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后世看来,可能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在此时,却是皇帝对大臣最高等级的尊重。
  赞礼官不再直呼某大臣姓名,意味着这个大臣得到了皇帝最高等级的尊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尊重等于皇帝承认,该大臣与自己的地位是几乎平等的。
  在汉室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上,只有开国丞相萧何集齐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三种荣耀。
  而这三种特殊待遇,即使是单个获得者,在汉室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
  当年曲逆侯陈平率领诸侯大臣共灭吕氏,迎立代王,也不过获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礼遇。
  至于剑履上殿,萧何之后,再无人获得。
  在历史上,王莽之后,这三种荣誉就变成了权臣和乱臣贼子的标配了。
  所谓权臣,你要连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都没混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权倾朝野,能废立天子。
  但在此时,还没有王莽跳出来捣乱,这三种荣誉,并不是逆贼的标配,相反,这是汉室给予一个大臣最高等级的奖赏,也是大臣们的终生成就奖。
  是以,刘彻抛出这个大礼包后,再怎么有怨气的人,也没有怨气了。
  因为,在汉室历史上,但凡能得到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大礼遇中任意一相,死后盖棺论定,朝廷都会给予美谥,甚至特赐黄肠题凑,金缕玉衣,许以诸侯王乃至天子规格下葬。
  对当今的士大夫贵族来说,为了这个死后哀荣,他们能舍弃一切!
  但刘彻的注意力却已经从窦广国等五位新晋特进元老身上移开。
  今日的大朝仪,将是他对未来朝政格局的一次重新整理和布局。
  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以及激烈的改革措施,刘彻现在不会做,也不能做。
  因为,没人!
  至少十年之内,他还需要依靠固有的官僚阶级和士大夫阶级来维护他的统治。
  但,朝野势力以及舆论导向,这些都是要进行调整的。
  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不闹出动静来,怎么证明他这个皇帝已经掌握了全局,是这个帝国的掌门人?
  所以,待窦广国等五人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刘彻就将视线投向了现在有些忐忑不安甚至紧张得连手背都露出了青筋的晁错。
  御史大夫衙门,这个西汉的中纪委,在刘彻看来,它现在的地位,远远不足以体现它的重要性。
  稍稍休息了片刻,给予了群臣一定缓冲时间来消化方才的事情后,刘彻就继续道:“御史大夫晁错!”
  晁错闻言立刻出列,俯首拜道:“臣错在!”
  “卿身为御史大夫,掌百官督查之责,职重任远,不可不谨!”刘彻端坐在御座之下,透过旒珠,看着俯首在自己面前的晁错,朗声道:“朕意以为,天下之重,首在吏治,吏治清而社稷安,吏治坏而宗庙有警,卿身负社稷安危重责,当时时警醒!”
  晁错听了,却是汗如雨下。
  别人或许听不懂天子的意思,他却听的清清楚楚。
  天子只是在敲打他,也是在警告他。
  天子对过去十个月以来,御史大夫衙门的工作很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是:御史大夫衙门只顾着推动和鼓噪削藩,连本职工作都放在一边,过去十个月,御史大夫衙门没有检举一个贪官污吏,没有收捕上报任何一个豪强家族欺压百姓的案件。
  这让晁错惊惧不已。
  但,唯一让晁错感到安慰的是:天子是批评,而且只是隐晦的批评,这说明,天子还是认可他这个御史大夫的,不然,天子就不会那么说了,而是直接暗示让他乞骸骨回家去种田了。
  当然,晁错也明白,假如他不做出些表示的话,那么,天子就一定会让他回家种田!
  晁错很清楚,这朝中文武大臣,任何一个人告老归乡,都能安享晚年,甚至偶尔还会有天使慰问。
  但他不行!
  只要下野,那么,那些过去的敌人,他得罪过的人,会对他群起而攻之。
  到那个时候,恐怕,连求一死都是奢望!
  于是,晁错立即诚惶诚恐的叩首道:“陛下教诲,臣铭记于心,定时时警醒,为陛下厘清天下吏治!”
  刘彻一听,晁错还是挺上道的,不愧是先帝潜邸数百人中杀出来的精英!
  这么快就上道了,不错!
  对晁错,刘彻还是感觉不错的。
  因为,晁错已经得罪了几乎大半个天下。
  而他那张几乎开了嘲讽的大嘴,更是将无数的仇恨拉到了自己身上。
  这样的大臣,那个皇帝不喜欢?
  只是……晁错这个人啦,脾气很犟,不撞南山不回头。
  刘彻也有些把握不住,他会不会乖乖的听话,当自己手里的一把刀。
  现在看来,晁错还是很识趣的嘛!


第471章 大朝仪(五)
  既然晁错这么识相,刘彻自然要给予回报了。
  “王道!”刘彻看着晁错,满意的吩咐着:“给御史大夫赐座!”
  “诺!”王道微微躬身,在今天之前,他就已经得到了刘彻的指使,对于朝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变故以及天子所做的指示该如何判断都已经了如指掌。
  只见王道对身旁的黄门侍郎耳语几声,对方立即领命去办。
  需要指出的是,这位黄门侍郎并非是宦官。
  在秦和汉室的前中期,皇帝的内臣并非全是宦官。
  尤其是刘氏天子向来深谙制衡之道,从来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因此,在皇帝身边,即有服侍的亲近宦臣,也有来自士大夫与勋贵阶级甚至民间土豪们通过赀官系统,给朝廷捐献钱财后,将自己的子嗣送到皇帝身边锻炼的侍中、郎官。
  这样的制衡措施,充分保证了皇帝即不会被宦官们的阿谀奉承所蒙蔽,也不会陷入无人可用的窘迫境地。
  而黄门侍郎在汉室的全称是:给事黄门侍郎,隶属于少府尚书台。
  西汉末年的刘歆就曾感慨: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处也!
  这证明,即使在平哀之际,黄门侍郎也是一个香饽饽,大抵就相当于后世的共青团书记一类的未来巨头培养机制。
  而在现在,黄门侍郎倒还没有西汉末年那么显贵,不过属于尚书台下面的一个六百石的官吏,但所掌职权却不容小觑。
  依照汉室制度,黄门侍郎掌侍从(天子)左右,给事中,交通中外,及诸侯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
  基本上就是后世的礼部侍郎的职权,是以,黄门侍郎之职,在汉室向来就是士大夫阶级的禁脔,连勋贵都不许插手。
  倒是黄门侍郎下面的属官如小黄门、黄门令等,多有宦官充任。
  这也符合常理。
  当年,赵同与太宗孝文皇帝同车,随行的袁盎都感觉这是耻辱,接受不了,愤而拦车告状,导致权倾一时的大宦官赵同迅速垮台。
  士大夫阶级又怎么会容许在大朝仪这样的严肃政治场合受所谓“刀锯余人”摆布?
  就连后来的太史公都觉得,自己成了太监,真正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连与人说话都不自觉的会自卑。
  只见那黄门侍郎亲自下场,带着两个宦官,抬着案几与蒲团,来到晁错面前,躬身道:“御史大夫请随下官移步!”
  然后,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这位黄门侍郎按照着早就得到的吩咐,将晁错的坐位安排到了丞相周亚夫身侧右边的一个地方。
  这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汉室的御史大夫向来就是在那个位置,但是,接下来,这黄门侍郎的动作,却让满朝文武都挪不开眼睛了——只见这位黄门侍郎请晁错坐下后,他从身后一位宦官的手上接过一把小剪刀,然后蹲下身子,仔细的丈量了一下后,迅速的用剪刀剪开了晁错身旁蒲团以及案几之间与丞相、特进元老坐位相连的地方,在这两者之间留出了一个大约五寸的空白区域。
  不止如此,这位黄门侍郎,还将晁错身后的蒲团也剪开了一个口子,直到,晁错本人的坐位不再与任何官员大臣之间的坐位有任何联系,他才放手,恭敬的带着宦官们退到一边。
  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事情会是小事情!
  哪怕皇帝只是打了个喷嚏,对于群臣来说,都是值得深思,掰开来掐碎,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去探讨的重要信息。
  更何况在大朝仪这样的场合,对身为御史大夫的亚相的座次的安排?
  无数人目光灼灼的注视着晁错,希望从中能读出些什么信息。
  但刘彻却不想跟他们猜谜,政治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下面的人胡乱脑补!
  所以,他根本没给朝臣们太多联想的时间,就站起来道:“御史大夫,身为亚相,统帅御史,监劾百官,朕未继大统之前,曾巡游河东,见吏治崩坏,民生艰苦,竟有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郡县遭灾而吏员不敢上报!”
  刘彻沉痛的道:“河东之行,所见所闻,朕依旧不敢或忘,时刻铭记于心!”
  刘彻一点也不介意将周阳由这个倒霉蛋再次拉出来鞭尸。
  但是,这话也就只能说到这里。
  刘彻现在可还没有明太祖和天朝太祖的本事和威望,能把天下官僚吊起来随便抽。
  是以,刘彻立刻转进,道:“当然,朕也知道,河东之事,乃是孤例,天下官员,多数还是勤勉王事,忠心耿耿之臣……”
  听着刘彻的话,许多人顿时就感觉自己脸上火辣辣的疼。
  尤其是窦广国,窦家去年可是出了个人才!
  但好在,大家的脸皮都很厚,这点小小的打击,还伤不到他们。
  只是,天子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伙也得表示表示。
  于是,群臣齐齐叩首,道:“河东吏治崩坏,累及黎庶,此皆臣等之罪……”
  晁错更是出列脱帽谢罪:“臣身为御史大夫,身负稽查天下郡国之责,河东之事,乃臣之过,请陛下责罚……”
  责罚个屁!
  许多人在心中吼道。
  特别是许多的列侯,心里只感觉有十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谁不知道,河东事发之时,晁错只是内史,当时的御史大夫是开封候陶青。
  而陶青之后背弃晁错,差点坑死了晁错,这个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
  此刻晁错跳出来把本不该他担的责任担起来,就是在陶青那个死鬼的坟墓上踩了一万脚,临了还要撒泡尿啊!
  陶青死了,一了百了,反正他在坟墓里也打不了滚。
  但是……
  列侯们可都还活着!
  大家伙可都还想着有天能直接出任九卿乃至于御史大夫、丞相。
  晁错这么跳出来,等于就是在隐晦的宣告天下,尤其是暗示天子:列侯们办事不靠谱啊,还是士大夫出生的臣子可靠,陛下您看,臣连不属于臣的责任都“勇于承担”,那些列侯呢?
  尽管天子不一定会想到这一节,但,总有这个可能不是?
  况且,天子身边聪明人那么多,一时天子“想不到”,总有一天“会想到”。
  而在汉室过去五十多年的历史上,列侯阶级与士大夫阶级是即合作又斗争,即妥协又相互撕逼。
  而最近二十来年,随着天下承平日久,士大夫阶级又人多势众,掌握了话语权,不断的向着列侯阶级们的权力步步紧逼。
  前有张释之,后有晁错、郅都,都曾经在列侯们身上咬下了许多血肉,甚至咬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