,柔声轻道:“哀家一切还好……”
  “你是粟姬的儿子吧……”薄皇后在两个侍女的搀扶下坐起来,道:“真是有心了……”
  “这是儿臣应该做的……”刘德轻轻的道。
  刘德起来行了一礼,告辞道:“见到母后一切安康,儿臣心里就安心了。儿臣先去灵堂,晚些时候再来看望母后,还请母后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望着刘德远去的身影,薄皇后忽然悠悠长叹道:“真是个好孩子……可惜,哀家没这个福气……”
  这些年,她一直都有努力,可惜,费劲万般心思,试过各种办法,她的肚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坦。
  直到现在,当姑祖母这么一去,她已心如死灰了,她明白,她再也没机会诞下一子半女了。
  作为一个女人,不能生育,本身就是最大的罪过,更何况是皇后?
  因此她也明白,自己的皇后之位恐怕要挪挪了,运气好的话,皇帝还能给她安排个园子让她养老,运气不好……
  但是,站在薄皇后身边的李信却忽然道:“少君,奴婢瞧这皇三子是个孝顺的孩子,少君若有心,不妨试探一二,万一若能收为继子,日后也不至于孤苦伶仃……”
  “这……”这些年,薄皇后不是没想过过继一子到自己名下的事情,可是,几次试探其他妃嫔,都是遭到无情的拒绝,那是,姑祖母太皇太后还在,此刻,太皇太后都不在了,她哪里还有这个心思。
  只是,李信的话,到底还是触动了她心里的神经。
  若能过继一子……
  这个念头一旦在心里生根,立即就像藤蔓一般疯狂生长起来。
  虽然知道,随着太皇太后撒手而去,她不管做什么,都不过是饮鸩止渴。
  但就像溺水之人,哪怕前面只是一根稻草,拼了命也要抓住。


第4章 天子的本质
  走出寝宫,刘德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装,再回头看了看寝宫的模样。
  记得前世穿越之后,他靠着那点从两千年后带来的粗浅历史常识和可笑的政治见解,像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
  当初,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那个现在还在襁褓里的刘彘,对其无比恐惧。
  可惜,他忘了一点,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也是直到很多年之后,他才醒悟到这一点,可惜那时候已经晚了。
  好在如今重新来过之后,他对于这个时代已经不在陌生,他甚至闭着眼睛就能背出当朝文武百官的籍贯背景及之后活跃在政坛上的那些巨头的发迹史。
  透过历史的迷雾,很多事情,刘德已然了然于胸。
  譬如说,直到目前为止,他的便宜老爹都没想过立储这件事情。
  甚至是之后册立他的长兄刘荣为太子,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听起来很好笑。
  但作为一个过来人,当刘德复盘整个过程时,这却是唯一的解释。
  在前世的最后的几年,刘德每每想及此事,都会扼腕叹息,若他早知如此,当初就不会犯下……
  事后诸葛亮,当然不过是嘴炮而已。
  但是,当重活到这穿越之初的时候。
  刘德就成了先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