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有句话说的好,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虽然被考举的最后一轮刷掉。
  但赵涉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寻找机会。
  然后,他被人举荐给了周亚夫,给周亚夫当文案。
  最初,一直表现很平庸。
  但是月余之前,他却异军突起,接连被周亚夫向朝廷举荐,职位也就自然水涨船高,如今已经是一千石的大夫之职,可以面见皇帝,参与政事了。
  而他能爬的这么快,刘彻自然知道是为什么——周亚夫大军的进军路线和进军方向是此人一手规划的。
  取道蓝田,走武关,进驻昌邑,坚壁清野,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据说都与此人脱不开干系。
  毫不夸张的说,此人,是一个天生的军略参谋,干别的,可能样样稀松,唯独在军事规划上,有着远超常人的嗅觉。
  见了是他,刘彻也微微有些尴尬。
  考举的本意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搞的后面,却变了些味道,混进好几个关系户……
  这让刘彻有些不好意思。
  但也就仅次而已。
  “儿臣刘彻问父皇安!”刘彻先规规矩矩的问安。
  “臣涉拜见家上!”赵涉也连忙恭身对刘彻行礼。
  “起来吧……给太子赐座!”皇帝老爹心情好像不错,对刘彻也颇为慈祥。
  等刘彻跪坐下来,刘启就问道:“朕听说太子今日来要给周亚夫鸣冤?”嘴角却是带着些调侃。
  刘启,当然有高兴的理由。
  虽然朝廷里为周亚夫的顿兵不前,吵得不可开交。
  东宫那边给他的压力也非常大,老母亲几乎是一日三催,逼的他不得不下诏催促周亚夫南下。
  但是……
  周亚夫坚决的顶住了这些压力。
  这赵涉就是周亚夫派回来回禀前线战事情况以及复诏的臣子。
  嗯,周亚夫对天子诏书的态度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直接就硬邦邦的顶回了天子的诏书和太后的压力,继续在昌邑挖壕沟,晒太阳。
  这若是别的事情,刘启估计就要勃然大怒,派人去抓周亚夫回来治罪了。
  唯独此事,让他觉得,周亚夫那头犟驴还真是好啊!
  为何?
  梁王刘武顶在前面跟吴楚打生打死,最终得益的是他!
  这一仗下来,不仅仅是能抹掉尾大不掉的吴楚,还能削弱比吴楚更加头疼的梁国!
  是以,表面上,他虽然做了个不欢喜的样子,又下了一道诏书催促周亚夫。
  实际上,他却乐的笑开怀了!


第326章 敲打
  刘彻这么大张旗鼓的进宫,自然是早有预谋和准备的。
  他恭身将一份早就已经写好的奏疏呈递到皇帝老爹面前,道:“儿臣以为,太尉用兵,自有道理,朝野物议纷纷,除了干扰前方士气以外,别无他用!”
  在前世,刘彻就记得后来吴楚之乱平定以后,周亚夫凯旋,虽然没说什么。
  但是,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许多当事的将军,在后来都透露过,朝野物议导致了许多官兵心生疑窦,疑神疑鬼。
  假如不是周亚夫硬顶着坚守不出若迫于朝廷压力出昌邑与吴楚交战,恐怕胜负难料。
  跟这个时代多数政治家一样,为了阐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刘彻也拉来了一副虎皮,他进一步道:“以儿臣愚见以为,此桀桀者,皆如长平之战怂恿赵王换将之辈!”
  刘彻这话一出,算是开了个地图炮。
  把所有对前线战事指手画脚的键盘政治家们,全部打进了误国的名单里。
  既然是玩政治嘛,就得会扣大帽子。
  一顶天大的帽子扣下来,先别说事情到底该怎么办,被扣帽子的人,首先得先解释清楚,自己与被指责的事情(制度、思想、言论)毫无关系。
  说实话,刘彻很不喜欢扣帽子。
  无论是扣别人,还是别人扣他。
  因为,扣帽子除了浪费一大堆口水和加剧政治斗争外,几乎没有半点其他好处。
  然而,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你不扣别人帽子,别人就会扣你帽子。
  别说是西元前的世界了,就是后世的人类希望,民煮灯塔,玩政治的驴象两党,不也是你一个社会主义扣过来,我一个专制独裁扣过去,互相攻忤,玩的不亦乐乎,实事却几乎没做吗?
  哦,假如说在金融危机中给华尔街高管加薪算实事的话……
  至于天朝……呵呵……
  其实话又说回来,刘彻现在挺后悔,穿越前没混进天朝体制来着。
  若是在天朝体制内混了个几年的话,现在面对这西元前的政局肯定是轻松加惬意啊。
  此刻,刘彻这个大帽子一扣下来,几乎就把这些日子以来,对周亚夫指手画脚的家伙统统打进“误国者”的名单了。
  更重要的是,刘彻很清楚,这个帽子,他们摘不掉!
  假如一切不变的话,周亚夫很快就将上演大逆转。
  是以,刘彻根本就是肆无忌惮。
  他接着道:“儿臣请父皇下令,从今以后两千石以下,敢有非议战时军国大略者,皆以资敌论罪!”
  翻开历史,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几乎所有对军国大事指指点点的,其实都是些小官。
  真正的巨头,混到了两千石级别的,反而很少会在这样的大事上发言。
  道理很简单。
  两千石以上的巨头,位高权重,要考虑的问题也很多,知道轻重,不敢随意在这种大事上发言。
  至于低阶的官员,光脚的又岂会怕穿鞋的。
  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
  难不成,心忧国事,也是罪名?
  类似现在这样的闹剧,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少见。
  甚至,前线在打仗,后方却在商讨把领军的大将抓起来咔嚓掉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少。
  北宋甚至干出过,敌人已经兵临城下,文官们还在商量,某将军太强了,让我们来削弱一下他吧……
  天子刘启没有接话,只是呵呵的笑了一声。
  刘彻的这个提议,在他看来,纯属年轻人血气方刚的冲动举动。
  有些不切实际。
  事实上,让低阶官员议论那些事情。
  没有他的默许甚至纵容,发展不到今天的局面。
  你要问为什么?
  呵呵……
  从来就没有那个皇帝会真心的信任过统兵大将,下意识的留一手,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该有的本能。
  刘启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很难得的天子了。
  对周亚夫赋予全权,无条件的信任,就连迫于压力催促周亚夫救援睢阳的诏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字眼,反复斟酌,生怕影响了周亚夫的判断。
  但,倘若就这么彻底放权,没有一个反制或者震慑的手段,显然不行。
  这才有了现在长安的闹剧。
  不然,万一周亚夫将来功高盖主,尾巴翘到天上去,跟当年他老爹一样,干起了用兵权架空皇帝的勾当怎么办?
  只是,这些事情,他不适合跟刘彻说。
  甚至私底下也不能说。
  最多也就暗示一二,能不能领悟,就看太子的了!
  沉吟片刻后,天子刘启道:“此事,暂且搁在一边不论,太子,朕听说,你最近又招募几个墨者?”
  对刘彻关心或者说监督,作为皇帝兼老爹,刘启一刻也没放松过。
  一直以来,刘彻表现的挺合格的。
  唯独最近,接二连三的跟墨家的人走的很近,这就让天子刘启心里有些打鼓了。
  墨家虽然在政坛上消失了几十年了。
  但是墨家诸子的代表作和其思想的著作,在石渠阁的档案馆里,保存了不少。
  毕竟,当年墨者是秦国除了法家外,最大的一个政治派系。
  其支脉甚至形成了农家和名家这样的流派。
  是以,至今,石渠阁中依然收藏了墨家的《墨子》七十一篇,《隋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田俅子》五卷。
  他过去年轻时,曾经读过这些墨家论著。
  坦白说,有些言论,他很赞成,但有些言论,那就实在是恕难接受了。
  就拿墨家宣扬的忠来说吧。
  在他这个皇帝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居然敢把皇帝放在国家和人民之下……
  身为太子,与这样一个激进且偏执的派系往来过密,可不是国家的幸事!
  是以,他决定好好敲打一下刘彻。
  刘彻闻言,心里一惊。
  老实说,他也是看到水被搅混了,才干一次征辟四五个墨者。
  打的是浑水摸鱼的主意。
  哪成想,皇帝老爹居然这么关注他!
  他不知道该说多谢父皇垂恩,还是吐槽这个老爹正事不干,专门盯着自己儿子的隐私呢?
  没办法,刘彻也只能掏心掏肺了。
  不然,万一让皇帝老爹以为他是倾向墨家的,那就完蛋了!
  这差不多就跟米帝的总统候选人被人揭发出曾经是GCD同情者一样糟糕。那可就不仅朝野都要一片哗然,许多原本支持他的人估计也会考虑换个太子这种选择了。
  于是,刘彻跪下来答道:“回禀父皇,儿臣征募那几位墨者,是想借助墨家的一些特长……”
  刘彻想了想,水力锻压这种事情,现在影子都没有,而且相对此时来说,太过科幻了,说出来,老爹也未必会相信可以借助水力来铸造一种天下无敌的铠甲。
  化肥就更是玄幻了!
  根据刘彻的了解,现在懂得施肥的农民,都已经是高技术人才,会给土地堆肥的,已经算是种田小能手了。
  此时的农业技术,连精耕细作的天赋都没点好呢!
  唯一靠谱的,恐怕就是犁具了吧!
  据刘彻了解,目前关中的地主阶级已经有不少开始用耕牛来耕地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耕牛耕地这种高大上的事情,还缺乏一种有效的农具来配合。
  于是农民们索性就发明了一种二牛抬杆的耕地方式。
  这种耕地方式,顾名思义,是用两头牛拉一个铁制或者铜质的犁辕,需要三个人配合,一个牵牛的,一个坐在杠上维持稳定的,还有一个扶犁的。
  就这,还被农民认为是不传绝技!
  要不是这次编篡新神农,商容等人跑遍了关中,从弋阳和谷口等地的老农那里学来了这一招。
  恐怕,这个东西,还被人当成黑科技收藏着。
  刘彻看了以后有些无力吐槽了。
  三个人两头牛,且不说这样要浪费多少人力和畜力。
  就那个犁地的农具,也设计的极不科学,并不符合动力学。


第327章 马耕
  于是,刘彻就将他见过的二牛抬杆耕作方式,对着自己的老爹简单的描述了一阵。
  然后,刘彻道:“商君以来,牛耕渐成主流,以畜力,而非人力耕作,是当初商君耕战体系中,耕之战略的主流,可最近数十年,耕作方式停滞不前,甚至连牛耕都不曾普及,儿臣常常为此扼腕叹息,而最近新发现的这种二牛抬杆的耕作方式,却让儿臣有所启发,若能制出一物,使牛耕更加便利、简单、有效,仅此一物,就可抵数个郑国渠!”
  听完刘彻的话,天子刘启也陷入了沉思。
  别以为皇帝不懂耕作、种田!
  实际上,刘家的天子,虽然算不上种田小能手,但对农事一点都不陌生。
  太宗孝文皇帝十三年春,下诏: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栥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由此恢复了西周天子亲耕籍田的传统,并成为一个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