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氏人脑子又没坏掉,自然不肯答应了。
  但,匈奴人不知道这个事情啊!
  更何况,现在距离月氏人西迁,才过去不到二三十年。
  匈奴人应该还记得那个当初他们草原霸权最大的敌人。
  是以,刘彻假如敢收留那些矢志复仇复国的月氏人,那么匈奴人一定会撕下脸皮,来找汉室的麻烦。
  但是,能给匈奴上眼药的事情,刘彻是非常愿意做的。
  刘彻低声对那侍中吩咐道:“去告诉他,朕不管他从哪里弄奴隶,只要能弄来,朕必不吝赏赐,奴隶的价钱也好商量!”
  贩卖人口这种事情,刘彻不是准备做了,而是已经开始做了。
  像是蜀郡的卓王孙和程郑婴就得到了刘彻的默许,现在正在肆无忌惮的向西南夷收购各种奴工。
  说完这话,刘彻就不再言语,结束了这个话题。
  至于那个月氏人后续怎么联络,那就是他的事情了,对于此事,刘彻即不会太冷淡,也不会太热心。
  对刘彻来说,当务之急,还是从这些奴隶以及陪嫁的骑兵中挑选出一些合格的狗腿子,去羽林卫和虎贲卫教导将士们怎么在草原寻找水源,辨别方向,最好能画出一副比较清楚的草原河流山川湖泊分布图。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彻就对身旁的侍中吩咐道:“去传朕的命令,在所有安置匈奴陪嫁骑兵与奴隶的场所,派人宣传,朕将挑选一百名熟悉草原山川河流之人,入选者,皆可得自由之身,获田宅之赐!”
  “诺!”
  刘彻当然也知道,他这么做,是有些风险的。
  毕竟,谁都不知道,在这些陪嫁的奴隶与骑兵中混进了多少匈奴人安插的间谍。
  但,这个险值得冒。
  匈奴人能从汉室得到什么呢?
  高炉炼钢出现后,汉与匈奴的差距,将无限拉大。
  就算不谈武器上的优势,单单就是农业方面,铁器全面普及开来后,汉室的国力就将迎来一次急速膨胀。
  更别提,刘彻已经决定,在今年开始,在关中鼓励种植冬小麦了。


第430章 冬小麦(一)
  事实上,有关冬小麦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早在去年,刘彻让人编纂《新农书》时,就已经让人做好了这方面的技术准备。
  但,当时时机还不成熟。
  冬小麦能成为主食,那是因为后世磨坊技术的发展,使得百姓可以借助畜力或者水力,将小麦磨成粉,然后制成面条、包子、馍馍等食品。
  但,当时,水力磨坊连个影子都没有。
  强行推广冬小麦,唯一的结果,就是——老百姓们怨声载道。
  汉室关中的农民,尤其是底层的自耕农,可是非常彪悍的!
  惹毛了他们,皇帝也照骂不误!
  譬如,历史上小猪就曾经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发作不得!
  但现在水车出现,并且得到了刘彻的大力推广。
  目前刘彻流经上林苑的多条河道旁边,像立桩子一样,大规模的铺建水车,用于提取河水,灌溉上林苑中的土地。
  到现在为止,少府已经在上林苑中铺设了三百多台大小水车,灌溉接近一万顷的土地。
  被水车灌溉的农田和没有水车灌溉的农田,那粮食产量,几乎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尤其是对于许多土地肥力已经耗尽,土地开始盐碱化的农田来说,水车的灌溉+人畜肥料以及挖河泥等措施的推行,一下子就将这些本来已经沦为下田的土地,重新变成了上田,看着田里茁壮成长的粟苗,租种上林苑土地的农民,嘴巴都笑的合不拢了。
  对刘彻来说,水车既然已经铺设好了,那么,只拿来提水,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一些临近皇庄的水车旁边,刘彻让人做了几个简单的水力磨坊,借助水力,将小麦磨成粉。
  这个技术,并非是什么高科技。
  墨家的科学家们,只用三天就搞定了。
  现在,在少府的库房中,已经堆积了数百斤刚刚磨出来的面粉。
  少府的厨令衙门中的数百位厨师,正奉着刘彻的命令,日以继夜的研究,怎么把面粉变成面条、包子、馍馍甚至饺子。
  这些暂时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
  但一点都不妨碍,刘彻准备推行冬小麦种植的决心。
  毕竟,比起粟米来,麦子是前途更光明的作物。
  粟米的产量,在农业社会时代的极限,已经快要到达。
  而小麦则潜力无限!
  同样一亩土地,即使是在如今,小麦的产量也比粟米高!
  更何况,麦子比粟米,对水的需求要低。
  当然相对的,小麦需要更加科学的种植规划以及照料。
  想跟种粟米一样,一个家庭五口人就能照料百亩土地,几乎不太可能。
  这也是西汉以后,中国再也没有谁提什么“一夫五口治百田”模式的原因。
  只是,相对于目前来说,想要推广冬小麦,对于刘彻以及汉室政权,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摆在刘彻面前的难题就是:老百姓拒绝接受小麦成为主食。
  在这个时代的关中,粮食是分等级的。
  第一等的是高粱米,只有贵族以及官员才能常常吃到,寻常百姓,只能在过节时吃上一点。
  第二等就是粟米,是百姓的主食。
  第三等的是小麦,愿意吃小麦饭的人,在关中只有最穷的农民。
  其他人,但凡日子能过的下去,是不愿意吃小麦饭的。
  第三等的,则是大豆。
  大豆在这个时代,一般是作为饲料使用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基本上没有百姓会愿意大规模种植小麦。
  现在关中种植小麦的土地,基本上都是那些下田以及盐碱地。
  大抵属于类似废物利用的一种心态。
  回宫以后,刘彻就召开了一次推广冬小麦种植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基本都是内朝的官员以及刘彻的心腹。
  这个会议,基本上也是一个任务分配的会议。
  因为刘彻心里面以及制定好了怎么推广冬小麦种植面积的计划。
  因此,在会议一开始,刘彻就开明宗义的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朕以为,颇有可取之处!”
  “推广冬小麦种植,就要用此话来推行!”
  一开始,刘彻就以强硬的姿态,为冬小麦的推广定下基调。
  因为他深知,别说是老百姓了,就是下面的臣子,恐怕也不会理解他执意推广冬小麦的态度。
  因为,现在的汉室,不是那个被小猪搞的天下疲惫,民生艰难的汉室。
  现在的汉室,阶级矛盾还很缓和,土地问题还不突出。
  假如说天下歌舞升平,人人安居乐业,是在吹牛逼,但,民众生活大体还能过下去,破产的农民也没有占据社会主流,这却是事实。
  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皇帝忽然要推广向来被视为杂粮,只是一般民众在青黄不接的时节用来填肚子的小麦,臣子们都会感到匪夷所思,甚至觉得异想天开。
  但刘彻此话,却一棍子将臣子们劝谏的话都给堵在喉咙里了。
  他用这个态度向大臣们说明:冬小麦,朕意已决。
  而与会的大臣,基本不是内朝的侍中、尚书、郎中,就是刘彻的心腹亲信,如义纵、颜异等人。
  大家的节操,在这半年的官场磨砺下来,已经少了很多了。
  自然不会跟个愣头青一样出头。
  即使反对的人,也觉得应该先听听天子的思路再说。
  刘彻却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直接道:“朕决定了,今年开始,粮食保护价,将纳入小麦,每石小麦价格将与粟米看齐!”
  顿了顿,刘彻补充了一句:“少府有司,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拒绝收购小麦,更不可有压价、抽成等行为,朕将命兰台御史监督!”
  在这个时候,刘彻就不得不感激他的祖父和父亲,给他留下了殷实的家底。
  少府府库中积蓄的上百亿的钱财,足够刘彻继续这样大手大脚的挥霍好几年了。
  而新的五铢钱的全面流通,加之吴王刘濞的败亡,也使得刘彻掌握了金融的大权。
  所以,刘彻完全不需要担心,钱不够了这种问题。
  他的个人小金库中,每年还会源源不断的有着巨额的资金进入。
  只要他不学小猪,乱造宫殿,全国巡视,散财,求仙问道,这些钱,他估计起码能支撑到他完成整个社会和军事改革。
  比起被钱逼死的崇祯,刘彻无疑要幸运得多了!


第431章 冬小麦(二)
  刘彻话音一落,顿时臣子们都是嗡嗡嗡的议论了起来。
  别的什么暂且放在一边。
  这麦子的收购价格跟粟米看齐?
  这是个什么意思?
  许多人的心里都是砰砰砰的直跳了起来。
  只要不是个笨蛋,都明白,回去以后自己该怎么办了。
  赶紧的收麦子!
  有多少收多少!
  现在长安的粮食价格,因为粟米被保护的缘故,波动很小。
  一般,一石粟米五十钱到六十钱之间,基本维持了去年的水平——再高的话,少府就要介入了。
  而麦子,一石小麦,目前在市面上,最多能卖到三十钱,有时候,甚至才二十五钱。
  若是麦价与粟米价格等同。
  那么……
  许多人都在心里悄悄的把小算盘拨的哗啦哗啦的响。
  毕竟,居长安,大不易。
  不论衣食住行,还是交际宴客,都是开支极大的花费。
  只靠俸禄,大家早就饿死了。
  就连当年向来以清正刚直闻名朝野的前丞相故安候申屠嘉,对于官场中的贪墨行为,只要不是太过分,他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彻环视群臣,开口道:“岑公,此事就交给卿亲自负责!”
  “诺!”岑迈连忙出列拜道。
  但心中却是苦涩无比。
  当今天子即位以来,花钱的速度太快了!
  快的少府都跟不上今上花钱的速度了。
  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太宗孝文皇帝、仁宗孝景皇帝攒了三十年的库房,恐怕,用不了十年就要见底了!
  只是,少府名为九卿,实则不过是天子的私人管家。
  少府所有,俱是天子私人的私产。
  别说是今上要拿来做这些有益民生的事情了,就是大兴土木,酒池肉林,他也要照办。
  刘彻看着岑迈巍颤颤的模样,也觉得怪可怜的。
  他明白,少府也是要政绩的。
  若是照他这样大手大脚的开销下去,恐怕,岑迈这个可怜的老臣,要被逼疯了。
  于是,他出言安慰道:“岑公不必心忧府库,朕前日接到江都国内史主父偃的奏疏,言其已按朕之意,在江都沿海,营造盐田,朕已下诏,将江都盐田,划归少府所有!”
  主父偃奉命南下江都,身负的使命,除了督造可以在近海甚至远海航行捕捞的船舶外,另外一个职责就是在江都国内开发晒盐的盐田。
  晒盐法,不是什么高科技。
  当初吴王刘濞就曾发动十几万人,煮海为盐,以吴地丰富的海盐,垄断了汉室大半的食盐贸易,获利无数。
  刘濞所用的煮盐还是太过原始,而且浪费人力。
  刘彻让主父偃带了几十个少府工匠和两个墨家的弟子南下,交代了他们引海水到盐田之中,利用日照晒盐。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那就要看他们不断的试验和操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