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疑,这对于汉家的江山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这帛书上所说的考举,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后或许地方官再也用不着举荐什么的了,这考举若是能实行开来,命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这考举,那么,自然当可野无遗贤!”刘启心里想着,他自是知道,若这考举真的推行开来,那些怀才不遇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来参加。
  只是,问题是,这个考举是否存在风险?
  另外,又该如何保证考举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这考举采用什么标准?
  是考黄老派的思想还是法家的刑律,或者儒家的经典呢?


第43章 科举的土壤
  刘启正在思索时就听得刘德禀报道:“回父皇,确是儿臣自己想的!”
  刘德站起身来,看着刘启。
  其实提前将科举制度搬出来的想法,早在前世,刘德就已经想要这么办了。
  但是,那时候一个小小的河间王,拿什么参与国家大政?
  况且,前世的时候,刘德因为不熟悉这个时代,最初也不敢贸然行动。
  但是经过了前世十几年的岁月,刘德对这个时代已经有所了解了。
  首选,可以绝对肯定的一点是,此时门阀政治还在精子状态,压根就没个影。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列国政治门阀豪强大族,被秦国的统一战争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给摧毁的一干二净,连跟毛都没剩下来,以至于前世刘彘做了天子,想要找个姬氏的嫡系血脉都不容易。
  再者,刘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过数十年。
  旧的贵族体系被彻底毁灭,而新的贵族政治却还在襁褓里。
  汉初的功臣彻侯们,到了如今甚至都开始步入衰亡。
  平阳侯曹参的家族三代单传,这一代的平阳侯曹寿刘德前世见过,是个十足的文弱书生,而且身体并不好。平阳侯这一系还算好的了。
  瓒候萧何的后代就是个悲剧,过去十一年,瓒候的位子换了三个人。
  留候张良的后人就更惨了,太宗孝文皇帝时就夺去了封爵,削为庶民了……
  带头大哥如此,小弟们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阳侯樊哙的后代在平灭诸吕的过程中不小心成了牺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给他找了旁系子弟过继过去继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争气,居然被人戴了顶绿帽子,等那位舞阳侯死后被人揭发,于是,舞阳侯成了历史。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彻侯们,都是些米虫,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声音。
  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发言权。
  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
  要知道,此时可是用竹简来记录知识的时代,竹简笨重、抄写困难而且保存不易。
  这就意味着,一般的穷人想要获取知识,难度比之隋唐是几何式上升的。
  因而,实际上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
  像是许多后世随便可见的典籍,譬如《诗经》《论语》《尚书》,此时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残卷。
  真实的历史上,原本的刘德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参与了对《诗经》的抢救与保护!
  再者,读书也是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家底,几个贫民能供得起一个人脱产读书?
  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吕氏乱政,诸侯大臣再反扑,再接着刘德的祖父刘恒害怕功臣们功高震主,玩了一手漂亮的传接球,把陈平、周勃统统赶回封国,前后三次清洗,直接导致了一个令所有彻侯们恐惧的恶果:他们在朝廷中竟然没有了代言人。
  丞相故安候或许勉强能算是功臣里的一员,但是申屠嘉早年不过是队率,最初分封功臣,他连口汤都没喝到,直到刘德祖父太宗孝文皇帝时才混了个关内侯的爵位,后来丞相张苍病逝,这才赶鸭子上架,被任命为丞相,并封为彻侯。
  所以,其实申屠嘉跟那帮开国元勋们并不见得有多亲密,反倒是跟袁盎、石奋这样的官宦人家交情比较深。
  条候周亚夫,作为绛候周勃之子可能是跟彻侯们关系比较近的一员了。
  但周亚夫是出了名的犟驴,想走他的后门?基本上没可能。
  至于桃候刘舍、开封候陶青这两个后来都做过丞相的人。
  嗯,好吧,桃候刘舍就是刘邦当年养的应声虫项襄的后人,项襄是项羽的族人,凭什么能混一个彻侯还被赐刘姓?
  还不是因为人家卖项羽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样的人,自然是紧跟天子的脚步,对其他同僚说拜拜了。
  开封候陶青,满朝上下谁不知道,这位御史大夫不过就是个充当门脸的傀儡,真正坐在后面遥控指挥的他的是天子跟晁错?
  而当朝廷没有了这些人的代言人后,后果开始显现。
  当官?没他们的份!
  各地郡守、各诸侯国的监督大臣、丞相、太尉这些有权有势的位置,基本没他们的份!
  想捞钱?廷尉的屠刀正愁没沾血呢!
  汉室对于彻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绝不轻饶的原则,动不动就粗暴的废除封国。
  像是后来刘彻做了天子,借口贵族们因为供奉给先人和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大开杀戒,一口气撸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统统贬为庶民。
  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汉室根本就没有所谓门阀的生存土壤,有的不过是肥羊跟米虫。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那就更是个笑话了。
  汉室开国至今数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时间才二十几年,汉太祖刘邦甚至当皇帝都在不断的领兵征讨叛乱的异姓王,吕后时期才开始慢慢安定下来,等到平灭诸吕,这汉家江山才没有太多动荡,躲进深山躲避战火的难民才开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能产生个什么样的地方豪强出来?
  很浅显的一个证据就是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内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那要等到汉宣帝刘询认为经常变换地方郡守会妨碍政策的实施,于是,让一个郡守在一个地方任职十年甚至终生之后才开始发展,到成帝时,外戚王氏一门五候,由此开启门阀政治的大门,刘秀恢复汉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投桃报李,让地方豪强坐大,东汉末年三国混战,曹魏司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最终放出了门阀势力这头怪兽。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德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而被举荐。
  要知道,这年月官僚阶级跟地主豪强可还没进化到后世的地步,像什么养望之类的戏码,还没被人发明。
  所以暂时还没人敢在举荐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对也是无效的!
  没兵没枪没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德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第44章 长漂
  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
  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
  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
  刘德看着便宜老爹,道:“近日儿臣常在长安街头流连,微服审视市井,多有见到穷苦潦倒的士人,彼辈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长安,为的就是一个荣华富贵,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汉家制度只有举荐,然举荐需要的门槛太高,此辈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刘德侃侃而言。
  他说的都是事实,此时的长安作为汉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后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样,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北京有北漂,长安有长漂。
  北漂为了梦想打拼、努力、奋斗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长漂的情况却比北漂更凄惨。
  长漂的主要组成群体,都是来自关东各地的各学派士子。
  前世十几年的诸侯王生涯,刘德是多少知道如今天下的士人情况的。
  自从汉初战火渐渐熄灭,天下恢复安定之后,本来被战火赶的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居所的各大学派的传人们终于能安下心传播学问了。
  首先跳出来的开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后其他各家纷纷跟进。
  只是儒家因为胆子更大,步伐迈的更快,同时有着更系统的传授模式,因此,渐渐开始压倒其他诸子,在士子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
  就以此时的情形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传人的身份在麓台广收天下士子,来者不拒。
  其门下可谓英才汇聚。
  像公孙弘等后来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子。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刘彻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子。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活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手里保存着《尚书》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九篇。
  伏生在刘德祖父刘恒在位时就已经名满天下。
  晁错是怎么出头的?
  就是因为被刘恒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
  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
  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说的是正宗的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中的官话……
  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赶鸭子上架派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可见,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
  可其门下弟子就未必了。
  从吕后时期开始复苏的文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已经数以十万记。
  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